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本应该是放松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9 08:3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生本应该是放松的林凯 《 博览群书 》( 2012年04月07日)

    陆昕写了一本精彩的好书,就是《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
    我与陆昕平日往来甚多,他写这本书后,跟我说时我并没有在意,因为我们每次见面他常说起他祖父陆宗达的事迹,听多了,所以对他写什么与怎么写并没有理会。后来他跟我说他要出版这本书,想找出版社,并让我看了他写的目录,目录是章回小说的形式,我建议他把题目改成随笔式的题目,那样会生动活泼,否则会让人觉得写法陈旧。过几天,他果真改了,并将目录和书稿一同发给了我。
    我先是给了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这位编辑博士出身,一开始他很兴奋,待看过稿后,他告诉我稿子写得没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他讲的有意思和没意思是依据什么划分的,以什么为标准。这样我就找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找到了不是博士出身的王培元。我相信培元的品味和学养。果真,培元答应了。
    这本书的书名起得很大方,也很大气、平和。真正的读书人还是喜欢平和和能准确反映书的内容的书名。这本书出版后,我拿回家,谁看了都不罢手,几乎都是通读完了以后才给我,没想到这本书成了今年春节我家过节的一份快乐的礼物。
    这本书文字最大的特点是读起来让人感到不紧不慢,轻松从容。中国的书法讲究“松透”,就是写字既要放松,又要写得准确,才能称为高手。我不知道这个道理适合不适合写作,想来恐怕也相差无几。书里面讲的人情物事,总有让你忍俊不禁的地方,就跟听相声抖包袱一样,让你会心地笑,不由自主地笑。这年头开心的事不多,这本书真的让人开心不少。陆昕笔下的一个个大学者都活得那样坦诚,不虚伪,不做作,他们有时候说话很严肃,有时说话无所顾忌,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不伦不类的学者,拿腔拿调,不苟言笑,一幅伪君子的面容,好像自己干的是一项什么伟大的事业,把自己看成是圣贤,把别人看成是浮躁的产物。其实说白了,他们根本就不会放松,在做学问上根本就不会重拿轻放。
    跟陆昕聊天总听他讲到祖父陆宗达的吃,陆宗达在当时是有名的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本书里他讲到祖父吃饺子,一锅只能五个五个煮,后来在家人的抗议下,通融为一锅可以十个十个煮。讲到祖父告诉他:“炒菜吃的是菜,那里边的肉绝不能吃,那肉是给菜调味儿的。”但是陆昕是有肉就吃,祖父就常常指责他长了一个“低水平的胃”。临末了儿,还总拉长声音来句:“肉食者——鄙。”鄙字后面还拖个长长的韵尾,也不管旁边有没有外人。可见陆宗达先生的幽默。吃刀削面以过油肉当卤是陆昕从他祖父那里得来的真传。为此,我还去问过山西的老人,才知陆宗达传得对,因为以西红柿和酱当卤不是过去山西人的吃法。还有意思的事是,陆宗达常把“百货”念作“薄荷”,把“沙发”叫作“梭发”。陆昕和祖母取笑他道:“薄荷大楼买梭发。”陆宗达反驳说:“百”的字音就念“薄”。是我们把字音念白了,“沙发”的英文即念“梭发”。这段我们听来是个有趣的故事,但是我们也可从中看到有学问人家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启功跟陆昕讲:“当年我和你爷爷都在辅仁大学教书,我们这些个同事常在一起聚餐。聚餐时,酒上来了,菜也上来了,大家可并不急着先吃喝。把酒倒好,大家举着杯子,听你爷爷讲一个字。比如今儿这菜里有一道鱼,就请你爷爷讲《说文》里这个‘鱼’字怎么来怎么去。讲完了,大家才把这酒一饮而尽。”从这一点上可看到陆宗达的学问。据陆宗达的磕头弟子俞敏讲:“1940年前后,我和另外三个学生跟颖明先生学《说文》。照师门惯例,要藤花榭本,钉成一原本。最让我吃惊的是颖明先生讲到某一个字(他讲《说文》是按黄先生的未成著作《义源》,也就是《文始》的改订本讲的,字是按“初文”下属各字排列的)的时候,顺便告诉我们这个字在第几卷上或是后尾儿上哪个地方,比方‘左上角’什么的。”学问做到这份上,说明是把《说文》全背在脑子里,可见那一辈人真是下了苦工夫。书中讲到的吴晓铃我也认识,也到他的府上去过,记得我从他的院子走出去时,他指一指院里的一块砖说,“这是明朝的,送给你吧。”我当时没有要。据陆昕书里记载,吴晓铃临终前还吃卤煮火烧。陆宗达临终前,陆昕还给他买豆汁焦圈。一代学人,真是吃出了风味,吃出了感情,吃出了人生。
    书中讲到的黄焯、启功、张中行等,也非常有趣。黄焯是黄侃的侄子,居于武汉,“文革”末年,他整理黄侃的遗文,想将来出版,便找陆宗达借黄侃的一些东西,结果一连给陆宗达去了几封信,也不见回音。他火了,正好有人去北京,他就给陆宗达写了封信说,如果你还没有反应,我马上买火车票北上,到你家后直奔你的书屋,将你书架上所有的书都取下头本拿走。送信人见到陆宗达,还没掏信呢,陆宗达就说,我正要有书捎给黄焯。结果这封信就被送信人给收藏了。启功也很有意思,陆宗达九十诞辰时,他作了两首诗,抄好裱好。头天主办方想取走布置会场,他未允。第二天,又来人取,他也没同意。结果他亲自抱着裱好的字来到会场,亲眼看着悬挂起来。等开完会不久,字也丢了。这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特别认真的地方,认真得在我们看来都有点“愚”,但也就是这“愚”,让我们觉得可亲、可爱、可敬。书里这样有趣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本书中的人物多是经历了人生坎坷,他们有过学术上的辉煌,也都当过“臭老九”,在“文革”那个不幸的年代,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我们看到那一代学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依然不忘生活,不忘读书,真是难得。中国最美的知识分子,就是这些人,中国要是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捍卫,中国文化早就完了。文化的繁荣不是靠嚷嚷出来的,要有人才,要有精英。
    我在一家与书有关的杂志社工作,在我买书、看书、逛书店的过程中,很注意文人掌故一类的书。当然,这也是我的偏爱。这类书写得好的实在是少而又少,多是道听途说,或是东抄西抄。你要是留心,常常会看到这类书的封面上作者一栏写的是谁谁谁编著,多是夹生饭,读来不生动。陆昕这本书写得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我们平常要是对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感触不深的话,看一看这本书就知道什么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了。写到这样的境界很难,不仅要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环境,还要有很好的文笔。陆昕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他能写出这种格调和氛围,写出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写出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我读后曾想,这么好的书,对逝去的那一代人,尤其是对陆宗达是一种最好的慰藉,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我们仰望前辈、了解前辈最好的窗口。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36 , Processed in 0.0994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