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4-10 08:36 编辑
祭 外 曾 祖 文(1)
陈氏七兄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而于我,可说是七十之年,忽焉已过!
然儿时、青壮年时的记忆,历历宛在目前:
我们的祖母常常给我们讲起外曾祖父“廉洁奉公,政治清明。惩匪贼,办教育,兴水利,政简刑轻,社会秩序井然。深得百姓拥戴”的动人故事。听祖母说:父亲儿时,深得曾祖的宠爱……
由于祖母大人在外曾祖父、母的家教门风之下,一生善良正直,勤劳坚忍,抚养我们陈家后辈,度过了艰难岁月,让我们七兄弟,终于长大成人。
至于家太,是我儿时最爱的老人家:四九年前后,我们每到大舅爹家,总可以得到她老人家暖如春阳的慈爱。
大舅爹(2),更是我们毕生的楷模:记得五四年防汛,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和同学们战斗在防汛前线。而当时的大舅爹,作为防汛指挥部总工程师,为武汉人民战胜那次特大洪水作出了特殊贡献,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我在长阳教书时,曾亲见他老人家,冒着酷暑,踏勘隔河岩水电站坝址的辛劳;直到他老人家离休后,还在他的办公室,给我通俗地讲解修建隔河岩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的作用与利弊。
丹江口水库,更是大舅爹在任上为我们后人所作的重大贡献。
材保哥退休后的住处,就离颐和园南门不远。在颐和园南门外偏西,有一条狭长的“水跑道”,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北京的终点。
大哥、大嫂急切地盼望,能在明年有幸捧花策杖,怀着恭谨的心情走到昆玉河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北京终点,迎接来自故乡、来自先人恩泽的圣水……
每到武昌,每上黄鹤楼,我总要瞻仰大舅爹为之题写的“北斗平临”的匾额。那雄浑庄重的书法,正如书者的高尚人格,将永远在楚天闪耀光芒;
五年前兄弟聚会,我们恭谨地去瞻仰湖北人民在光谷广场,为大舅爹雕塑、竖立的铜像,仿佛他老人家仍然在祖国的大地奔波,为人民而操劳……
我们从舅爹、舅婆所得到的教诲、帮助和支持,也难以一一尽述。
自二舅爹(3)去台之后,一直音信渺茫。但在那特别的年代,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他老人家要维护孔孟之道的表态,我是又喜又怕的。现在看来,他是正确的。及至读了恒生表叔的《高陶事件始末》一书后,我对二舅爹有了较全面、客观的认知了。
近年,我们读到在四九年秋,大舅爹写给二舅爹祝贺他五十大寿的诗作,诗曰:
沧桑历劫何其劳,早经富贵如鸿毛。
峻山武湖久寂寞,青松白菊长萧条。
白发依闾东向望,忍令三径没蓬蒿。
相期归种十年后,乾坤整顿让儿曹。
每次读它,不胜唏嘘,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而当临风想望,慎终追远,缅怀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大姨婆、婆婆、大舅爹、二舅爹、五舅爹等仙逝的先辈时,怎能不令人悲情满怀呢!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们定会将我们的先辈对儿孙的慈爱,对同胞的深情,对同侪的宽厚,对自己的严格等等高风亮节,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让其“山高水长”,绵延不断。
亲终既葬,日月已远,感时念亲,追而记之。
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安息吧!
先辈们,安息吧!
七兄弟材保、材信、材倜、材侃、材佶、材佑、材倞叩首再拜。
2013年4月4日。
注:(摘自《陶月波先生故居遗址纪念碑碑文》)
(1)外曾祖父,陶炯照,号月波,生于一八六三年,逝于一九二一年。青年时即以名秀才从事教育。后入两湖书院,以高才生进经心精舍。于一八九七年获选黄州府学拔贡,一八九八年考取“八旗汉教习”, 一九零一年考取试用知县,一九零三年任顺天乡试内廉同考官。一九零八年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录取第四名。因第一名为广东梁士诒,遭慈禧太后全榜不用。曾至晚清重臣荣禄家教书。历任陕西提学使沈卫幕府;河南夏邑、新野、叶县、洛阳县诸县知事、东三省总督督署文案、湖北军政府财政司秘书、湖北黄陂县知事、河南省政府秘书长、河南汝南道道尹。
外曾祖母揭氏,是黄冈(今仓埠)周山铺揭恕韩先生及夫人李氏第三女。育五女二男。长子述曾,次子希圣,各有建树。
(2)大舅爹,陶述曾,字翼圣,生于一八九六年,一九九三年逝于武汉。北京大学土木系毕业,曾参加五四运动。是著名土木工程专家。历任河南大学土木系主任、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湖北省交通厅厅长、水利厅厅长、副省长,湖北省第一、二、四届政协副主席、第五-七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3)二舅爹,陶汇曾,字希圣,生于一八九八年,一九八八年逝于台北。北京大学法科毕业,曾参加五四运动。一九三一年起在北京、清华、燕京、师大、朝阳等大学讲学。致力于法制史、社会史及政治思想之教学及研究,三十岁成为北京大学名教授,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等多种学术著述。创办《食货》半月刊,领导形成食货学派。抗战军兴,投笔从政,为国民党参政员。一九三九年赴上海参加汪日谈判,后识破汪日彻底灭亡中国之阴谋,乃潜逃香港公布密约,揭露日本诱降政策,并归返重庆。一九四九年随国民政府迁台,一九六八年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