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渴望看到科学小品(红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15 17: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渴望看到科学小品(红孩)2013年05月15日来源:中国文化报 红 孩
  四月二十七日,出席北京市第八次文代会,在作家代表团的自由发言中,我向诸多的文友提出“作家需要知识更新”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举例说,由于多年做副刊编辑,我收到的很多来稿,大多是对过去的记忆,尤其是对乡村的贫穷记忆。毫无疑问,文学是承载历史的最好方式。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文学本身是艺术形式,既然如此,就有一个语言表达和技巧运用的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进入,很多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开始摹仿“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最成功者莫过于早期的王蒙和今日的莫言。必须承认,人有聪明与愚钝之分。我想,我说王蒙和莫言属于聪明之人,大概是无人反对的。反之,如果我说有相当多的普通作者在文学感觉上略显愚钝,恐怕就要招骂了。
  作家写作,最大的快乐就是作品发表,得到读者的欣赏。现实生活中,尽管各种诱惑很多,但痴迷于文学创作的人群仍然很庞大。近些年,各地的乡镇、街道以及村庄、社区纷纷成立了文联、作家协会、诗词学会,还办起了不同形式的报纸与刊物。我觉得,这是文化繁荣的一种具体体现。从另一个侧面,也足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样是在四月,我到某市参加文学创作年会,又一次看到有相当多的老年文学爱好者坐在领奖席上。这些老人我是相当熟悉的,每次见面,他们都像见到自己的儿子一样向我嘘寒问暖,而且还会将自己新近出版的书籍送给我。当然,也有相当多的作者把最近创作的散文、诗歌稿塞给我,希望我给看看、说说。平心而论,这些老人写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艺术性,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回忆,内容也多有雷同。只是,我不好当面说破。我知道,如果说破,那对于七老八十的人将是多么的残酷!其实,也不必这样想,这些老同志虽然心揣文学梦想,到了这把年纪,也不一定非要成名成家,只要活着充实有乐趣就行了。
  我要说的、要提醒的是中青年作家,也包括我自己,你要成为有作为的作家,你一定要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通常,作家写作要有四个方面的积累,即生活的积累、感情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这四个积累缺少哪个都不行,特别是知识的积累。有道是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人都不敢说他是知识的万花筒。八十年代,一大批青年人提出“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们发奋努力,挑灯夜读,不管是电大、夜大、函大,没有一个不是爆门的。九十年代,面对新经济、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很多中年人又提出了“充电”之声。道理很简单,人和时间赛跑,你不努力,你就会落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创作,有的人有了警醒,开始各种形式的“充电”,甚至到国外去学习。而更多的人则还是靠过去的简单知识加上生活的积累进行重复的写作。可以想见,这样重复的劳动,读者能满意吗?如果谁把读者当傻子,到头来他就是最大的傻子。
  我们过去读经典名篇,你会发现,那些作家在当时创作时,他们是认真做过四个方面的积累的。尤其是知识积累。在本次文代会的自由发言中,我说,请问在座的各位,在最近的十几年中,谁看过我们的散文、小说中有大段的对草原、山川、河流和昆虫的景物描写?没有,一个也没有。当下,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启动了“五一”“十一”黄金周、小长假,虽然人们交通便利了,去的地方多了,但又有谁能真正去观察去体味大自然了呢?我甚至说,谁要是能写出一千字的对大自然的纯粹描写,我愿意出一万元作为稿费。因此,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不管他是什么人写的,只看他作品中有多少文学的知识元素。譬如,我们面前有一簇花,我希望有人能把其中的每一种花一一罗列出来。假如能,我就无比地佩服他,承认他有学问。
  熟悉现当代散文的读者,一定会读过秦牧先生于六十年代出版的散文札记《艺海拾贝》,这部书至今已发行逾百万册,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是秦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文笔优美活泼,形象生动鲜明,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艺术各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是难得的艺术理论著作中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不同于散文,但又具备散文的某些文学特征,因其文中洋溢的知识性为读者所喜爱。在八十年代的中小学课本当中,一般都会收入几篇科学小品供学生欣赏,如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只可惜,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很少有人写这样的文章了。秦牧散文之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盛行,与杨朔、刘白羽并列为散文三大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散文体现了知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可以说,秦牧是新中国文化散文的开拓者。
  《艺海拾贝》自然不是秦牧纯粹的散文集,但其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以散文的叙述方式去阐释文艺的理法,倒也别具一格。这本书我读过不止一遍,每次读后都会有新的收获。我非常佩服秦牧先生的博学,他对知识的涉猎是那样的广泛,诸如美术、音乐、戏曲、宗教、剪纸、动物、植物、饮食、服饰等,只要经过他的双眼,他就会心领神会,发现其跟艺术的关系。譬如,在《并蒂莲的美感》一文中,作者发现——“古往今来,不少赞颂男女纯洁坚贞爱情的艺术作品感动了人们,那些被人用来形容男女爱情的动物和植物,就多少给人一种美感了。如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双飞蝶之类。”然而,作者还发现——“如果以为如影随形、双双不离的东西就一定能引起人们关于纯洁坚贞爱情的联想,就一定能够引起一些美感,那就大错特错了。如雄虫一生都抱着雌虫过活的血吸虫。”至此,作者得出结论:“美感任何时候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的。”看到此,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以理服人了。
  面对当下文坛读者不满的现状,我们的作家是不是该真的认真思考了。在寻找诸多的理由和答案时,我首选的是作家不是缺少精神的钙质而是缺少知识的积淀。所以,我宁可呼唤全国每年生产几十篇科学小品,也不希望生产泡沫般的上千部的小说和电视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21:37 , Processed in 0.05886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