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单向街沙龙新主人
实习生 李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0
| |
离沙龙开始还有一小时,谭旭峰就已经忙活上了。他要布置场地,调试音响,还得亲自挑选背景音乐。做完这些,他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和主讲嘉宾寒暄。等沙龙开始后,德国人佳杰思追述自己的中国岁月,遇到冷场,他又必须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谈话继续下去。 作为在北京小有名气的“单向街沙龙”主人,这个23岁的年轻人看上去和同龄人没什么区别。他戴着时下流行的黑框板材眼镜,说话时略带点羞涩。 不过,一站在圆明园东墙这个篱笆小院里,他就有了沙龙主人的风范。一年多时间里,上百号人物曾是这里的座上宾,包括学者梁文道、作家阿城、歌词作家林夕,以及导演贾樟柯。 一开口,这个1986年出生的男孩会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他喜欢用自己的小眼睛偷偷打量别人,并作出评价:文字特贫特损的文化记者王小峰,其实腼腆安静好相处。 “那样才是真正写字的人,”他说起来煞有介事,“真正写字的人大都话少,因为文字可以改,可以有思考,而说话不一样。” 这样的谈吐,几乎使他和两年前判若两人。那时这个北漂男生,一人租住在北京,正在准备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自考。结果,因为喜欢这间书店里“铺满碎石的园子和木架上乱中有序的书籍”,他放弃了自考,应聘成了一个“站柜台的”。 一年后,经过老板首肯,谭旭峰全面接管了已经开办一段时间的单向街沙龙。 开始,这个年轻人最大的感觉是“新鲜和好奇”。他急于知道那些光鲜的名字属于什么人,关心他们的身高、相貌。不过,书店老板提醒他,首先要学会不卑不亢。“沟通的前提是要明白,你和他们是平等的。” “对特别有名气的人也不能腆着脸,对比较冷门的学者也要尊重。”老板这样对他说。 从选题到策划,再到联系嘉宾,所有工作都由他一人完成。随之,他交往的人越来越广,书读得也越来越多。这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深知自己的历史文化欠缺,为了让这个沙龙“没有框架”,在组织活动之外,他疯狂地逛书店、读书。 起初,谭旭峰也曾怀疑过这个沙龙的意义:从人声喧嚣到人走茶凉不过两个小时,谁也无法更深入求索。而原来的理想却逐渐陷入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最灰心的时候,他甚至想退出。 但渐渐地,他意识到,只要这短短两个小时里有一句话打动人,或一个看法给人启发,就值了。有一次,演讲嘉宾是梁文道。不到50平方米的场地挤进200多人,思想交锋激烈得让谭旭峰捏着把汗。这样的场景给了他莫大的激励。 有一次沙龙,因为提问过于敏感,谭旭峰临时要求改用写纸条的方式提问,结果受到很多人批评。但这个年轻的沙龙主人却坚持己见:“单向街是一个开放的地方,我们不想站在任何一个阵营里。” 不过,沙龙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每当离开热闹而优雅的书店,回到拥挤的集体宿舍里,另一种现实的生活就会扑面而来。 因为每月只有1000多元钱收入,他只能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即使租着多人合住的集体宿舍,他也要经常为自己的食宿发愁。而和大多数“北漂”一样,来自家乡的父母对儿子的期望,是他最大的压力。 只是,习惯了书店和沙龙的日子,他没有想再找份其他工作,或者重新拾起那些繁琐而无意义的考试,这些都令他厌倦。 只有在书店里,他好像才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临近傍晚,当沙龙结束后,枣树下的人群逐渐散去,谭旭峰便会喘口气,溜进屋里,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