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活在优雅的汉语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3 10:5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活在优雅的汉语中
        
          朱 竞

    最近在很多的新闻渠道上,看到《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这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说明我们的政府开始真正地关注如何正确使用汉语的问题。
其实,正确使用汉语,不是简单“法规”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在编辑《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8月版)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汉语危机本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民族思想的危机。汉语是汉语文化的组构呈现载体,而汉语文化的核心是汉语思想。网络语言的出现,还不会大面积在侵害汉语,它只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汉语危机的消除必须迎向汉语文化振兴的态势。有学者说我“有深邃的历史感和前瞻性的学术勇气”,这话过奖了。我只是将学术界所讨论的汉语中的若干危机问题集中地展显在读者面前,从而使学术界更为集中而通透地看到一个汉语危机中的种种问题。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赖以栖身的家园。北京大学谢冕教授这样评价:“当前汉语的境况实在令人担忧。简化汉字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随之而来的混乱,已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它已‘培养’出至少不止一代人不认识繁体字、不会使用毛笔、更不会阅读古代典籍的中国人。这些人是‘新文盲’。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地扩大。社会是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着,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一步一步地走出中国古典文明的灿烂。更多的中国人正在远离那种由辉煌的古典文学作品培养的优美的文笔、高雅的谈吐,以及端庄的举止。我常想,不会读古书和使用文房四宝的中国人是可悲的。”
而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拥挤在这样一个介乎被“欧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作形象思考与写作。创作界如此,而批评界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学术话语在“西化”的色彩中使用种种意义出场,并涂染着浓重的外域文化情调,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范畴来表述自己的意义,从而跌入了“失语”的症状中,言说者不操用西方学术话语,无法表述自己。“失语”症的出现,还有一个基本原因是我们所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受“文革”“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的影响,长时间的“批判”、“斗争”也造成了语言深层的污染。思想的禁锢首先是语言的禁锢。对人格侮辱,对人性的诋毁,对真理的蔑视,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粗暴、污秽,千篇一律的政治性口号的“排比”,声嘶力竭的非道德性叫喊,是那个时期、那个时代一致的、无一例外的语言“风格”。但是,这种语言组构的文化同样铸造了一代人,他们语言贫乏,词汇单调,文风呆板,甚至以满嘴秽语为荣。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老八股,如今却层出不穷地产生“新八股”,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政治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及本质意义上解构。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地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在思想表述的行动中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我们的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感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网络语言、广告宣传、流行文化的一些语言、通俗文学、手机短信等日益制造着语言垃圾,这些在高科技温床中孵化的垃圾文化,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本原则,当然还有“来自权欲谎言向情欲谎言战略转移的套话,来自以经营绝对语言为业绩的空话,来自枉道而从势、曲学而阿势的废话”,无时无刻不在严重污染汉语。
语言需要规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引导,加强青少年们对汉语的热爱来规范正确使用汉语。让我们在生活在优雅的汉语中。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0:51:37 | 只看该作者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序)
朱竞

当我们身处“全球化”、“国际化”的热浪中时,便会感到汉语已经越来越面临着危机。有人说:“国家汉语战略值得反思。”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全面推行了以汉字简化和汉语普通话为核心的国家语言文字战略。不可否认,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时代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拿出足够的理性和耐心,全面检视其社会影响,从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客观地对其做出评价。于是有人试问:“谁来拯救汉语?”
20041227媒体报道:“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只有一半能说普通话,同时有四成人看不懂繁体字,但仍有0
92%的人坚持使用繁体字书写。

调查结果一出,争论声不断。文化的争论历来如此,很难说哪一方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在可预见的将来,汉语言文字的争论,恐怕都难有定论。
还有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往往是词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病句、标点符号误用等错误“更比比皆是”。年代,作家余光中就写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叹现代中国人母语能力的下降。如果不及时调整,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学习古汉语要比学习外语还难。
从历史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等。作家王蒙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
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感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李建军说:“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它是可以用来给人类心灵洗澡的圣水。不阅读文学作品死不了人,但是会影响到生活的情调和质量。文学阅读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美好的愉悦感和宁静、充实的诗意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沟通、传递人生经验,从而最终提高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养,改变其精神气质。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和价值。”对用中文写作的作家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就是以典雅、蕴藉的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因此,有必要确立汉语写作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对汉语精神进行深入的体认,
重新发现汉语的“诗性品质". 而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这样一个介乎被“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 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一位网友说得很好:“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要认识一种文化,只能从语言出发,那么,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作家韩少功说:“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从语言开始的。侵略者从来明白,攻城莫若攻心,而一个人的心里只有语言,精神惟有语言可以建筑和守护。”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也有人反驳说:对网络语言不能采取鸵鸟态度(即无视现实),网络语言这一经验的载体,早晚要大规模侵入我们常规的汉语,并增加汉语的表现力。我们的语言学家应该把网络语言当成一个尖端课题进行研究,逐渐厘清其语法结构和文化意义,与常规的汉语进行比较。"200(公园)、“GG(哥哥)、“MM”(妹妹)、“GF(女朋友)、“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这些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的词汇,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却显得“活泼可爱,不死板”。
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也有老师认为,学生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在现实条件下,如果一味地使用网络语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阅卷老师一般都不会买账,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分数。但是也有人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言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宽容比扼杀更重要。身为中国人,不能很好地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乃至生活上的交流;不能体会汉语的自身魅力,那是多么悲哀的事! “中国能用普通话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能用汉语方言交际的人口比例约为86%”——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4年底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郑敏教授说“汉字中的每个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王力先生说“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所以汉语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二千三百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三千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汉语的危机》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告诫我们乃至全球:
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编《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月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7:29 , Processed in 0.11709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