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让文章的语言亮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31 19:5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让文章的语言亮起来

文章作者:童县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亮丽的文章读起来才是一种享受,也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那么怎样让语言亮起来呢?
    一、让语言亮起来,溯本扎根
    1.根在生活。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好的语言是生活的馈赠。只要留心,便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话语活泼生动、感染性强,如能准确援引,确能使文章语言增辉。比如“尺璧非宝,寸阴是金”(惜时),“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勤勉)。同时,生活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写下来,语言便本色天然。而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并不强,语言缺乏意味,生动不足,所以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的观察意识,提高其观察能力。笔者就常以写观察周记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没有观察,“生活”再绣口锦心,我们也无法从中汲取营养,让语言有味有情。
    2.根在文化。
    文化是一种语言修养,从文化之根诠释语言,会使文章语言深刻、遒劲。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中这样写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这里语言的力度便来自文化的深度,作者独树一帜,在文化典籍中深入挖掘,读者读之便耳目一新,又凛然有生气,慷慨悲壮。在这里,积累是坚实的保障,文化是深厚的养分。当然从文化之根汲取语言的营养,要避免文字华美丰赡而思想贫乏。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的贫乏化本质上是人的贫乏化。因此,语言不亮丽首先不是技法问题,而是与写作者自身密切相关。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扎根生活,潜心观察,从生活这部无字之书中获取厚实的给养;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积学储宝,才是根本;否则任何技法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二、让语言亮起来,技法举隅
    1.打造“片言”,一句立骨。
    陆机在《文赋》中曾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带有警策性的“片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往往深入浅出,给人以教益与震撼。细心揣摩一些名家“片言”的特点,会发现它们常常借助修辞,句式简洁,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学生多领悟、体会、效仿,用心打造,也能够写出带有意蕴的文句。学生的“片言”也许还有一点稚拙,但对于学生作文,还是倍添了生动与精彩。
    2.再现生活,细节传神。
    细节鲜活地呈现生活的场景,往往无声胜有声,比抽象分析与论述更有价值。再现生活既可指现实生活,也可指历史生活。如再现现实生活:“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刘亮程《对一朵花微笑》)这是一则寻常的生活片段,但作家并不单纯刻录,而是用深切的感情来传达发现的美。文字本色而情意丰盈,细节传神,真可谓“艺术起于至微”。
    3.撰写小笺,集腋成裘。
    笺,纸片也。撰写小笺,即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心得感受随时记录下来。记录时重感悟抒情,不重叙述描写;重言语凝练,不重铺陈锦绣。请看学生的小笺:①成功的背后总有自律品性的支撑,没有哪种成功倚仗着颓废与怠惰。②惴惴于终日的迷茫,总感觉需要一种力量,廓清面前障碍,拾掇最初梦想,这并非他人督促便可化解,而是要自己砥砺自己。
    同时,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引导学生仿写名家感悟之语也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名家感悟:
    人有两种,我想,一种有往事,一种没有往事。前者厚重,后者轻飘飘的。热爱生活,从珍藏往事开始。每一次到达,便是灵魂的一次升华。(周国平)
    学生仿写:
    人有两种,我想,一种把晨操当作赴一场青春舞会,一种把晨操当作洪水猛兽。我属于前者。晨操时,我的烦恼随着伸展运动而消散,我的疑惑随着扩胸运动而解除,我的心情随着跳跃运动而荡漾。美好的一天,从做好晨操开始。
    小笺之小,不在于简单,而在于简约、隽永、活泼;它是思想的火花,又是学生起航的动力。唯有保持对生活的痴情,学生的小笺语言才能够遒劲动人。
    (安徽省安庆一中;460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13:47 , Processed in 0.0756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