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当从更高远的志趣那里获得读书的更大动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4:5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应当从更高远的志趣那里获得读书的更大动力
黄克剑
2012级同学们,你们好!祝贺你们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欢迎你们来国学院求学、深造!
大约是因为我和在座的新同学年龄差距最大,由此显现出的生命张力也比较典型的缘故,院里让我这样一名年近古稀的教师在今天的迎新会上说几句话。
我想跟年轻的同学们说说“立志”。这话题看似容易,其实很难讲,弄不好就会变成大家都讨厌的说教。在我眼里,你们还都是些孩子。有人说,对孩子们说一本正经的道理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只有说妖怪的故事他们才会兴趣盎然。那意思不外是说,把玄奘去天竺游学取经说成有孙猴子参加进来的“西游记”,才会招孩子们的喜欢。但我今天无法把“立志”讲成降魔伏妖的故事。为了使这个话题不至于让你们觉得太乏味,我想从一个比方说起。
大家都知道一点火箭的知识,我也知道一点。据说,火箭有三级,每一级的燃料都不同,由不同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推动力也不同,这不同的推动力会产生不同的飞升速度。它一级一级地燃烧,最初一级燃烧完了,会自动脱落,接着第二级开始燃烧,第二级燃烧完了又会脱落,于是第三级开始燃烧。三级火箭产生的速度被称为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为每秒 7.9公里,绕着地球转的人造卫星是凭着这个速度被送上轨道的;第二宇宙速度为每秒11.2公里,绕着太阳转的人造行星是凭着这个速度被送上轨道的;第三宇宙速度为每秒16.7公里,人们凭着火箭的这个速度把飞船送出太阳系,送到另一个星系。
我说以上这些,并不是要为我们在座的各位蹩脚地述说一种并不准确的科普知识,而是要借此说说人的立志。不必讳言,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主流观念是把考取大学视为最切要的目标的。许多家长对孩子所上小学以至幼儿园的选择,就已经寄托了孩子将来通过高考走进高校、走进名牌大学的希望。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就是背负着家长的这一希望,以图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取某种优势这一功利动机,才有了刻苦读书、学习的动力的。对于当下教育的这种情形我不想多作评说,我只想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对经过高考而如愿进到高校——尤其是进到名牌高校——的你们这些幸运儿们作一种提醒:即便是对上面所说的高考动机作一种同情理解,我也要说,先前曾是你们的推动力的东西,现在也已经像是火箭的第一级,它所蕴藏的能量差不多释放完了,就是说,它有待脱落,以便让另一层级的东西提供新的推动力。这另一层级的东西,即是求学志向的调整,即是新的学习标高或新的治学境界的确立。
在古代,隋唐至晚清科举盛行的时期,绝大多数读书人勤苦读书的直接推动力是所谓考取“功名”,是所谓中举、中进士,中探花、榜眼、状元。唐太宗当年私幸皇宫的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竟至有“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之叹。“彀中”,指射箭所能达到的有效射程,后来也被引申为牢笼之中、圈套之中。唐太宗是赢得了所谓“英主”、“圣君”的美名的,单是从这位帝王喜形于色的感叹,我们也可以想见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的羁縻和笼罩。不过,我要指出的是,即使是那时,真正明智的读书人是不会全然匍匐于科举制度的,他们也会参加科考,但科考并不构成他们的界限;他们在中进士而被任命为官吏后,会变换一种视野,重新确立读书、做人的目标,因此这些人往往不会溺于官场习弊,反倒最终能成为这样或那样的被历史认可的人物。至于那些特立独行、从一开始就不为科场功名所动的人,其心胸、气度和治学的境界就更不待说了。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历史局限,我无意苛责已成过去的科举制度,更无意切论当前这种以高考为枢纽的教育体制。我只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劝告年轻的、有着多种可能的人生选择的学子们,在你们的眼目、你们的趋尚一度被时潮引领后,你们千万不可滞留于此,你们应当从更高远的志趣那里获得读书、就学的更大动力。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火箭”这个比喻上来,它有可能为我们提供更耐人寻味的启示。我们在自我超越中不断更新志向的过程,犹如火箭多级推动力的逐级递进,火箭由逐级递进的推动力获得一种把人造天体送到某一预定轨道的速率,我们更新着的志尚则把我们引向精神宇宙的某个高度。火箭凭了它的速度使人造卫星、行星、飞船不致因为地球或太阳系的引力堕入尘埃,而这被送上轨道的人造卫星、行星、飞船却始终能够按一定运行方式同它所由发射的故土保持不离不即的张力。同样,我们高卓的志尚使我们得以自拔于尘垢,却又永远把那种不无终极依凭的现实关切投向大地般“厚德载物”的民众、父老。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说到两种存在:一是“有死的生命”,一是“不死的死亡”。人显然属于“有死的生命”的存在,对于人说来,死的阴影或正可以说增加了生的厚度。人因为有死,便有了人生意义何在的思考;有了人生意义何在这一对于人来说的富有终极性的思考,人也便有了“立志”的问题。作为一个已经多少眺望到自己生命大限的学人,我殷切地希望有那么一些年轻的学人,立一个大志向,把学术作为值得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把对更高的学理的探取作为自己“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人生目标。如果有人能立这样的大志,那么,我们民族的学术传承就不至于薪火绝传;立这样的大志的人多几个,我们民族学术振兴的希望就会多几分。
今天由一个比喻说“立志”,其实只是要表达一种祈愿。然而,年轻的同学们,你们果真能明白这份祈愿的分量吗?
今天我的话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2012年9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2年迎新会”上的致辞,原载《教师月刊》2012年第12期“年度教育专号”)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7:05:5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是一种修炼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
  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最早还只能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而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可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状态,达到一定的思考、创新层次,还是纸质文本最佳。
  古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单一,但他们对待知识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将书本看得十分神圣,阅读之前,总得焚香净手。“敬惜字纸”,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这一点,值得今天的我们继承发扬。
  当然,我所说的敬畏与敬惜,是指心灵方面的,并不拘泥于某一表面形式。比如古人读书之前的焚香净手,阅读之时的正襟危坐,今日就大可不必了。阅读不分场合,忙碌而讲究效率的现代人难有完整的单元时间,常利用等车时分,就餐、乘车、乘机空隙,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抓紧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而我最喜欢的方式,则是躺在床上阅读,可以放松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类似“气功”的状态之中。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阅读,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气质、品位,便取决于这种阅读。一个技术性的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之外的人文阅读,很难说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养与品位。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都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可“按图索骥”进行扩展阅读;再比如自己关注、喜爱的作家、作者,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阅读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与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与喜悦。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尔为之者,有可能“言语无味”。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生命的自为存在,便是一个有福之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美国一位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是否留下遗憾,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身后留下点什么没有,二是是否向自己的人生极限挑战了,三是是否具有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大概只能靠书本、知识、阅读予以解决。从阅读中见出疑问,便能向权威挑战;向权威挑战的过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极限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中,身后自然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于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美丽而永恒。 (曾纪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14 , Processed in 0.1035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