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高晓声故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1 15: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高晓声故居
石 湾


高晓声故居现状

  上图即为唐锡勇当年为高晓声拍的照片
  去年10月适逢我返故乡小住,参加高晓声文学研究会成立,有机会去董墅村参观了高晓声的故居。
  我第一次见到高晓声是1980年,当时他已平反并落实政策,到省作协任创作组组长,家亦已迁至常州市内的桃园新村小区。但他复出后具有轰动效应的获奖小说《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都是在董墅村写成的。高晓声在《三上南京》一文中曾提到,他打成右派分子,“被剥得光光”地离开南京回故乡当农民,是“一九五八年三月十日早晨,经过二十一年零十三天,即到了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早晨七时”,他才第三次到南京。因此,绝大多数与会者和我一样,没有到过董墅村,对会议的这一安排,都颇有兴趣,想通过参观他的故居,深入了解令他刻骨铭心的那“二十一年零十三天”,他在社会的最低层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在乘车去董墅的路上,我想到陆文夫《又送高晓声》的结尾:“直到临终前刹那,高晓声已经不能讲话了,他还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一个很大的字,站在旁边的人都看得很清楚,那是一个‘家’字。回去吧,老高,那边有你理想中的家。”我不知道,高晓声是否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他理想中的家,但我想,他若地下有知,还一定会记挂着这住了近四十多年的董墅老家,因为他小说中的典型人物都诞生在这里,这里既是他的生活基地,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他在《我最熟悉的地方》中曾写道:“我出生的村庄,叫董墅。进草塘浜两里路,有一条阔而短的叉浜向西伸,叫芳泉浜。一共不过半里长,船划到芳泉浜的沟梢,上岸就是我的家门口。”董墅是个很大的村庄,我们在村口下了车,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来到芳泉浜的沟梢,找到已淹没在新楼群中的“高晓声故居”。如今江南农家小楼前都有一块用来晒谷或停车的水泥场子,因高晓声故居早已无人居住,门前的一块空场已变成两垅菜地,虽时值初冬,那大棵大棵的青菜还绿得很呢!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走进高晓声故居的前面一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石槽。这是此间不大的空屋里唯一的原物。不言而喻,这石槽是用来盛猪饲料的,也就是说,高晓声在1979年复出之前,这间平房是个猪圈。说实在的,进门就是猪圈的农户,此前我还从未见过。不过,我立即联想到高晓声临终前用手指在空中划的那个很大的“家”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家”字即是宝盖(房舍)下一个“豕”(猪)字。自古以来中国是农耕大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不养猪是种不了地的。直到高晓声落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化肥依然是稀缺并昂贵的生产资源,农家肥主要就是猪粪便,务农就得养猪,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他在《〈李顺大造屋〉始末》中说的,那年月,他“不仅使自己成为农民,而且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这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是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一个细胞。我的家庭成员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一样投工、投资、投肥,一样分粮、分草、分杂物,家里的陈设也和农民一样,有必备的劳动工具,有饲养的家禽家畜,有一份自留地需要经营。总之,农民生活中涉及的每一个角落,也都有我的印记。”这只三十余年来未曾挪窝的猪石槽,可以说是他在此当农民时留下的唯一印记了,弥足珍贵。
  出了前一进平房,穿过是一个约有十来平方米的天井,后一进是两间小阁楼。阁楼是在高晓声爷爷手里造的,有120年历史了。由于年久失修,好几根朽蚀的椽子垂挂在檐前,楼上朝南的一排雕花格窗已经是七零八落,成了一个大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幅破败的景象。靠着北面的后墙,有一个转角木楼梯,只是木头也都快朽了,踩上去发出格吱吱的声响。我们沿着木楼梯战战兢兢上到二楼,直觉得这座带有明清建筑风格的老屋在颤抖,摇摇欲坠似的。因为阁楼上空空荡荡,所以无须久留。我匆匆下楼之后,就劝楼下的人最好不要再上楼去了,免得发生危险。
  从阁楼上下来之后,我站在天井里朝上看,发现西侧的几间相连的阁楼尚有模有样,保存完好,就问陪同我们参观的高晓声文学研究会副秘长丁保林先生:“老高家这两间阁楼怎么会坏得这样了呢?”丁保林是高晓声落难时结交的好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这里的常客,他说:“这阁楼原本用的都是好木料。老高那些年穷得一塌糊涂,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好拆了楼梯、桁条、椽子去卖钱换粮。”我不解地问:“那现在怎么还有楼梯在呢?”他回答:“早被他换成‘解放木’,也就是旧棺材木了。”我一下子明白了。因为我知道,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接着是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兴土木,到了三年困难时期,木材奇缺,价格猛涨,就有一批人干起了盗墓偷棺材木贩卖的营生,搞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许多人家生怕祖坟遭殃,被迫抢先动手,自掘祖坟,将上好的旧棺木派些用场。
  丁保林先生告诉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都是在这座阁楼上写成的。记得在《曲折的路》一文中,高晓声对1978年6月又“一头钻到创作里去了”的情景曾有一大段回忆:“这一年的夏天特别热,而且热的时间特别长,我每天写作18个小时左右。身体本来就瘦弱,后来就瘦得不成样子了……天见可怜,蚊子那么多,也慈悲地不大来打扰我,因为我身上血太少。我什么也不管,家里的事不问不闻,旁人来同我讲话,我嘴里唯唯诺诺,实际上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家里人从来没有见过我写作,更没有见过这种样子,爱人以为我在发疯,有时抢走我的笔,责问我‘开什么玩笑’!我也没法跟她说清楚。就这样,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写成了十八万字的一部小说,自己则像患过了一场九死一生的大病。这以后,我又陆陆续续写了些短篇小说。总算替重返文学队伍准备好了一份薄薄的见面礼。”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遇到了《常州日报》原摄影记者唐锡勇。他递给我一张老照片,说:“你看看,这是当年高晓声在这阁楼上写作的留影。”他告诉我,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80年7月初,省作协派人到常州来看望高晓声,市文联刚恢复活动,通知他随同市文联两位负责人到董墅采访。当时高晓声的卧室兼书房就在这阁楼上,因墙壁上石灰已经剥落得差不多了,为了迎接省里来的贵客,高晓声特意去买来芦席和报纸,把破墙糊了一下,遮遮门面。又正值党的生日“七·一”,还特意从新华书店买来一张党的一大会址的招贴画,钉在糊了纸的墙壁上,算是美化了一下环境。高晓声对他们讲,他1979年发表的十多篇小说,就是在窗下的书桌上写出来的。而这张书桌,也是高晓声的作品。据高晓声说,他打成右派后回家当农民20年,从没有拿起过笔,家里哪还有书桌?三中全会后,看到有回归文艺队伍的希望了,才重新拿起了笔,并利用废旧木头拼拢了这张书桌。台脚是几根旧木头钉的,台面是用一扇旧窗格子拼起来的。格子中间用碎木块一块块填满,然后用几块破三合板拼起来钉在上面,就成了他的一张临时书桌了。高晓声对这张自制的书桌特别有感情,在唐锡勇为他和来客及家人拍了多张合影之后,主动提出来,要唐锡勇专为他拍一张与书桌的合影。于是,就有了这张留下时代印记的高晓声在故居写作的老照片。
  参观结束之后,文友们热议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高晓声故居该怎样保护和修复。陆文夫曾说,复出后的高晓声的文思泉涌,“生活的沉积伴随着思想的火花使得他的作品像井喷,一篇《陈奂生上城》写出了继《阿Q正传》之后江南农民的典型,一时间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亮点。”因此,在我看来,身上有着高晓声影子的陈奂生就是江南最后一代农民的典型,我们走进高晓声故居,就仿佛走进了江南最后一代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就此而言,保护和修复高晓声故居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价值的文化工程,无论有多大困难,我们也得尽力并尽快去完成。不然,在锦绣江南,子孙后代要找这样一座饱经风雨沧桑的旧农舍,也就“难于上青天”了。        傅侃供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52 , Processed in 0.0923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