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声先生文集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1 19:3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声先生文集序
文/刘长铭

在北京四中,家声先生的学识令许多老师敬佩,我也是其中之一。
    读家声先生的文集,虽有不少文章以前读过,但仍感耐人寻味。特别是他关于教师发展的感悟,关于教师自信的阐述,还有关于语文教学价值的看法,都曾引发我的许多思考。还有一点我感到惊讶的,就是他在文章中提到“博客”一词。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从不用电脑的。记得有一次他要出国讲学,我劝他带上电脑,省得背很重的资料,并洋洋得意的说,我的笔记本中有上百部中外经典,随意取用。他只是笑了笑。尽管他不可能像电脑一样把那么多东西准确记住,但这仍不妨碍他讲课时旁征博引,经典迭出。其实人脑的高明就在于用遗忘来筛选信息:把无用的东西丢弃,把重要的东西保留。他的大脑中存储的是浩瀚文海中的精华。任何一个与家声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他学养的厚实。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崇拜的时代。这种崇拜这使得今天的教育有太多的铅华,太多的表面文章,常使我们看不清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本真的因素。有时看到五花八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我常常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比如,一堂课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分钟,提问不得少于多少人次,学生活动必须达到多长时间,或是必须使用某种电教手段,等等。我不止一次被人问道,你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回答说,最简洁的概括是四个字:触动心灵。我总认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从未受到过心灵的震撼,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从未感到过激动不已,如果教学从不曾使学生对生活产生深刻思考而难以释怀,如果教学从不曾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片断,那就绝不是成功的教学。如果你认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你就会明白,任何形式和手段都不应该是最终的目的。家声先生的课堂是少有热闹场景的。但我不只一次听到学生对他讲课情景的激动的回忆,几乎每个学生都曾被他的激昂、豪放、悲愤和忧思深深打动过。我想,这就是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可能难以用文字写进教材,难以用语言进行说教。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其说是教师教的,不如说是学生从师生共同生活中感悟的。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发育成长的沃土。
    由此我们引发了对好教师标准的思考。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之多,可谓是“百花齐放”。为了晋级可以制定出一套标准,为了发奖可以制定出一套标准,为了评选某某称号又可制定出一套标准。公众(当然主要是学生和家长)认可的好教师也有多重标准。可能这也算是社会的进步吧,就如同商品的种类丰富了,人们当然就有了选择的自由。套用一位圣哲的话来说,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选择,但你要誓死捍卫别人选择的权利。我当然也有选择的权利。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应当是大气之师、智慧之师、传道之师。
    教师之大气是做人的大气。教师的大气应当表现为一种处世的坦荡,待人的宽容。大气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教育者应当具有的远见与胸怀。教师的大气还表现为不期望自己从学生那里立刻得到回报,不计较教育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大气的教育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文化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耐心守候并等待着种子的萌发。家声先生所教的学生,几乎都对中国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毕业时常要请家声先生为他们开列书目,并带着这些书踏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甚至将家声先生讲课时的思想观点当作自己待人处世的准则。
    教师的智慧来自于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养,它表现为教师独到的思想见解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方法和手段。记得十几年前家声先生曾对我说,教学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方法和手段的层面上。方法和手段固然重要,但方法和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文化功底,更不能弥补教师知识的浅薄。在家声先生看来,教师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是研究学问,是拓宽和加深学养。学养厚重是教师的根本。没有很好的纳入之功,教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我深以为然。举个例子说,这就好比建房。教学方法如同图纸,教师学养如同建材。没有建材就无法建房,再好的设计也不过是纸上的一幅画而已;没有上好的材料,房子即使建成了,也免不了成为“豆腐渣工程”。我敢说,家声先生为学生构筑的知识大厦是抗得住地震的。
    好教师是传道之师,而非传书之师。在中国的文化中,“道”的含义极为丰富。尽管我不能对“道”做出准确地注解,但我认为,“道”应当是教师“吃草变成的奶”,应当是书本知识与人生体验搀兑在一起在教师大脑中发生“化学反应”后的生成物,而不仅仅是切碎的“草”,不是耳食之物。“道”本质上是教师的情感和价值观。好教师是人生的指引者。传道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引领的过程,是优秀品格的塑造过程,是教师文化基因的复制过程。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一个在美国上学的四中毕业生立即飞到灾区,加入到志愿者救援队,并与同伴一起救出多名生还者。后来我在四中见到了他。在讲述救援故事时,他的表情十分平静,但当他谈到家声先生时,却显得有些激动,内心充满了敬意。他深情地描述家声先生当年上课的情景,回忆家声先生讲课时悲愤的表情,诉说家声先生对他人格的影响。我想家声先生对学生成功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不是来自于肤浅的表面热闹,相反,是来自于他情感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对神圣的敬畏、对庸俗的鄙视和对未来的忧思。
    最后,我想用一篇学生写家声先生的评教作文作为结尾,这篇短文应当是对一名教师的最高的赞扬:
    他是个平凡的中国人,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却得到了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与爱戴。我们不约而同地捧着一颗尊敬的心,称他为“李先生”。
    他极认真地看待生活,绝没有“难得糊涂”的懈怠。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微蹙的眉间隐约透露出他的忧郁。他是深沉的,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他是博学的,博古通今,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在课上,他可以行云流水般地引用诸多名家名句来补充我们贫瘠的大脑,呼唤那丧失已久的爱国热忱。
    他似乎不属于现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应该这样。他像孤独的斗士,为他的理想、为他所珍爱的一切奋斗着,呐喊着,尽管嗓音早已沙哑,尽管那伤痕累累的翅膀早已无法飞翔,但那双眸子里依然闪烁着对真善美的渴望。
    上他的课是一种享受。真的,无论是听他吟诵千年绝句,或是看他刚劲飞舞的甲骨文,都是一种享受。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他尽着全力想改变一下这残酷无奈的现实,让活在这世界中的我们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喜欢屈原,闻一多,对于许多豪杰,我们本是不了解的,自从上了他的课,我会主动去欣赏文言的音韵之美,会主动去欣赏草木间的勃勃生气和顽强毅力。他可以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师。
    毕业在即,再也无法听李先生的课了,想来便觉痛心,不知能否再遇到这样的先生了。不过,他所教给我的坚持、正直、淡泊,我会永生铭记,没齿不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4:20 , Processed in 0.1096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