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5 13: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以“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为例

广东实验中学化学科 王 剑

摘 要: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是各自为家,很少进行融合;笔者通过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开展的情况的对比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的分析,认为这两种研究性学习形式可以有机结合成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 研究性学习 我与化学 校本选修课 融合。

新课程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开展自然作为正式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这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课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是各自为家,很少进行融合,本文认为,这两种形式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彼此促进。

笔者开展的“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校本选修课就是我校积极探究研究性学习的例子。笔者在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两者开展的情况及成效分析;笔者体会到,“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选修课的开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如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优化,最终形成研究型课程。

一、研究型课程开展意义及分析

(一)研究型课程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型课程的产生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

(二)研究型课程的特色

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等方面别具特色。

1.目标

 研究型课程认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突出了学生对研究目标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以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2.内容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就形成了研究型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跨学科性(或综合性)。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它的跨学科性则利于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在学科综合之处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3.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型课程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还使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团队精神。

(三)研究型课程和探究性学习联系与区别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使研究性学习有了用武之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定位就是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应积极用于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教育部颁发的新高中课程计划中,设有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整个学校课程的一个部分,因此可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理解为一种课程。在这种意义下,这种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应是异名同工的。

二、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条件分析

(一)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背景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

(二)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基础分析

1.实施原则

本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坚持三个原则:紧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大纲;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生产、环境和高科技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本研究型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为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创设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如我们拥有全国比较先进的化学探究实验室,化学探究室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中学化学探究实验设备,该设备通过软件控制,就能实时地进行数据采集,从而使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实验的过程中的每一步,而不是单单是实验的结果。化学探究室的三大特征:精确化、时效化、数字化,使很多在普通化学实验室不能完成的研究性实验都可以在这个化学探究室完成。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求,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探究能力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提升。

充分利用好这个探究室,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行性。化学探究室已经用来指导学生完成全国创新大赛论文、广州市“我与化学”活动、家庭化学100秒和校本课题等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广东省创新大赛荣获一个三等奖、广州市创新大赛荣获一个一等奖、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中我们学校荣获三个一等奖,广州市家庭化学100秒连续2年荣获广州市一等奖等。该化学探究实验室充分满足我校开展研究型课程开发的需要。

3.本研究型课程教师团队配备情况

为了创建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我校已经组建“广东实验中学化学科技创新实践探究”课题组;从课题组的人员组成来看,本课题组的教师团队具备高级教师职称的一名、两名具有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备了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辅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强,教学能力强的特点;是最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能很好的开展各种研究型课题的开发和开展。

4.学生基础

我们学校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省一级学校,教育部授名的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一直致力于教育实验和教学改革,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凸现了“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1999年以来,中考高考年年出“状元”,中考、高考各科平均分稳居广州市前列,高考升学率近100%,先后有21人次成为高考总分和单科“状元”,高分人数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学生的素质比较高,求知欲望强,有利于本研究型课程的开展;

三、“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的研究型课程初探分析

(一)“我与化学”活动开展情况

1.活动开展背景

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是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界首次在省会中心城市开展的、以展示“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已在广州市各中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被全国中学化学教育界所瞩目。

2.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成效分析

我校积极参加该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我校共取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该活动即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又使学生与教师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下表是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时间、成效及优缺点的分析:


07界“我与化学”
08界“我与化学”
一、活动形式
以上课的形式培训学生;按照上课的内容为成四部分:基础课、课题开发课、实践课、制作课。
以辅导的形式培训学生,按辅导时间的先后分为:课题辅导、实验辅导、论文辅导。
二、活动时间
星期一到星期五的13:30—14:10,共上了38节。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共辅导了十二次。
三、活动成果
共指导学生撰写四篇论文,获得两个一等奖,其中一篇论文获得答辩第机会。(一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论文撰写的全过程)
共指导学生撰写六篇论文,获得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两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论文撰写的全过程)
四、活动优点
①学生能掌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知识。
②扩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
③能使学生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地全过程。
①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②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③能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五、活动缺点
①上课时间是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时间,会影响学生下午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
②教师传授知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①教师难于控制学生的研究进度。
②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很难搞成较高水平的论文。

3.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

从这两届“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这两届活动的开展都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在07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就是占用了休息时间;在08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不能固定下来,因为星期三下午第八节常常会给其它的活动占用)。在如:这两届教师给学生指导的时间很难计算,往往教师是无偿地辅导学生;长期下去不但会影响教师的正常的工作时间,而且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要使“我与化学”研究性活动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应该解决这些存在的客观问题。

(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开展情况

1.校本选修课开设背景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点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广东实验中学作为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从2004年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按照实验性、示范性、创新性的目标,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的、丰富的校本选修课。

2.校本选修课开设的情况及成效分析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计划与方案》精神,编制《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这门选修课已经在我校开设了两个学期,学生反应良好,他们都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门选修课不但给学生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取水样、精密测量溶液的浓度、测定水质的好坏等等;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会使用色度计测量溶液的浓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气体生成的多少,能制造简单的净水器等等……。

下表是我开设校本选修课的2007年上半年的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
水质的探究
任课教师
王剑
选修对象
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招生人数
30 人/班
周课时
2
总课时
28
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
学分数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质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从而增强他们环境意识和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质监测的方法和过程,能通过所学知识来监测水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设计
1、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2、地表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3、比色分析法
4、测量未知浓度的氯化铜
5、怎样写实验报告
6、浊度的测定
7、色度的测定
8、絮凝剂的种类及应用
9、铁离子的测定
10、余氯的测定
教材选用
自编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
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是化学“狂热分子”;动手能力较强。
上课地点
化学探究室

3.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改善设想

由于是选修课的评价方案不完善,学生只要及格就能获得学分,在加上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课后很少会去看选修课的教材或者很粗心大意地完成选修课的作业,这样会大大影响选修课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校本选修课评价方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只有构建一个与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相对分离的选修课评价体系,才能摆脱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范围对选修课对控制、束缚,让选修与高考“脱轨”,引导选修课健康发展,释放选修课的潜在功能。[3]

(三)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1.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背景

结合我校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我们知道“我与化学”活动和校本选修课在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了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研究性学习的各有好处和不足。“我与化学”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校本选修课是一门课程,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形成研究型课程。

2.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3.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优点

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融合了“我与化学”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的优点,也突出了研究型课程自身的优点,不但能使学生在这个课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也使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该设计思路的优点有一下几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型课程是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在师生共同探究打过程中逐步建构而生成的。[4]该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结合“我与化学”活动的主题(07界“我与化学”的主题是“同一江水”、08界“我与化学”的主题是食品安全)和自己兴趣确定研究型课题后,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小组的努力。

②以教师为主导

该课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从古今中外特别是现代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发明中我们发现,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有高度的创新。[5]所以要搞出高水平的课题或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教师为主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开展课题的研究做好铺垫。如:07界“我与化学”活动的主题是“同一江水”,研究的对象是珠江水;不管研究珠江水的某个方面,都要涉及到怎样取水样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胜利的开展课题的研究和研究的科学性,笔者采用讲课的方式给他们教授取水样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及时的情绪指导。课题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在这个课程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并开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研究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③以评价促发展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6]“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都存在因为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07界“我与化学”活动中,研究《还珠江一个清白──珠江水色度和浊度的研究》课题组的同学每天利用中午的时间来研究课题,而且他们还用自己多零花钱来做课题的经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课题,最终他们的论文没有获得奖。笔者认为该活动的评价侧重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探究态度等表现性的评价比较少。在校本选修课中,由于校本选修课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教师经常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选拔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选修课学习的好坏,这样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兴趣,也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7]该课程能使是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因为该课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正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多种评价方法就能对学生做全方位的评价,如:调查法可以用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评价、笔试和操作结合法的测试与评价可以用于学生表现性的评价、综合探究活动研讨评估法可以用于真实性评价等等……。

总结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把这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将形成了研究性课程。教育的目的及结果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8]为了培养和造就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从而使研究型课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同时也参考各校在实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活动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前提下,大胆地试,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目前已经取得了实效性的效果,虽然在实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不足,但是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研究推行的更远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这个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真正变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孙帝等.校本课程与新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

[3]潘洪建.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N].课程.教材.教法,2008,(3):3.

[4]王厥轩.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M].上海:上海科教教育出版社,2003.

[5]吴永军.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之基础新探[N].课程.教材.教法,2006,(5):3.

[6]熊士荣等.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N].课程.教材.教法,2006,(3):82.

[7]孙帝等.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

[8][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以“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为例

广东实验中学化学科 王 剑

摘 要: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是各自为家,很少进行融合;笔者通过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开展的情况的对比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的分析,认为这两种研究性学习形式可以有机结合成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 研究性学习 我与化学 校本选修课 融合。

新课程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性学习”开展自然作为正式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这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课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是各自为家,很少进行融合,本文认为,这两种形式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彼此促进。

笔者开展的“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校本选修课就是我校积极探究研究性学习的例子。笔者在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两者开展的情况及成效分析;笔者体会到,“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选修课的开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如果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弥补两者的不足,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优化,最终形成研究型课程。

一、研究型课程开展意义及分析

(一)研究型课程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型课程的产生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

(二)研究型课程的特色

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等方面别具特色。

1.目标

 研究型课程认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突出了学生对研究目标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以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

2.内容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课程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这就形成了研究型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跨学科性(或综合性)。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的禁锢,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而它的跨学科性则利于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在学科综合之处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3.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型课程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还使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团队精神。

(三)研究型课程和探究性学习联系与区别

研究型课程的构建使研究性学习有了用武之地。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式定位就是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应积极用于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教育部颁发的新高中课程计划中,设有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是整个学校课程的一个部分,因此可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理解为一种课程。在这种意义下,这种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应是异名同工的。

二、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条件分析

(一)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背景

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包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

(二)建构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的基础分析

1.实施原则

本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坚持三个原则:紧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大纲;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协作精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生产、环境和高科技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本研究型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为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创设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如我们拥有全国比较先进的化学探究实验室,化学探究室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中学化学探究实验设备,该设备通过软件控制,就能实时地进行数据采集,从而使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实验的过程中的每一步,而不是单单是实验的结果。化学探究室的三大特征:精确化、时效化、数字化,使很多在普通化学实验室不能完成的研究性实验都可以在这个化学探究室完成。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求,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探究能力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提升。

充分利用好这个探究室,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行性。化学探究室已经用来指导学生完成全国创新大赛论文、广州市“我与化学”活动、家庭化学100秒和校本课题等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广东省创新大赛荣获一个三等奖、广州市创新大赛荣获一个一等奖、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中我们学校荣获三个一等奖,广州市家庭化学100秒连续2年荣获广州市一等奖等。该化学探究实验室充分满足我校开展研究型课程开发的需要。

3.本研究型课程教师团队配备情况

为了创建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我校已经组建“广东实验中学化学科技创新实践探究”课题组;从课题组的人员组成来看,本课题组的教师团队具备高级教师职称的一名、两名具有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备了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辅导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强,教学能力强的特点;是最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能很好的开展各种研究型课题的开发和开展。

4.学生基础

我们学校是直属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的省级重点中学,省一级学校,教育部授名的首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实验学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秉承“爱国、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一直致力于教育实验和教学改革,在教材教法试验、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大胆实践,成绩显著,凸现了“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办学特色。1999年以来,中考高考年年出“状元”,中考、高考各科平均分稳居广州市前列,高考升学率近100%,先后有21人次成为高考总分和单科“状元”,高分人数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学生的素质比较高,求知欲望强,有利于本研究型课程的开展;

三、“我与化学”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融合的研究型课程初探分析

(一)“我与化学”活动开展情况

1.活动开展背景

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是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界首次在省会中心城市开展的、以展示“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已在广州市各中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被全国中学化学教育界所瞩目。

2.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成效分析

我校积极参加该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我校共取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该活动即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又使学生与教师能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下表是07、08界“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时间、成效及优缺点的分析:


07界“我与化学”
08界“我与化学”
一、活动形式
以上课的形式培训学生;按照上课的内容为成四部分:基础课、课题开发课、实践课、制作课。
以辅导的形式培训学生,按辅导时间的先后分为:课题辅导、实验辅导、论文辅导。
二、活动时间
星期一到星期五的13:30—14:10,共上了38节。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共辅导了十二次。
三、活动成果
共指导学生撰写四篇论文,获得两个一等奖,其中一篇论文获得答辩第机会。(一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论文撰写的全过程)
共指导学生撰写六篇论文,获得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两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论文撰写的全过程)
四、活动优点
①学生能掌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知识。
②扩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
③能使学生完整地体验科学探究地全过程。
①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②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③能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五、活动缺点
①上课时间是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时间,会影响学生下午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
②教师传授知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①教师难于控制学生的研究进度。
②由于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很难搞成较高水平的论文。

3.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

从这两届“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这两届活动的开展都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在07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就是占用了休息时间;在08界“我与化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时间不能固定下来,因为星期三下午第八节常常会给其它的活动占用)。在如:这两届教师给学生指导的时间很难计算,往往教师是无偿地辅导学生;长期下去不但会影响教师的正常的工作时间,而且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要使“我与化学”研究性活动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应该解决这些存在的客观问题。

(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开展情况

1.校本选修课开设背景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点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广东实验中学作为广东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从2004年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按照实验性、示范性、创新性的目标,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科学的、丰富的校本选修课。

2.校本选修课开设的情况及成效分析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计划与方案》精神,编制《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这门选修课已经在我校开设了两个学期,学生反应良好,他们都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门选修课不但给学生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取水样、精密测量溶液的浓度、测定水质的好坏等等;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会使用色度计测量溶液的浓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气体生成的多少,能制造简单的净水器等等……。

下表是我开设校本选修课的2007年上半年的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计划表:

课程名称
水质的探究
任课教师
王剑
选修对象
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招生人数
30 人/班
周课时
2
总课时
28
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
学分数
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质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从而增强他们环境意识和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质监测的方法和过程,能通过所学知识来监测水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设计
1、水质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2、地表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3、比色分析法
4、测量未知浓度的氯化铜
5、怎样写实验报告
6、浊度的测定
7、色度的测定
8、絮凝剂的种类及应用
9、铁离子的测定
10、余氯的测定
教材选用
自编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
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是化学“狂热分子”;动手能力较强。
上课地点
化学探究室

3.活动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改善设想

由于是选修课的评价方案不完善,学生只要及格就能获得学分,在加上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在课后很少会去看选修课的教材或者很粗心大意地完成选修课的作业,这样会大大影响选修课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校本选修课评价方案和学生的激励措施。只有构建一个与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相对分离的选修课评价体系,才能摆脱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科目、范围对选修课对控制、束缚,让选修与高考“脱轨”,引导选修课健康发展,释放选修课的潜在功能。[3]

(三)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1.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背景

结合我校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我们知道“我与化学”活动和校本选修课在我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了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研究性学习的各有好处和不足。“我与化学”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而校本选修课是一门课程,如果我们把这两种方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形成研究型课程。

2.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3.构建具有化学特色的研究型课程的优点

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融合了“我与化学”活动和校本选修课的优点,也突出了研究型课程自身的优点,不但能使学生在这个课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也使教师在这个活动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该设计思路的优点有一下几点:

①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型课程是以学生兴趣为起点,在师生共同探究打过程中逐步建构而生成的。[4]该课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结合“我与化学”活动的主题(07界“我与化学”的主题是“同一江水”、08界“我与化学”的主题是食品安全)和自己兴趣确定研究型课题后,通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小组的努力。

②以教师为主导

该课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从古今中外特别是现代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发明中我们发现,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有高度的创新。[5]所以要搞出高水平的课题或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教师为主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给学生讲授一些必要的知识,从而为他们开展课题的研究做好铺垫。如:07界“我与化学”活动的主题是“同一江水”,研究的对象是珠江水;不管研究珠江水的某个方面,都要涉及到怎样取水样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胜利的开展课题的研究和研究的科学性,笔者采用讲课的方式给他们教授取水样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及时的情绪指导。课题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挫折,在这个课程中,教师能及时发现并开导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活动的艰辛与愉悦,让其在研究活动中去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③以评价促发展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6]“我与化学”活动和《珠江水质监测》的校本选修课都存在因为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07界“我与化学”活动中,研究《还珠江一个清白──珠江水色度和浊度的研究》课题组的同学每天利用中午的时间来研究课题,而且他们还用自己多零花钱来做课题的经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课题,最终他们的论文没有获得奖。笔者认为该活动的评价侧重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探究态度等表现性的评价比较少。在校本选修课中,由于校本选修课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大部分教师经常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选拔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选修课学习的好坏,这样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兴趣,也不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7]该课程能使是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因为该课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正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多种评价方法就能对学生做全方位的评价,如:调查法可以用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评价、笔试和操作结合法的测试与评价可以用于学生表现性的评价、综合探究活动研讨评估法可以用于真实性评价等等……。

总结

研究性学习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其二是在学科课程的课堂上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思想来开展教学。把这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将形成了研究性课程。教育的目的及结果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8]为了培养和造就这样的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从而使研究型课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同时也参考各校在实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活动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前提下,大胆地试,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目前已经取得了实效性的效果,虽然在实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不足,但是我们有理由把这类研究推行的更远更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把这个具有化学特色研究型课程真正变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孙帝等.校本课程与新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

[3]潘洪建.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N].课程.教材.教法,2008,(3):3.

[4]王厥轩.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100例[M].上海:上海科教教育出版社,2003.

[5]吴永军.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创新之基础新探[N].课程.教材.教法,2006,(5):3.

[6]熊士荣等.科学探究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N].课程.教材.教法,2006,(3):82.

[7]孙帝等.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远方出版社,2004.

[8][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8:16 , Processed in 0.09881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