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有一辆私人火车”——90后写作印象(吕德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30 01:2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有一辆私人火车”——90后写作印象(吕德安) 2013年05月29日来源:深圳特区报 吕德安
插画:杨续

  摘要
  无论如何,令人惊羡的是,我们已经从吕露这样的90后作家身上,感受到了汉语创作的某种传承,她是诗人,但似乎从未自诩为诗人,甚至也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她想做的似乎仅仅是通过写作进行表达而已,而这样的表达也仅仅是她肢体语言的一部分似的,旨在于让自己的生命获得充盈,或者说,她认为写作是个女巫,一个悬而未决的媒介,而她通过写作以某种“省略的退缩的方式而出现”,这才符合她的某种生活方式。
  在吕露的新书《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出版一年之前,大家对它早已翘首以待,传闻它就要面世中间又出现诸多变数,都快成了挂在许多人嘴上的悬念。我对吕露这个90后传奇女性本一无所知,到大约两年前她一边云游大理一边通过网络采访我时,闲聊中才多少领教了她的传奇个性并知道她会有这本书问世。她那次采访给我留下一个锋芒毕露极具叛逆性格的印象:典型的轻狂任性的吕露,只是不知为何——也许是她的轻狂脱俗和机灵敏锐——让我直观到她的写作必定奇怪地早熟,并相信她性格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必将出类拔萃,会写出《麦田守望者》那类的东西罢——可这些纯属猜想,自然也不对她妄加评论,那时我只对她说,你的书一定会广受欢迎,会流行的。凭的是她的一股锐气和聪慧,这听起来像在恭维。事实上当时她对我也不甚了解,问她读过多少诗?没多少,读得多是小说。问她了解我多少才决定采访我?说是有人推荐读了点觉得好才决定的,但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还像个农民,住到一个什么样的山上,这才有得说似的。问她为什么那么狂,都在写些什么?写小说也写诗。后来她寄了诗,诗写得纠结,其中一首写给母亲的印象很深,很像垮掉一代那首著名的《嚎叫》中那个金斯伯格写给他的犹太人母亲,问她读过吗?没有也不以为然。最后问她什么时候能读到她的“小说”?怕透漏天机,说等着出书吧!这就是吕露,用她的话说:“因为我是吕露!”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找了吕露,让她自我介绍一下自己。说的跟书里一样简约:1990年生,金牛座,一根筋,8岁开始写日记,14岁看了《这个杀手不太冷》,15岁到17岁就已经是某家音乐电台主持(当然的明星),当地人都能在街上认出。家庭背景算是知识分子罢,勉强原因是爷爷当过某县城一中学校长,外公通晓诗书。最爱读谁的书?塞林格,纳博科夫,杜拉斯,安迪·沃霍尔,昆德拉等等——最后她补充说:非常喜欢海明威,特别是他的墓志铭那句:“恕我不起来了。”这就是吕露。
  我经常想写作的才华是怎么一回事,也许仅仅是自信吧。吕露有一句诗,也是她的口头禅:“我有一辆私人火车!”吕露分明很具才华,但她自信到似乎不屑于才华,似乎才华之于她的“真实的写作”不过是一种能力,而写作就是致力于超越所谓的才华。从对话和诗,我似乎能看到她的某种天生异质,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一定更能运用自如,充分发挥她的能量。事实上也是如此,今天终于读到她的这本书,感受到其文笔之细腻,思想之敏锐,处处出语惊人,每翻过一页,那纸上闪耀飘浮着的,似乎都是不经意间用火柴在你眼前擦亮的——一道又一道“别处”的风景,叫人刮目相看,只好说,是的,她的确“有一辆私人火车”。
  这样的话有点隐晦,又再明白不过,在我看来,由于某种记忆使然,火车这个词像是从口袋里翻找出来的,有童年天真浪漫的愿望色彩,也有划时代的意思——有迹可寻罢。但从吕露嘴里说出它,又好似在告诉你一种决绝的生活,它冒着烟雾穿越在自己的秘密通道上,摆在桌上时又有公开的自豪。事实上也是,这种公开的自豪始终贯穿在吕露这部日记式作品里。透过那些自言自语般的文字碎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女孩,在自己的火车里拼贴着一本日记,当她望向窗外,眼睛里的岁月模糊了,只有时光继续玻璃般飞梭,但是这个感伤而又孤傲的女孩,更愿意让人看的是她的心路历程,她的在别处成熟的麦田——毫无忌讳的思想,就像在风中赤裸着,赤裸就是点燃自己,让经历的事和物散发出体温,让生命在追问中获得自足或年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为此在这部散装的笔记里,(你随便可以从哪一页读起都行),我们还看到一个极具挑衅性的她,又似乎在拒绝着成熟,因为成熟多半意味着成见和世俗,因为那正是整部书从头到尾所致力回避的。
  这才文字如此鲜活,都像与世界发生一次情人般的争执,这才如此放任性情,因为生命如飞絮,透过它世界的秘密已依稀可见,一如那爱情,可以接近却不可抵达,这才坐下来顺应生活。这里摘下她的书中的一段话:你内心的速度不知不觉缓下来,你越来越多自己呆着,不是封闭,只是你需要聆听自己,你的世界因缩小而扩大了,更接近你的心跳的步伐,淡定,持续,你更能看到自己,看通自己。
  听从内心的呼唤,世界因缩小而扩大,因为爱情令人思念,而思念有太多不可承受之轻,太多无可奈何的美丽和绝望,叫人迷失,又奇怪地让人必须充满希望!或许因此,吕露才给自己这样一个《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的率真书名,这也算是一种祈祷罢。
  无疑地,爱情主题是贯穿这部作品的“私下的火车”,而自始至终推动它的,是一种对与生俱来的美好事物的祈盼或告白,那是一种十分内在的专注,正是在这种专注里,吕露才如获启示般地抒写内心的瞬间经验,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受,令人惊叹不已,使人相信她本质上是诗人。而我更以为表现在散文里的诗意,常常需要更为传神的手艺。
  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通过写作推进思想,吕露是通过写作捕捉思想。在她青春无忌的锋芒里,语言更似用来经验生命的一次次觉醒,或者说她是那种“自白派”诗人,天生愿意与人私下即兴交谈。诗人于坚曾经这样描述过:“我蛮喜欢吕露说的话,像是猫的话。天真、清新,还长着利爪,哦,还抽着烟。她确实说得深刻,她野心勃勃。我的意思是,又回来了,某种失落已久的东西。在她这一代。”是什么东西又回来了,并且野心勃勃?我想是一种朝气,一种在三十年前靠它起家的文学朝气,这才有了三十年改革时代的中国文学。但是它“长着利爪,还抽着烟!”这是新一代的文学青年的特征吗?
  另一位诗人沈浩波如是说:“吕露,她只是把自己直接砸过来,年轻的身体在某一瞬间砸进你的内心。”——这个“下半身”代表诗人的关键词是“身体”和“砸”,构成了一种具有当代意味的行为。但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德里达所言的:什么是作品,创作作品就是给语言一具新的身体。诗人兼小说家韩东评论吕露是年轻的活跃分子,“对文学的热爱偏重于生活方式,并毫不忌讳效果的追求。她的勇气直率积极可用于某种纠缠,也可望能成就合乎时尚的不一样的文字,扫荡沉闷畏缩之气。”
  看来书来得正是时候,重要的是生活和在场,带着笔记本电脑和纸杯里的咖啡,带来了比尔·盖茨,带来了通宵达旦,带来了哭笑无常,带来了背包族啃老族身后跟着宝马,带来了快餐,带来了穿越和女性穿越,也许本质上仍像聂鲁达笔下的美人鱼,突然间来到一家醉气冲天的酒吧,男人们继续傻眼,只是多了一些“屌丝”!这个网络时代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许多新词,许多刺激,无不意味深长地象征着年轻一代的虚无和“积极可用”——相信还会带来新文学的一个“萌芽时期”!啊,希望如此,因为每个时代总会有自己的传奇,老一辈的眼睛异样了,闪烁着希望之光,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希望从来不会落在抱希望的人们身上,而是会落希望所寄予的人身上。”(本雅明语)。为此我愿意乐观地说,对于所谓的80后90后年轻一代文学,只要有着果敢和自由精神,他们便是希望寄予的一代!
  无论如何,令人惊羡的是,我们已经从吕露这样的90后作家身上,感受到了汉语创作的某种传承,她是诗人,但似乎从未自诩为诗人,甚至也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她想做的似乎仅仅是通过写作进行表达而已,而这样的表达也仅仅是她肢体语言的一部分似的,旨在于让自己的生命获得充盈,或者说,她认为写作是个女巫,一个悬而未决的媒介,而她通过写作以某种“省略的退缩的方式而出现”,这才符合她的某种生活方式。正如韩东所言,她的写作偏重于生活,却又纠结生活之轻,那里有不可承受语言的真实,因为只要接近语言的真实,生活的真相才会显露,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对吕露的先锋气质和实验品质而言,也许只是一个写作事件!然而,我们毕竟翻开了她这部书,它就摆在桌上。那一天读到一半,我突然奇怪地想到了《安妮日记》和《小王子》,想到只要是充满爱和同情心,它们印在书本上质上是一样的。而且书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它能让人慢下来静静地看,用眼睛看,让身体放松,或干脆站起来哭一场。我的意思是,吕露这部书有得看,从文本意义上它有所建树,因为它首先意味着某种精神生活的传承。
  有人告诉我在中国当代文坛,“60后”是创造文学神话,“70后”是尴尬的中间代,“80后”是精神空虚,“90后”的关键词是穿越,我半信半疑,毕竟我有点孤陋寡闻,听人那么说,脑袋里总会不由想起本雅明的《经验与贫乏》这个书名,还有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关于倾听能力的说法,具体的话我不是记得太清楚,大意是从19世纪初,人们已普遍丧失了倾听古代智慧的能力。那么在如今这个人人都在看手机,人人都在用手捅着手机,似乎那里面有一个马蜂窝的时代,我们还能期待什么?你看人人都在玩手机,你怎么喊他们都没用,似乎人人耳朵里还塞着一个自己的世界,即便转过头来了,眼睛里看到的仍是一个自我的世界——而你只是一个盲点,喊叫只会让你更加茫然。这是一个财富早已显露其内在的贫乏的时代,但毕竟还是有人在一边叫,不同的年代都有人在叫,像蒙克画里的呐喊者在桥面上叫,空气因叫声而弯曲了;像垮掉的一代那么嚎叫,因为他们目睹了一代天才的脑袋被疯狂毁掉;或者像李白杜甫陈子昂那样,游山玩水,嘴上念念有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或者像当今民谣歌手周云蓬说的吕露:边走边写,或者她应叫吕鹿,边逃边写,要不然就是吕鹭,从书中俯冲入你内心。周云蓬是盲人,他不叫,但他看到——都在某种共同的宿命里,都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盲点。都是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盲点,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作者才涌现在我们视野里,实践着我们的文学艺术。吕露在她的书里有一则文字这样写道:“我觉得世界很陌生,包括老家,包括故乡,或者任何地方,无论到访几多次。”——这句话似乎很平静,却多少道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秘密。是啊,生活在别处。1989年我也曾写过一首诗叫《风景》,似乎可以做一个参照,说的也是某种自我放逐。经过多年的失望,我终于搬走了窗口,但仔细一想,事实上搬走的只是它的框架。黑洞洞的,世界仍在原处,可我毕竟已经离开,在它的远方行走,背负它的窗子框架。天边飞过相似的候鸟,想象当年的我也一样,重复地走过这个或那个地方,背负着自己的窗子框架。
  不同于火车可以“穿越”,但问题是一样的:都像在一面镜子里,都像被黑洞洞地多出来的,因此不知身在何处。我也曾经到国外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家乡变得模糊,日子就成了遥远的表白。而在当今这个国际化社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在飞快地变成移民,这才让所谓的“诗意地栖居”成了当下的主要话题,或时尚的广告。我们甚至感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语言也逃避不了放逐的命运,如果这样,我们又该如何继续讲述我们的故事,换一个地方讲吗?“但是哪里都有一样,”(这是我在国外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我忽然记起爱尔兰诗人希尼所热衷的一个关于故乡的典故,就把它当做这篇拙作的结束语吧。说的是当地人寻找水源,靠的是一根很不起眼的树枝,树枝在地面上磕磕碰碰,让抓住它的人盲人似的跟着它走,直到树枝突然猛烈地颤抖,那人才手舞足蹈:就在这里了——那看不见的水源!我不知道那树枝如何的不起眼,也不知道那人,是不是同样怎么不起眼的一个农夫,或是一个天灵灵地灵灵的巫师?——就算说的是一个寓言吧。那树枝也许象征着父辈的常识,而那人则是里尔克笔下那种有着倾听能力的人,表情看似在四处漫游,其实却是十分的专注,而那就在脚下的水源,象征着传统的智慧。我想这个诺贝尔得奖诗人希尼把这个典故说给全世界听,自有其道理,没准他同时也在暗示我们生活在其中,并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命运,它会水一样消失,也会真理般地突然间涌现,则取决于我们倾听能力,就像里尔克所断言的那样。无论如何,这寓言十分动人悦耳不是吗?
  同样令我感动的是,在我写下这篇文章之前,心有余悸觉得不能胜任,我问吕露,其实这文章你最想请谁写,她即刻回答,说:“我父亲!”我想她父亲一定会为不在身边,生活在别处的吕露而自豪的。
  作者简介


  吕德安 诗人。196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的一个港口小镇——马尾。1976年高中辍学上山下乡当“知青”。1978年就读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同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与同仁在福州创办诗社《星期五》。次年参与南京《他们》文学社。期间代表诗作有《沃角的夜和女人》,《父亲与我》。1984年自印出版诗集《纸蛇》,1988年正式出版《南方以北》,1991至1994年旅居纽约,以画谋生,创作长诗《曼凯托》,并获得首届《他们》文学奖。1995年在家乡北郊山中造屋,写诗画画,开始创作长诗《适得其所》,1998年出版诗集《顽石》。此期间参加当时北京著名的实验戏剧团体“戏剧车间”进行戏剧实践。2010年出版诗集《适得其所》。现为“影响力中国网”诗歌栏目主持。2011年获云南高黎贡诗歌主席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6:14 , Processed in 0.1229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