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作者冯文军
传统的“样样俱全”“细致入微”的评价标准常常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为了符合标准的需要而设计,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整洁美观”“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发音标准”“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标准的细致使教师常常为达到标准的要求而设计教学,结果顾此失彼,忽略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要制定一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必须首先弄清楚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的要素: 首先一节语文好课的教学内容要“实”,即要有具体而实在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常说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要知道这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要培养的能力,或所需对学生进行的情感熏陶。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是一节语文好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内容的实在,目标的明确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还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教师在正确地把握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的知识、能力或着重培养的某种情感。所谓难点,一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二是指教师针对平时学生的情况而确定的需要着力突破的知识障碍。没有重点的课也不是一节好课。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知识、解疑问难上,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语文课堂不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去认知,去识记,去思维,去想象、联想、体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教育才是真正学习的教育。” 另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绝对是不成功的。教师如果一味采用“灌、抱、喂”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没得到确立和尊重的课堂教学,也绝对不可能是一节有效率的课。 第四,教学方法要运用得当。虽说“教无定法”,但那是指任何教学都不能采用固定的方法。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紧张的和有效的生成过程,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里,随着科技的发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上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强调,教学方法只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我们提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也欢迎,但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气氛的活跃而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所谓的“方法”,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创新。实用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一节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这是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最重要的标准。它的理论依据是,任何教育都是有目的的,而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要求各门学科的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化解、分散在一个个课堂教学中来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旨在传承汉语言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潜能,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语文教学也应从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语文教学与提高人的素质联系起来,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它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学习和关注“人”的思想和情感,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些状况的“背后的”深刻原因,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每节语文课都承载着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是语文课堂存在的最重要的条件。 把“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作为评价一节语文好课最主要的标准,不仅要求语文老师要备好课,即认真研究钻研教材,正确地理解把握教材,制定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要求教学要在深入了解全体学生语文实际的基础上,把目标订得切实可行,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以使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语文学科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决定,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教学任务繁多复杂,涵盖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弘扬人文精神等方面。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是一节语文课需着力解决的问题;教学难点则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实际情况确定的着力突破的地方。由于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目标和任务,一篇篇语文课文又包含太多的知识信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的要求,所以很多老师,很多的优质课便追求大而全的课堂教学,整节课平均用力,如行云流水,却看不出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得到了加强。其实,一节课内容多、容量大、涵盖太广,并不是一件好事。有限的时间内既想传授知识,又想训练能力,还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结果是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却难有实效。 把“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一节好的语文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这个要求而设的。任何知识、任何能力总是在反复重现、反复记忆、反复培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的,而突出强调某种知识的传授,某种能力的培养和某种思想的熏陶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次强化的刺激往往比反复地重现给人的印象更深,所以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三、要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要使课堂教学更加富于生机、充满活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必须要讲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遵循以下原则: 2、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现状。因为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具体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要注意,手段只是手段,它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忌过多过滥。 4、要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诱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在适度紧张和愉悦中得到自由和谐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发挥。 这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而最为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接受、发现、探究知识的兴趣,变老师的“跟我学”为学生的“我要学”。简言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学习上,而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真识记,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教室真正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以上的四条标准应作为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最基本的标准。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他的文学素养,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艺术等也应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 需要补充说明的几个问题: ⑴评价标准的制订不宜过于具体细致。过于细致的标准难免会让教师无所适从。 ⑵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教学过程的本质既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 ⑶评价一节语文课虽然要注重课堂的过程、气氛和形式,但更要看主流、抓主要因素,重内容、重结果, ⑷评价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应成为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而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
主要参考资料: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刘芳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0年3月。 《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赵厚玉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胡谊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月12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语文教育展望》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语文好课的三个特质 2011年12月12日 作者:王雪琴 来源:教育时报 听了江苏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语文课,我深为他精湛的教学技艺所折服,下面结合魏老师的课例,谈谈语文好课应具备的三个特质。
特质一:体现言意相生的学科本质
案例:《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师:白骨精一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在唐僧的眼中,白骨精是一个善良的村姑。这是我从“斋饭”中读出来的。
(板书:善)
生2:在猪八戒的眼里,白骨精是一个美貌的村姑。课文中没有写,但在原著里,作者写了猪八戒的反应。
(板书:美)
生3:在悟空的眼里,她是一个邪恶的妖精。这是我从“白骨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貌的村姑,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读出来的。“摇身一变”说明变得特别快,白骨精十分迫切地想吃掉唐僧,我感受到她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板书:恶)
师:“摇身一变”抓得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了蛋白精了(学生笑)。沙僧是什么态度呢?
生(齐):课文没有写!
师:沙僧对女妖怪没感觉,对男妖怪也没有感觉。(学生笑)但没有个性正是沙僧最大的个性。同一个妖精,不一样的感觉。唐僧看到了善,猪八戒看到了美,孙悟空从美貌当中看出了妖,看出了假,看出了恶,看出了丑。不一样的感觉,情感也就有了变化。
感悟:
这节课上,魏老师通过“白骨精一出现,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眼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这个问题,进入文本“冲突”的环境,打开了人物情感的密码,看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语文的本质不在单独的“言”,也不在“意”上,而在言和意的关系中,在“言意共生”上。“共生”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牢牢地“拴”在一起,“言语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时构建,“立言”与“立人”一体实现。
特质二:体现情智共生的活动品质 案例:《清平乐 村居》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老师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
生1:我看插图知道,“醉里吴音相媚好”就是老爷爷喝醉了酒,在和老奶奶亲热地说着话。
师:对呀!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
生2:(扮“翁”)老伴呀,看,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能下地干活了,我们也该享享清福了!
师:(插话)快,谁接着往下说——
生2:(扮“媪”)是呀,老头子,小儿子聪明可爱,长大一定有出息。
师:同学们能把这个情景演出来吗?
(学生表演)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讨论、表演、提问等读懂了词句的意义,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
生3: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生4: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5: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
…………
感悟:
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好的语文课强调可感可知的生动形式,将教学内容指向“语境”“活动”及“生活世界”,做到情感和智慧融通共生。上述教学,魏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从“老师怎样知道你已经读懂了”这个问题切入,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自主学习的门打开了,把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行走,从而趋于融通。
特质三:体现润物无声的文化潜质 案例:《鹬蚌相争》教学片段
师:这则寓言在历史上曾经阻止过一场战争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师: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乱纷纷,几个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其中秦国的势力最为强大。它侵略并且吞并了许多弱小的国家。而剩下的几个国家,还常常发生摩擦。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燕王得知后很担心,就派苏代去劝阻赵王不要出兵,苏代就带着使命来到了赵王的宫殿。这时候,如果苏代说:“赵王,请你不要攻打我们燕国。”这样行吗?赵王会听他的吗?
生(齐答):不会!
师:现在假设我们的教室就是赵王宫殿,想想苏代会怎么讲这个故事呢?而赵王、大臣们听了苏代的话后,又会说什么呢?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
…………
感悟:
这样教学,带领学生回到这则寓言的“源头”,回到历史文化语境的“场”中,激活了儿童意识,创生了言语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王雪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