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不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0 07:2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不足

2012年4月11日

410日,中国科协发布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重点关注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华医学会等各级学会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目前,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300种,而中国科协各级学会则拥有1050种科技期刊,其中医药领域科技期刊最多,共达370种,占35.2%。报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进该领域前列的共有3份,2份来自细胞生物学领域,分别是《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英文版)》(影响因子13.4)和《细胞研究(英文版)》(影响因子9.417)。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稿源主要来自国内,而来自国际的仅占2.42%,比例依然很低。在医药卫生领域,论文被引用最多的期刊分别是《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和《中国中药杂志》。
  报告指出,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有4大因素。一是优质稿源严重不足,国内科研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向国外投稿现象很普遍,优质论文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对不多。三是期刊缺乏品牌效应,经费不足,小作坊式运行。四是缺乏高水平编辑出版人才。


来源:健康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7:36:04 | 只看该作者
打造科技期刊集团军 集约化进军

  2010年5月5日

“从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设期刊展台以来,我们的期刊集团军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期刊展台。”4月12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总经理、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2010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数量从2009年的223种增至235种。单从期刊数量来看,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已经位列中国出版单位之首,在全球出版单位中也排在了第十位。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集团希望在未来三五年内使其出版的期刊数量达到500种~1000种。在这个有点“野心”的规模扩张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脉络清晰的集团化发展思路。那么,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究竟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一条期刊发展之路?集团化发展又为其带来了什么呢?

科技期刊必须集约化发展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于2000年2月,2003年6月作为第一批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成为国内第一家工商注册的“中国”字头出版集团公司。


经过两年的试点改革,到2005年,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已达到180多种。但林鹏坦言,当时集团对期刊发展还没有形成清晰的集团化发展思路。他说:“2005年,集团与世界领先的科技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接触中我们发现,过去这些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都是以图书作为主营业务,但经过近10年的转型,期刊出版已经在其总体经营中占有相当比例。比如,爱思唯尔旗下聚集了2400多种高水平的刊物,期刊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整个集团赢利的70%。”


“这种转型对我们触动非常大。”林鹏表示。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的期刊出版已经产业化、集团化、垄断化,而且近年来开始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的科技期刊资源展开激烈竞争。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非常分散,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且学术影响不大、发行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很多刊社只有一两本刊物,有十来本的就已经非常不得了了。”林鹏感慨道。


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意识到,如何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变革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使中国的科技期刊真正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并走向国际,成为摆在科技界和期刊人面前的一项既现实又艰巨的任务。

“集约化发展将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思路,林鹏解释说,首先,这是期刊国际竞争的需要。只有把期刊联合起来实施集团化运作,才能增强实力以抗衡国际竞争。其次,这是科技创新的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知识的集成,内容资源越集中,其知识价值就越高。此外,这也是期刊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小磨坊里也可以磨出香油来,但相对小众的科技期刊出版要形成产业,要想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就必须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打造高水平期刊出版集群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期刊出版业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集团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努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期刊资源。


目前,集团旗下拥有科技期刊235种,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命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刊物瞄准学科前沿,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地区代表性和学科代表性,每年刊登的科技论文达到3万篇左右,成为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


“集团化发展就是要打造一个优秀学术期刊的孵化器。”林鹏评价说。通过良好的专业化出版运作和管理能力,集团建立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期刊出版和服务平台,从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培育、推出了《金属学报》、《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细胞研究》等一批在业界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


在这个孵化器的培育下,集团所出版的期刊无论在刊载论文层次、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率和国家重大成果获奖率方面,还是在历届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均在国内出版单位中名列前茅。比如,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奖中,集团期刊有4种获国家期刊奖,11种获提名奖,6种获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在2008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76种内地科技期刊中,集团期刊有25种入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9年11月公布的数据表明,集团期刊有29种位列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榜单。


在全面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水平的同时,集团也努力推进科普大众类期刊的发展。比如,投资创办《科学世界》杂志,通过与国际知名科普期刊《牛顿》开展版权合作,使这本知识类科普期刊迅速成长;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推出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走近科学》,该刊目前已经在青少年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目前,集团正在通过强强合作加快发展科学普及类刊物出版业务。


林鹏用“一体两翼”来形容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期刊架构,“一体”即集团期刊出版业务,“两翼”即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系列一翼,多学科优秀学术期刊集群以及科普类期刊一翼。“目前,集团优秀的学术出版品牌效应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集团学术期刊被业界誉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家队,科普类期刊也正在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林鹏说。


创新期刊合作出版模式


在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聚集的235种科技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期刊是以加盟的形式进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军的。2010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科学出版社正在投资组建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期刊公司的建立将改变现有形式,创新科技期刊合作出版模式,探索与科技类期刊建立新型出版纽带关系。


“过去我们只有服务这一条纽带,今后将有服务、资产、法律这三条纽带。”林鹏介绍说。所谓服务纽带,即加强期刊出版服务,丰富期刊的服务内涵,提高期刊公司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积累更多期刊加入科学出版社的出版服务平台;资产纽带,即科学出版社与期刊主办单位共同投资设立期刊杂志社,与期刊建立资产关系,通过这样一种资产纽带,投资双方可以长期共享期刊的内容;法律纽带,即加强与期刊主办单位合作,通过内容与经营分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期刊发展,使科学出版社成为期刊的第二主办单位或出版单位,与期刊建立实质性的法律关系。“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刊物的第二主办单位,从源头开始实施全程管理,从而共同负责提升刊物学术水平。”林鹏说。


林鹏坦言,组建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中国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道路,探索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整合资源的期刊集团化发展模式,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期刊出版和经营方式,改进出版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促进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打通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


对刊社来说,集团化的印刷、发行、广告、宣传等经营活动,在提高刊物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对集团来说,集团化发展能够为其集聚期刊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那么,形成规模效益究竟能为集团带来哪些实质性收获呢?林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破了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真正用意。他说:“柴火多了火才能烧得旺,放在一堆不去烧是没有意义的。下一步,我们要做内容集成商,集腋成裘,通过集成科技期刊优秀的内容,烧旺数字出版内容服务这把火。”


林鹏表示,目前,国际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发展潮流,各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都投巨资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比如,爱思唯尔从2000年开始,每年投资六七千万欧元打造先进的数字平台,而全球范围的数字内容销售让爱思唯尔得以迅速发展。相比之下,作为期刊出版主力军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当务之急。


林鹏介绍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正在努力建设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即打造面向社会的优秀科技期刊集团化、产业化孵化基地。基地的主要内容包括打造系统的编辑出版平台、打造一流的数字出版平台、建立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期刊“走出去”平台,搭建市场化人才培养平台。其中,打造一流的数字出版平台,就是通过自建、引进、合作等多种模式,建立先进的、与数字出版全面接轨的科技期刊制作、发排、印刷、发布综合服务配套体系,提供统一规范的协同编辑平台解决方案、办公自动化、DOI标识方案、全文在线发布与电子文件长期储存系统,促进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使集团成为国家科技书刊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基地。目前,集团投资3000万元正在建设数字出版工程。同时,集团努力探索用创新模式加快数字出版业务提升,打通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

  
“我们希望在未来三五年内使集团的期刊出版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毕竟科技期刊学科面窄、读者范围小,希望数字出版这把火能烧旺,帮助更多的小众、专业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展望未来,林鹏笑着说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7:36:4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加速网络化 95%期刊自建网站

2010年4月20日
4月8日,2010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发布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年度发展状况报告时表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和参与主办的科技期刊共954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数的18.7%,其中四分之一期刊主编由两院院士担任。

据冯长根介绍,2008年收录中国大陆学术期刊78种,其中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就有43种,占55.1%。在论文国际化方面,据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09年刊均发表海外论文较上一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编审队伍国际化方面,刊均海外编委比例达34.0%;在国际影响力方面,据JCR2008,5种受资助期刊都被JCR收录,与JCR收录的同学科的中国科技期刊相比,其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

在论文编审队伍建设方面,冯长根表示,随着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职业化的办刊队伍。2008—2009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办刊队伍规模已达6600余人,刊均7.0人,45岁以下的占60.5%,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占35.1%,高级职称人员占46.1%。在主编队伍方面,有四分之一的主编由院士担任,具有正高职称的比例达89.9%,专职主编占26.1%。

冯长根还向记者透露,2009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二期重点培育的40种国内精品科技期刊在稿件处理与论文发表周期方面,有86.0%的期刊加快了论文审稿速度,刊均审稿周期缩短15天;有73.3%的期刊缩短了论文发表周期,比2008年提前1个月。在学术影响力方面,6种期刊被SCI收录,12种期刊被EI收录,11种期刊被Medline收录;40种期刊全部被CJCR2009收录,有19种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排名第1,10种期刊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1,18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1,8种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三者同时在学科排名中位列榜首。在编审队伍建设方面,刊均编委70人,刊均院士11人,刊均国际编委11人,半数以上的期刊国际编委比例超过了10.0%。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方面,95%的期刊自建网站,超过半数的期刊实现全文上网。

据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一期共实施资助项目317项(次),累计资助资金3115万元,资助期刊152种。


来源:人民网
4#
 楼主| 发表于 2013-5-20 07:38:21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角色

  2009年8月17日
      互联网是科技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科技期刊不仅担负着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刊载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发展的责任,更肩负着信息网络化、知识创新化、成果全球化、发展科学化的使命。科技期刊编辑的传统事务性和重复性劳动的“编文匠”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担任一种时代“新角色”——集网络型编辑、博学型编辑和创新型编辑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编辑。
        一、网络型编辑
  传统的“一张纸、一支笔”的编辑方式已成过去,编辑已进入网络环境下的“在机办公”和“网络传输”的多元工作模式。编辑对计算机操作掌握的熟练程度,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编辑业务的效率和质量。
  做一名网络型编辑,首先应熟练运用日常办公软件,尤其是Word软件,不仅掌握一般的输入、排版、查找等常用功能,更要掌握与编辑业务密切相关的“特殊”功能,比如Word软件中“插入”功能中的“批注”,它是编辑与作者交流稿件的有力工具。此外,还有“拼写语法”、“英文摘要”等。若能安装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则更能提高查错的准确率。
  其次,编辑业务也不能拘泥和停留于“在机作业”,必须利用“网络传输”来拓展编辑业务能力。比如,掌握电子邮件、QQ或MSN等网络工具,在网络上与作者交流意见、传输稿件,避免了稿件邮寄丢失或延误的情况。
  再则,编辑获得信息的传统方式是查找资料、书籍或参加会议、拜访作者等,而网络环境下编辑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编辑工作展示出了全新的活力。
  科技期刊编辑只有掌握网络化的出版手段,才能快速有效地开展编辑工作,成为科技期刊在网络环境下的开拓者和主宰者。
        二、博学型编辑
  网络环境为科技期刊编辑提供了一个开放、广博的工作平台,学科交叉的范围和规模在网络环境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科间彼此渗透、相互交融,创造着全新的结构体系。在做一名网络型编辑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做一名博学型编辑。
  一名博学型编辑首先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比如,编辑可通过三种方式查询信息:一是利用资源目录(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AltaVista)以及多元搜索引擎(DOGPILE,All-in-one);二是利用免费或半免费试用的数据库,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电子期刊(http://intl.highwire.org)、英国的网络版期刊数据库(http://china.catchword.com);三是利用国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其次要有信息处理能力。使用“关键词”等检索这些数据库可得到带有超文本链接的检索结果,而一种全方位的检索手段——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大大增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处理能力。基于内容的检索能实现从外部特征到正文内容的逻辑组合检索、位置检索,并可对检索结果按检索表达式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程度排序,提高了检索速度和准确性,不仅提高了编辑获取信息的命中率,也拓宽了编辑获得信息的外延。
  再则是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领域应首先与期刊的宗旨、方向、技术栏目的要求相适应;其次,应具有与所编期刊相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前者要求编辑掌握的知识专、精、深,后者要求编辑掌握的知识广博、融和、交叉。在工作和学习中,编辑要对获取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即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有序化,以构建不同的知识层和建立相应的知识层库。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又要加大对知识的横向扩充,从而使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互相迁移、互相促进,最终达到知识的转换和融合。在做一名网络型编辑的基础上,能够突破专业知识的限制和束缚,以专业带广博,以广博促专业,构建“百科”知识体系。
        三、创新型编辑
  科技期刊编辑要牢牢把握期刊的发展命脉——创新。
  首先要利用网络技术挖掘潜在的读者群。传统工作模式下,编辑一般通过订阅、读者意见表、书信或电话交流等形式掌握读者信息,局限性较大,而网络技术给编辑调查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创新模式——网上调查。编辑可在网络BBS上发布调查问卷或就某个问题进行抽样调查,这样,参与的读者涉及面广,得到的信息及时、可靠。
  二是开辟“网上信息交流论坛”。编辑、作者、读者在不同地域但同一虚拟环境中“面对面”交流文章内容,广开言路,拉近了距离,在此互动过程中促进了信息的深度加工。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在虚拟空间中划分出不同的讨论区,编辑可作为版主,也可邀请业内专家、学者主持论坛。力争使期刊成为“技术领域”的“交流中心”,使传统期刊成为“传播引领者,信息提供者,交流召集者”,焕发出新的活力。
  再者,提高工作效率来适应网络时代的创新要求。一般通过输入作者、题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关联度不高或不相关的内容也被搜索出来,缺乏识别和使用深层语义模式的能力,而智能代理技术正是一种可准确理解用户要求的新技术。它是独立于索引系统的查询工具,置于客户端。编辑可根据需要,利用它来进行各种复杂的工作,如信息查询、筛选及管理。它具有推测用户的意图的功能,还可对信息进行甄别、归纳、总结,并借助用户建立好的规则,自动、独立地代理用户查找其感兴趣的信息。将搜索引擎与智能代理技术结合起来是建立新的检索模式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出现给科技期刊出版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编辑工作中运用它已超越了技术和学术范畴,作为科技期刊的灵魂——编辑,要从全方位、多元化等方面要求自己,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技能、业务和素质,成为新时代的多元复合型编辑。(王颖)
来源:中华读书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21:28 , Processed in 0.0861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