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氏后裔寻源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8 16:5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氏后裔寻源记
  • 发布时间:2011-12-02
  • 如东管子研究会会长管怀进、副会长俞元楼、顾问管惟滨、南通大学教授管永华、无锡市锡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管自力,一行五人为寻找祖宗出生地,于2011年9月25日,专程去武进华渡村访祖寻源。武进华渡村位于中华孝道园西北隅,中华孝道园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为主题的园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基地。

    我们从如皋(如东)《管氏宗谱》知悉:南通地区管姓后裔的祖宗为管重和,后人称为始迁祖,尊为:堂一公。

    管重和是1357年由常州武进搬迁至如东掘港的。他的后裔,人才辈出,涉及科技、教育、医学、文学、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均作出了较大贡献。

    从历史史料获悉:元朝时期,江浙省(现江苏省)毗陵(今常州武进县)华渡里。居住了不少管姓人家,这些管姓始于管皇佐,管皇佐乃管夷吾(管仲)五十代孙。宋建炎元年(1127年),皇佐护驾宋高宗南渡至临安,其后安抚毗陵,见华渡里民风淳厚,遂卜居此地,为常郡武进县华渡里一世祖。皇佐的十代孙管重和(名堂一),于元贞二年(1296年)在毗陵出生。其父管仁一,祖父管忠一,系盐运吏。重和出生的年间正是元成宗继位不久,海都叛乱尚未平定之时,元朝内部叛乱、割据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管仁一的一家,家道也逐渐衰落。继堂一出生后,堂三、堂四、堂五、堂六也相继来到人世间,这无疑更增加了管仁一一家的生活负担,这就使管重和从小养成了勤俭耐劳的品质。

    元延佑三年(1316年),管重和21岁,与兵部主事秦公之次女秦氏结为连理。秦氏美丽动人,贤淑有声,嫁与重和时,重和乃一白丁。为了使夫君早日登上龙门,秦氏每晚均伴夫读书至深夜,重和疲倦欲寝,秦氏便讲秦家的故事使其兴奋,劝夫夜读必二更后方得卧睡。暑热秦氏在旁为其扇风,冬寒则拥被坐于床上,手搓棉线,与重和约定:我搓绳三丈,你读书方可结束。

    元至治二年(1322年),秦氏为堂一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正七,字表万。聪慧无比,9岁能文,20岁补常州武进县博士弟子员。

    管重和刻苦学习,加上贤内助鼓励和督促,元泰定四年(1327年),时年32岁的他,京考考中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秩从六品,历官河南临漳武安县县尹,署彰德路同知(元朝的建置是:行省下分设路、府、州、县)。管重和及第进士,将命官秦氏,秦氏力辞,并说:我乃堂上迈姑,不能离家,家有老小,需我照顾。在与管重和的书信中,必以清廉劝夫君。

    管重和历官期间,正是大元帝国宫廷纷争之时,元天历二年(1329年),明宗暴卒于王忽察都,早已在大都登过一次皇帝宝座的文宗又以明宗合法继承人的身份第二次登上皇帝宝座。谋害的阴霾笼罩着皇宫,致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已非个人的力量所能挽回。当时纪纲废驰,官吏贪蠹,财政困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加之元朝的官吏制度,一直都是优待“国族”、压抑汉人,重武轻文,重实用轻词章。管重和为官很不得志,数年以后,他辞去官职,隐身于江浙民间,以持教授生而谋生。战事的频发,华夏大地已无安宁。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失败牺牲。其徒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继起斗争。发展至十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起响应,重要的有郭子兴、朱元璋、徐寿辉、彭莹玉等。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起兵,两年后攻下江苏常熟、苏州、常州、无锡、镇江等地。毗陵也陷入兵荒马乱之中。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管重和与其弟管堂六商议:我家想迁往外地,以避战祸如何?堂六不忍离开毗陵,重和也不强求,即以家中资产全部交付给他,并叮嘱:要年年岁岁为祖宗祭祀,千万不要间断啊!遂偕其儿子正七、孙子八二、八三、八四渡江而北,至泰州路如皋县掘港场南环河畔安家落户。为什么选中掘港场南环河畔?其原因有二:一是管重和为官期间曾至如皋著藉版图,发现掘港场是发展盐业生产的绝好地点,掘港场东临黄海,背靠长江,掘港境内的串场河西至丁埝闸直通泰州,连接大运河,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南环河位置正好在串场河的咽喉处)。加之掘港场偏隅南黄海之滨,远离战祸,这可谓得天独厚的好去处。二是夫人秦氏的祖父,曾与如皋县尹王公为同年进士,与秦家一直关系很好,重和来如皋掘港场安家,如皋县尹王公给予了很大帮助。

    在荒僻的异地安家,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重和率儿孙垦荒建房,辛苦了不少时日。在此期间,他反复告诫儿孙:战事纷扰,迁徙是很正常的事,读书耕田均好久没有劳作了,你们务必各自努力!要自食其力,以耕种为本。要利用此地产盐的有利条件,继承先祖的遗愿“煮海为盐、以盐为业”,这样我们就能“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了。

    掘港南环河畔的农民淳朴、憨厚,管重和举家的迁入,无疑给这沉默的乡村带来了欢乐。管重和一家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乡亲们有不懂的事情,都喜欢向他们请教。管重和施教于村民,并组织他们用海水煮盐,这对单纯务农的农民来说,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致使加入煮盐队伍的人愈来愈多,这对掘港盐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历史记载:明洪武年间,泰盐产量居全国之首,泰州两淮盐运司署也跃为全国六大盐运司署的龙头老大。由于盐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掘港工商业生产的繁荣,因为盐产量的激增,范公堤内,数不清的盐包成金字塔状直指蓝天,运盐船将原盐输送至四面八方,又源源不断将外地商品运回掘港,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来掘港经商。一时间,掘港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被人们誉之为“小扬州”。

    江南战祸愈演愈烈,其弟管堂六于元至正十八年,也携家小投奔兄长管重和处安家落户。元至正十九年,管正七先于父亲而殁。遗子八二、八三、八四。管重和失子之悲,难于言表。当时朝廷颁令:民有兄弟二三者,则令抽入军籍。八三被征入军中,领军湖南辰州,一直没有回来。元朝末年,朝廷除对抽丁充军有规定以外,而且对差役和力役的科派也作了规定,即富户出差役,贫户出力役。八四亦应差去了外地,家中只有八二事母亲与祖父母。

    光阴荏苒,管重和在掘港一晃10年过去了。1368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忙着过年,正是“爆竹声声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朱元璋在这一年二月,建立起了新的大明王朝,为洪武元年。时年73岁的管重和一家热热闹闹地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看着大厅中悬挂的“锄金世泽,煮海家声”的匾额,管重和感慨地说:“我要督其孙辈,复先祖煮海之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洪武二年,管堂六复归毗陵。当时朝廷诏令天下遗民逸士可入都应试服官。管重和的从弟管讷写信给他,催他尽速回京复职。重和说:我已年迈子殁,做官已没欲望!坚辞不去。这一年管重和的妻子秦氏由于久病医治无效,也撒手人寰离他而去,享年71岁。孙子八三从军未归、八四差役在外也不能回来奔丧。管重和携长孙八二耕读煮盐,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管重和86岁,逝于掘港环南河管家村。

    光阴似箭、星换斗移。650余年的岁月像白驹过隙,一代一代繁衍的管氏后裔兴旺发达。

    为了考查管重和的出生地,我们一行5人在当地管姓后裔的陪同下,走村串陌,时至中午,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大家都不愿去就餐,80余岁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热带病及寄生虫学专家管惟滨教授,拖着有病的身驱与我们在华渡村来回奔波,使陪同我们前往的武进管氏后裔都感动不已。有志者事竟成,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凤墅桥,这是650余年前管重和在武进的居住地。在此地仍有管家村。管家村管姓颇多,接待我们的管友全,非常兴奋。他说:他儿子管雪民对修编宗谱也很感兴趣。管雪民,今年30多岁,留学英国,学成归国后,担任村官。现为常州市武进南夏墅街道凤墅社区党委书记,兼武进风市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副总裁。他的一家都致力于创办实业,所办企业都有一定规模,对管氏宗亲的联谊寻访,他们都非常高兴。

    在华渡村我们踏勘了管重和先祖管皇佐大坟遗址及管氏宗庙遗址。管皇佐大坟遗址仍然残存在华渡村西南隅,上面树木郁郁葱葱,周边管氏后裔群居,历经800余年,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而管皇佐大坟遗址依稀可见,这与华渡管姓村民致力保护是分不开的。在华渡村,管氏文化随处可见。有一处村组,题名大三房,意即管皇佐后裔大三房子女的集居地,此地的桥也命名为大三房桥。

    管氏祠堂遗址在管皇佐大坟西北约一里之遥,平房虽然破旧,但依稀可以看到香火鼎盛期间管氏祠堂繁华景象。对祠堂情有独钟的村民管启泽、管启岳两位老人,就住在祠堂附近,是管皇佐31世后裔,他们对祠堂遗址的保护作出了不少的努力。管启岳对管氏文化了解颇多,和我们交谈时,对很多管氏故事都能侃侃而谈。

    在华渡毗邻的无锡市洛社镇杨市仁里桥(原属常州武进县,上个世纪90年代划入无锡市)的管姓后裔管振明与其妻虞惠英首先倡导,与几位族人自发组织起来,准备修编《管氏宗谱》。2011年3月27日,他们召开了《管氏宗谱》续修工作恳谈会。仁里、中安、漕上、小徐巷、井亭里、管家湾等地的管氏家族各界代表八十余人济济一堂,共商族事。会上一致通过了续修工作小组名单;村民管平兴、管炳初、管海俊、管锡康相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恳请族人共同努力,配合和支持管氏宗谱续修工作;88岁高龄的管甫霖老先生,亲临会场,为续修工作提出了宝贵中肯的意见。随后捐款,与会族人慷慨解囊,管甫霖、管永彬年虽耄耋,率先捐款,管平兴、管锡康、管建兴、管仲华、管海俊、管炳初大额捐资,北京管达明夫妇,千里赴会,捐资助续,当场捐资18万余元。会后,他们的修谱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由于年隔久远,管氏族人几经迁徙,地方分散,要排查、统计、采访、填表,实非易事。主修管平兴、协修管仲华曾多次明志:“续修《管氏宗谱》乃历史赋予我辈之重任,甚感荣幸,当不负众望。”此亦续修工作人员的心声,他们秉承祖辈的美德懿行,不辞酷暑,辗转奔走,采访填表,循循劝喻,废寝忘食,一颗苦心,尽倾谱中。未逾三月,初表即成,即呈常州定稿排版。

    为力求正确,确保质量,工作人员对于一稿、二稿、三稿反复考订,仔细核实,认真校对,一丝不苟。他们分工把关,相互协作。这次续修,为了寻觅祖先的来龙去脉,领略家族的兴衰起伏,探究家族的传统文化,考证家族之历代宗贤,使管氏宗族的起源、演变、迁徙、繁衍的历史立言有据,续修核心人员二访华渡、一上掘港,共同求索,受到两地族人的热情接待,体现了同宗共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宗族情愫。华渡、掘港的资料,为他们这次续修宗谱修补缺漏、解除存疑、理清脉络提供了依据,从中感受到管氏后裔内在的精神魅力。

    续修宗谱是家族公益事业,无报酬,属义举,虽有说三道四者,而诸君不求个人名利于事前,不计他人毁誉于事后,全力以赴,尽心而为。由于管氏族人积极配合支持,洛社地区的《管氏宗谱》续修得以告竣。

    由此可见,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推崇孝行天下的感召,已深入人心。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管氏后裔问祖寻源、续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39 , Processed in 0.0636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