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家庭学校:儿童的艺术教育》目录预览&阿曼老师专访放送!作者:家庭学校Homescho
《家庭学校:儿童的艺术教育》
目录
茶 座
谈凤霞 “大家快乐动起来”——英国小学运动会掠影
阿 甲 与十一岁的孩子共读图画书的乐趣
专 栏
南 桥 拼爹时代说教育
吴文冰 拿什么来教养一个天才?
程 玮 音乐和人生
特别策划
策划人语
激发彩画想像空间的诗
观点
吴 刚 难以艺术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反思
故事
冷玉斌 粉红猪小妹的芭蕾课
王梦霞 美丽的诱惑
谢淑美 艺术教育:如何带孩子看画展
沙龙
李一慢 柳漾 在绘本中遇见艺术
视域
廖晓英 加拿大的艺术教育:学习、欣赏与表演
推荐阅读
讲坛
辛意云 略说美学
人 物
采写/ 柯婷 阿曼:首先做好自己,才去做好父母
亲子手记
吕 栋 为了孩子好
新 读
丰子恺 给我的孩子们
读 吧
季祥珍 毁掉“6月1日”的纪念碑
余 耀 游而时学之,不亦悦乎?
心理问答室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荐书台
【人物】
阿曼:首先做好自己,才去做好父母
采写 / 柯 婷
阿曼 出生于音乐世家。早年学习音乐,专攻钢琴艺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踏上艺术教育讲坛之后,二十余年来致力于艺术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并展开“以艺术的方式支持各学科的教学”的研究。八年前一本《迈向个性的教育》为其打开华德福教育之门,从此开始了华德福学习和实践之旅,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也更加深入。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与阿曼老师接触之后,想必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浮现这句古老的话。阿曼半生辛苦的历程,所做的无非是将自己化为艺术之水,柔和、包容、无争。就像阿曼带领大家玩晨圈,在这个无头无尾无始无终的圆圈里,谁也不会被突出,但谁也不会被抛弃,艺术如流水般平等地淌过每个人的心灵。
阿曼是感恩的,她说,自己的丰沛,是因为孩子们给了她很多滋养;阿曼也是透彻的,尽人事以待天命,就算孩子的命运不属于她,她仍愿意尽心尽力让不同的命运交织,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连接的成长。”
阿曼向所有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推荐圆圈游戏,现在她的圆圈逐渐扩大,看云也加入其中,深受感动。看云说:“阿曼的游戏要想不封闭于自身,就需要学员的参与;学员要想借助游戏体验律动对于智慧的开启和生命的滋养,就必须参与阿曼的游戏。复归于婴儿——真正的开悟,不是得自思考,而是得自合乎自然的生命的律动。”
“合乎自然的生命的律动”,不止于孩童,更关乎父母。先了解自身的生命,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合乎孩子的自然,先做好自己生命的主体,才能懂得如何做好孩子的父母。这样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是幸运的,对父母而言更是幸运的。
一
艺术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无论我是否选择这个行当,九九归一,我总会属于它。
柯婷:阿曼老师出身音乐世家,并且自幼学习钢琴,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您幼年的学习经历吗?
阿曼:我父母都是音乐家,我们几兄妹从小接受艺术教育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那个时候看似正常的艺术教育其实一点儿也不艺术。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接受这种不艺术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渐渐地变得特别怯场,怯场对一个将来可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柯婷:是因为那时的教育出了问题?
阿曼:那时的艺术教育太严厉,你劈头盖脑得到的东西就是打骂,错了骂做不到打,骂你这样蠢怎么这都不知道等等更是家常便饭。同伴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是如此,说你笨死了,又弹错了唱跑调了。大家都是在这种攻击的氛围里长大的,大家都没有问题,到我这就有问题了。
柯婷:那您是从几岁开始学琴的?
阿曼:我四五岁就开始了。那时的训练都是很早的,比如跳舞,也是从这么小就开始训练的。训练的时候大人觉得你哪儿不好,就跟评价牲口一样,当面就说,比如腿和身体的比例不好啦,脖子不够纤细啦韧带又紧啦,反正是这不行那不行等等等等。每个孩子都这样被评论,可能别的孩子也就这么过来了,但是到我这儿,我就觉得是很大的伤害。因为从骨子里来说,不是我选择了艺术,而是艺术选择了我,这就是一种反差。表面上看,这是个很普通的人,普通到什么程度呢,身材比例不对,弹琴的时候耳朵也不显得特别灵敏,乐感也不好,表现力更不好,老出错,又胆小怯场。总之这个人一无是处趁早不要进这个门。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一无是处,不玩艺术也就算了,但我又坚信是艺术选择了我,这碗饭好像我非吃不可。
因此这种状态就一直有逆水行舟的感觉,小小年纪就感觉到这个过程非常不愉快,但是那时一丁点儿也没想过打退堂鼓。因为艺术跟好胜心无关,而是关乎个人的情感满足和幸福升华。虽然遭受到这样看似灭顶之灾的挫折,艺术也没能从我灵魂里走出去----我抛弃它或者它抛弃我,这些事都没有发生。艺术是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无论我是否选择这个行当,九九归一,我总归属于它。
当然现在看来当年所面对的嘲笑和辱骂,并非是恶意的,因为环境就是这样。但当时在我心里确实是一种侮辱和难堪,不过那时不知道怎么表达,只会偷偷摸摸的惦记着并努力着。
柯婷: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家庭对您还有什么别的影响吗?
阿曼:家庭对我的影响是给了我一个大环境,让我看到艺术家充满个性的工作与生活是怎样的,那个是我想要的,但是方式过程不是我想要的,因为学艺的过程一点儿也不艺术,这也奠定了我要以艺术的方式支持各学科的教学的基础。
家庭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外婆,她是个民间画家。我跟她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如果说是艺术选择了我,我想外婆可能看透了这一点。她讲了很多民间故事来滋养我,她的故事不是王子和公主的那类故事,主角总是个其貌不扬的平常丫鬟或小门小户的女孩,因为心地善良勤于劳动温顺可人,或者有其他品格如善解人意守得妇道精于女红等等,反正是最后嫁得好人家修得正果,比那些漂亮美丽的小姐生活幸福。本来我以为这些故事是她从书里看来的,进入华德福圈子之后才了解到,民间故事里并没有现成版本,原来这些都是她编的。为了鼓励安慰我这个其貌不扬的外孙女而编的,我童年生活的在那个文艺界圈子里,我是最丑的女孩子。艺术家成堆的地方,容貌基因常常很好,生出的孩子很漂亮。但是我家爸妈虽然是音乐家,爸爸是作曲家,妈妈是指挥,却都是长相普通的人。于是我们兄姐几个都不好看。男孩子不好看不觉得什么,但是我一个女孩子,身材容貌都非常平庸,却生活在一个辉煌的凤凰窝里,就显得很寒碜了!
我记得四五岁的时候,总是听到周围的人说这个孩子漂亮那个孩子漂亮,但是从没有人这样夸过我。记得我问妈妈:我漂亮吗?我妈妈给了我一个正面的鼓励,她说:你虽然不漂亮,但是你很可爱啊!这个很要紧,我似乎觉得自己之所以不自卑不自弃都和这些有关-----妈妈的一句话,外婆的故事!在她的故事里,长相不漂亮但是可爱的的女主人公最后总会修成正果……
二
生命本身是交织而成的,但是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被迫变成单线条的人,矛盾的是,其实社会的要求希望孩子是开放式的。
柯婷:你的父母没有用艺术的方式来教导您艺术,那您以艺术的方式来教艺术,这是可以言说的吗?
阿曼:当然可以。近些年来,物质生活极大的发展,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工业革命,科技的进步,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艺术化,教学艺术化才被人们意识到,并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至少现在学校里不提倡体罚学生。为什么会有体罚呢,因为我讲了两三遍你还听不懂,那还不赏你耳光?如果一个问题学生听不懂,老师用同一种方式连续讲五遍,这是个好老师:有耐心;如果说学生听不懂,老师能换五种不同甚至更多的方式来讲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艺术家了。体罚意味着不能艺术地完善这件事。不让体罚学生的开始,就是有艺术的种子在教育领域萌芽,只是人们可能还没意识到。我因为幼时的体会,一直希望如果有朝一日我做老师,就一定不做体罚学生的老师。我很小就可以辅导别人的孩子,也很善于教别人做一件事,直到2004年我才意识到,我的钢琴教学这么离经叛道,正是因为我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艺术,所以后来我给自己的教学法取了个名字:以艺术的方式支持各学科的教学。
柯婷:也就是将教学方法本身当成艺术去追求。
阿曼:以前走千家万户能碰上两架钢琴,如今随便进入一栋楼走访几个家庭就会看到钢琴。既然现在有这么多的需求,当现在大量的学生涌到你面前时,作为老师是不是就要关注一下教学本身的进步?
我记得在北京做讲座的时候,首师大的王永晖教授对我说过一件事,他说他隔壁住着艺术学院的钢琴老师,但是他看到那个老师的样子就不愿意把儿子送到她那里学钢琴。为什么呢?一个艺术老师,无论长得美与丑,有其品相,无关容貌,品相来自于他的追求,就算是一举一动也可以带给人们美与思考,并且可以经得起考量。我没办法改变我的长相,但不可否认,我是一个职业艺术家,这里就有容貌之外的因素。
柯婷:现在社会中,像您所说的这种不艺术的艺术教育仍然存在。
阿曼:对很多人而言,艺术是一个误会。
柯婷:那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以艺术的方式来支持各学科教学”吗?
阿曼:比如说,教钢琴的老师,一眼扫过去,有的人自己弹得不错,但是作为一个老师,她的教学方式非常不艺术。比如说节奏、指法,弹奏方式,这些是基本的东西,怎么变都是摆在这里的,它相当于做菜的材料。怎么组织这些材料呢?传统的方式是死讲死记,不管学生的年龄多大,老师都是那一套方法。这个是一拍,它叫四个音符,永远都是这一套东西。
但是如果用艺术的方式来说呢?那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一个五岁的孩子和一个十岁的孩子,生活的阅历是不一样的。如果老师对一个五岁的孩子说这个符号是一拍,孩子都不明白你说什么,他可能连问句为什么都不懂得问,只会傻傻地看着你再傻傻地看看书上这个符号,然后该怎样不对还是怎样不对。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笨,左右教不会,火气上来了说不定还会吼他。孩子被吼被骂之后也能知道一二三四,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这个和钢琴有什么关系。十岁的孩子,可能知道一拍两拍三拍,但是和钢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理解。我会从生活入手,我会带他们玩。是很有节奏的“玩”。比如说一个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带孩子们“玩”这个童谣,让他们一边拍手一边走动,“小—老—鼠”,一共会拍三下手,脚也走了三步,字面上的“小老鼠”后面有个逗号,用手脚都停顿一下(拍),然后开始念下一句。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具象化,要和他们玩儿很多类似的东西,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慢慢从身体里建立节奏的感觉。这样过一段时间,把音乐带入,自然而然的,孩子接受起来会比老师一开始就干干巴巴地一二三四要容易得多,也要有趣得多。但这样很难,因为老师还没准备好,他不知道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为音乐就是音乐,数学就是数学,语文就是语文,相互之间是不搭界的东西。但是在我这里,这一切都是素材。
柯婷:老师们可能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
阿曼:不止是这个,他们也不敢这样做,或者应用得不到位。这也不怪他们,他们没被人这样照顾过。
用不同学科的思维,而不是教数学就只会跟数字打交道,教音乐就只会哆来咪,这样的老师是单线条的。比如薛瑞萍老师为什么教语文教得好?除了她有强烈的责任心,你看她上课用的呼吸节奏,她用的音乐,配的诗文,即使这些教学手段很有限,也早已超越一个语文老师的范畴。
柯婷:用调动各学科的方式来教学看来是很符合人的思维发展的,因为思维本来就是相互贯通的。
阿曼:对。生命本身是交织而成的,但是我们在吸收知识的时候被迫变成单线条的人,矛盾的是,其实社会的要求希望孩子的思维是开放式的。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初到广州的时候,曾经在一个饭局里听到一个公司的老总说:“我的公司喜欢用两种人,一种是学艺术的,一种是学历史的。”为什么呢?因为学艺术的人有创造力,不墨守陈规,这会是公司的活力,学历史的有使命感,会成为公司的栋梁。这个观点让我豁然开朗,在之前学艺术的局限突然就被打破了,它照亮了我自己重新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一下子看见了自己的优势!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杂志上线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