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涛: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 03:2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涛: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


校校通元年
去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今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消息一经发布,开课与联网立刻成为中小学在新世纪里最关心的事情,大家都忙着规划自己未来5至10年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而且各地的捷报很快出现在各大报纸、网站的头版或首页上,先是安徽合肥西市区、山东淄博淄川区、深圳宝安区、福建南安市等地陆续传来了已经实现”校校通”的消息;后是浙江省提出2005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的规划;紧接着又看到来自上海闸北区的报道:他们在已经实现”校校通”、6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的基础上,计划在今后两年内,继续投入4000万元,使所有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并把互联网节点接入教室和图书馆,实现”班班通”。
一时间,教委领导忙着看方案,校长忙着找资金,教师忙着学电脑,网络技术公司忙着宣传他们的”百兆网”、”千兆网”解决方案,出版社也抓住机遇,印刷着上百个版本的计算机教材……
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在迅猛地发展着各自的上网工程。据报道,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联上了因特网;法国的所有中学都已联入因特网,预计今年实现小学全部上网;德国也准备在今年年底前让所有学校联上因特网;英国计划在2003年以前使国内3.2万所中小学全部联上因特网。即使像巴西、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为各自的中小学在2002年前实现全部上网而忙碌着。教育的信息化表现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今年年初,一个议题为”网络时代的学与教”的国际教育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办事处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关注网络教育的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教师和校长吸引到了广州,与会者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的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会议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将在5至10年内使教育发生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教育将迅速步入信息时代。
中国和世界的行动在告诉人们:教育的网络时代来了,2001年正是”校校通”元年。
然而”校校通”是否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校校联通互联网”这样简单明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硬件,而且要冷静思考中小学上网的目的何在,”校校通”的本质是什么?!
” 校校通 本质上的含义是非常重大的,不是简单的物理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生对”校校通”有他自己的理解,” 校校通 的概念首先是构建学生生活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的环境中去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其次是把优秀的课程辐射到相对比较困难的学校,让优秀的资源实现共享;第三是管理的电子化,管理电子化对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管理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准确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决策,同时在开放的环境下,也有利于在网上实现管理信息的政务公开,有利于进入全球的竞争中。”
张民生认为,”校校通”当前要实现的,一是管理通,二是教学通。”我首先强调管理通,管理通客观上要求大家必须用,所有的数据信息都从网络上过来,充分利用网络快速传递的优势,让 校校通 首先发挥效益。而对于教学通,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有一个建设过程,当教学上有了丰富的资源辐射,有了丰富的网络课件、电子图书馆等资源平台,这个 校校通 才会真正有生命力。”
应试教育的数字化生存
与炙手可热的”校校通”工程一样,近年来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一直异常火暴,但是很多把信息技术武装到了牙齿的重点学校进行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数字化生存。
在传统学科教学的思路下,人们把信息技术课从最现代的科技变成了最传统的应试;而人气旺盛的部分网校仍在演绎着一些重点中学的”名教师+名教案+名题库”的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没有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动力,反而成了应试教育的”新式武器”。
“我们网校是配合人教版教材与课本单元同步做的,内容紧扣教学大纲要求,是按最新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学习辅导和知识点都很明确,例题、练习题都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题型。”北京某网校的宣传者生怕人们会误解他们搞的是课本和考试以外的内容。”来我们网校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普通中学的,成绩什么样的都有,家长们看中的就是我们重点中学的牌子。”
这些网校的诞生大概就是因为存在学校的重点与非重点的缘故,因为它与传统学校的区别除了是在网上教学外,剩下的也就是这儿的老师是名校的老师、这儿的教案是名校的教案、这儿的习题是名校的习题。虽然表面没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从小学就开始的高考补习班。
与部分网校的应试不同,近年来兴起的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应该说不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但是它仍然没能给教育的信息化指明方向。
“课件是不是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28岁的黄玮大学毕业后就在广州恒福中学参与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实验,经过两年的摸索,他发现演播式的多媒体CAI也还只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更不可能构建网络时代全新的教育模式。
“虽然现在的多媒体课件已做到图文并茂、声色齐全。但由于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递知识,教学改革只停留在教学表演形式上,教学由 人灌 变成了 电灌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珠海六中的赵卫东老师在谈到课件时,也有同感。
经典的CAI设计关心的是课件的开发,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让课堂教学更精、更细、更人性,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所以当然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再加上因人而异的设计思想,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出来的课件在上完自己的45分钟后,往往便束之高阁,无法实现与其他教师的共享,不符合网络时代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因而,CAI课件必然不会成为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的主流。
影子的故事
“我这儿有一个国外的课例,拿出来可以推翻所有的参赛课件。”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参加了一次全国性课件评比后讲了这么一句话。
黎教授讲的是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小学教案,这个课是在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当中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校园里每小时(或半小时)记录一次太阳照射自己产生的影子的位置、角度、长度的情况,然后把记录的数据用电子表格(如Excel等)做成图形,看影子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比较春天记录的影子和其他季节记录的影子有什么区别,用E-mail与其他同伴交流各自的结果。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教师把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都综合在一起,每当需要用技术来解决问题时才开始培训,等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基本掌握了他所需要掌握的技术。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课例,但仔细思考,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作为一门课程,”影子的故事”并不是按照知识点的划分来进行教学,而是在综合的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会去研究自己、研究身边的人与物。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技术、了解了天文知识,而且有机会去感觉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用尺子亲自去测量,用笔把它记录下来,用电脑对它进行分析,用画图软件给自己和影子作画,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比较,可以去感悟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小培养的是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种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当然,”影子”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并不是说学生需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而是学生能够”吃”多少,他就有机会”吃”多少,而且还有机会说点什么。比如在测量影子的过程中,对能力差一点的学生,他可以用一根棍子来代替自己做测量,或者与其他同伴合作,分别为对方测量,而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通过网络共同研究,去分析和比较在地球不同纬度地区影子的不同特征,去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从小建立起一个全球的概念。
至于评价也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它是根据学生纪录的数据、制作的图形、在绘图中描绘影子的精确度以及在网上发表的小论文来评价学生,关注的就是过程。
网络时代的学与教
在走访了全国几十所学校之后,记者惊奇地发现,虽然很多学校还沉浸在制作演播式CAI课件的欢乐之中,乐此不疲地诉说着CAI的神奇力量,但是已经有一批不安现状的教师以拓荒者的形象活跃在网络时代新课程研究和实践上,创造着中国自己的”影子”。总结他们的经验,你会发现教育现代化最核心的问题仍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样去培养。
网络时代的公民目标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从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发现摩尔定律到微软公司创造的商业奇迹,以及戴尔、思科、雅虎等公司的迅速崛起,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创新。而这种持续创新都是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更是把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商业流通乃至教育教学活动都推向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信息素养将成为网络时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
教授和”培养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说:”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面对终身学习的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生活和工作在由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社会里的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需要,所以信息素养不仅是学校教育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同时,在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当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时候,如何弘扬人文精神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克隆”技术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需要去回答的不仅仅是”会不会”的技术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回答”值不值得”、”可不可以”、”应不应该”等一系列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和法律上的问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越是在高技术的背景下,越需要教育的文化内涵来平衡。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所说:”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此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如何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中国人也是公民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网络时代的公民既要有健康的身心,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综合的能力,更要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在人一生发展的旅程中,他不仅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快速划动船桨,而且能用人文的思想去正确把握船舵,并拥有推动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
网络时代的教育模式
“我们现在教育的特点是学科中心、知识中心,几乎没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分,都是不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孩子生下后,从幼儿园开始,教育都是在为将来的就业作准备,而教育最本质的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丧失得太多太多。在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仅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而且教师也丧失了作为教师职业的主体性,学校也丧失了作为人全面发展的社区概念。”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惟存教育实验室”的柳栋把教育的理想与网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能不能进入课堂?”
“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
“网络又如何改变现在被动的学习方式?”
带着这样一系列问题,1999年10月,柳栋和他的同事一起组建了”惟存教育实验室”,并且很快在小学里开出了祖国大陆第一批真正的基于网络的学习课程,而且随着课程的开设,形成了一系列基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型网站。上海宝山区虎林路小学的”习客”(http?//www.seekercn.com/)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网站之一。
“习客”是一个小学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学习网站,专门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而设计。
“习客”的学习活动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主题的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网站中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形成学生各自的观点,持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网络、报刊和书籍中查找相关资料,并合作完成电子作业或小论文,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最后总结各自的学习活动以便提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适时地指出正确的方向。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协作作业→展示反思。
配合活动的开展,网站设计了四大功能区:”学习辅导区”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语文阅读的规律和网络学习的特征,将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有步骤、有指导地出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选择地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区”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习客讨论区”是学生发表见解和教师给予鼓励的窗口;”作业展示区”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园地。
“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核心,围绕着人的发展有两个直接的因素–教育的信息资源和能动的教师,而构成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实现的,两个世界的结合部就是我们的学习网站– 习客 。”柳栋介绍着”习客模型”。
这种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课堂学习,带给每一个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或许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回想起这一年多的实践,”习客”的设计者虎林路小学的王晓荣老师深深感到,”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运用到课堂中去,必须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规律,从而保证探索实践的有效性。”
如果说”习客”是从语文学科入手去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那么上海宝山区月浦新村小学沈文文老师的”小学生做研究”(http?//doit.csol.net)网站则是以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实地的调查和翻阅各类报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广州恒福中学的黄玮、李轶?老师则是从生物学科入手,让学生去研究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保的关注,他们甚至把在地球上无法进行的太空实验通过网络发送到美国宇航局,请宇航局的专家帮助解决。
虽然这些实验是在不同的学科进行,选取的角度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代表着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里的自主学习和真实体验,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心转移;注重对教材、报刊、网络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的转变;教学内容从原来的单学科的知识点,变成交叉学科的专题;教学模式从教师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资源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教学周期从原来的以课时为单位变成了以星期甚至以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价从原来的简单的yesorno的评价转变为现在的对电子作品的综合评价;对教学成果的管理从原来的展示室到现在把学生的电子作品放在网上展示和交流。
桑新民在分析网络环境下课堂学习新模式时指出:”必须把 三个世界 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往学生是在 两个世界 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而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的 虚拟现实世界 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把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新模式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学习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进行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 三个世界 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信息化环境中成功学习与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
其实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有着比我们更开阔的视野和民主的意识,他们对技术的特殊运用和对问题的独特眼光,常常让他们的老师们自叹不如。当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学生把从网上找到的”废旧干电池的回收和利用”方案送到人大代表手中时;当上海月浦新村小学的孩子把”保护苏州河”的环保宣言写在网上时;当广州恒福中学的高中生通过网络体验着北大的民主和清华的理性时,教育的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他们将是一代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中国人,因为他们从小就体验到了全球对我的一种帮助和我对全球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教师的培训
教育的信息化,从开课、”校校通”,到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个过程无不需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因为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时没有受到过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即使是受过培训的年轻教师,也大多是只知使用之技,而不明整合之道。因为以往的教师培训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只知道如何操作,而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运用技术,把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
英特尔公司CEO克瑞格?贝瑞特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去年7月,”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在北京和上海的出现或许就是魔术师的孵化器。
“培训教材写得非常好,我拿到后非常震惊。”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对项目的培训教材评价很高:”它的教材不讲一个理论,它的理念都体现在培训过程当中,所以要想转变观念,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经过一周的培训,观念一下就转变过来了。”
“英特尔未来教育”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其目标是使一线的学科教师学会如何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最终提高紊?难?俺尚А?
“英特尔未来教育”特别适合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它强调”先做学生”,让参与培训的教师首先扮演的是学生角色,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师的教;它强调在”用中学”,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培训模式,培训并不进行传统的授课,整个培训过程就是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也是今后学生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协同工作,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小组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它强调现代信息环境在学习与研究中的作用,很自然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整合。
参与培训的教师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全新的”任务驱动”型的培训与学习模式,对”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及信息技术的地位与使用有了直接的体会。
一位参加完培训的上海教师这样写下他的体会:”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挤进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而不是以其本身为终结。”
网络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因为评价总是和人才的选拔紧紧相联系。当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时,建立一整套与新的教育目标、内容、环境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与管理模式,显得至关重要。
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要求学员把所有的学习成果都以电子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用”量规”来对作品进行评价,这种结构化的分量评价方式,在详细的打分标准定下来以后,虽然量本身是主观的,但是当把量细化以后,评价的结果就比较客观,也比较容易掌握,教师可以评,学员自己可以评,学员之间也可以评。而在什么情况下评价,取决于评价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技术的运用是否合理,对其他学员是否有参考价值,是否便于修改。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实验当中,他们在遵循过程原则、创新原则、实践原则、个性化原则、灵活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和个性评价,而且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价。
这些评价方式都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但是,如何让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考的改革结合起来,让它在培养创新人才和选拔创新人才上都发挥作用,则是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事情。”清华云舟网络教育实验室”在”网络评价”上探索了一套新方法。
他们的”网络评价”是通过网络将清华和一些重点中学连接起来,在网上给中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空间和机会,从而更全面地收集学生的素质信息,进行过程性评价。
1999年8月以来,清华云舟为部分中学开发了研究性学习网络管理平台,通过中学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特别是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特异表现可以通过本校指定教师加”银星”,推荐到”网络评价”中的学术专题区;同时开设网上专题讨论,教授助理将对发言比较精彩的学生加”银星”并推荐给教授审阅;另外,通过网络考查学生在本校教师、教授助理和教授指导下完成某个专题的小论文的全过程,重点考查学生的研究素质。考查的内容分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英语、小论文写作等几个方面。
在网络评价过程中,当教授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时,便可以”金星”标志并说明加星的理由(主要是说明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最后将学生资料转给校招生办,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共同审核,对初选出来的学生进行面试答辩,重点考查其在网上的表现和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最后教授发表投票意见,供招生办决定是否录取,或是否给予其他优先录取政策。
当然,网络评价过程是开放性的,有相应的监察机制,不管是”金星”还是”银星”,都需在加星时写出评价及理由。由各中学和大学有声望的教师组成”评价监察小组”,审核加星情况及相应的评价理由,并对认为不适当或理由不充分的加星提出监察意见,经过一定的讨论程序,有些不适当的加星将被”评价监察小组”宣布取消。
虽然目前这种探索性工作与大学的招生尚无直接联系,但这无疑会为转变传统的人才评价观念,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望新世纪的中国教育,不论是开课还是”校校通”,两者都是在构建一个信息环境。在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只要善于捕捉机遇,并且能够把全新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来变革教育,让信息技术真正地”化”入各门学科,”化”入教师的教学活动,”化”入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我们就完全有可能走到世界前面。
附课例
《望远镜》是六年级语文教材里一篇描写两岸情怀,盼望祖国统一的文章。”习客”的设计者虎林路小学的王晓荣老师安排了一个《祖国宝岛–台湾》的单元主题学习,在网站上她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①阅读了《望远镜》一文后,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请在学习讨论区发布;然后在学习讨论区浏览,若无相同话题,请开新话题;若有相同的话题,请在该话题下面用回复的方式发表你的看法。
②与同学交流(可以通过讨论区留言、聊天室、网络呼机、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并与有同感的同学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③小组讨论确立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方向。
④a查阅有关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资料,记录下书籍的名称、出版社、出版日期、作者、素材所在页码;记录下报刊的名称、期号、相关文章的标题、作者、页码。
b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可以通过本网站的导航进入,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记录下你所找到素材的网站名与互联网地址以及素材所在页面的互联网地址。
⑤分类整理小组收集的资料,小组讨论所收集的素材与原有的感受和观点之间的联系。
⑥小组分工制作或独立制作阅读卡片。
⑦与同学交流你新的体会(可以通过讨论区留言、聊天室、网络呼机、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也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专家、老师进行讨论。
⑧通过这次拓展阅读,你对原课文有些什么感受,请写一段体会文章,粘贴到学习讨论区的相关主题中。
来源: 《人民教育》2001年03期
想要保存喜欢过的文章吗?立即关联或创建无觅帐号

不再提示!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08:10 , Processed in 0.1183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