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日报》:《“解放思想大讨论”金点子选登 》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5:55 | 只看该作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店高龙

文/龚文峰

      孝南区杨店镇是千年古镇,以驿站蜚声荆楚,唐代时称“斗山铺”,宋代曾美称过“桃花驿”,明朝中期改名“杨家店”,简称杨店。由于农耕文化与市井文化的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淳朴的民风相结合,衍生了“杨店高龙”这一民间奇葩。
      杨店镇位于孝感市区东北25公里处,东邻武汉黄陂,北接孝昌,地处三区、县交界的交通要冲。杨店有54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284个自然湾,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舞龙的习俗。

      杨店高龙历史悠久,源源流长。中国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而灯与龙的结合,起源于宋朝。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于是民间便有了正月十五“龙灯会”的习俗。
      杨店高龙,在传统文化项目中一直活跃在民间,完全是由群众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参与者多、观赏者广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每年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龙身、龙尾,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连接彩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整条龙灯有十三节(龙身由十一个竹灯连接而成,加上龙头和龙尾)。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有龙灯127条,遍布全镇各村。正月初十至十五,舞龙者把自己打理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参与活动。正月十二下午、晚上各湾各自举行龙灯开光、起水仪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庙、喝彩,每年到了这一天,近百条龙灯穿行于杨店窄小的老街进行活动,最后到东天府庙、侯家庙汇集。一时间,杨店镇区万人空巷,群众全部跟随龙灯出行、上庙,人山人海,好不热闹。人们兴高采烈地、千姿百态地挥舞着龙灯、玩耍着狮子、踩着高跷、划着彩船、打着腰鼓、汇集在杨店天府庙门前、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尽情地舞动,象征着吉祥、威严和无穷的力量,这叫作又是龙船又是会。省、市摄影专家们都争先恐后地抢拍舞龙的精彩镜头。有一年,省摄影家协会还专门出版了一本杨店舞龙的摄影专辑《龙腾虎跃》在全国发行。全镇7万多人都参加舞龙灯、闹元宵活动。杨店龙灯的龙头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造型,由上下两层呈S型构造,高大气派,故称高龙。过去,有的龙头有百余斤重,人们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用玩龙灯来祈求上苍保佑全湾一年太平,故而龙头越大越有霸气。如今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把迷信龙灯变成了艺术龙灯,组成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现在龙头的构造规模控制在六十斤左右,在玩龙灯技艺上创新了一步,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正月十四拜灯、每条龙灯分别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表示新年问候,代表吉祥,围观的群众跟随龙灯分别游到各自湾里,互致问候。正月十五玩游灯、灿灯。灿灯时,晚上十二点全湾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在一起烧毁龙灯,这叫灿灯、送龙灯升天,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这时天空闪亮着七彩灯光,灿烂多姿,耀眼瞭人。
      杨店高龙的构造:多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雏形;龙头、龙尾再用彩纸装裱成龙型;中间各节外套龙衣,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龙头有一人手持“龙珠”作指挥,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热闹非凡,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含着民族的精神,表现着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它与现代社会之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当代活态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之一。杨店高龙具有独特性、真实性、超人的艺术性、先进性、反映着民间文化生活的丰富性,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乡土民间文化活动。
      目前,杨店高龙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认可,并会得到更多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参加。在高龙的技艺上会不断创新,继续把高龙活动发展得更好更加精彩,把队伍扩展得更加庞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7:38 | 只看该作者
我眼中的大悟文化人系列
                                    刘继智
                      一,陈义万印象记
    最初关注陈义万这个名字,是在《孝感日报》【天仙】副刊上,因为他经常在上面发一些介绍大悟山水风土人情的散文,那些散文写得很大气,畅快淋漓,文字的驾驭能力极强,一看就是大家手笔,特别是文字含蕴着渊博丰富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和社会阅历和体验,让我相当钦佩,我从文尽三十年,打心底里佩服的文人和作家并不多,陈义万先生是我佩服的人之一。这不仅仅他是大悟人,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的确值得我学习和效仿的。于是,我对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必搜集在案。
    后来听人介绍:陈义万先生曾担任过阳平镇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既从政又事文的作家并不多,在孝感,何江霞算一个,陈义万先生恐怕是第二人。
    前年冬天,我去九龙禅寺游玩的时候,当地的一位老百姓告诉我:“陈家湾的水泥路之所以修得及时,九龙禅寺之所以得到重建,应该感谢一个人,那就是陈义万!”我从此知道陈义万不仅是一个文人,而且是一个乐于办实事的干部!
    我认识陈义万先生完全是一种巧合。
    那天,我在城关一桥正急匆匆往家里赶的时候,发现前面有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他衣着朴素,走路舒缓而有力,一看,似曾相识,啊!我突然记起来了,他应该就是陈义万先生。
    我主动上前去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并不认识我的陈义万先生却毫不介意,马上叫了一辆车,放下自己的急事,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一连给了我十多本书籍,那些书籍都是我仰慕已久而且难得的珍贵资料,我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不久,陈义万先生几次打电话让我带上我的那篇有关大别山的文章初稿,他叫来党史办的曹主任、胡老师一起,对我那篇文章提了许多宝贵意见。之后不久,他又让我参加了大悟新四军研究会,我被增选为该研究会的理事,理事会还给了我300元的奖金。可是我因为忙于工作和写作,一直没有拿出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这也是我有愧于他的地方。
    陈义万先生虽然在县府为官,但他对大悟本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超过了一般人,这些都是他份外的事,但他仍然乐此不疲,精神实在可嘉、可赞!
    陈义万先生发表的十多篇散文,如《婀娜多姿金鼓石》、《深秋乌桕叶正红》、《九龙禅寺:白云深处一胜景》等无不与大悟的风景文化相关联;他主编的《大悟文萃》、《红星永耀大悟山》、《联花绽放将军县》、《大悟民俗文化》、《对联集成.大悟分卷》等上十本书籍专著,对大悟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弘扬和鼓吹取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容量之大、内容涵盖面之广实在令人折服。
    陈义万先生待人诚恳,热情,豪爽大方,他敢于大胆扶持帮助大悟的文学新人和关怀大悟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其精神和所做的努力可圈可点。实属于我们学习的楷模!【一节完】


                        二,“红叶”印象
    红叶是一位美女。
    在一般人的眼中,大凡从文的女子,是有风度而少美貌,红叶不然,她可是才貌双全。
    我初识红叶源于年前那场网友的聚会。我这人不大喜欢和女性打交道,乃至认识了近乎半年有余,我仍然不打听她到底姓甚名谁,但红叶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说起“红叶”这个名字,我曾经在自己的意识里有小小的误会。几年前,大悟有个诗联会刊,那会刊的名字就叫“红叶”,我虽然不是诗联学会的会员,但会刊是每期必看的。因此,对红叶这个名字情有独钟,爱之甚切。大悟乃红色革命老区,每到秋天,漫山的枫叶、乌桕叶、五倍子叶、牛筋叶一片红透,那个时候,便有众多的色友奔赴大悟,追逐红叶而来,红色,几乎成了大悟的代名词,成了大悟的典型形象色彩。
    诚然,拿红叶做自己的网名的,着实需要有一定的胆气,但她偏偏就用了!而且用得名正言顺。
    恕我愚钝,我虽然喜欢文学多年,但真正上网的时间并不长,值得幸庆的是:在初上网的时候,我开始认识和了解了另一片红叶的文采和风采。
    当红叶这个网名突然摄入我的眼帘的时候,我的第一判断是红叶诗联的群组;第二判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那是因为红叶的诗功力老道、大气非凡、格律严谨、造意形象逼真,意蕴深厚,绝非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所为。
    “双瀑飞流下碧潭
    幽幽青草伴泉边
    不因池满生骄意
    蓄势潜能更向前”
    [摘自红叶的《小天池》】
    红叶的诗少雕琢,重写意,其中以写风景见长,她的《湖边秋景》亦具备这一特色。
    红叶是一个典型的才女,她落落大方、有胆识、亦有很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她同时又是一位热衷于大悟文化事业发展和促进的热心人。她在音乐、美术、制图、贴图等方面的技术都很熟练独到。
    我真心地期待红叶越走越红!

                  三,  南山道长印象
    说实在的,我上网之前,对于南山道长几乎一无所知,因为网络、因为槐荫、因为那个色友天下,我认识了他,大悟籍的孝感摄影界的高人------南山道长。
    我和他的见面是在那次几位网友组织的三天门探险过程中,南山道长和牧童等几位色友都去了,那次,网友金戈把他介绍给我认识。
    南山道长,40多岁,人很朴实,寡言少语,是一个沉得住有比较内敛之人。但他有一双常人难以能及的慧眼,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的细致的心灵,有一架与他有着亲密感情的摄影机,因为这,以致他的眼睛总在不断的搜寻、挖掘生活中的美、自然中的美。
    我自认为摄影是一种纯个人的情趣爱好,是一个吃力而不太讨好的行当,它投资大、难见成效,创收难,作为一种业余兴趣爱好倒是挺合适的。
    因为有这种爱好,南山道长在这几年中,他几乎跑遍了大悟所有的村村寨寨,只要能够寻到美景的地方,他丝毫没有放过。
    我特别喜欢他的镜头下那种朴实的美,他的《大悟山村》系列组图之所以受到热捧,完全是他追求这种自然美的所然。他的那幅参赛地作品之所以获得一等奖,就是因为他把刘集的山水之美融为一体,远景长焦的特写,形象的表现了大悟刘集的自然风景特色。
    南山道长,大悟人,目前系孝感某机关干部。

                      四,何兵鹏印象
    说起何兵鹏,我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在1994,那时,我到市文联去,诗友王琳兼《槐荫文学》编辑,他送给我几本书,其中有一本的书名叫做《孝感诗词》,那里面收录了何兵鹏的三首诗,从后面的简介我了解到他是省诗词学会会员,大悟文化局干部。
    我虽然平时也写过大量的古体诗词,但很少拿出来示人,我虽写,但不一定喜欢受平仄韵律的限制,加之我读过的大量的今人写的诗词,大都是有歌功颂德之嫌,或者过于讲究雕词琢句、少了一些诗的意蕴和真情实感。
    但看何兵鹏的诗词,我特别的喜欢。
    “心声表到淋漓处,耆宿神情似后生”【摘自何兵鹏的《随吟》】
    何兵鹏的诗词有一种豪气,且傲气十足,洋洋洒洒、不拘形式、意蕴深厚、意境开阔、情至深处、不刻意雕琢,不为诗而诗。这也像他的为人,淡然恬静,我是极佩服他的。
    我虽认识何先生,但没有深交,虽为老乡,匆匆只见过三次面,但我对于他总有一种亲切感,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次见面时,何先生很年轻,风流倜傥,性格开朗,活泼有余,第二次是相隔有近20年之后,他显得沉稳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
    早年何兵鹏学过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散文,本应是驰骋大悟文坛的悍将,但对于他后来为何转向诗词创作,这一直是我尚未弄清楚的谜底。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1:18:49 | 只看该作者
冯致随笔:月半小记  

  昨日是元霄节,也就是家乡人称之为“月半”的节日。过了月半,年过月尽,各人找事混。街上关门歇业的店铺会开门营业,只不过,有的店铺,会换上新的老板。出门谋生活的人,也会在月半之后,背起他们的行囊,挤上长长的火车,去往铁路那头的某个陌生城市。乡下人讲道:年小月半大。这句话是没有道理的,元霄节的酒菜无论如何是不能和过年相比的,大概是为了留住即将出门的游子在家过完了十五再出门而杜撰出来的吧。15年前,父亲在汉口的菜场里卖菜,常常会在正月初四就去汉口赶着做几天的新年好生意,然后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回家过月半,正月十六再去汉口。每年正月十六,陡岗通往孝感去的公汽,几乎要被挤得像气球一样爆炸。

  元宵一过,很多店铺的门口会用红纸贴出大大的“诚聘”的字样,吸引着乡下来城人的目光。许多在旧年工作不如意,想在新的一年里另起炉灶但还未做好打算的人,此时,心里一定会很迷茫吧。所以,月半,实在是一个离别的日子,是一个令人迷茫的日子。

  早晨,睡到9点,被窗外亮闪闪的阳光弄醒。好天气让我几日来沉闷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吃过很晚的早饭,被老婆扯去逛街。门口刚刚落成的范湖公园,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非常的温暖和开心。两位老者在湖边的广场上放风筝,小西北风刮得正好,风筝在天上很舒展。一对情侣在石凳上坐着亲嘴,大约这春天的光天化日,除了能催生柳枝泛绿、青蛙呱呱外,也能催生青年人心头的春意吧。不知是哪位懂风情的酸秀才锤炼出“怀春”二字,肯定是位不务正业不习八股的贾宝玉一样的家伙。

  和老婆沿着湖边的小径散步,突然想起口袋里有一包瓜子。乡下人过年的时候,常常是一边在路上闲逛,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瓜子嗑的。像萧红小时候坐人力车要模仿乡下人蹲在车前一样,我也像乡下人一样地边走边嗑起瓜子来。不过我的乡下人的行径马上被老婆呵止了。看来,我骨子里还是一个乡下土鳖。

  不过,还是让我联想起故乡的元宵风物来。元霄节,家乡的风俗,好像并不一定要吃汤圆的,而是一定要吃“月半粑”的。蒸一锅带锅巴的小麦面粉馒头,这就是“月半粑”。过年的麻糖,元霄节的月半粑,三月三的鸡蛋,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这是故乡节日的食品。
  晚上,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煮了老婆单位发的汤圆和米酒。今年的元宵,就过去了。明天,我也该去上班了。

    2007年3月5日,汉口江北园丁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1:54 , Processed in 0.0994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