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仓谈当前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7:3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仓谈当前诗歌
                         -----答《诗歌报论坛》网友提问
  

    低处的迷雾:在诗歌写作中怎样获得更为丰富的语言资源以及诗歌多义性的呈现?
    陈仓:说到语言资源,我很欣赏一位前辈的话,文字是肉做的。照我的理解,特别是诗歌,不是靠语言写作的,而是拿生命来写作的。我的语言资源是有限的,文字理论与手法是浅薄的,但是我的经历丰富,从最落后的山区,到最发达的城市,这种落差,这种曲折,这种心路,弥补了我的不足。我对自己的作品好坏的评价,也不是看语言的,而是看每一个文字,是不是来自于生命最本质的体验,是不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这几天,我有种长生不老的感觉,不是我找到了长生不老丹,而是我写了几首不错的诗,每一首诗感觉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也可以说,我不仅仅只有一条命,骨与肉的命,还有另一条命,是由文字组成的,现在它正在丰满,正在长大,它不会如骨肉命似的,越来越短,越来越脆弱,牙齿晃动了,头发也白了,它能逃过时间的劫难,与世长存。不过,我这条文字命,还在孕育当中,我在一首诗中说,每一个诗人就是一个孕妇,有点这个意思。
关于诗歌的多义性,就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样,和宗教的眼光类似,把自己放在众生当中,与它们交流,与它们互换,最后取得生命体验中最本质的东西。其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山”,由于我们赋予了山与水不同的生命感受,才有那么多意义,让我们去挖掘。这与用生命写诗是有关联的,生命意义的宽度,就是诗歌意义的宽度。

    囫囵食神:您是因何开始对诗歌情有独钟的?诗歌真是一种青春的文学吗?
    陈仓:说实在的,在我没有写诗的时候,我真正读过的诗,就是课本上有的,要么李白,要么杜甫。我之所以开始写诗,真正出于一种生命的本能,一种生命的自然延续,也可以是一种青春的萌动。有一年,我与哥哥一起去河南淘金,哥哥在淘金中死掉了,后来我写过一首诗:“二十五年后在上海我走过金店/看到摆放着的金子/我的身体顿时飘飘然/感觉自己有些暗淡有些轻//想起我的哥哥,一个刚刚订了亲的陕西农民/在海拔很高气温很低的金矿上/被含金量不高的矿石砸死了/那时他二十多岁一百多斤/心里刚刚喜欢上一个女孩/但是这一切加在一起/换来的只有八百块钱/当时,抵不上十几克重的金子/现在,抵不过三克重的金子//他的一生多么像矿石啊/被剧毒的汞浸泡后/除了一把残渣之外所剩无几/那时金价不到六十元一克/如今已经翻到了三百之上/而哥哥增加的只有我的伤感//金子做的上海,总是很贵很重/二十五年后在上海我走过金店/我看到的只是,手镯,耳环,戒指,项链/这种不怕火炼的金属/用得最多的地方,竟然是装饰人们的脖子/与门面”。出事的时候,我为了生计正好辍学,哥哥死的当天,想着刚刚还在一起,现在却只有他的尸体,我立志一定重新学习,后来我冒着大雨,给校长跪下了,我说“我要上学”,从此我重新返回学校,从那一学期开始,我就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壮大起来,一直延续下去,当时在我的灵魂里,唯一闪光的,就是少得可怜的诗句,所以我仅有的办法就是写诗,所以诗歌从此与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了,不过那时候写的诗,已不记得怎么写的,早就丢掉了,找不到了。
    考上大学之后,我的命运从此改变,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干部,从自己种着吃,到别人种给我吃。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才开始接触到真正的诗歌,才正式进入一种常规的诗歌写作生命。中间不停地在调整,在感悟,在学习,但是自己的价值观从来没有改变,就是赋予文字以生命,让文字替我好好地活着。

    低处的迷雾:诗歌有没有能力补充某种社会担当,有人说诗歌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偏僻的精神运动。如果有,体现在哪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陈仓:诗歌有没有能力补充社会担当?在我看来,诗歌的力量还是强大的,是任何一种纯文学体裁无法替代的,在历次的重大社会变革中,诗歌都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据我所了解的,在文革过后的文化荒漠时期,诗歌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诗人的社会地位如此之高,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关键期间,具有敏锐触角的诗人,用直入灵魂的诗歌,宣泄了人们长期以来郁积于胸的歌唱。如今非常有名的诗人,正是在那个时间成名的,目前他们还在昔日的光环中,享受着诗歌的荣耀;还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那么大的悲痛面前,除了诗歌之外,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有力气支撑如此多的灵魂。如今诗歌越来越无力了,越来越离开大众了,不是没有好的诗歌作品,也不是没有良好的艺术生态。这种现状,是日积月累造成的:一是我们的诗歌到处都充满着艰涩难懂的词句,就是一些专业的人士,也不见得能够欣赏,何况普通大众。北岛、舒婷等一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号称朦胧诗,但是比来现在的作品来,他们的作品还是朗朗上口的,还是通俗易懂的;二是我们的诗歌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现场,有多少名作、大作会是深入第一现场的生活呢?如果说有,那就是微弱的打工诗歌,它们真正进入到了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反映着一代人从农村到城市的阵痛。
    诗歌在当下的存在,如果说有意义的话,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诗人本身。我们是否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诗歌读者,又兼任着诗歌创作的任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诗歌已经失去了“精神产品”的大众范畴,而变成了诗人们的一种“精神工具”,这和宗教的含义类似,就是诗歌的创造者运用诗歌,来求得灵魂的安宁与净化,求得生命外沿的扩张。所以说,现在有一些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追求,已经到了与教民相同的地步,他们不求回报,不求功名,甚至心甘情愿地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我的身边就有好多诗歌朋友,他们可以用诗歌“圣徒”来赞誉。正如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所说的“我们不求得到什么,我们只求留下什么”。这应该是教徒的行为吧?我不太确定。

    空气:有人说中国的诗歌创作落后于西方几十年,您是否认可这样的说法?如果是,中国的诗歌创作与西方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陈仓:我在这方面是弱项。第一,我读外国人的诗歌不多,上学的时候好像读过《浮士德》,那时竟然没有读懂,后来读过裴多菲的诗歌,如今把他的名字“PEI”还读成“BEI”,可想而知,对他的诗理解上是多么肤浅,现代的外国诗歌很少能够读得到,所以就更不了了之;第二,我还没有和任何外国的诗人交流过,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人吧,人家说英语,我最头痛英语,有一些旅居海外的诗人,倒是接触过几个,但是他们写的诗都是本土货。第三,我不太了解外国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有时候觉得老外好奇怪,他们不像是人的思维,是上帝或者是外星人,与我们中国人格格不入。第四,由于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彻底,诗歌文学也在进入市场化方面得到了适应。目前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看看现在获得市场的文学艺术,郭敬明就是一例,他写的文字肯定是文学,又不是儿童文学,但是却是一些艺术欣赏品味还处于萌动状态的儿童,就是市场化初级阶段的初级文学的反映。西方艺术传播到中国来的,最突出的就是电影,一部部都很有市场,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他们在市场与艺术方面找到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这恐怕正是多年的市场化磨合带来的产物。
    有一句我要说,就凭着中国这么多的象形文字,这么神奇的只可意会不能解释的意思,那么浓厚的几千年的诗词歌赋传承,外国的诗歌永远跟咱中国的诗歌没有办法比。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国是诗歌强国,如果有一天不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而以诗歌产量与质量来衡量,我们每个人对着侵略者不是射一颗子弹,而是每个诗人都站到椅子上边,醉熏熏地朗诵一首自己的诗歌,老外一个个就傻眼了,那中国就有救了,绝对可以威震天下了。我没有考证,唐朝就是用诗歌臣服天下的。

    楚魂:中国现在的政治生态有没有禁锢中国作家的发挥?诗人如果是教徒,难道只局限于自教不能传教吗?诗人能不能成为马可波罗与玄奘。
    陈仓:任何拿政治生态来做文章,都是借口。其实我们看看当下,很多原有的冰封已经开化了,一些题材原是地雷,不能踩的,但是现在艺术领域已经慢慢地放开了,特别是网络的广泛运用,原有的禁忌几乎没有了。最近微博很火,有一些言论在过去看来是反动的,但是现在就很正常了。落后的、跟不上时代的、自我束缚的,道是一些传统艺术传播平台,最突出的就是一些纯艺术的刊物,无论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显得很传统。现在一些权威杂志、国刊等,实际上越来越被真正地被边缘化了。上海出了几个跟得上形势的作家,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还有几个,都很有市场,原来不被认可,现在也慢慢地被接受了,《人民文学》也开始刊发他们的作品,来寻求与时代的对接。他们的作品我都接触过,特别是韩寒的《独唱团》我一字不拉地研究过,包括那首几行字的诗歌,主要特色是文本本身打破了传统固有的定势,而意识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的艺术生态,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有一点我不明白,我们看外国人的电影大片,也和中国的一样,多数有一个歌颂式的阳光的、美好的主题,要么是正义、要么是大爱、要么是励志,要么是反映民族精神的,这些主题好象与中国目前所倡导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有诺奖,获奖的都是外国人,但是他们的作品还不照样被引进来了吗?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禁止的作品,在网上也读得到,我觉得与中国目前的价值观还是一致的。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级大师,不能把帐算在意识形态的头上,而应该从作家、作品与教化本身来寻找原因。
    我对当下诗歌的意义以圣徒比喻,看上去是“自教”的一种消极的情绪,这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状。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想想,“自教”也不全是消极的,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写诗的神圣感、无欲求、无功利,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净化。如果说宗教的意义在于“传教”,这个提法有很大的启发性,没有“传”就无法“播”,没有“播”,在人类的心田里,艺术的种子就不会生根发芽,就不可能有大树、大师、大家、至圣。这个议题值得诗歌评论家们去研究。

    楚魂:如果在政治生态方面没有问题?那么请你谈谈中国诗人为什么没有独立精神?
    陈仓:你在上海呆过?是哪一年的事情?有一次,我在徐家汇,看到一个梳着大背头,穿着长袍马褂的夫子模样的人,一只手背在后边,一只手捋着胡子,看着上海气象台的百年塔顶,念念有词,不一会儿,徐家汇上空,竟然飘起了杨春白雪,这在上海是不长见的,预示着有大智在此隐居也。我心想,此乃神人,凑上去一听,他竟然在背诵屈原的《离骚》。现在看来,这个人应该就是兄弟你啊。
    关于中国诗人的独立精神,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这认为是中国教育的误区对文人精神的一种挫败。中国教育确实毒害了很多文人,有些文人是直接中毒的,有些文人是简接中毒的。前一阵子读了一本邓康延先生的“民国语文重读”的书,才发现那时候的教材,比我们现在要优秀得多,没有一篇是洗脑子的,全部都是真正地培养孩子的审美。而我们从上小学至大学,读到的呢?我认为,全是说教的东东,只会让我们失去我们。说实在的,在我每每动笔写文章的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一片空白,哪怕是一个文盲也好。早些年写东西,还未动笔就想的太多,先想会不会被传统刊物认可,又考虑自己所宣扬的东西,符合不符合中国当下的政治立场,也就是反动不反动?更主要的是信号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看上去还有点美感,但是连盆子里的金鱼都不像,更像是一块压扁了的、没有活动与生气的、没有自由意识的鱼干而已。按照作家柏杨的观点,中国的教育就是一缸千年的酱油,你一旦落入其中,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了。前一段时间,与一位诗歌编辑讨论,如何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位编辑说了一句让我吃惊的话:“胆子要大”。我们像是一颗被孵化的小鸡,如果我们没有胆量啄破外边的蛋壳,我们如何才能出世,才能挣脱?

    唐朝明月:想请你谈一谈“非诗”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历来讲究“诗言志”,但是时下一些思想模糊、主题不明的诗歌作品泛滥,这样的诗歌算不算诗?可不可以写呢?
    陈仓:我回答的不一定对,也没有多么理论依据,只有自己的一些体会。我认为“诗言志”中的“志”,应该是多角度的,反映一下自己的情感、反映一下自己的理想、反映一下自己的迷惑、反映一下自己的感受,等等等,都是“志”的表现。古诗中,唐朝应该是写得最好的时期了吧,唐朝的李白写得够好的了吧,他的很多诗,写得有才情、有灵气、很美,关键是通俗易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小学时的教材中,作为重点的却偏偏是《静夜思》,过去祖先教我们念,我们还准备教后代们念,但是你看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我个人而言,当成儿童时代无意义的儿歌念念,还觉得挺顺口,长大了反复体会过好多次,而且专门躺在床上,拉开窗帘子,让明光照到自己的地上,身临其境来体会,我这个远离家乡一千四百公里、想白了头发的游子,我现在也不明白它好在什么地方?如果一定要说它好,就好在能引人进入一种“境地”,一种孤单思念的境地,但是这首诗他言志了吗?言了,就是“思念”。在这里环境也许就是一种“志”吧,我不敢确定,只是在替他圆圆场子。
    现在的诗歌有表达“思想模糊,主题不明”的弊病,好像是致命的。前一段时间,与著名诗人徐俊国先生谈诗的时候,他说“我们的诗有一个优势,就是表达十分准确”,我觉得他说得很在行,是专家。目前有很多诗,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为了追求新颖,把意象任意嫁接,月亮上他可能看出土豆,太阳上他可能发现胡子,就如前一段时间的狮虎兽差不多,四不象,也没有生命力,最后只能死路一条。表达的准确,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实体的虚化,还是虚体的实化,这之间的转换,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事物的本质,尊重普遍的感受,我在一首诗里说“大海一做梦,人间就有一场雪”,我自认为有点意思,在虚化的“梦”与实化的“雪”进行对接的时候,是有自然规律可言的,因为大海蒸发掉了然后变成了云,然后再降为雪,这是一个科学的自然规律。如果我说“大海一做梦,人间就有几个苹果或者是包子”,那不实际。
    补充一点,我一直有一个态度,评价一首好诗,没有任何的条条框子,不会拿任何评论家的理论来支撑,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不管是很唯美,还是很动人,还是让人回味,还是让人期待,让人心里一颤,让人对生命顿生敬畏之心,这首诗无论沾上哪一点,都应该是一首好诗,当然达到这些,都必须是在诗歌的文本范畴内运行,其他文本不算,因为有时候一个黄段子,也能引起感官上的刺激。
   
    翩然落梅:对于散文化的诗歌语言是值得提倡或变奏? 还是在写作中需要克服的一种倾向?
    陈仓:昨天刚刚读过你在《诗刊》上的大作,还向堂客提起过,说你写得太好了。你的那几首诗让我印象深刻,许多句子让人过目不忘,有一句是写当下网络生活的“那么多的玫瑰没有香气/那么多的爱情只是空气”,还有“多年后我希望自己是那个/正在河里洗浴的女人/而你是刚刚洗净画笔,默默看着窗外的男子”,对才子佳人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在浮燥的生活中尤其觉得珍贵。这些诗用古典的意象、词性与背景,来描述与衬托当下最为热点的生活,这是与时代无缝对接的一组佳作。
    你所说的散文化倾向,我是不太主张的。目前诗歌创作之所以有这种倾向,而且被一些杂志推波助澜,我认为就是想以散文的方式,来遮掩作品本身的不足,来软化诗歌在读者心目中的僵硬状态。这里想遮掩的有两个部分:一是形散。就是想以长长短短的句子,随随便便的断行,来寻求读者对前卫的认可,你把一首诗,如果不排得怪怪的,好像读者就认为你是老土了。前几天,我在读一首名家的”大作”时,我试着把他的诗,用工整的符合诗歌形式的方法,重新回车键了一下,再去读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现在有一些人,开始尝试把句子排得像古体诗,只追求每行字数一样,就以为是返古了。像是那些穿着宽大的像是睡衣似的人,来遮掩自己肥硕的腰身;二是神散。很多的诗歌以让人看“不懂”来模糊诗歌的朦胧美,就是写得兴马游疆,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你搞不清状况。这像是陆地战,每个战士的头上插一些树枝子,然后你无论怎么跑,空中的敌人都看不清你是人还是动物,所以觉得很神奇。更可怕的,有一些诗歌的欣赏家们,以看不懂,来寻求自己评论的空间,大多数人看不懂了,他才可以随便理解、多角度理解,一下子就发现这些诗包罗万象、神通广大起来、深刻起来。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诗,应该是很干净的,应该是留白的,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海鸥飞海上:我觉得你的诗歌看上去很朴素,但仔细阅读又觉得很深刻,这样评价你是持怎样的态度?
    陈仓:你对我的诗歌评价有点高,不过我的一点小梦想,已经被你看穿了。我一直在追求的就是用最最朴素的诗歌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思想性。你读到的《诗刊》特别推荐的那几首,只有《看病》去年新创作的,写出来不到十天,就投了,就被确定刊用了,好多比较满意的诗,都是这样的即兴之作。但《诗歌月刊》上有几首,是十多年前写的了,那时候虽然也很注重思想性,但毕竟有点小情怀,自我的小心思,谈不上思想性。所谓的思想性,我想,应该具有社会的、公众的、历史性的深度才对。一些爱情诗,也不是不能写出社会与公众的深度的。有很多伟大的爱情诗,就是把爱情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样的情怀,就是大情怀了,这样的心思,就是思想性了。但是,我当时没有做到,现在却正在努力之中,再过一段时间,你如果能读到我的新作时,相信你会从中发现,我进步了,一直朝着这方面在靠近。
    我一直以来,都给自己定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我的诗歌,一定要让人读得懂。我说的是通俗,也就是你所说的朴素。有位诗人告诉我,不要把读者都当成傻瓜,我不认同,不是我怀疑读者的智商,而是考虑到读者的感受,不要让他们读起来太吃力,太累。太吃力太累的事情,现在人家都不愿意读,不读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再美有什么用呢?得不到传播。刚刚有人提醒我”要传教“;第二个标准,就是思想性。如果没有思想的作品,我是不会承认是好作品的。我也会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作品,也会写一点小情小调的作品,原因是在生活中,有好多灵感一闪而过,我要如实地记录下,存留下来,也许哪一天,再升华一下,挖掘一下,就是好作品了,也不一定。
     
    海鸥飞海上:在诗歌的创作中以写意为主好,还是以写实为主好?
    陈仓:我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的。你肯定说,废话,难道你有四条腿吗?那可是动物。这里我说的两条腿,是指我在诗歌的创作中:一方面是写意的,一方面又是写实的。我一直在两条腿中转换着。写意的这类作品,我称它们为纯艺术的,就是在诗歌的写作中,只追求艺术性,这照顾的是真正追求艺术享受的读者。我1994年在《星星诗刊》获得大奖的作品标题就叫《静物写意》,2011年在《诗刊》上重点推荐的标题叫《生命写意》,都有点这个意思在里面。写实的这类作品,是没有办法而为的,我称它们是宣传品,就是运用诗歌这种形式,起到对某些实体的宣传,因为你不这样做,那些单位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当权者,就不认可你,就不会给你饭吃,很多的政治抒情诗,就是这样的作品。我去年的《诗上海》与《传世博》两部作品,最后销售得相当不错,而且有了利润,就是这样的写实作品集,没有办法,你不这样,就没有人请你写,也不可能出版,如果你不想赔钱的话。不过,读过这两部作品的朋友,都能看出来,我在”宣传“与”纯艺术“之间,想尽量找到一个结合点,这种努力是有成效的,就是为什么有许多评论家叫好的原因。但是我觉得,还有许多无奈的成分,我没有办法做到最好。
    不过,无论是哪一类,最好在写意中兼顾写实,在写实中兼顾写意,只有这样才能虚实结合,就如画画,一幅上等的艺术品,应该是即要看画的是什么东西,又能看出画的是什么精神。

    海鸥飞海上:你对当前的诗歌创作状况是怎样认识的?有何建议?
    陈仓:我对诗坛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从2000年起,就很少跟诗歌圈子打交道了,直到近几年才重新和组织接上头,而且还是单线条的,还有很多的不适应。不过,我认为,目前的诗歌创作还是很正常的,而且水平还是很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出在作品本身,而是出在传播平台与诗歌价值的认同方面。网络上的诗歌我们不讲,单讲讲一些刊物,你要想在诗坛打下根基,就得在各种各样的在体制内的文学刊物上频频亮相,而这些刊物目前已经丧失了诗歌价值的评判标准,想当年,获不获奖、发不发稿,都是要看作品本身的,有很多编辑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面,打过一次电话。但是照样重点推出。但是现在呢?要看的地方比较多,照顾各个方面的情绪,包括赞助商、包括关系户、包括派系,最后真正靠作品胜出的,就相当有限了。再加上,长期以来与中药一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最后诗歌的价值取向,就含糊不清了。最后导致了诗歌地位的边缘化。目前许多民刊与一些民间的评奖,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希望能够重构诗歌美学与重建诗歌秩序,但是由于娱乐至上的社会特性的改变与积怨太深,收效甚微。
   
    堰鹤:我想说一句,好像北大有位知名的诗人说,写颂歌永远是诗歌的初级阶段,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仓:你说的这位知名诗人的诗,我过去读过,非常敬佩他。他说的“写颂歌是诗歌的初级阶段”这句话,我不知道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也不能准确理解他“歌颂”一词的词意,如果有详细的文本,请告诉我,我一定去学习一下,认真地体会一下。我有一点粗浅的看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好多名家的作品,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去年在建国六十年的时候,有些刊物专门弄了一个《经典回顾》,收入了许多作品,几十年后让我重读,我觉得真的就是颂歌,赤裸裸的颂歌,但是在当时应该是最高级的阶段了吧。我再举个例子,九十年前,如果让人读《党章》,那时候应该是很激动人心的,很神圣的,很伟大的,但是现在你再去读读,会有什么感觉呢?所以对于颂歌,要看在什么大环境中写出来的,如果在现代诗创作技巧十分成熟的今天,那真的就是初级阶段了。另外,任何诗歌类型,都有它的难点与亮点,就颂歌这一类,能写得好的,写得情真意切的,就是了不起的。前几天读了白连春的一些诗歌作品,特别是一些写爱国的,有一首叫《在祖国,没有我不愿意写的字》,读着读着,就有让人想哭的感觉。有些人专长写非颂歌,或者是悲歌,而有人呢,他恰恰就有这方面的天才。现在是一个多元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立场与价值取向,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某一个类型的艺术是初级的,某一个类型的艺术就是高级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高平的历史小说《孔子》与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我老以为几千年前、几百年前的人,天生比现在的人笨,现在才明白,其实是一样的,有可能更聪明。进步的可能只是科学,也有可能是文化的积淀而已,而不是智商。卖大蒜瓣的不能说卖大蒜苗的,谁高级谁低级吧?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的《诗上海》与《传世博》,有想迎合市场的倾向,获取一点利益的支持,所以在艺术方面做了一些变通,虽然我想在颂歌与纯艺术方面寻求平衡与结合点。又想一想,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是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除了圈子里的人,就没有大众读者了,除了自己出钱之外,就不可能出版行世了。但是收效还是不佳,这样的暧昧态度,造成的后果就是,两方面都认可,又都不认可。
   
    沙漠风云:请对21世纪大陆诗坛的领军人物做出点评和回顾。
    陈仓:21世纪诗坛的领军人物?我好像不太清楚是谁,更不知道领军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不过有几个群体,是很受大家关注的,还是可以说说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归来者”。这个群体大多数在上个世纪,诗歌兴盛的年代已经成名了,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没有时间写了,或者是不肖于写了,或者是改写其他有利可图的文本去了。现在他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或者是觉得自己已经太累了、肩头的积尘越来越厚了,就反回来重新写诗,来重续自己的文学梦想,来清除自己身上的红尘。这里边有几个,我知道的人,有天问机构的潘洗尘等,他不但资助了《星星》、《诗刊》等等,还建立了许多诗歌平台,自己抽出了大量精力放在诗歌上,这几年的成绩也引人注目。还有一些好久不见的诗人,目前开始又在各种种样的刊物上,重新读到了他们的名字与作品,所以有评论者正在研究“归来者”现象。第二个群体就是“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还有安琪提出的“中间代”,这样一个以年龄特性而界定的诗人群落,都有大批代表人物,他们创作出了大批的质量很高的、有创新意识的作品。白连春那种对苦难命运的诉说与热爱,徐俊国那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安琪那种对世界意象的生命拆解与重新组装,雷平阳那种把佛学思想与生命意识融于文字的神圣生活。每一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都有着深刻的诗意挖掘。第三个群体就是“草根”,这其中包括着“打工诗人”,他们强调的民间立场与低层意识。这里有李少君,还有许强、陈忠村等等,我一时记不起来了,但是很多。第四个群体就是口水诗歌。包括以伊沙为主的一群以口语写作的诗人,也包括“网络诗歌”中的一批先锋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打上了有着网络时代特有的烙印。
   
    沙漠风云:现代诗与古典诗是否有可比性,我认为古典诗的文学价值水平高于现代诗。你觉得呢?
    陈仓:我对这个没有研究,我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现代诗与古典诗应该是没有可比性的,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缺陷。我常常在想,这好像就是西医与中医的差别。古典诗,因为要讲韵律,要顾及平仄对仗,所以就受到形式的限制,但是它有韵律,简洁干净,又利于传唱,更有味道。而现代诗呢?可以不受形式的限制,大胆发挥,但是放得太开,随意而为,所以有时候就没有了标准,长期没有标准,容易造成评价体系的错乱。就是好坏没有统一认识,你说好,他可以说不好,而且都有一大堆的理由。中医与西医就是这样,中医现在发展到这个时期,无论是从诊断、对症、下药,还是从后期的效果评判上,标准化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中医的末落,而西医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想,无法从根本上、整体上来达到医治,所以恐怕副作用很多,有些人得了肝病,吃了肝药好了,但是后来发现,不吃药就会死得更快。我有时候看一些朋友的博客,如果是古诗的话,他就配一些古典美女长袖善舞、鹅脸粉腮的画像,如果是新诗的话,就配一些现代美女时尚开放的照片,如果要想对古诗与现代诗有一个感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女朋友,穿上两种不同的衣服,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女朋友是一对双胞胎的话,那就更妙了!
    不过,不管是古典诗与现代诗,都应该有相互借鉴的方面,这一点有很多诗人,已经做得非常好,最好能做一个穿越者,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任意行走,来拓宽我们的诗意空间。

    沙漠风云:你对当前议论的羊羔体和梨花体有怎样的见解?我们的写作方向应当向哪里发展?
    陈仓:羊羔体和梨花体是什么?就是有人给两个一夜火爆的诗人起的绰号而已,我认为与“体”谈不上。我把两位诗人的作品买来了,仔细地阅读了,车延高的诗能独成一体吗?赵丽华的诗能独成一体吗?大凡能成体的,就是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这种特性是成功的,被人接受与模仿后,是有益的。现在,我偶尔还练练毛笔字,就是照着“颜体”、“柳体”等临模的。在自己学习写诗的时候,我也吸收很多大家的作品,如果我现在也去照着两个绰号来写呢?这样子,恐怕就再也没有两位“体”的幸运了。前几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中国诗坛一举成名了,在网络上异常火暴起来,有人问我的诗叫什么体好,你原名中有一个“喜”字,就叫“西施体”怎么样?我说,那怎么行,这不是要让我的诗给吴王当小三吗?
    不管怎么样,在诗歌如此不景气的当下,诗坛能多出几个“绰号”,多出几个“体”,而且在全国叫得响的,这说明两位诗人的诗歌,还是有相当的穿透力的,这无疑是一件幸事。

    那西:在我的诗友圈子里,很多人都比较迷茫,都在竭力寻找坚持下去的源泉。可以说说你写诗的动力吗?你如何看待那些校园诗人及他们的诗歌的?
    陈仓:其实我有时候也很迷茫,但是我用两点说服了自己。第一点:就是别人上班,我也上班,别人吃饭,我也吃饭,别人睡觉,我也睡觉,别人会死,我也会死。但是别人上完班、吃完饭、睡完觉、死了后,在干什么呢?上完班后,他们在打游戏或者是泡妞,吃完饭以后,他们在看没完没了的肥皂剧,他们睡完觉后,就把做的梦全忘记了。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干完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开始干什么:读诗,写诗。最最重要的,他们死后,只有一把骨灰,一个血脉,我们呢?不但有骨灰,还有一些美妙的句子,让别人读,与血脉一起,在向下继续遗传。所以说,我们比别人多活了,比别人了不起。不管是不是阿Q精神,但是胜利了就行了。
    至于校园诗人与校园诗歌,我觉得校园是梦开始的地方,没有几个人的梦想,不是从校园里开始培育出来的。也没有几个一直坚持下来的诗人,不是从校园开始起步的。校园是一个与神同在的地方,干净,虔诚,美好,在这里起步,或者是在这里写诗,那将是诸神诞生之地,相信每个字里都会藏着或大或小的神灵。
    我就是从学校开始,把自己的梦想定在写作上,如果不是当时开始的,我不可能坚持一路走来,如此累如此苦还不放弃。如果我把自己的梦想放在发财上,也许我这一生就不可能写诗了,现在也不可能在这里,过着一个充满诗意的五一,也许在外边花天酒地地收钱或者花钱。

    最后一剑:究竟是“先活着再写诗”,还是“即使温饱不能解决也要去流浪着写诗歌”更好?哪个说法更有终极指导意义?
    陈仓:我觉得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是“出世”的,那无所谓了,在当今没有什么人能饿得死,仅仅要求活着的条件,其实是相当简单的。一是空气,二是几把粮草。穿不穿衣服不太重要,因为赤身裸体不会死人的,那些越来越暴露的人,不但没有生病,还活得更爽快。如果我们本来早从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逃走了,把尘世里的任何与活着无关的东西,不放在眼里了,而且我们希望用诗歌,来为自己的灵魂打出一双翅膀,永远在天空飞,那我们就可以“去流浪着写诗歌”。如果你是“入世”的,有了空气、粮食之外,还需要满足其他一些东西才能活下去,那就还是先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留得青山在,照样能唱歌,再去考虑诗歌的写作。
    我有一点建议。之所以那么多的人不写了,解决了生存的基本要求后,再重新写,加上前一阵子,回西安探亲时,看到一位当年名气不小的作家,生活相当困难,而且简直就是穷困潦倒,他感悟到“不要理想主义”。我就觉得,诗人应该好好地活着,然后再去写诗才是对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修练成一尘不染的神仙。其实,好好生活与好好写诗并不矛盾,我看古代,现在能叫得响的诗人,不都是官居高位、奉禄优厚、活得滋润的人吗?当然这与他们掌握着传播机器,而且有资本雕刻竹简也有关系,就像我们现在,要么有权,要么有钱,才能印诗集一个道理。
  
    最后一剑:如果按年龄层次分类诗作者,譬如60后,70后,80后等等。您认为70后的诗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或者说,应该在一个什么档次?
    陈仓:现在有很多的诗歌研究者,喜欢按年龄分类诗作者,譬如60后,70后,80后等等。这是一种最最简单的方法,科学性到底有多大,这里不敢确定。但是既然有人这样分了,也许有一些自己的道理在里边。因为每个年龄层次的人,面对的时代背景与所获得的文学体验不同,所以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六十年代的诗人,他们经历过文化焦渴期的文革,又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诗歌蜜月期,他们大多在那时奠定了自己在文学界里不可动摇的地位,就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名声还在社会中被广泛知晓。而80后呢?迎来一个网络时代与意识形态逐渐开放的时代,他们不但可以大胆地写,而且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地自我发表,但是比起60后来说,还是不幸的,因为信息的垃圾化,冲淡了人们对艺术浓度的认可。
    最可怜的就是70后诗人了,从他们迷上写诗的时候开始,诗歌就因为时代发展中重心的变轨,而使他们经历越来越边缘化的磨难。我上学的时候开始写诗,追求梦想与精神享受,但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世界变了,有些不对味了,学妹学弟们不再谈精神、谈伟大的梦想了,他们谈的是如何发财如何赚钱,我当时就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所以我最后也被打败了,下海了。在70后的诗人中,他们中间写得好的人很多,目前在诗歌艺术方面已经超越60后了,但是他们在艺术界的排座上,永远被排在了60后的后边,从各种官方的评奖与活动名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特别是他们的诗歌进入公众的视野无望,被大众所广泛接受遥不可及,我在单位七年,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写诗的,这就是70后的诗歌杯具。
    可怜的70后。对不起60后、80后啊,因为我是70后嘛,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是最不幸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苦衷。

    最后一剑:一个没有诗意的国家是很无趣的。在物欲横流,道德加速滑坡,各种坑蒙拐骗层出不穷,水货泛滥成灾的今天,您认为诗歌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有没有作用?   
    陈仓:前几天,我有一个想法,但是实施不了,因为我的号召力实在太小了,没有人听我的。现在全国上下,都在狂热地追求金钱,可以说,当下是一个信仰金钱的社会,人们无视文学作品的存在,无视作家诗人的人格,甚至鄙视我们、仇视我们。我们这些作家诗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心血,制造出大量的精神产品,无偿地提供给社会,甚至是赔钱提供给社会,就是这样也不被社会尊重,这难道是我们作家诗人的悲哀吗?不是的,是社会的悲哀。所以,我提议,所有的中国作家、诗人、包括翻译家,三年内不向社会提供一个字的文学作品,反正也没有多少人看,反正国家也不重视,反正大家只要有酒喝有妞泡,精神就满足了,那就让所有的文学作品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消失三年,我们与三年自然灾害比一下,看看哪一个让人们更饥饿?
    我有一个作品,说的是,文学是灵魂的加油器,而诗歌则是灵魂的起飞器。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不仅仅没趣,没有深度,没有闪光点,那根本就是一个木乃伊,毫无生命力。一个不读诗歌的民族,那就是一个俗不可耐的民族。前一段时间,与白桦老前辈一起出游,随行的一位艺术家说了一个艺术观点,很给人启发:一个唱歌的,一辈子没有唱过一个歌剧,那就不叫歌唱家。
    至于诗歌在校正扭曲的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如今真是微不足道的,就像一颗巨大的流星,忽然从天上掉下来了,穿过红尘滚滚的空气的时候,已经被折磨得有气无力了,等它真的落地的时候,有时候连尸体也没有了。可想而知,诗歌在当今社会中的无奈角色。但是有一点可以自慰:无论这个社会怎么乱、怎么怪,骗子横行、人心险恶,但是我们这些诗人们当中,应该是没有骗子的,诗心是向善的,长期的诗歌创作与阅读,让我们抵制住了俗世的引诱,主动清洗了身心上的尘土。现在的骗子很难分辨的,但是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写不写诗,如果是写诗,肯定是有良知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干净的圣人。

    最后一剑:您看好通过网络功成名就的诗作者吗?纸刊是不是不行了?二者之间谁更有魅力?谁能笑到最后?
    陈仓:通过任何形式成名成家,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网络上功成名就的诗作者,要在网上成名更难一点,因为这里自由度更大,更活跃,群体更加庞大,要想脱颖而出,那简直太难了。我有一个爱好,就是捡石头,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会捡一块石头回家做纪念,在小河边很容易就能捡到,到大连的海边想捡一块,就难很多,得顺着悬崖爬下去,我到甘肃的雅丹,找了大半天,几乎迷失了,才找到一个,不过这一个石头,很稀奇,像是从外星球掉下来的,像一个黑色的火炬。这就是在网上成名的网络诗人,现在毕竟是一个网络社会。
    至于纸刊,有人说未来的社会,会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未来不知道是多少年,如果是一万年的话,那是肯定的,因为那个时候,说不定人类也消失了,得从头再来轮回。如果是几十年、几百年的话,那是瞎说。这不是找女人,可以喜新厌旧。昨天与人探讨过网络社会里,平面媒体怎么办的问题:我的观念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纸刊能够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替民众进行信息整合,二是进行信息的深刻挖掘。越是在网络社会,我觉得纸刊的优越性越得到了体现,因为网络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发表平台,所以网络上的作品就没有经过专家的鉴别与认定,这样就失去了公信力,而且在网络上成名的作品,有时候有着太多诗外的动力存在。我们看看当下,哪些经典的作品是在网上形成的呢?在未来的社会里,纸刊仍然是诗人们最为看重的舞台,而网终却是诗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渠道,两个方面将会有着各自的相互补充的分工。
   
    最后一剑:您最喜欢的诗人或者诗歌有哪些?说出靠前的10位(包括已死的和外国的)。
    陈仓:我有自己最喜欢的诗人,而且不止十位,但是我不敢说,说一批就最罪了另一批。无论是什么样的诗人写出来的作品,我都会认真阅读,我不但读那些自己买来的大家的作品,而且读网络博客上的作品,还有一些人寄赠的作品,一些民间的小册子我也看,我觉得有时候是享受欣赏的乐趣,有时候则是一个学习的乐趣,读每一个诗人的诗,我都会问三个问题:一是他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自己能写得这么好吗?三是如果是我写,那是什么样子?
    不过,我最喜欢女诗人,安琪、李成恩、路也,因为我是男人嘛。这一句,千万不要让我家堂客看到啊。
   
    低处的迷雾:在写作时,因为诗感、内蕴、意象的选择上,有没有可能破坏语言固有的秩序或逻辑关系?如果有该用怎样的手法来处理?在诗歌表达上如果纳入了自己独特的异质经验,读者已有的成熟的参照系有没有被瓦解的危险?
    陈仓:你让我有点不安了,我是一个俗人、粗人、土人,这是一个叫陌桑的朋友说的,他的评论《陈仓:一个诗人的尴尬》里你能看得出来的。不过,这是为了强调某些东西,我也叫他老男人,因为他最有意思的,是名字。他叫叶松丽,谁看了都以为是个女人,这也就算了,他娶了个漂亮老婆,名字却叫范晓忠,结婚的时候司仪都说了:新郎范晓忠,新娘叶松丽。我喊他“老男人”,就是强调一下,这个人性别绝对是个公的。我这是在赞美自己呢,你没有看出来吧。
    你的问题很专业,我审了五分钟的题,比高考时审题的时间还要长,我怕自己理解错了。其实,我们创作过程中,为了更有诗感、更有内蕴,有时候我们在表达手法上出奇不意,在意像嫁接上尽量形成反差。我小时候学过果树的嫁接,开始在苹果树上嫁接苹果树,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在苹果树上嫁接梨树,甚至嫁接葡萄。以寻求意像之间的想像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张力。至于这样做,是否破坏语言固有的秩序或逻辑关系?这要看情况,还是拿果树嫁接来比方,如果是违背事物之间规律的,强行地违背科学地嫁接,那结果不仅仅是破坏,应该是伤害,我在苹果树上嫁接的梨树,活了,在苹果树上嫁接的葡萄,很自然死了,因为他们虽都是植物,但是葡萄是落叶藤本植物,而苹果是蔷薇科草本植物,由于科目不同,生命肌理不同,彼此结合,只能是伤害致死。我前边说起过,在一首诗里,因为虚实的需要,以及内蕴的营造上,可能需要很多不同的意象,在意象的选择上,如果彼此吻合,符合自然规律,那对诗感与内蕴是有巨大作用的。最原始的,就是选择太阳比喻希望,选择月亮比喻思念,选择雪花比喻纯洁。不过我在一首诗里这样写过“谁能告诉我,这飞流直下的阳光,是不是眼泪”,这也是符合事物规律的,因为流泪与阳光,都是流体。也不是说,葡萄绝对不能嫁接到苹果树上,要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在诗歌里叫主题是什么,如果我们的目标本来就不是想让葡萄活过来,做一棵葡萄树,收获葡萄来酿造美酒,而是为了一次雕塑,或者是行为艺术的需要,那也是可以这么做的。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有异质经验的纳入问题。我认为作者在诗中纳入自己对生命、对事物的独特体验,这是作者常有的一种方式,也是自己诗歌作品个性化塑造的渠道。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与之匹配的表达方法,那么你的个性体验,很有可能就违背了读者的阅读立场和已经形成的美的参照系。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不成功的,不被认同的。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不错的一首诗,却被别人忽视了,我们会说“你看看,这个人就是不懂”,或者是抱怨这个人的生活体验有限,他根本无法体会我们都写了些什么?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意思,人家歌女,饭都没得吃了,哪有心思去管国家呢?杜牧先生,你说是不是?

    公主如花:我从不认为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是什么好诗,您说是不是呢?您认为什么样的诗是最受欢迎的诗?
    陈仓:我非常赞同你的看法。你坚持自己的这种价值观来写作,是对的,会有不错的收成的。做一个简单而不凡的人难,写出简单而深刻的作品也难。写文章与平时跟人吵架一样,能够用最少的字,最省心的词,最通俗的意思,表达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意思,直入读者的心灵深处,那就是上乘之作了。在我们乡下,经常能看到吵架的场面,多数时候是比骂人的速度,比音量的高度,比用词的低俗度。有时候也比辈份,恨不得当人家的始祖,或者是人类的始祖----猴子。这种吵架的技术,是没有杀伤力的。只有一种方式一出场,所有人就被打败了:那就是泼妇,站到对手面前,往起一跳,然后拍打一下自己的屁股,跳一次拍一次。一个字没有,却让人甘拜下风!我这人俗,比喻不当,但是好像与写诗是一个理儿。
    晦涩难懂的诗,肯定不是好诗,但也是人家的一种风格,一种自己的风格。也许就有那些爱钻研、爱琢磨的人喜欢,也不一定。多数人喜欢12345,这是多数人为了数钱,少数人则喜欢奥数,这是为了开发智商。想法不一样。我和你一样,还是觉得数钱省心,有风度得多。
    什么是最受欢迎的诗,这个很难说,读者的口味不同,对诗的喜欢承度也不同。就我个人而言,写给我媳妇的诗,是最受欢迎的诗,因看到我的诗,让媳妇爱,让情敌恨,这才是最好的。

    公主如花:或许是年龄和个性的使然,我喜欢写童话诗,可有的老师却说这样的诗写多了就会让人觉得浅薄,您觉得何如呢?
    陈仓:你喜欢写童话诗,那你的裁判就是儿童,你的老师应该不是儿童了,所以不应该由他来评论,说童话诗浅显,本身就浅显(我想,浅薄一词应该是你老师的口误,所以我改了),童话诗与童话作品一样,写得好照样可以成为伟大的作品,就和医生看病一样,最难诊断的,就是儿童,因为你不知道他怎么想,也不知道他哪里痛,任何文学创作,都存在一个对受众心理的把握问题。没有人不知道格林童话,不是因为它浅显吧?童话世界应该比现实世界更加神秘、广阔才对,现实世界有南极北极,有花草树木,童话世界呢?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所以人们才喜欢到童话世界里去畅游。我这个小矮人一不小心,在童话世界里,说不定就会碰到如花公主了。从文学类别上来讲,目前这方面还比较弱,写童话诗可能更有进取的空间,再说了你本身就是一个天真的童话,写起童话诗来也许更加得心应手。

    公主如花:现在好多人都在写古体诗,有人说写古体诗没什么意思,你写得再好也未必能超过古人,请问写古体诗与年龄有关吗?
    陈仓:写古体诗的人,我看他们的真实目的,不一定是想超过古人吧?喜欢爬山的人,不见得一定要从珠穆朗码峰上翻过去。当然能够超过古人,那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至于古诗与年龄的关系,就跟如今美女穿衣服,她们爱穿旗袍还是穿裙子,恐怕跟场合有关系,也与自己的心情有关系,有时候不停地换一换风格,也可以表现出自己不同的美妙,而且还可以在对比中,更加了解自我,以后再穿衣服的时候,恐怕会更得体了。你平时穿过旗袍吗?也许可以试试看。

    公主如花:我的朋友说我很有个性,我个人觉得写诗也是一样的,只有写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才能进一步开阔思路,您认为是这样么?
    陈仓:个性,就是特色。你看看导演挑演员,要么是眼睛小得让人心碎的,要么是眼皮单得让人心慌的,要么是黑得可以点灯的,要么是白得可以写字的,要么是胖得能够养猪的。这就是特点,突出的特点,才富有表现力。开餐馆也一样,有川菜,有湘菜,有扬州菜,等等,都是特点,如果什么特点都没有,就没有生命力。不过,人的长相可以爹妈给,一蹬腿就来,但是文学创作,要想找自己的个性特色,那将有一个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有一天当多数人一看到你的文字,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谁谁谁写的了,那时候或者就是你功成名就的时候了。当然,那些故意制造、寻求出位的人,就另当别论了。

    伊万诺夫:对所谓垃圾诗歌你是怎样看的?如语言粗鲁、含有黄色意味等等。似乎这样的诗也是有一定的力度。
    陈仓:垃圾也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且这种存在多半是衍生品,我们吃进去美食,就会产生垃圾,我们去买菜,也会碰到垃圾,那些玫瑰开放是美丽,凋零就是垃圾。而垃圾看是针对谁的,我在《诗上海》序言里说过,世上没有什么地方不是风景,一朵花是蜜蜂的风景,一堆垃圾恐怕就是苍蝇的风景。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当中,如果我们在忘记我们是人的情况下,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就是万物中的一种的话,那时候垃圾与风景是可以转换的。不过,垃圾与道德是一个道理,如果我发出的气体,影响了别人的心情,让别人恶心了,我就是垃圾,如果我所做的事情,没有影响到别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那就不是道德问题。如果我的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说,垃圾诗歌如果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着自己玩的,那就算不上垃圾,而应该是自己的发泄工具。如果做为一种公共的精神产品,那么就真正的成为垃圾了,需要扫地出门的。
    不管怎么说,诗歌艺术,最根本的,就是美的艺术,不美了,那就不能称为艺术了。虽然它也有一定的力度,有力度的东西很多,我们为什么要写垃圾呢?而不是直接去做铁匠,打一把刀子算了,多么痛快的一件事情呢?

    伊万诺夫:对诗歌点评你是怎样看的?点评好像存在刻意的人为,而且点评似乎违背作者原来的本意。
    陈仓:好的点评有时候真的可以起到理解诗歌的作用,你是医生,应该相信解剖学的原理吧?点评与解剖应该是一个意思。但是现在,确实有很多点评,是没事找事,没话找话,有些作者根本就没有想到的,也没有表达的,诗里根本没有的,都被点评的人给点出来了。因为什么?因为点评的人,要以此体现自己的水平,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水平。也有一些点评,是冲着作者去的,是去拍马屁去的,而不是拍诗眼去的。让你反感的,是不是后边这两种类型呢?

    伊万诺夫:诗歌写作是给什么人看的,难道是给广大普通人看的吗?
    陈仓:我觉得是给一些有修养的人看的,有梦想的人看的。所以看诗的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都是有品味的人,或者是一些有梦想的学生。我也经常读诗,当然我不是有品味的人,而是一个有梦想的学生而已。

    伊万诺夫:谈谈你对海子的诗歌写作评价,他在当今的诗坛上处于一个怎样的位子?
    陈仓:曾经有位在诗歌创作上还有一些成就的人问我:“海子的诗好在哪里?”他特别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有许多微词,我只能说他不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写这首诗的时候,海子还在人间,但是从这首诗里,我分明看到作者已经不在尘世,而在天堂,或者比天堂更加干净的地方。“喂马、劈柴、粮食、蔬菜”,这些生命中司空见惯的词,在他的眼里却成了最温暖的愿望,这不是神,又是什么呢?而且要把“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并且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名字”,这种对人世间一草一木的热爱,这不是神,又是什么呢?还有他对“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如其说是祝福,还不如说是祈祷与护佑,这不是神,又是什么呢?整首诗里的真诚、温暖和愿望,是那么干净,是那么无私,是那么没有缘由,这种声音在人间少有。在世俗的当下,在功利的当下,在偏见的当下,在浮燥的当下,我怕是从神的嘴里,也听不到这样的福音了。他的伟大就在于此,所以这样的诗人是值得我们磕头的。
    海子是一个用生命来写诗的人,他的诗与生命分不开,你很难说,哪个是海子的文字,哪个是海子的生命。所以说,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是不被认可的,在他死了之后,才能如此被广泛接受。在文学方面,因为死亡,而火过的人很多,但是有些是一阵子,是回光返照,是人们对死者的一种追悼,但是海子不同,他死了就真的死了,他的作品却永远地富有生命力,这是一种转世投胎,只不过有的人投胎变成了人,有的人变成了草,而海子变成了文字。我个人看法是,他的地位无人能比,因为目前很多伟大的诗人,还活着,好好地活着,我无法预测他们的来世。

    伊万诺夫:我很喜欢荣荣的作品,我发现她的写作里有很多关医学方面的专业用语。我是学医的,请问你对专用术语在写作中的应用是如何看待的?
  陈仓:我曾经在医院里住过,是陪病人的,半夜三更,楼道里不时有人痛苦地呻吟,而且还有尖叫,甚至有人从这里通向了天国,再加上半夜三更的,那种明明灭灭的气氛,我感觉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生命的本能体现,只有这里、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模糊不清,这是人生的哪个阶段,在轮回中的哪个时期?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结束,还是在投胎.其实,我每次看到各种各样的药物的时候,我都心情十分复杂,也有许多的敬畏,我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进入人体,与那些疾病进行着搏杀?更不知道生命中的每一处毛病都会来自何处,去往哪里.在艺术方面,我认为医学方面的词语,本身就是诗句,是天成的,最能真实表达生命的意识.人们讲到鲁迅弃医从文的时候,大多数是替鲁迅庆幸,认为这是一种放弃,但是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鲁迅不是学医的,直接是学中文的或者是别的什么专业,他能写出那么多直入灵魂深处的文字吗?而且这些富有杀伤力的文字,不是恶人的屠刀,而是善人的手术刀,这一点就说明,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是得益于学医的.对于荣荣的作品,我也读过一些,很有意思的是,她在2006年写过一首《放下》,我也在那一年写过一首同题的诗.她能够在诗里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用语,我也是很羡慕的,也是诗歌写作中,难得的一种艺术体验,我真的很想学习一下,可惜的是,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放上什么句子,因为我们一知半解地引用医学名词不当的话,和医生开错了方子恐怕一样,不但不能有益于诗,而且还会破坏诗.所以,任何专业名词的利用,都是要建立在诗意营造的需要上,有意地植入,与央视春晚上的广告植入可能是一样的效果,让人反胃的.

    伊万诺夫:请你对我目前了解的诗人进行点评,如北岛、舒婷、多多、王晓妮、食指、顾城、荣荣、李轻松、大卫、雷阳平、藏隶、郑小琼以及老一辈的徐志摩等人,还有外国的惠特曼、茨维塔耶娃、里贝克等人。
    陈仓:看到这么大串的名字,就能看出,你对诗歌的价值判断是相当的成熟了,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歌读者.你让我点评这些诗人,但我却觉得,这是你给我拉的,一个我要学习的读书目录.说实在的,这些诗人里边,全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或多或少地读过他们的作品.我认为,这些诗人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些诗人出道早一点,她们已经在诗歌的长河里,得到了时间的筛选与淘汰,所以我们一遍遍地读的、比较称道的,都是一些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名作了.但是有一些年轻诗人,她们恐怕刚刚成名,刚刚形成自己的风格与艺术视野,现在觉得蛮好的,但是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们才能确定,她们是不是伟大的诗人,她们的作品哪些才是伟大的作品.我有这样的经历,今天写的一些诗,非常满意,再过几个月,等到自己创作出又一组作品的时候,我们又发现原来的作品不怎么样了,这组名单中,恐怕还有一些诗人就处于这样的,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诗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她们还没有成熟,也可以说是还没有找到自己一贯的艺术目标.
     
    低处的迷雾: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一些象征体系,和对事物体验的能力,会不会弱化?
    陈仓:我觉得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而我知识面与经验不足,恐怕回答不好.我们现在的很多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还是老一套,讲求原有的那些诗意象征,总是认为只有风花雪月的才有诗意,而比如钢铁、水泥、机器,就没有诗意,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手机与网络,这就是一种生活工具,但是我们的诗人在一首里,如果运用锄头、镰刀等农耕时代的意象的时候,觉得很有诗意,而放入手机、QQ等词的时候,觉得没有诗意,这就是固有的审美惯性。如何打破这种惯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诗意离生活的远近,现在有几个人知道镰刀与锄头的诗意生活呢?前一阵子,我也试着写过一首手机的诗,自认为很好,不读诗的人也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却得不到诗歌同仁的认同.在这里,诗人对事物的体验也是一样,存在着一个反差,我们写的、或者是我们表达的,不见得是多数人生命个体能够体验得到的那种生活.我们常常说无病呻吟、脱离现实,就是因为诗歌的创作与审美,还无法与发展的生活进行对接造成的。

    低处的迷雾:你喜欢哪一类风格的诗歌?对于不喜欢的风格会尝试着去接纳吗?
    陈仓:我喜欢用干净的句子、简单的意象、唯美的意境,表达出巨大思想内含的诗歌.这样的诗,读起来轻松,会让人回味的多.就像是病人的饮食一样,最好是鸡汤或者是流食,这样富于营养而且易于吸收利用.但是也不排除,换换其他的口味,就如我,有时候看着清纯的淑女,觉得比较舒服,有时候看着丰腴性感的熟女,觉得比较得劲,就是这个道理,人在不同的时候诉求怕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太空洞的、很妖艳的、太泼太脏的,我是无论如何都提不起兴趣的.男人对待女人的态度,有时候就是对待诗歌的态度.我有时候写一些简洁的诗,有时候也写博大精深的诗,有时候还写宏大冗长的诗.而且前一段时间,我还写红诗,不过我的红诗还是偏向软化艺术的.我也是这样读诗的,我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去面对诗歌,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诗歌,都会认真去读,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一种创作学习,有时候也去读一些艺术价值不高,但是生活艺术很高的诗,读这些是一种生活学习,希望从中能够得到心灵的安静与生活的思考.

    低处的迷雾:在追求宏大的过程里,小我的命运是不是就可以抛弃了?诗歌一定要迎合大众口味才有前景吗?在迎合的过程中,诗人会不会感到自身个性的丧失?
    陈仓:关于宏大的与小我的,有一点,无论创作或者阅读什么样的诗歌,都是一个人的综合反映,如果没有自我的真实内心,没有小我的命运表述,那么就不可能写出成功的宏大的作品来.就如一部长篇小说,没有无数个小故事串连在一起,那么就不可能有宏篇巨著.在一个人的艺术追求中,无论是什么情况,如果能够尝试着创作一点宏大的作品,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会从这些宏大的创作中,领悟一些我们平时难以领悟的东西。
    诗歌是一种贵族文学,有着十分高贵的气质与涵养.我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她有意地去奉迎人,甚至有意地去模仿人,就如那个东施,她还能是贵族吗?她还具备贵族精神吗?诗歌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应该是有自己独立精神与个性特点的作品.有意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只能是自降身价,终将被大众被抛弃,你看看那些流行的东西,有几个能够流行到底呢?迎合的本质,就是与时间面对面地搏杀,而不是回避时间的刀刃,这样的艺术自然将被时间抹杀.从这个态度看,诗人一时的功利不是成功,我们或许要看得远一点,甚至看到身后,照到脸面的阳光不是阳光,只有照到墓碑上的,那才是真正的光明。

    囫囵食神:有人说诗贵暗示,忌直白。您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陈仓:这个问题比较难,我个人的感觉是,不管是暗示,还是直白,关键要看语言之外的东西。我们都去登过黄山,一会儿是阳光明媚,山上的风景清楚可览,一会儿风云突变,到处笼罩着雾,山上的风景若隐若现。有的人恐怕喜欢明媚,有的人恐怕喜欢朦胧。但是无论喜欢什么,就是以黄山美丽的景色为基础的,如果不是登黄山,而是登一个小土丘,再明媚的天气或者云遮雾绕,又有多少美感呢?有些人的诗,其长处是虚化的,有些人的诗则长于直接的,只要能够表达出一种意味,让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动、有所悟,那就足够了。近几日,伊沙先生在网易上开的微博“新世纪诗典”,这里的部分诗是直白的,也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的,却表现出了诗外的意味,给读者在诗外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可以说伊沙的眼光是独特的,也是他在诗歌艺术方面的价值追求,直接解决了目前诗歌很难走入大众视野的困境。我的想法是,目前,解决诗歌走入公众比其他方面的考量更重要。你如果细读,每一首诗歌经典,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虚虚实实,直白中夹着暗示,暗示中又有着直白,直白而不空洞无聊,暗示又不艰涩难懂。我认为,一首好诗,是很难把这两种手法隔离开来的,而是相互融合贯通的。就像黄山之景,如果光有明媚,或者光有云雾,怕就无法成为名山了吧?

    低处的迷雾:诗歌和宗教在气场上有没有先天的某种共同的神谕或取向?那麽诗歌和宗教是否可以在同一个层面上治愈人类的精神痼疾?诗歌是否能够创建与宗教等同的一种精神理想?
    陈仓:从前几年开始,在我写诗的时候,我慢慢感觉到自己身边,有股力量在升腾,它左右着我们,让我们进入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似乎是梦,又似乎是参惮打坐。这恐怕就是你所说的气场吧。如果说有气场的话,诗歌与宗教是最有共同点的、最容易交叉在一起的气场。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性:比如灵魂,比如穿越,比如虔诚。等等,凡是能够描写宗教的词,放在诗歌上,也是十分贴切的。所以说,在宗教的仪式里,就有唱诗班,在诗歌的领域里,则有“诗与经”。我认识好多的诗人,他们开始是没有进入宗教的,但是后来他们就进入了,而且一边写诗,一边信教,用诗歌来提高自己的道行,又以信仰来反哺诗歌。我所知道的,在诗歌里充分显露出宗教意识的,雷平阳的《云南记》就是其中的一个,正是因为他的诗歌里有着强烈的宗教式的意蕴,所以才在上一届鲁迅文学奖中胜出;还有靳晓静的《时间简史》,初读她的诗时,发现她的诗后总是隐藏着神灵,每一个诗句就是一道道神谕,后来才知道她专业地学习过宗教;还有白连春,他的处境恐怕大家已经知道了,你们可以去他的博客里看看,他那种放下生命的写作状态,完全是宗教的意识,但是他除了诗歌之外,分明没有皈依任何的宗教流派。还有贾平凹,他每次进行重大创作前,都会烧香磕头,这不是在拜哪位神仙,而是在寻找文学的气场。
    诗歌与宗教在精神理想方面,无法等同。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诗歌这种宗教,是个体化的、出于生命的本能反应,而宗教这种诗歌,则是一种群体化的、对于生命的另类解构。我说不好,我个人认为,诗歌是入世的,是解决生命以何种状态存在的问题,而宗教是出世的,是解决灵魂以何种方式延续的问题。
   
    低处的迷雾:从山区的寂寥到都市的繁华,那些山区生活给你在后来的写作中带来过什么?寂寥是不是和繁华一样,是不同境界里的一种共同的享受?
    陈仓:赵丽宏在给我的《诗上海》作序的时候,他起了一个标题,叫《眼光在都市,头脑在山林》,我认为他一下子把我的精神状态写出来了。我从中国最最偏远的山村,来到中国最最发达的城市,这之间的反差是十分的强烈的,我有一首诗叫《落差》,就是说父亲住在长江源头,我则住在长江之尾,父亲是“羊” ,而我是“肉”,父亲是“麦子”,而我是“面粉”,这就是生命状态的反差。还有,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乡土诗,也有很多优秀的城市诗,但我的许多诗是在城市与乡土间游走,不仅仅是思乡那么简单,比如我小时候挖过柴胡,在城市里,我却要喝柴胡冲剂,我在农村种过麦子,在城市我天天喜欢吃面条,这是一种灵魂旅游者的一种痛苦挣扎。我相信,没有这种生活经历,也许写不出这种痛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反差,才使得我对任何事物,也许比别人敏感。我觉得,我的诗歌与小说,是得益于这种生活经历的。
    寂寥和繁华,对我而言,不会因为地理的变迁而改变。我在农村的时候,种地、挖药、放牛、砍柴,还学习木匠,我的小说《戴上你的红围巾》,有做椅子的镜头,那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写照,我会做它,在姐姐出嫁的时候,我就做了一对椅子,给她做了嫁妆;而且我会骑牛,会驯羊,会犁地。那时候,我觉得一点一滴都是一种享受。而现在,我上班,写诗,读书,旅游,会友,我喜欢收集石头,喜欢半夜三更翻墙进入动物园,喜欢到破旧的老巷子里闲转,喜欢在花盆里种土豆、葡萄、向日葵,喜欢独自一个人去看电影,更喜欢到大街上看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特别是女人干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享受。有人说大隐隐于市,我则觉得,至静应该在闹市。在繁华都市里,能做到安静,无欲,至纯,这才是真正的享受。我享受着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失。
    还有一点,我是一个有故乡的人,有故乡就意味着看到月亮你会思念,过年过节你会想着遥远的那片地方,还会因为下雪了刮风了,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牵挂。这一点让我十分满足。因为有很多人,生于斯,死于斯,没有落差,没有奔波,他们有一个家,严格意义上却没有故乡,有一种感情是缺位的。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个祭坛,回家是什么?是一种祭奠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去普陀山烧香。通往仙地的路,是多么神圣与美好,我就是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信徒。

    刘长风:读你的诗与读非马的诗感觉差不多,写法有相同之处。能读出情感的波动和思想的贯通。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可能是缺点浪漫手法吧?现在的诗歌让人很困惑,是人们的理解出问题了还是诗本身出了问题?
    陈仓:你可喟酒后吐真言,我看你虽喝酒,却更加睿智了。你拿我与非马比,这一点我有些惭愧,因为非马是前辈,无论从名气、从诗艺,还是从修养方面,他在天上,我在地下。版主联系我,要我交出自己十首诗的时候,我有一点私心,现在只好招认了。你看到的前边的十二首诗,应该不是我现在的状态,这里多数作品是我十年前写的。之所以交出这些作业,主要考虑的是:在这里交流的,多数是网络诗人。我浅显地认为,网终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有时候有点前卫。所以我交出的这些作业,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作品,甚至有几首就是小小的哲理诗。我认为,网络中有许多伟大的诗歌,面对如此的背景,我一直是自卑的。之所以没有太多的人指责我,可能没有喝酒,也可能是大家尊重我一把年纪的原因吧。至于浪漫主义,我的知识面不高,所以一直无法领悟出准确的定位,是不是在意象上追求风花雪月、在词语上追求绚丽多彩、在情感与理想上追求唯美的那种?这方面的诗,我都有,只是有时候,写不好的话,可能看上去很美,但太容易落入小我的范畴。其实,如果能够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会贯通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目前我的体会就是,如果能够把现实主义,放在自然的唯美的浪漫主义的大背影与语言环境里,进行审视的话,那将是一种不错的平衡。
    这几年,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诗歌,我都有不同程度地参与。之所以我什么类型的诗歌都写,原因有三:一是被迫。第一类现实主义,是没有办法,要寻求现实的支持。二是尝试。我希望自己尝试各种各样的写作风格,也希望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尝试中获得收益,得到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被任何人接受。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有其特殊的、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不是外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你写爱情诗,这是浪漫的事情,就应该用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你揭露目前社会的阴暗面,那当然就应该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原因是,如果一首作品确实是上乘的,那么我相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更多读者的共鸣与认可才对。
    你对诗歌现状的不满,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其实目前的诗人对诗歌现状都是不满的,哪怕就是那些当红的诗人也是一样,如今的诗歌已经没有光环,只有煎熬。这说明,诗人们还是有追求的,诗歌还是纯洁的。诗歌目前的现状是对是错,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诗歌艺术的回归,那种万人齐写诗的年代是不正常的;有人说三十年河东河西,诗歌艺术处于卧薪偿胆的时期,再过十年八年就有可能复兴了。不管是什么说法,我觉得这是大环境的事情,与我们这些个体是没有关系的,在任何时候,只要我自己从写诗与读诗中享受到快乐,那就足够了,别人不读不写,那是他们的损失,起码是他们的问题,关我何事?就像我们找了一个老婆,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也有人对她不冷不热,有什么用呢?因为老婆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任何人是无法体会到她的好,也没有人能够享受得到她的温存。当然,红杏出墙除外了。
    至于,你提到的,如今是诗歌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我认为谁的问题都没有。我们来讲讲辩证法吧:诗歌是对立统一的,诗歌是永恒发展的,诗歌是否定之否定的。让我们回到唐朝,如果唐朝有电视电影看,有卡拉OK唱,有网络游戏玩,就是有十个李白杜甫,那有用吗?人们还会读诗吗?杨玉环还会唱诗吗?唐明皇还会以诗取悦女人吗?恐怕统统都是白费吧。我感觉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对艺术的要求也会不一样的。也许有人会问,那电视、电影、网络如今看上去,越来越火爆了,那是不是诗歌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那也不是,最后能够逃过时间袭劫的,能够承担灵魂之重的,恐怕只有诗歌这所房子了。另外,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的“除了金钱其他都无意义”的观念指导下,灵魂都不要了,别说要你的诗歌,其他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遗弃。等到人们酒足饭饱了,大腹便便了,物质的神经就会慢慢麻木的,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神经,也许就会慢慢地敏感起来,饥饿起来,这就是他们需求诗歌哺育的时候。听朋友说,在韩国,一本诗集可以销售几十万册,在俄罗斯,每天晚上家长都会念一首诗歌哄小孩子入睡。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精神盛宴啊。

                                               2011年5月于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089050100sdu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7:31 , Processed in 0.0766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