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专家预测网络发展七大趋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9 09: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专家预测网络发展七大趋势
  计算机未来学家马丁指出了将影响和改变我们经商方法的七种网
络发展趋势并就这七种趋势及其意义作了如下诠释:    趋势之一:平民化——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主流  马丁认为,驱使网络从小规模实验走向整个平民百姓的主要动力
来自价值的取向,因为每个人都热衷于交易,公司通过网络从事商业
的投资和销售,成本可以急剧减少。例如在许多买卖中,在线销售的
价格将比其他任何地方的价格都要低。   网络经济还将改变我们对消费者市场的看法。因为公司也许会发
现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市场工作为某一产品创造市场需
求虽然现在还没有见到任何的销售。同时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和
服务对消费者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此外,网络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益,
因为它将使公司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趋势之二:新劳动——网络化劳动力的产生  通过对互联网、内域网、外域网的整合,我们正在逐渐地用网络
化来武装劳动力,以创造新的工作效率,这主要是为了节省资金。正
是这些网络化的劳动力创造了这种新型的网络经济,并且他们变得越
来越精于在网络环境中如何运作。现在,要懂得行政管理,就需要把
这些网络化的劳动力当作新发掘的、有价值的资产因为他们是最接近
消费者的人,即需要“数字化管理者”。    趋势之三:新服务——开放式记录公司的出现  开放式记录公司是一种延伸性企业,通过外域网把供应商、消费
者和网络化的劳动力联接起来。最明显的例子之一就是联邦快递,开
放它的数据库,让消费者自行订购他们旅游时使用的小型方便汽车以
及运送行李方式,消费者因此成了机构的一部分。FedEx的司机只是简
便地执行消费者的要求运输及放置包裹。由此消费者也开始参与其中
了,并且将因为公司让他们参与选择为他们设立的产品和服务而由衷
地感谢。    趋势之四:产品商品化——产品成为商品  这个观念也许会使人们吃惊,但是却不应该。我们的意思是在这
种环境下的核心产品可能会比所有围绕着它的其他产品的价值要低。
在过去,房地产项目清单也许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的主要资产,然而,
在将来,它就可能是一份亏本出售的房屋清单,取代它而成为主要价
值的是买房者的名字。房地产经纪人的销售主要是凭借其售后的产品
和服务。在价格的制订上出现了不同,因为需求可以随时聚合,而过
去就从未能做到这一点,并且供给也可以随时聚合,所以我们从供给
和需求中解脱出来,并由此获得了更多的需求和供给。    趋势之五:消费信息化——消费者成为数据  我们过去常常用现在购买和计划购买来评价消费者,将来,我们
将开始关注于所谓的“预计价格�的那些消费者。因此我们
可以把他们的消费信息输入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并且运用数据挖掘
或其他系统来测定人们未来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随之开发这些
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将更具有价值。    趋势之六:新团体——经验(交流)团体的增加  过去我们基本上是从那些随时间而凝固的、静态的书本中获得知
识。在具有一定认识经验的团体中,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从世界上的任
何地方找到象我们的人们,随之我们可以请求他们与我们一同分享以
往的经验。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组织起来讨论,然后解散,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团体。例如,我下个星期想去伦敦。不用出去购买
一本有关伦敦的书,我上网并找到了三个像我一样的商业行政人员,
并且我发现其中之一在最近的一个星期内已经去过伦敦,因此从他那
儿我获得了非常及时的经验,同时我寻找我的同伴,那些人也许对我
的经验有着同样的兴趣。相比于阅读有关伦敦的某一本书,我从经验
团体中将会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为那些书只是针对普遍的读者
而作的。    趋势之七:学习为本——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旧的模式是我们上学,然后工作,停止受教育,那只是以前的事。
网络世界中的职工不仅仅想挣到更多的钱,他们同时也想提高自己。
举个例子,某公司由于需求的不断变化,正不得不缩减一套技术设备
的规模,然后上一套新的技术设备。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网络世
界中,我们将知道市场需求将会如何变化,而不是在某一天吃惊地发
现我们上了一套错误的技术设备。   你可以让人们在业余时间到真正的大学或课堂中去学习,而当你
具有适当的机制来鼓励人们终身学习,那么你可以更快速地前进,与
市场的需求也更加一致——这些将增加公司对员工的吸引力。在一个
极有生产效率的群体中工作会使每个人都觉得较为愉快。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9 09:17:16 | 只看该作者
谁控制互联网,谁就控制世界


谁控制互联网,谁就控制世界   ■常政   2009年5月下旬,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两个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事件:一、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公布了一份由安全部门官员完成的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并表示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经成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另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防部计划成立网络司

令部,为网络战做好准备;二、为了严格遵守美国的贸易制裁法规,微软、谷歌和AOL近日纷纷表态将拒绝向对美国怀有敌意的五个国家(古巴、叙利亚、伊朗、苏丹以及朝鲜)的居民提供即时信息通信软件下载服务。微软目前已经确认他们已经在上述地区关闭了Win鄄dowsLiveMessager服务。所有这五个国家都正在遭受美国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贸易禁运制裁。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则事件弥散出一丝令人不安的气味:令我们觉得无限便利的互联网,原来一直潜伏着撒旦的幽灵。它正在逐渐显露其不为人知的一面,并已将魔手伸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网络战争的时代。网络战争,对已经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个陌生的名词,几乎在通讯技术产生之日起,无数科幻作家、军事战略家们便开始构想着它的种种可能性。只是没想到它来得如此之快,距离我们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说,我们实际已身陷其中。所以措手不及之余,大家自然会萌生疑问:新世纪的网络战争,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模式?它对我们的国家以及每一个平民意味着什么?九州出版社在近期出版了一本全面解构当今世界正在虚拟世界打响、并进而影响到实体世界的著作——《网络战争》。该书宣称这是一部送给中国3亿网民的警示录。此书显然十分“应时”,在它出版不久,即爆发了本文开篇所说的与网络战相关的政治事件。   “谁控制互联网,谁就控制世界”是全书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因此全书在内容编排上,强调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现实实体世界之间的各种逻辑联系。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互联网如何改变世界”,分析了网络改变世界的10大动力:平等、网媒、创新、知识共享、移动互联、资源融合、网络政治、电子商业、网络文化、虚拟社会。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改变世界的网络战争”,鸟瞰了目前网络世界内各种形式的较量和博弈。不难发现,几乎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纷争,在网络虚拟空间中都可以一一映射:控制战、意识形态战、文化战、民意战、军事战、反恐战、情报战、数据战、媒体战、金融战、争霸战、公关战等等。此外,该部分还专门辟开一章分析中国网络纷争对商业、社会舆情、政治的影响。最后是“网络世界制胜攻略”,以“欧美”、“亚洲豪强”、“发展中国家”为案例,一一分析其信息战略和建设蓝图,并综述当今网络面临的主要威胁、应对战略、各国互联网立法状况等。综合三大部分,逻辑上层层深入,既有宏观的理论构建和探讨,又屡屡通过各具体事件、报道、场景来微观切入,生动、厚实。   前瞻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对于未来(或者说已经开始)的新型战争宏图的勾勒;更体现在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上。本书提出了诸如“取胜网络、取胜未来”、“互联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是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地”等论点。正如书中所述,如今的网络战争,早已远远超出把网站“黑”掉的低层次,而是发展成为通过互联网摧毁敌国能源、通讯、交通、金融、作战指挥等关键网络系统的战斗力量。当今时代的战争形态,将不再是直接对抗的军事战争,而是出现了许多以民主、人权等为武器的意识形态战争,以证券、股票、利率等为工具的金融战争……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网络。所以作者对网络战争的剖析,显然不会停留于传统的纯军事范畴,商业竞争、社会舆情、政治博弈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其分析框架之内。   如今,对于网络的价值、潜在的危机,以及信息技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逻辑关联的认识,应该上升到一种系统化、战略化认识的高度。如果这种认识能成为社会共识,甚至常识,无论对于国家国防,还是对于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安全防护,对于中国信息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都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从这个意义讲,《网络战争》一书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以“微软关闭五国MSN事件”为例,相信每个读过《网络战争》的中国读者,面对这个新生政治事件,很自然地会萌生这样一个念头:微软既然能够迫于美国政府的一纸禁令关闭上述五国MSN,那么会不会在某一天关闭我国数亿Windows操作系统的客户端?   《网络战争》宛如一棵“知识树”,在一步一步分析网络战争的过程中,穿插着各种背景知识介绍、新闻报道摘录、数据和案例分析、场景描述等,其叙事方式灵活多变。因此,正如作者东鸟所言,《网络战争》还可以被当做一部关于网络的维基百科全书。   (《网络战争》,东鸟著,九州出版社2009年5月,38.00元)
《中华读书报》2009年6月1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7:47 , Processed in 0.14920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