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3:3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汉语特征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2012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6日第384期 作者:方环海


  【核心提示】汉语语言学研究,在多少年以后,会有多少东西是值得西方人向我们学习的?不进行汉语特征的研究,很难提高汉语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汉语语言地位的大幅提高,构建世界语言学研究体系须有汉语研究的参与,而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也需要世界的了解。




  从189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开始算起,中国现代语言学已经走过110多年的发展历程。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放在国际语言学发展的背景下考察,朱德熙等学术大家早就在汉语研究中发现一些特别吊诡的“印欧语眼光”现象,即中国语言学界一直运用西方印欧语的理论体系研究汉语事实,有的甚至不惜“全盘继承”,削汉语之足而适西方理论之履。尽管西方语言学理论并非完全不适用于汉语研究,但对汉语特征的研究也必须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之一:类型观

  在类型层面研究汉语的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有许多精到论述。1923年,他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中提出许多关于汉语特征的重要论点:中国语是单音缀的,又是没有形式变化和附加语的孤立语,但是用单音语料复合的语词很丰富;没有正式的词品,文法上的范畴用语词次序表达;有“文言”和“俗语”的区别;等等。30年代以来,汉语特征研究在汉语本体研究中颇受关注,黎锦熙等都致力于探索汉语的特点。8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张斌、胡裕树、林焘等学者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时都就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做过一番相当准确的总结和表述。90年代之后,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专家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关注汉语的特征。

  汉语特征无疑都是基于类型比较得出的,特征不仅是在汉语系统层面,也体现在多个层面,这就是学界所推崇的汉语“普方古”立体式研究范式。特别重要的是基于共时状态的类型对比,更可以在类型学视野中通过“类型之眼”解释汉语的特征,汉语的特点要与世界上诸多语言进行比较方凸显出来。历时看,暗含与古代汉语不同的特点;共时看,也有异于汉语本体的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受西方语言学强调语言共性研究的影响,对汉语自身特征的研究有所削弱。由于对汉语的类型特征研究不深入,关于汉语的类型描写也未能到位,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汉语的类型特征运用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去,还远没有引起学界关注。汉语特征的纯语言学研究和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从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出发研究汉语特征,并不在于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研究侧重于实际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汉语与学生母语的类型异同,特别是不同类型特征之所在。

  关键词之二:认知观

  认知体系里的语言学是泛称概念,指有关语言研究的科学,与狭义的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范围相差很大,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以及其他有关的语言学学科都可以归入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围。虽然语言学只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以探索人类语言结构(包括语音韵律、句法结构、语义关系等)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认知科学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语言学正逐步向认知方向发展,汉语特征的研究应顺应这一趋势。

  20世纪,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的基本特征是“去语境化”,而现在,语言学发展则越来越倾向“语境化”,其中认知语言学“语境化”趋势尤为明显,把基于交际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归入语言的语境范畴,这与对语言的种系发生学上的普遍性思想认识的转变密切相关。

  同时,将词汇学重新引入语言学研究也是一个重要导向。就认知语言学而言,其语境功能在构式语法理论里表现得最为充分。这一理论起始于这样一种认识:句法与词汇并非截然分立,而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所谓“构式”,是指包含词汇材料的句法结构。事实上,即使在生成语言学领域内部,这一理论趋势也很明显。这一研究趋势似乎说明,语言规则的描写其实可以应用到对词汇的描写,汉语词汇特征的研究值得挖掘。

  最后,意义应该成为语言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语言结构表现的就是概念化,概念化作为语言结构的核心内容,比纯粹的指称关系更深刻。它包括最广泛意义上的语词的意象、感知的路径、意义组合的路径等。概念化与人类体验现实的方法密切相关,汉语的语义特征更是如此,语言与概念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在此意义上,语言认知研究体现出来的就是语境化的意义。

  关键词之三:他域观

  所谓的“他域观”,就是利用域外的文献资料研究汉语的特征,当然也可以是域外学者研究汉语特征所具有的理论意识。这种他域观的研究,具有不同的角度、框架与方法。

  16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在进入中国具体学科的研究之前,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因此,西方汉学研究为汉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包括一大批与汉语教学相关的汉语研究专著以及词典、课本等,构成西方汉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汉语语言学研究景观。

  据统计,截至1921年,西方汉学领域关于中国语言的研究论著为1221部,即使根据伦敦图书馆的统计,仅仅在1800年前关于中国语言的研究论著也近百部,而大量中国语言研究论著都是在1800年后出版的,足见西方汉学领域对汉语研究的重视。站在“他域之眼”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有关汉语研究的材料,是开展汉语特征研究的又一重要途径。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冯胜利所忧虑的那样,汉语语言学研究,在多少年以后,会有多少东西是值得西方人向我们学习的?不进行汉语特征的研究,很难提高汉语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因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汉语语言地位的大幅提高,构建世界语言学研究体系须有汉语研究的参与,而汉语语言学的发展也需要世界的了解。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6:38 , Processed in 0.0621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