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0 14:1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河南大学公共体育 莫 磊 赵建强

自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间在教育理念更新、师生关系改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只能边实践、边总结、边进行理论创新。因此,随着改革在全国广泛而深入的推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面对。
一、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新中国成立后,运动技术教学在我国体育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希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技术有一个好的掌握,能够会打篮球、会踢足球、会......这种初衷是没有错的。然而,事与愿违,由于我们课程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运动技术教学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且还成了众矢之的,很多人把过去体育教学的不足都归咎于此。于是,“过于强调运动技术教学”也就成了课程改革首先要革新的对象。
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初,“淡化运动技术”就被一些学者作为课标的新思想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一些专家在评课、著述乃至课改培训之时,也频频强调“淡化运动技术”。如“这堂课好就好在淡化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等,甚至提出“改革牵涉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与健康之争”。“淡化运动技术”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重健康轻技术,乃至不教运动技术之风在全国迅速蔓延,很多体育教师都害怕多教运动技术,被扣上“传统教学”的帽子,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大量选用游戏教材,觉得这样算是与“运动技术”划清了界限。
面对课改中“运动技术”遭受的冷遇,我们不禁要问: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事实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且《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术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要求,应该说,运动技术不仅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而且还是实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可见,新课程不但不能“淡化运动技术”,而且还要强调运动技术,要督促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运动技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错的。大方向明确了,剩下的就是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体育教学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缺乏课程意识,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新课程改革逐渐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来解读,开始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如有些教师引进了踢踏舞、轮滑、跆拳道、短拍网球、三门球等,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和选择标准,所以在实施层面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一些不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劳作、魔术等内容,被引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这类内容的开发使体育课失去了自己的本质特性,偏离了当前新课改提倡的“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初衷。
事实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这种“泛化”现象。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兵操一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之后经过“双轨制体育”的过渡,于1923年被彻底废止。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进和流行,“设计模仿法”也曾盛极一时。所谓“设计模仿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仿设计好的一些职业动作,如打猎、捕鱼、伐木等,以此代替体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先后出现过用劳动代替体育、用军事代替体育的现象,给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学校体育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弯路,其中的经验教训我们是要吸取的。前人走过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行不通的路,我们后辈人就没有必要再去重蹈覆辙。
3教学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把“自主”变成“放羊”:自主学习,也叫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 ),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等方式,在教师必要的讲解、计划和引导下,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练得如何也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满堂练,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于是一些体育教师就盲目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这种场景在目前一些公开课上可谓司空见惯。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民主、开放理念上的学习方式,旨在加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营造思维开放性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生彼此间的沟通与对话,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在运用合作学习时,很多体育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时间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当前,在不少体育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仍处于一种自发阶段,随意性较大,不少教师在应用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探究学习被泛化: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性学习所关注的三个目标。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体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学习方式的,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4.教师使命的缺失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应该说,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角度说,这都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在对新课程的解读中,我们的确出现了误区:
——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等于让教师丧失其主导性。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对此都存在误解,似乎教师和学生就是教学天平的两端,一端地位的升高必将导致另一端地位的下降。在这样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管,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对学生放任自流,还把自身责任的推卸冠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美名。杜威曾经说过“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去。”“教师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较深的知识,较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的话,教师便应逊位而处于无权,那是愚笨的话。”(杜威.《思维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46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我认为先生应该是一幕戏的导演,更应该是演戏中的一个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且跟着他们一起演。”(《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17页)事实上,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并不矛盾,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被消解,反而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们要支付时间,善于思考,并须具有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廉价的表扬: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体育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你很聪明”、“你真棒”的话语不绝于耳。一些教师甚至认为,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然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是教师的“廉价表扬”所能奏效的,赏识也不等同于“廉价表扬”。正如一味地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表扬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表扬会导致学生对夸奖的迷恋;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一味的“喊好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心灵相通,用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真心的话语去激励他们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我们应该让表扬成为学生一心想获得的“神圣”礼物,让表扬真正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5.教育的苍白
突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体育承担德育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要怎样做呢?“体操自然是体育了,但是,体操同样要求严肃认真。譬如排队必得排齐,横行直行都得排成一直线。伸手臂必得伸直。弯腰该弯多少度必得弯到多少度。诸如此类,就跟德育有关联了。”(《叶圣陶教育文集》,486页)由此可见,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教学是德育的载体和平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含有德育的因素,根据道德原则要求学生,学生逐渐做了,成了习惯,德育的目的自然就达成了。然而当前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脱离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二、对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上面我们提出了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列举很多。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从哲学角度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形式化,一类是绝对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像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体育教学是一种有目的和讲求效益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学会健身,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体育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确实发生了变化。课堂热闹了,现代化电教手段用上了,教师提问、启发频繁了,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增多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评价形式多样了。然而,教学质量又如何呢?
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不在于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奢华,也不在于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和创新,而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追求“课程与教学的最优化”。在这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教学不是为提问而提问,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到什么”和“得到什么”,而去采用提问、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的。应该说,有关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紧紧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中心进行,任何脱离这一中心,使教学失去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做法,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使教学失去真正的价值。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倡新的,就要彻底否定旧的,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乃至绝境。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绝对化倾向,如提倡表扬,反对批评;强化情感体验,淡化技能教学;强调“启发、提问、讨论”,忽视“讲解、示范、练习”;提高学生地位,降低教师作用;颂扬健康,贬低技术,等等。
以学习方式为例,在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确存在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问题,学生学不懂、学不会、学不乐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状况不改变,体育教学就无以创新、无以发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全盘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学生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是过去、现在、将来,都必须坚持的。但是长期地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断销蚀。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因而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的学习方式,凸显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凸显合作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凸显探究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但必须指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有些体育教师不顾学生的基础和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一味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也有继承。学习方式转变决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否定)另一种方式(方法),而是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由狭义的学习转向广义的学习。我们谋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和谐状态,以求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次体育课程改革针对过去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发挥这些新方法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
三、结语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里,进行这样一次复杂、深刻的体育课程改革,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反映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追求和困惑,它是新课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敢于正视,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诊断,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浏.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2]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 李秀林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4] 盖乃诚. “主动、探究与合作”,灵丹妙药?[N]. 中国教育报,2002-9-21
[5] 蒋建华.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头脑[N]. 中国教育报,2004-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6:57 , Processed in 0.12550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