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1
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教师。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1
只有在小孩子的身上,施以一种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科学上的天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培养出像爱迪生那样几个科学杰出人才,便不难使中国立刻科学化。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5
整个世界都是向科学猛进。我们中国必须领受科学洗礼,才能在科学的世界上适于生存。但是要想创造科学的中国,必须培养科学人才的幼苗,才能达到目的。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5
不做无学,不做无术。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读科学书籍,听科学讲演,而不亲手去做实验,便是洋八股而非真等科学。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57
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1
人个国家的教育,无论在制度上、内容上、方法上不应常靠着稗贩和因袭,而应该准照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1
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新的一代人,应当是新时代之创造者;而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3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而创造出崇拜之人。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4
评论: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立足国情,融合古今、研究中外,密切理论和实践之关系,从而提出了许多许多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为世人借鉴与学习、创新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适值我们国家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师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的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都可以在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汲取十分有益的养料。如果我们在教育“繁荣”的今天,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肯定会对教育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阳光、大彻大悟看万象的感觉。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之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是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平均要经历千余次的考试。如此“千锤百炼”,使得“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观念深入人心,求异、质疑的精神受到压抑,正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漫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
——转引自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10):9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
——转引自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12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我国的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上学难”转变为“上好学难”,而上好学难的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教师。
——张彦通.教育研究,2009:(12):5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大脑的发育规律出发,必须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激活大脑的各个部位,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理想的早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注重智力开发而不是注重知识传授。
——史宁中.教育研究,2009:(8):5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概括出来就是要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
——陈小娅.教育研究,2009:(10):5
人文精神教育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民日报,2008-1-4
在基础教育新的一轮改革的实践中,在重视实施探究式的同时,仍应坚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刘知新教育文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9
毕华林教授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做到和化学课程有机结合,千万不能滥用以致使人沦落为工具的工具。那种以为“教学中只要用了多媒体就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好课、甚至多媒体使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
——转引自李安峰 卢巍.化学教育.2005,(8):5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毕华林 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1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学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学校的发展。
——毕华林.化学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2
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同时科学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能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地稳定性、更普遍的使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
——毕华林刘知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 1~2
微型化学实验特别适合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在日益强调安全意识、环境意识和绿色意识的化学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可以将一些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和完善,引入到我国的中学教材中来,具有十分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2
推广微型实验的关键在于:密切配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结合学科特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发展和设计一些更能发挥微型实验优势的化学实验体系,为开展探究性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提供条件,并以此来充实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改革。
——宋心琦.化学教学.2008,(2):2
科学(包括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科学知识,更应当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成为能够适应新世纪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
——冷燕平 宋心琦.化学教学.2008,(4):1
传统的化学作业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有些教师大搞题海战术,随意布置作业;有的与教学要求相差若远。学生做的苦,教师改的累,作业负担过重而效率低下这一教学顽症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虞硕铭.化学教育.2009,(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