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朝晖:中国学术体制何时能回到正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7 13:1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方朝晖:中国学术体制何时能回到正轨?

  年底了,各单位都在总结。在高校中,这一年中最值得总结的工作就是本单位今年申请了多少项目、拿到了多少基金、赢得了多少奖励、发表了多少论著。

  抗战期间,有人高呼:“华北之大,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我们惊呼:

  “中国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今天的中国高校,与我们这个时代一样让人不得安宁、惶惶终日,人们天天在项目、资金、奖励、头衔、荣誉等等的追求中奋斗、挣扎。多少人费尽心机拉关系、搞项目、出成果,多少人绞尽脑汁发文章、争荣誉、求奖励。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在这种完全无视科研规律的思路下管理科研,把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搞得鸡飞狗跳,人人自危。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在这种忙于完成项目、急于创造成果的气氛中引导科研,让整个学界一天天走向浮夸、短视、功利。

  我总结今日高校及教育部门对于教学科研队伍管理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相信利益激励,不断地用基金、项目、奖励等为诱饵,吸引大家注意力;

  二是相信竞争机制,不断地用排名、评比、荣誉等为手段,刺激人们积极性。

  在这种思维背后,还存在一种动机,就是要操纵、控制人们的研究过程,使之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前进;

  在这种动机背后,还存在一种心态,就是怀疑下属不听话、担心人们不自觉,故要用指标来监督、用数据来管理。

  且不说这套用硬性成果、量化指标来衡量个人成就的管理思路,与管理者怕事偷懒、追求简单的心理需要有关;最可怕的是,这套相信利益激励和竞争的管理思维,最大的失败就是让人们无法沉下心来搞研究、放慢脚步去思考,最后自然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成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培养不出大师级学者和真正的科学家来。

  老子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要以为古人愚昧,这段话反映了古人管理的大智慧!

  我一点都不怀疑我们的领导期望中国多出诺奖获得者、多产杰出科学家的诚意,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的管理者希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中国大学走上一流的真心。但是,国家对科研部门的管理、教育部对高校的领导,投入了多少资金、耗费了多少物力,为什么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为什么不能引领人们安安静静地思考,从从容容地探索,而是相反,搞得大家情绪日益浮躁、动机日益功利、精神日益贫乏、思想日益衰竭?他们的思想误区究竟在哪里?

  我想可能部分根源于一种错误的管理思维,那就是认为利益刺激和相互竞争是催生成果、增加绩效的最有效措施。然而,它可能忘了,对利益激励和竞争机制的信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低级的管理思路,现实中往往彻底失败:首先,它给好名爱利的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导致贪图虚名、不务正业、工于心计、好玩手段的人大行其道,而真正的人才却被排挤;其次,它造成了极端功利的风气,让多数人都在不自觉中被卷进,根本没办法有一种从容、安静的心态,自然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所以这套管理思维违背了科研规律;其三,它对于真正的天才和人才可能没用,因为天才通常是出自人性内在的巨大激情去从事研究,绝不会完全为了利益和荣誉去研究。而人品正直的人才,则由于不好媚上,不愿屈己,而无法适应那些项目、指标要求,导致被排斥和边缘化。

  这种管理思维的另一致命问题是就对人的不信任。这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法家的性恶论思维,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偷奸耍滑的倾向,所以都要管。这样一来,管理者就要想办法去对付自己的下属,制定尽可能严密的防范措施,设计尽可能严厉的惩罚手段,于是各种数据、指标、规定纷纷设置,各种统计、评比、选拔纷纷出笼。它可能忘记了一点,严密有效的管理措施可能防范一个不听话的常人,但也同时毁掉了少数卓越的天才。没有一个天才能容忍被怀疑、被防范、被监视,在严密的监控、严格的审查和严厉的要求之下,可能一个天才也不能脱颖而出。一旦天才全部被毁,即使培养出再多听话的普通人才,也不过是一些本份的匠人而已。这样下去,会让一个民族的科研水平永远落后于人,难以进入世界一流。

  这种管理思维的另一深层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对于学术自身的价值不够了解。多年来,在某种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很多领导在内心深处认为,学术的价值不过就是服务于社会,为生产力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于中华民族复兴服务。这些固然是无比正确、无可置疑。然而,他们可能忘了,这些仅仅是学术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后者才是学术的真正基础。相比之下,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前者是流,后者是源。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植根于人性,源于研究者无穷的求知欲,来自天才们无尽的创造力,出于思想家不息的正能量。这些东西,都不能用各自功利目标和国家、民族及社会需要来制造。比如,亚里士多德不可能为了给希腊人民争光而取得巨大成就,牛顿不可能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有了重大发现,爱因斯坦不可能为了报效德国而发明了相对论……

  正因为管理者自己对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肤浅,有时会颠倒学术研究中的本末、源流关系,所以也不可能懂得科学研究的真正规律。他们一方面误认为人们的科学探索热情可以用爱国主义来制造,用功利主义来主宰;另一方面由于不会欣赏科学、艺术和学术内在的美,不知道科学不朽的价值、艺术永恒的魅力、学术辉煌的境界来自何方,所以宁愿看到一些有形可见的成果,大而无当的实绩,和轰轰烈烈的效应。一种外行又要管理内行、不懂又要垄断权力的心理,导致在他们内心深处时刻有一种焦虑和不安:他们不仅时常担心下属是不是又在偷懒、糊弄,而且对于自己的管理能否达到成效缺乏自信,于是急切地希望看到具体的成果和实绩……功利的成果越多,他们心里就越踏实。一言以蔽之,是因为管理者自己心态浮躁、空虚、功利,所以才导致整个学术界的浮躁、功利!!

  很多管理者和领导正因为一种错误的、不信任的思维方式在先,因为不懂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在先,有时无法从内心深处尊重那些真正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人。相反,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放心和不耐烦,使得他们随时可能对一些真正有风骨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进行怒骂、指责、批评或责难,从而把他们的心凉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斯文扫地。这种荒唐可笑的科研管理方式,今天主导着学术界,流行于高教界,导致多少科研经费被浪费,多少垃圾成果被生产,多少宝贵青春被耗尽,多少优秀人才被埋葬……

  多少年来,我们的大学天天高喊着要走向世界,可是在管理教学研究队伍时,却又往往不懂得尊重科学规律。如此下去,如何能出得了世界一流大师?天天都喊着要创新,可是当人们的情绪被各种指标所主导、动机被各种利益所蒙蔽,他们何来细水长流的积累、厚重扎实的功夫?当人们的心灵已无法平静似水,精神已不能自我主宰,他们如何能创造不朽的成果,实现伟大的创新?多少年来,我们的大学总是在喋喋不休地细数自己曾经出过的名人、经历的辉煌、享过的荣光。这种靠过去的历史来自慰的思维,除了反映领导的不自信,和对于学术神圣性的无知,究竟还说明了什么?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里,已难找到一片宁静的天空,和一处悠闲的人们。我们的生存环境,宛如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所有的人都席卷了进去。无数刚刚进入学术的年青学子们,就不得不学会在这个巨大而无比功利、可怕而势不可挡的漩涡中适应。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在单位熬出头,得到想要的利益,就必须随波逐流,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今天可怕的生存环境,它决不是培养大师的环境,也决不利于生产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

  当前中国学术体制究竟将去向何方?该如何来改革它?我认为,中国学术体制之回归正轨,必须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敬畏之心。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学会欣赏学术自身的价值,包括科学自身的永恒魅力、艺术自身的辉煌境界以及学者自身的神圣尊严。做领导的不懂得欣赏这些,会导致研究功利化,价值空心化;导致学者缺乏神圣感,学术缺乏神圣性;如此一来,自然能做出辱骂学者人格、伤害科学家自尊的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一切从实用、功利的需要出发,用外部需要统率一切,主导一切。只要学术的自治确立不起来,就难于培养思想大师和科学巨匠。

  二是尊重科研规律。如果领导懂得欣赏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会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品不可能用功利的方式来创造,伟大的学术成就需要在安静、从容、悠闲、自由的环境中完成,真正的科学创新不可能用搞工程的思路来追求。因此,领导者、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只能是创造条件、培育气氛和耐心等待。如果好大喜功,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另外,那种指望用利益激励和竞争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思路,不仅违背了科研规律,而且容易导致名利盛行、甚至小人盛行,破坏学术研究应有的气氛,把大批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事业的人才排斥于主流之外,妨碍真正的学术创新。

  三是要实现从以管理常人为主的管理模式,到以发现天才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多年来,我们的管理者常常把主要目光盯在小人身上,特别是那些可能不听话、不自觉的奸滑之徒身上,所以想尽办法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或引导。把目光盯在小人身上,容易使领导者产生某种变态心理,那就是一方面对谁都不信任,总是以狐疑目光看人;另一方面是对下属产生嫉妒心,不希望下属超越自己,担心自我优越感被打破。然而,这些还不是这套管理思路最大的坏处,它最大的败笔就是可能把真正的人才、特别是天才毁掉。由于对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让真正的人才和天才人格有时受到侮辱;由于对整齐划一的指标的追求,让真正的人才和天才没有驰骋想像的余地和展示锋芒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术的进步,伟大的发现,完全取决于真正的人才和天才能否脱颖而出,让他们尽情、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施展自身的才能。对于普通人的监管诚然必要,但当它以埋葬天才为代价时,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认识:对真正的人才和天才没有发现和驾驭能力,是领导和管理最大的失败。


作者: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哲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27 , Processed in 0.0625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