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通用技术课上,学生用手分别感受白炽灯与节能灯的耗能差别。(新华社图片) |
|
|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从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列入学校的课表中,到各地的开课率不断上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付出的艰苦努力功不可没。然而,对于课程的基层实施者——教师来说,一门新课扑面而来,怎样面对它?怎样上好它?怎样让学生接纳并喜欢它?怎样让它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更大的发展?其中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位劳技老师的“华丽转身” 一位教了十多年劳动技术的老师,从一门“边缘”学科来到另一门“边缘”学科,他不但带来了丰富的技术教学经验,更完成了自己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
1990年,我从扬州工学院电气技术专业毕业后,来到江苏省天一中学担任劳动技术教师。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初、高中各年级劳技循环教学任务。2005年,江苏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我又因教学需要转型成了一名通用技术教师。
十余年的劳技教学让我涉及了植物学、电工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在技术教育方面有了较深厚的视野和基础。再加上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课程非常重视,支持我们按照自己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解,建设了两个专用技术设计室与一个创作实践教室。之后,我又通过了省级培训。因此,对如何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我可一点也不犯憷。
初次开课,我和备课组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教材,为每节课都制作了PPT,也安排了一些学生实践活动。但一学期下来,教务处的反馈让我傻了眼:备课组的平均教学满意率仅为64.1%,全校倒数第一!第二学期,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又作了很多新的尝试,将满意率提高到72.0%,但仍不理想。
第二轮教学时,我采取了更大的“动作”。一是立足技术活动载体,活用教材。必修1以小凳(纸板)、LED节能台灯设计两大项目为主线,必修2以规定条件木结构的压载承重比赛、控制环节设计比赛为主线,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内容的选用围绕完成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设计、动手技能展开,坚持教学与活动二合一。二是坚持使用教学过程记录表,每节课记录学生的到位情况、学习技术收获、作业或发言情况等,并定期表扬优秀。三是精编一章一学案,作为学生当堂作业,帮助学生积累资料、构建技术知识结构。四是结合进度举行了一系列设计比赛,让一批学生率先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举措五是为每个学生的作品配设计总表,学生的设计千差万别,教师为学生代购零部件几十次,最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到了第二轮第一学期末,学生满意率一下子提高到了93.1%,第二学期巩固为95.1%,全校最高。2008-2009年度上学期,学生满意率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95.95%。
学生满意、校长满意、授课教师自己满意,这是同行对我校目前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但我早已不满足于这些,开始寻求选修课程开设的可能性与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途径。作为试点,我在小范围内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了建筑及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机器人等三门选修课。带着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主动与国内外同行交流,不断出没于网络空间,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经过思考与实践,我发现,要侧重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则学生必须有相当的技术基础,而这一切不是仅在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教学所能实现的。为此,我呼吁规划小学、初高中一体化的技术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接受技术的熏陶!
另外,身为通用技术教师,包括以前做劳技教师,都会有遭遇尴尬或不被人理解的时候。关于这一点,我出访英国时有了新的感受。在英国,技术课程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局面。许多学校因为难以吸引年轻教师从事技术教学,往往返聘已经退休的教师。常常见到60多岁、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先生给学生上课。这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其实很不利。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想见,这样的尴尬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想,也许我们的心态就能平和下来,为找到通用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之路继续不懈努力。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 冯丹沁) 仅有10天学历也要干出一番事业 一位资深物理老师,仅经过“10天学历教育”,误打误撞来到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中,他为学生开创了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的广阔天地
“要问我通用技术课程从开设到现在,最大的经验和收获是什么?是摸着石头过河!”杜茂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教师。这个198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系、有着20多年教龄的西北汉子,平时就敢闯敢干。2005年5月,校长找到他,让他承担一门全新的课程——通用技术。对这个挑战,杜茂俊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后来,他才从同事那里知道,在他之前校长还问过好几位老师,可没有一个人敢应承。毕竟,谁也没见过这门课,谁也不知道这门课会上成什么样。
“既然答应了校长,那就一定要把课上好!”2005年秋季,已过不惑之年的杜茂俊参加完由教育部课标组和宁夏教研室共同组织的10天短期培训,重新上岗成了一名通用技术教师。
由于培训时间比较短,他们这批参加培训的教师被戏称为“仅有10天学历教育的老师”。“实际上,这个称呼正是第一代通用技术教师‘摸爬滚打’的真实写照。”说起这个称呼,杜茂俊感慨良多。
刚开始,离开了熟悉的物理学科,面对一门教材体系不完整、配套教学资源不健全、在应试教育下不受高考指挥棒调控的新课,面对高二年级文理科16个班、不同层次的近千名学生,面对同行、学生、家人的不理解,杜茂俊也有感到困惑和苦闷的时候。“没有发达的技术和熟悉掌握技术的人群,怎么可能有发达的国家?”在这个理念的强力支撑下,他以自己的执著和热情坚持了下来。
没有教具,他就尽可能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教具,到学校理化实验室找与教材吻合的仪器,或者从学生制作的科技作品中挑出适合的当教具……没有现成的教学资源,他就通过互联网广泛查找各种资料为教学服务,观看科技类节目积累课程资源。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杜茂俊给自己施压,让自己的备课量大一点、再大一点。“喜欢这门课程的,主要是‘两头’的孩子多。学习成绩好一些的孩子,他们对什么都感兴趣。学习成绩不那么好的孩子,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强,对实践操作的内容十分热衷。”
除了精心备课与制作课件外,杜茂俊还时常琢磨着怎样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手抄报、辩论赛等方法都被他用在了课堂上。女孩子们往往不喜欢技术类的知识,但她们对美很敏感,杜茂俊就先“哄”着教,穿插着多讲点艺术设计、视觉效果。等到她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他再见缝插针地引导她们全面认识通用技术。文科生刚开始时觉得这门课没意思,他就多涉及技术史方面的内容,抛砖引玉,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茂俊的努力得到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同。一次,他在一位学生家长的介绍下来到石嘴山市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参观。在那里,他见到了“久违”的车、钳、铆、刨等技术工具,亲自动手操作让他对通用技术学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从此,每逢周末,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可光他自己看、动手做,哪能替代学生的亲身感知呢?但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计划和保密规定,不能接待那么多的学生,怎么办?灵机一动,杜茂俊想到了和学校临近的宁夏理工学院,那里的实训中心有汽车模拟驾驶室、汽车修理实训室、钳工焊工实训室、电气智能试验室等10个实验室,简直是天然的通用技术实践基地!
在理工学院领导的热情帮助下,杜茂俊把学生领进了实训基地参观,在有的项目上学生还被允许动手试一试。“这样的情况一次两次可以,可是能让人家无偿地为咱们的学生长期服务吗?这显然不太现实。”学校没有专项的通用技术实践经费让杜茂俊很头痛。
思来想去,他找到校长直陈利弊。痛痛快快的一番话让校长了解了参观、实践对学生开阔技术视野的重要作用,校长也很痛快地拨出了一小笔经费。“钱虽然少,可是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杜茂俊给理工学院的老师们拎去了苹果和桔子,“人家对咱的工作那么支持,我们应该诚心诚意地表示感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点燃学生的设计激情,继续克服技术传授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的弊病,杜茂俊还利用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废旧吸管、饮料瓶等简单材料,先后策划了“梦想杯”班级创意设计比赛、“水火箭”科技设计比赛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虽然组织活动很辛苦,但看到学生那么投入,特别是看到他们设计的作品那么富有创意,杜茂俊很欣慰:“谁敢说几年过后,他们之中不会冒出几个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
3年多来,杜茂俊这个“仅有10天学历教育的老师”深深地喜欢上了他所教的这门学科。“通用技术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主要是以学生的实践和体悟为主,给了教师很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我喜欢这种身为创造者的感觉。当下,在一些人看来,通用技术追求的目标与上大学还是相抵触,觉得从事这方面的学习是浪费时间。但我相信,技术教育会加深学生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历练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谈及学科的发展,杜茂俊信心满满。
初生牛犊的忧与喜 一位初出茅庐的化学老师,自告奋勇担起了一门新的学科。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亦喜亦忧中,他收获了成长
2006年,只有两年教龄的我,由一个尚不成熟的化学老师转型成了辽宁省首批通用技术教师。大概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很快,我就喜欢上了这门活跃的新课。
说到这门学科的教学,光喜欢可不够。有位同行打了个比方:把烟头扔进果皮箱会引起火灾。人们往往习惯责怪扔烟头的人,而具有技术素养的人会考虑应如何将果皮箱设计得更人性化。通过学习交流,我逐步加深了对技术素养的理解。
2008年11月,我在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个令我心惊肉跳的批评帖。这个帖子是我第一年教通用技术课、现在已经升入高三那个班的一个学生发的。批评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在他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面认定等级为C。或许是自己很冲动、不成熟,当时的我真的动了肝火。
我对这个学生印象很深。因为他在我的课堂上大概只做两件事:做其他科的作业或者睡觉。我不是没有和他交流过,也不是没有和他谈过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他总是一句话:高考不考有什么用?
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技术素养是考出来的吗?开卷还是闭卷?闭卷,立刻有人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开卷,试题如何命题?怎么命题?谁来评价?怎么评价?我并不掩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让我出一套真正体现新课程特点与要求、完全是开放性试题的试卷,我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水平。并且一个年级开放性试卷的评价工作,不是简单的“繁重”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出现纰漏在所难免,可就这一点纰漏落实到某个学生身上,就有可能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
有忧有喜。同样是11月,一个“陌生客”的到来,让我在惆怅中多了几分欣慰。还是同样的高三年级,一位已经在解放军总参某部入伍的学生来看我,并且向我借两年前一次全市公开课的视频光盘。他对那节课的印象极深,不仅是因为他在课上发了言,更是因为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收获——培养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部队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洗漱间的水龙头不停地滴水,他试着修理但没修好。晚上熄灯前,他就用线把塑料瓶绑在水龙头上收集滴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件小事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他欣喜地对我说:“卢老师,你不知道在部队里能得到表扬是多么不容易!”
这件小事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鼓励?
如果说昨天叫无奈,今天叫无畏,明天叫无悔。那么我坚信,随着自己的逐渐成熟、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总会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天。
(辽宁省大连市经贸高中 卢令) ■本报记者 张滢
|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4日第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