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课题结题报告
日期:2009-6-29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瓜埠镇初级中学 柯庭华、孙俊 执笔:骆远荣
| |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课题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课题研究现实背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会质疑,就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古希腊散文家普多塔戈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脑不是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充实,建构新的理解,“点燃学生火把”。所以它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实质上的联系,进行意义建构。①
然而,种种针对农村初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学生问题意识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不懂得带着问题学习知识;不能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心中充满疑惑,却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假问题还是真问题学生分辨不清……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实施的是“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这种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较差的直接原因,成为课改的推广和实施的不利因素,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严重阻碍。这种问题意识较差的状况导致农村初中生普遍存在对知识探究动力不足,对未知世界不能持续发现,严重制约着农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题研究经验背景:
十五年来,本课题组长柯庭华同志因对农村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十分关切,撰写过相应文章,发表过自己的观点、看法。本人也是如此。但是苦于一直不具备深入研究的经验。“十五”期间有机会主持过南京市个人科研课题,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所承担课题获南京市个人课题二等奖,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刚刚过去的三年中(也是学校课题从立项到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并不断深入的三年),学校领导班子有一定的变动,2006年至2007年间,课题主持人之一原校长王宗金同志调入区教研室任主任,课题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负责人分别调任现雄州镇中和区双语学校。2007年10月,教科室主任孙俊同志调任学校教务主任。在学校人员变动过程中,许建国副校长、吕国敏副校长始终对该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非常重视,也格外关心。在学校人员变动过程中,作为课题主持人之一孙俊主任也一直在认真对待课题研究工作,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各项活动,一直到本人2008年2月调入本校教科室任教科室主任。本人参加过两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比,是区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历任区政治学科带头人评委。在科研工作方面,虽然撰写论文不少,但从事课题研究并不老道,但是调入教科室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和实验工作的机会。本人在想,做比不做好,尝试总会有收获的。基于这种朴素的想法,本人决定大胆地放开手脚展开研究工作,在现任校长柯庭华同志的直接关心和直接主持下,到目前为止,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工作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相信一定会取得突破性成就。
(1)问题。为什么要研究“问题”?究竟什么是“问题”?
有效教学方法理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构成三个方面的活动,即:组织、激发和反应,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激发”,或“提问”这一行为。“问题”是在教师提出的内容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之间架设桥梁的工具。“问题”就是用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教师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②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特征之一是探究,其核心就是“问题”。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开启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通过探究的过程,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个性。农村初中生较难被激发,“根据教师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能力不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火把”难以点燃。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信息源短缺,学生的信息量相对狭窄学生知识面不宽是不争的事实,学生思维环境和知识背景与城市学生有着较大差距。知识不是对客观法则的精确抽象和概括,它必然依附于具体情境,具有情境性,脱离情境性的知识也仅仅是命题,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由认识主体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才具有知识的真实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诞生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新课程评价等模式建构,这场改革的未来走向将进一步向综合化、研究型,人文型发展,这场改革更强调新的知识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农村教育面临更大挑战。信息技术为农村教育迎接挑战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可能。
(2)问题情境。文献资料表明,情境基本分为三类:项目情境、案例情境和问题情境。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情境呢?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相关情境,即通过信息技术以图片、文字、音乐、动画、影视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创设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以此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情境中提供丰富的知识点和探索要素,迎合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难易适中,适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把情境创设策略、多向互动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心理的生成,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创造性。问题的交流或者冲突一定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问题情境是能唤醒和激发人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欲望的问题背景和思维环境。
(3)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问题情境至少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彼岸),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动力系统),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此岸)。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即通过问题情境如何将学生引渡到理想的彼岸去。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好比将学生引渡到理想的彼岸去所必须的船桨或“篙”——动力系统。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教师运用新的知识情境抛出预设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探究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是“此岸”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和起点,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即枯竭的河床不能渡人过河去,水涨船才能高,过河才有希望和可能。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4)问题情境具备四个特定的属性:
①选择性。即不同的学生在相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反馈和反应;
②衍生性。即通过一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新情境;
③层次性。同一个问题情境中的问题是相互联系,非孤立的,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小问题构成;
④应机性。情境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引发人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能激活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人进入质疑探究的思维状态。③
(5)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种。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根据情境,搜集相关信息,在教师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对新发现的问题探究结论予以最优化。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作为背景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使同化和顺应发生困难。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非线性的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推究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入并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激发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感知表象,形成表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于其紧密结合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得教学情境的创设更为实际、简便和高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去更好地适应社会,去改造我们的社会。
二、研究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的能力。
2、只要教师管理和引导得当,认真研究和开发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当产生积极的影响。
3、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的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研究目标
1、我们要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解决农村初中学生知识量不足的问题,使他们跟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力图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表征,特别是能灵活变化表征角度;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和元认知监控的习惯;并提高他们面对新问题情境的心理素质。
2、我们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教师如何利用情境有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如何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优化,对学生进行策略性指导。
3、我们通过研究为农村中学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整理归类教育教学积件,建立积件卡库,力求形成自己的积件平台和积件系统。
四、理论依据
1、情绪智能: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拉维和梅耶在吸收了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包括: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能力;情绪对思维的引导和促进能力;对情绪的理解、感悟的能力;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
2、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的重要概念。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也就是两个邻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有瑞士学者皮亚杰在心理学研究中首先提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建构主义学习也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指导思想。
4、发展性教学思想:由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以人的一般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论体系,其主导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由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5、体验性教学思想:教育设计实际的、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教学。体验性教学特别强调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在价值观上重视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理论为本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五、研究方法
1、观察法:对实施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过程予以观察。
2、调查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3、对照实验法:选择实验班,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其他平行班进行比较。
4、经验总结法:根据实施过程上升为教育理论。
5、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及趋势。
六、研究过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和措施
本课题的前期准备比较充分。2005年6月即起草申报表,争取了有关部门方面的专家给以论证,对申报表进行了修改,进一步给予完善和补充,并立项为省级课题。制定开展课题研究的计划,增强计划性、条理性。
2006年春开始按照开题报告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子课题立项,人员培训,经费投入,课题管理,过程管理,资料汇编,档案整理,终端评估等各个方面。
首先,计划每一年至少有3项子课题立项。这里我主要谈谈立项情况。2006年春至2007年6月,3名教师即李金宝老师、张兴惠老师、谢远浩老师的子课题被立项为南京市个人课题并2007年结题,一个南京市一等奖,被评为优秀课题,其他2件被评为南京市结题课题。
2007年春,继续组织动员教师申报子课题立项,有4名教师的子课题被立项为南京市个人课题,目前已基本如期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正在申请结题。
2008年,本人调入教科室以后,加快了研究进程。2008年初,加大了动员力度,帮助教师卸掉思想包袱,关注课题,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有8名教师申报了子课题,8名全部立为校级课题,正逐级申报南京市市级个人课题。
其次,课题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为了更好、更快开展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统筹安排下,课题组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1、扎扎实实开展理论学习工作。
实践价值是课题的生命。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经过理论学习,才可能将感性的实践材料提升到理性层面上来,让实践更加自觉、更加科学、更加艺术。针对我校实际,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脑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多管齐下来武装教师的“脑球”:学校定了教科研杂志20余种;购买了电子书籍6万多册;开辟教师阅览室;开放图书室;开通了校园网;教科室开发了科研校本教材。组织教师自学和集体讨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学识学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2、规范过程,规范行为,制定完备的管理和奖惩制度。
每学期初,组织课题主持人制定相应的学期奋斗目标。对课题研究月查季审,抓好过程管理工作。
课题组印发给课题组成员人手一本课题管理手册。要求认真填写课题管理手册。定期抽查,保持联系,并交换意见,给予指点,遇到问题,一起讨论解决。
对立项的新课题和已经结题的主持人按照奖惩制度给予奖励。对获奖的教师论文、教学案例等给以重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必须在镇、片、区级及以上至少开公开课一节。利用开课、听课、评课机会,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在备课、开课、听课、评课中,教师积累实践经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撰写教后笔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
对子课题主持人课题开展工作,月查季审,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参照条件。
3、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调动教师积极性。
我校是一所建立只有10年时间的年轻的农村初中,学校开办之初的创业阶段,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并不很高,但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近几年来,不少教师认为已功成名就逐渐保守起来,久而久之,逐渐落伍了。
为了搞好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加大了对课题主持人的培训培养,为课题研究提供队伍保障。不断吸收新人,发展新人,对课题组人员结构进行了重组,把真正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吸收到课题组中来,保障主干力量。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省市区各种培训机构,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为教师发展提供相匹配的平台:千农教培训,各类骨干教师培训,英语教师就地留学,支持教师职称评定,关心教师身体健康,开展送温暖活动等。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省市个人课题主持人培训会议,组织课题主持人参加区级课题研讨会。利用教研组青蓝结对帮扶,让有一定教科研经验的课题主持人“传、帮、带”,分享课题研究的快乐和过程。逐步营造浓郁的健康的科研氛围。教育教师自觉立足课堂,进行研究、实验、总结,学习文献资料。引荐课题主持人主持镇、区级讲座,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锻炼课题主持人,开阔新手的视野,培养新手的自信心和胆识。
(二)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1、在这3年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工作。
2005年至2006年是起步阶段。2005年9月时,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条件十分艰苦,不利于课题研究。学校争取政府投资60多万元,进一步开设网络教室两间,各配备电脑50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课题主持人的课题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为课题研究开“绿灯”。组织教研组长会议,明确规定教师公开课必须选定网络教室或多媒体教室。三年来,课题组成员开镇级公开课60多节、区级公开课20多节。承办区级公开课30多节。一名数学教师上南京教育台“名师课堂”栏目。“引进来”,“走出去”有机结合。
2007年是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年。学校进一步开设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配备10台电脑。学校花了10多万元又增添流动多媒体两台,开辟流动多媒体教室两间,以适应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的需要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要求每个教研组从名特优教师开始带头制作课件,带头撰写论文,带头撰写教学案例,带头撰写教学日记。各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调查、分析,深入领会现代新课改理念,撰写教育科研文章。
2008年以来,本人为了推动课题深入持久研究工作的开展所定的策略是:进一步组织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先解决“腹中诗书”问题,理论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多交流,多沟通,与教师荣辱与共。我在课题组中的信条是:教师课题研究成功是我的成功,教师课题失败是我的失败。下学期,将会有更多的教师投身课题研究当中来。
2、课题研究困难重重。
起步时期困难重重。2005年课题刚刚立项的时候,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不太理解,或者不太明白究竟怎么搞。部分教师觉得信息技术与问题情境离我校实际太远。起步非常慢。但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先购买图书,学习,参加培训。对观望的教师进行宣传和引导。对结题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其事迹进行宣传,刺激这项工作的推动。2007年,3名主持人子课题结题后,不少教师跃跃欲试,但无从下手,不知道力该往何处使。化学学科吕国敏副校长作为课题组第二阶段负责人,带头制作课件,率先垂范,起到领头羊作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不断加以完善,形成了自己的课件特色。目前,化学教研组课件基本完备,所教化学学科成绩超过我区城区双语学校,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实效引起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在领导带头作用的推动下,学科带头人以及优秀青年教师也相应先后开始关注课题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展。
瓶颈时期困难重重。瓶颈时期,我们并没有停顿下来。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工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撰写问卷调查报告。深入课堂听课、学生访谈。开展实验对比。组织教师谈困惑,谈解决困惑的想法,积极寻找对策。同一认识,同一步伐,同一行动。2008年,教科室开发了学校第一本教科研校本教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发给教师,人手一份。最困难时期是2008年年初。2008年年初我们发现课题研究要往更深层次挺进,我们的困难很大,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经验、水平都受到了挑战。2008年4月,教科室积极组织、精心策划,帮助教师、课题主持人渡过难关。专门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科室组织的“课例”评比,体验“评委”角色,换个角度思考问题,28名教师参赛,24名教师获奖。组织教师先从文献开始,从参赛开始,增强危机感。同时组织教师换个角度,从“局外人”“评委”角度去认识其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以及课堂结构、新课程改革理念等方面的状况。仅2008年2月以来半年当中,教师共撰写案例、论文计70多篇。教师的课题研究信心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3、挖掘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积极因素,增强工作的有效性。
课题组长热心是第一个积极因素。2006年3名教师子课题立项后,柯庭华校长代表学校立刻开辟教科研阵地,开设橱窗,用做宣传窗口,积极营造氛围。2007年,结题后,教科室将结题报告装订成册,部分存入学校档案室,部分在教师手中传阅分享。
课题组员认真是第二个积极因素。2008年作为教科室本人耐心地帮助教师选定课题题目,填写申报表,修改方案,不厌其烦,真诚为教师做好服务工作。鼓励教师撇开顾虑和思想包袱,大胆地着手尝试课题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心动”了,“行动”起来了。到目前为止,本人担任教科室主任短短5个月时间中,共计申报了8项子课题研究方案。目前,语文、化学学科课件基本齐全。政治、数学、物理、生物学科正在加大力度,开展积累工作。
网络平台是第三个积极因素。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的不断完备是第三个积极因素。信息技术教师黄建年认真组织开展网络夏令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自主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网页,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为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准备必要的技术基础条件,为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准备技术条件。
目前课题组的理念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火把”里“油料”得到有效补充,“火把”正被点燃,并将呈现燎原之势。
(三)四点共识
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就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达成了以下四点共识:
探究性的问题情境是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以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结合产生的问题为内容、以唤起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欲望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一些在情境中能形成问题的问题和探究要素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激发学生在内驱力的推动下,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从而认识世界,获得情感体验,发展并提升自身的价值观。探究性学习起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优秀的态度和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用自身的触角去探知世界的习惯,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共创教学情境,诱发学生质疑、解疑。教师要注重针对农村孩子的弱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学习热情。
1、问题情境创设基本要求方面的共识:
从指向性上看,问题分为归结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无论归结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都存在简单、复杂之分。不论是哪种情况,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①情境创设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型“问题情境”。
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利于生成。生活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话题。那些质朴的、未经过任何加工改造的“自然的”“学生自己的”话题,符合孩子的天性或人性,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水平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甚至引起一定的争论或辩论,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生活、发现生活、提炼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辩驳中形成个性化的看问题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上课时学生想说,肯说、敢说、抢着说,想问、肯问、敢问、抢着问,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增长知识,形成正迁移。如:上《斑羚非渡》时,我校一语文老师在实验时以录像为主要设计方式播放了《蚂蚁》录像片段,播放蚂蚁群为了一线生机抱成团滚出火海的画面,由于地缘关系,我校学生对斑羚不熟悉,但对蚂蚁比较熟悉,熟悉之余,对蚂蚁舍己救同类的精神又“不熟悉”,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对情境进行反思,对斑羚飞渡产生类比和顺应、同化,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激发学生发表自己对动物团队精神的认识,批判人类的残忍,号召保护野生动物,甚至反省到人类在面临此种险境时自私的行为,呼吁人类要学习动物的团队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文章虽美,但在传统教学中光靠老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是绝对达不到这种赏析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所以问题应当情境化,情境必须以问题为依托,情境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②情境创设应立足于学科建设——创设发散思维型“问题情境”。
在探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对归结性问题还是开放型问题,教师在选题时应注重问题情境思维发散性的创设,考虑到问题情境的变化性和层次性,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进入议题。组织学生发现、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传授、说教。如:我校一位政治教师、子课题主持人在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章节时(复习课)进行了实验。选择了歌星王立宏的FLASH动画《我的中国心》,这件作品时代感非常强,时空跨越幅度非常大,信息量非常大,在同名歌曲的MTV中不多见,播放完第一遍时学生没什么反映,但第二遍、第三遍播放完毕时,再问学生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言踊跃之极,学生抢着争着发言,场面火爆,学生被“烧着了”。有的说要保护黄河-母亲河,要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说要建设钢铁长城,建设强大的国防,自己长大去当兵,履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有的说好好学习,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长大后参与国际竞争,为国争光……一石激起千层浪。用微不足道的一首歌曲,竟使得课堂波澜壮阔,乐趣无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回顾书本知识,梳理书本知识,积极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在听第一遍时普遍存在“陌生感”,甚至有点反感。之后,教师带着学生唱,分组唱,赛唱,合唱,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较为容易地把第一遍听的时候的心中产生的疑惑、问题和教师组织的“材料”联系起来了,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了议题,从而很好地行动起来,逐步解决了问题。一首歌、一段FLASH动画材料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成功“点燃”。
③情境创设应立足于社区生活互动——创设社区实践型“问题情境”。
学生是社区的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有和社区、实践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将知识有效整合。开发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正因为具有挑战性才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如我校地理老师在上到《地质构造》章节时引用了校本教材,创设具有乡土气息的问题情境,播放了〈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料片〉,以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入手,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已知世界中探索,在未知世界中去发现。这就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考虑。如果脱离具体的实践环境,一方面认知能力难以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形成也无用武之地。就个体学习者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有成效地参与重要的实践活动④,实现人与环境的交互互动,也容易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种地质面貌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去猜测、假想,提供例证和事实,便于学生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一同探究,融入同伴的价值信念,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加速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同时激发学生对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跃跃欲试去尝试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热爱家乡之情。
下面我在这里例举我校部分教师在科研和实验过程中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以飨读者。
例举1、文献资料型的探究性问题情境
如我校一位子课题主持人(历史教师李金宝):先通过视频播放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的场面来引出当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接下来又播放视频《2003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2003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古代中国)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安阳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古文、青铜文化、玉器、古天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等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和展示。由此导入新课——司母戊大方鼎。并相继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四羊方尊、三星堆文化,给予祥实的数据介绍和音像图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勇气和信心,导向深入新课,探究发现新知。
例举2、科学实验型的探究性问题情境
如我校一位子课题主持人(生物教师谢远浩):上《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时,教师先用信息技术展示《男性生殖系统纵剖图和女性生殖系统纵剖图》,再用信息技术演示《受精过程》,让学生2人组动手实验操作,打开显微镜直接观察动物精巢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再展示精子和卵子图片,进一步提问(1)精子和卵子在什么地方相遇的?(2)什么是受精作用?(3)精卵结合而成的细胞叫什么?接下来,依次展示胚胎发育、精卵结合、胎儿分娩的过程,最后归纳。
例举3、社会调查型的探究性问题情境
政治教师翁德东上《依法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章节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
班级人数
| 车辆数
| 高档车数
| 办牌照的车数
| 从黑车市场购买的
| 被偷过的
| 报案的人数
| 原因
分析
|
|
|
|
|
|
| 建议
|
|
课前,教师做了布置,上课时就有了共同探究的话题。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也有利于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利于情境创设的最优化。
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方面的共识:
情境创设的途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教学实际,从实际出发。要有利于抓住重点,克服难点;有利于学生知识发现,优化知识;有利于学习过程的优化和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有利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史实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典型的习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话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个悖论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电影片段、FLASH动画、歌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段幽默、小笑话;通过一段新闻资料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首古诗、一副对联、一副照片或图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句名人名言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段会话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与学科结合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知识与社会社区生活的结合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日常概念与学科概念的区分创设问题情境等。
3、问题情境创设原则方面的共识:
(1)要遵循参与性原则。情境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调动学生融入情境中去,主动观察模仿情境中所隐含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创设要引人入胜,循循善诱,将学生一步一步引进科学的殿堂。要兼顾大面积学生参与。
(2)诱发性原则。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
(3)层次性原则。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4、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学习步骤方面的共识:
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形成了独特的问题情境的探究性学习步骤,并有这许多思考:
教师设计任务、设置认知冲突——师生共同探究、解决认知冲突——总结、展示——反思创新
这是一个循环的系统。这个系统适合各种课型的不同教学环节。这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分四个步骤。每个步骤之间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不是孤立、割裂的。
(1)在每个过程段,教师提供的任务必须真实,引导学生注意识别问题,从多种角度进行探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2)在每个独立的环节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支持,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起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最好放在能引起“共振”的最近发展区。
(3)每个过程都形成评价信息,要及时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步骤的展开提供依据。
(4)每个过程段,都有可能形成学生水平的分流或问题的分叉、分支,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协作探究,乐于交流。
(5)教师应注重激趣启智。如导入新课环节、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自我展示环节等,要分层肯定学生学业成就,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6)由于个体进入同一个情境可能存在反复,课堂组织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是起始阶段。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制约、课程整合能力的制约以及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制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提高课堂的实时监控水平。
(7)正确处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进度的设置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前期是建管道阶段,一旦管道建成,知识之水将源源不断而来,沙漠也将变成绿洲。不能因噎废食。
(8)课堂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注意“留白。”思维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留白就是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必需的时空条件。在“留白”里,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在“留白”里,让学生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在“留白”里,让学生产生自我对话,他我对话。
(9)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用多个预案,进行比较,择优使用。切口要小。
七、研究结果
1、从学生层面上看:
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了进一步端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知识量变大了,农村孩子的那种胆小、不自信的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学生敢提问题了,也能够发现问题,甚至能够为问题而争论,引起辩论,思维的辩证性和独立性得到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得到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明显得到了增强。部分学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通过上网有意识查阅学习资料,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得到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日渐成为内需。
3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提升。本学期末,我校初一年级均分名列全区第四位,全区前列学生数,名列全区前茅。我校初一年级均分名列全区第三位,全区前列学生数,名列全区前茅。初三年级中考文化考试成绩突出,仅考入省重点中学59名,占学生数15.4%,录取三星级以上高中人数200多名,占56.66%。学风、校风、教风明显得到改善。学校的社会信誉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附(一):(省市区各种大赛获奖200多人次)(下列只列举部分)
1、电脑现场情境作文大赛获奖学生名单(部分) 姓 名
| 等 第
| 姓 名
| 等 第
| 竺思涵
| 区一等奖
| 胡艳梅
| 区二等奖
| 郁子越
| 区一等奖
| 杨袁俊
| 区二等奖
| 朱舒琪
| 区二等奖
| 刘 翔
| 区二等奖
| 王 轩
| 区二等奖
| 谢 启
| 区二等奖
| 蔡登明
| 区二等奖
| 王星环
| 区二等奖
| 黄明霞
| 区二等奖
| 上官金文
| 区二等奖
|
2、金钥匙科技竞赛(2007年3月)
姓 名
| 等 第
| 姓 名
| 等 第
| 刘丹琪
| 省二等奖
| 上官金文
| 特等奖
|
3、化学竞赛获奖学生名单(部分)(07年4月) 姓 名
| 等 第
| 姓 名
| 等 第
| 吴 寒
| 市三等奖
| 陈广力
| 市二等奖
| 陈道康
| 市二等奖
| 马瑞泉
| 市三等奖
| 李江燕
| 市二等奖
| 黄雪刚
| 市三等奖
| 张 杰
| 市二等奖
| 林宗祥
| 省二等奖
| 王 晓
| 市二等奖
| 杨 乐
| 省三等奖
|
4、《时代学习报》《数学周刊》第三届数学文化节获奖名单(08年3月)
班 级
| 姓 名
| 等 第
| 辅导教师
| 初一(4)
| 金 鑫
| 省一等奖
| 汪飞燕
| 初一(4)
| 陈莎莎
| 省二等奖
| 汪飞燕
| 初一(3)
| 李青云
| 省三等奖
| 王小兵
| 初一(5)
| 陈德林
| 省三等奖
| 王传顺
| 初一(4)
| 周 鑫
| 省三等奖
| 汪飞燕
| 初一(1)
| 谷治洋
| 省三等奖
| 许建平
| 初二(1)
| 王庆友
| 省二等奖
| 叶婷婷
| 初二(1)
| 谢 启
| 省二等奖
| 叶婷婷
| 初二(2)
| 张 清
| 省三等奖
| 严国文
| 初二(4)
| 周 莉
| 省三等奖
| 严玉萍
| 初二(5)
| 王国宇
| 省三等奖
| 严玉萍
| 初二(4)
| 刘 蕾
| 省三等奖
| 严玉萍
| 初二(5)
| 陈 发
| 省三等奖
| 严玉萍
| 初三(1)
| 徐小帆
| 省三等奖
| 郑进明
| 初三(7)
| 上官金文
| 省三等奖
| 郑进明
| 初三(4)
| 蔡玉凤
| 省三等奖
| 朱治国
| 初三(2)
| 骆 杨
| 省三等奖
| 朱治国
| 初三(3)
| 宋羽曼
| 省三等奖
| 董红梅
|
2、从教师层面上看: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弘扬。教师更加有意识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意识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得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情绪得到有效调节,教书的成就感明显增强。职业幸福感得到了提升。教师的工作作风得以改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进程加快。教师的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从重复、低效的备课中解放出来。
3、从学校发展层面上看:
教师在科研和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课件,产出了大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论文,为教师的集体发展奠定了教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丰富了学校发展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匮乏现象得以缓解。由于教师从繁重的低效的备课、命题中有效解脱了出来,教师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探寻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的方式和教科研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教师的智慧得到了空前提升。由于在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发展和农村学校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进入校园,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成为可能,为谋求教育发展的公平找到了可能的出路。
八、两点忧虑、三点呼吁
1、两点忧虑:
第一点忧虑: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农村学校日常教学中所占分额不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远远没有形成常态化局面。一张嘴、一枝笔、一块黑板的作坊方式仍将持续相当长时期,传统作坊方式与信息技术方式共生并存状况仍将成为以后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发展中一种必然的客观局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不公现象仍将持续。农村教师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第二点忧虑:信息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但尽管如此,一方面,城乡教师发展平台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需要。
2、三点呼吁:
(1)对信息技术装备仍相当落后的学校,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物质上的大力支持,资金支援要进一步落实,大力提升现代化水平,确保农村孩子教育权的真实性。信息技术装备的更新升级要得到保证。
(2)农村学校已经装备的信息技术资源必须得到正常使用,要保证使用率,不能闲置。
(3)信息化技术加快进程的同时,必须关注教师群体的成长,关注教师生态。教师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应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应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始终不渝的自觉追求。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现代化。
附(二):获奖子课题(目录)一览(2007年10月):
姓名
| 课题名称 | 级别
| 主持形式
| 成果
| 获奖
奖次
| 备注
| 李金宝
| 农村初中历史课实施探究性学习途径的研究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
著作
| 市一
等奖
| 优秀
课题
| 谢远浩
|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生物探究性学习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
著作
| 市三
等奖
|
| 张兴惠
|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与知识发现、拓展创新的研究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
著作
| 市三
等奖
|
|
附件(三):已经结题的子课题(目录)一览(2008年8月)
姓名 | 课题名称 | 级别 | 主持形式 | 成果 | 获奖奖次
| 备注 | 董红梅
| 运用信息技术与知识拓展创新的研究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结题 | 陈先明
|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难点突破的研究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结题 | 余 兴
|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自我展示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结题 | 严国枫
|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会话能力
| 市级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结题 |
附件(四):立为市第三期个人课题的子课题一览(2008年10月)
姓名 | 课题名称 | 主持形式
| 预期成果
| 奖次 | 备注 | 陈红霞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新课导入环节中应用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严玉萍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分析问题环节中应用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鲍伏海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环节中应用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骆远荣
| 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初中政治课提问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盛小满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叶凤仙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生物课中技能培养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郑进明
| 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数学新授课中导入环节中使用策略的研究
| 独立承担
| 结题、著作
|
|
|
附件(五):研究期间的相关教师获奖论文集1件(另有文集)
附件(六)、研究期间的相关教师获奖案例集1件(另有文集)
附件(七):研究期间相关教师的课件(教科室电子档案库)
参考文献:
①周先进、赵风雨著《简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②[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李荣民著《问题场: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诱因》,《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5期
④姚梅林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