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2月,我到英国访学。短短不到两个星期,我先后聆听了曼彻斯特城市教育局保罗先生、曼彻斯特大学爱仑教授、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琳娜女士、牛津大学大卫教授、剑桥大学许琛彦博士、曼城教育研究中心迈克尔?卡丁教授、瑞德克利夫学校助理校长穆利?伊恩先生等十余场专题讲座,走访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和瑞德克利夫中小学等。旅英的日子,真可谓行程匆匆,感慨多多,沿途见闻,心惊彻焉,不觉间已然随记《旅英短笛》百二十余章。其间,瑞德克利夫学校之行印象尤深。
瑞德克利夫学校(THE RADCLYFFE SCHOOL)位于英格兰曼彻斯特奥尔德姆都市自治市查德顿镇亨特巷(Hunt Lane,Chadderton,Oldham,England),在当地是一所“航母级”中小学混合的公立学校。在校学生1400余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基于数十个不同地区的国家背景,学生之间差别大,有着不同的信仰和饮食等生活习惯。这所学校拥有专业教师94人,辅助教师97人。辅助教师相当于国内的教辅后勤职工,但在这里,他们的地位与专业教师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一样的。全校191名教师(包括校长们),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任务,每一位教师要对12名学生全方位负责。这些老师的责任包括至少在三个星期内要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瑞德克利夫学校的管理哲学是,每个教职员工要对学校负责,学校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
穆利·伊恩(Ian Mulley)助理校长负责接待我们,带我们参观了整个校园,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方方面面。这不由得让我感觉到,瑞德克利夫学校在英国不仅是一所典型的示范级学校,她几乎就是整个英国基础教育的缩影。像英国随处可见的其他中小学一样,学校的办学宗旨总是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放在第一位。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各种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校园一般没有众多高大宽敞的教学大楼,然而在走廊以及教室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制品随处可见。这体现了校方、教师对学生创造能力的肯定,并以此为荣耀。穆利·伊恩助理校长介绍说,英国基础教育走的是精品化的均衡教育之路,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差无几,97%的学校已联通互联网,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供全国师生使用,平均每4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电子白板、投影机、数码相机、摄像机在绝大多数学校被广泛使用。
在英国,教育改革更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强调每一个孩子等同重要,注重基础语文和算术,加强现代职业和劳动技能教育。教学的体系以规定课程、指标(知识点)为主,采用模块教学,做笔记,查资料,极少量的练习,培养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教学是小班授课,30名学生左右,每天9点上学,3点半放学,全年3学期,每学期学习10周时间。宽松的教学,使学生有大量的阅读、课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自由。英国的孩子从5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5~11岁为小学阶段,其中5~6岁为阶段1,不需要考试,只填学生成长档案;7~11岁为阶段2,分别参加7岁和11岁两次统考。12~16岁为普通中等教育阶段,16岁参加GCSE考试。17~18为普通高级教育阶段,17岁参加AS考试,18岁参加A2考试。GSCE、AS、A2考试均为全国统考,其成绩以A~G等级,作为大学录取依据。另外,11岁公立学校统考的数学试卷,其考试内容跟国内四五年级相近;AS、A2的考试如果没有达到录取大学的标准,也可以先读大学,一年后再考。这样的教育体制,为孩子提供了更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已不成为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
瑞德克利夫学校的校门,是城际道路边上绿色栅栏间一段四五米宽的空缺,栅栏边上树了一块两米多高1平米的学校名牌,简单朴素,亦不失之简陋。整个校园由一组或三层或两层的复合式连体楼和一片天然运动区组成,学校没有围墙,总占地面积约为五十亩。据说这样的多功能储藏宫式的校园设计,源自校方与学生代表、校管会(家长代表)的共同谋议。行政处、接待厅、教学室、办公处、实验室、体艺厅、食堂、宿舍等均在连体楼内,楼顶罩以透明敞亮的玻璃整棚,冬日遮寒,夏日挡雨,既无拥挤阴暗之忧,又有整洁开阔之乐。楼体与运动区边角的一片空地,成了师生共同的停车场,数以百计的各式轿车整齐列阵,在阳光下熠熠闪耀,仿佛整装待发的连队。校园内大大小小每一面墙壁,无论是教学区、办公区,还是运动区、食宿区,无论是走廊、楼梯,还是室内、门柱,甚至顶棚玻璃顶罩下,都被装饰了砺志名言、校友图片,而更多的是学生作品展。尤其是教室、办公室内的张贴,真是不拘一格,五花八门,满墙满壁,琳琅满目,只需瞥一眼这些物什,就能读出这里几乎每位学生的成长记录与才华彰显,同时也能读出各科教师与助教为每位学生负责做了多么大量的细致引导与指导工作。这里,真正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这里,真正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舞台;这里,真正是学生创造历史的起点。
在考察过程中,伊恩校长带着我们以“走课”的方式用了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观摩了美术电脑课、剪纸绘画课、舞蹈课、英语阅读课和手工制作课等,久听未见的小班额的教学现场也尽收眼底。在上述小班额的课堂上,人多的英语阅读课也只有师生28人,人少的舞蹈课更是只有师生5人。在走课中,我们观察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各显特色。美术电脑课侧重学生思维创作能力的培养,剪纸绘画课侧重学生临摹模仿能力的提高,舞蹈课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强迫学生起舞表演,英语阅读课用“接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听力和表达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执教者没有因为学生声音较低而打断学生的表述,手工制作树叶课侧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走课”活动虽然不是伊恩校长刻意的安排,却让我们领悟到“走课”这种听课的变式——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所蕴涵的生机与活力:听课不是挑缺点,而是分享执教者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通过走课的方式可使听课者在短时间内更多地观摩到多个精彩的案例并能体悟到多方面的经验。在瑞德克利夫学校,推门听课成为教学教研的常态,在这种和谐氛围中执教者轻松接受观摩,有利于执教者与听课者两方面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据伊恩校长介绍,各阶层的人包括官员、校董、同行、学生、家长,他们随时都会来听课,至少是开放周,这已经是社会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不是施压,而是帮助教师成长。有时老师正在上课,就有人推门听课了。老师一般都能轻松自如地接受被观摩,这种氛围是很好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我们走进哪一间教室、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包括舞蹈房、校长室,都会发现至少有一面墙上,张贴了一张很大的教学流程循环图:“→衔接(Connect)→激活(Activate)→演示(Demonstrate)→巩固(Consolidate)→”。这是瑞德克利夫学校的课堂教学程序(或范式),也是坚持对学习内容有效实施的阶段循环学习法。这一学习法的图示在各个教室和办公室都是简洁而醒目地张贴上墙,目的是让师生都知晓该学习法的操作流程及用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一循环教学法中,四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衔接阶段,因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的方法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能选用不同的方法,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和方法,相当于国内教学法中的关联导入环节。该校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男生喜欢视觉的和动手做的,女生喜欢看和听两种方式。因而在同一个课堂,针对男生与女生,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以提高效率,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激活阶段,强调利用角色表演、讲故事、道具选用、问题讨论、视觉形象等各种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学习知识,为学生搭起建构、理解知识的平台。在展示阶段,注重分组展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调如何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学生之间互相学到什么并把它展示出来。在巩固阶段,除了通过一些练习来加强理解、学以致用等常规做法外,更注重反馈以及还要进一步去做,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学到的内容与将要学的内容有何关系(即延伸预习并思考)。上述四阶段的循环教学法,注重用学生(而非教师自己)喜欢且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激励学生用各种方式展示所学内容并去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延伸预习并鼓励思考,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晓,努力形成较理想的学习合力和张力,而不是让学生去猜测甚至走入迷宫不知所措。如此诸多的做法,对于我们现在的大班额课堂教学以及正在推行的小班额课堂教学都值得学习借鉴。
瑞德克利夫学校针对不同的年级提供不同的课程。英国学校往往没有统一的课程或教材,只有供参考的教学大纲,学校一般执行国家教学大纲,如果不用国家教学大纲也行,但要有充分理由。课程或教材要靠学校或老师自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倡导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课程要适合学生。瑞德克利夫学校的课程是两周连排,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免费食宿,大多数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两周的时间表,四十八节课,每节课一小时,每天五节课,除周三,早上四节,下午一节。周三只有四节,放学后教师要培训。每年至少五天做教师培训,周三留下来培训,折算后,余时用来假期休息,老师们很愿意。学生上午课多,认为上午课的效果好,其有二十分钟休息,有五十分钟午饭。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背景和社会背景,很多学生英语能力要提高,所以学校安排两周七节英语课,数学科学则均为六节,其它课程四节或一节不等,其中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为必修课。学生可自选愿意学的课程。授课老师人数根据课程与学生特点而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师安排,对特殊需要的学生,如轮椅生、精神生每节课都有老师跟着。例如我们在“走课”时发现,舞蹈课上只有2名老师在指导3名学生,而且并不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作出表演的调整,一所学校为了3名学生而开设一门课程,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体育课是在体育馆内教学的,同样有两名教师,据说其中一名老师是专门负责指导和帮助某一名轮椅生的。学生选了课程后,学校对学生往往按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主要根据数学英语能力,如果学生进步也可调整。每组学生拥有不太相同的要求,这使得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这应该是体现了中国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当然,这种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复杂的,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减少学生不满意现象,让课程灵活实用。
瑞德克利夫学校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呈现量化、细化特征,并在不同学段尤其是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衔接有序。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数据处理机构提供的信息,如根据学生的男女性别、种族来源、家庭情况、进出校的进步水平等详实资料,以及过去10—15年所有考试学生的学科成绩(小学集中在阅读、写作、数学三科),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测算得出正常的期望值或预期发展目标的参照值(所有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没有测算出量化的目标)。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育标准局的视察评估(相当于我们的政府教育视导)等有关活动都是围绕这一正常的期望值(即预期发展目标)而展开的。课堂教学四阶段循环教学是实现这一预期发展目标的重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对话,对话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师承包对学生负责谈话沟通,谈话内容不仅涉及学科知识与方法,还要求教师要把外在的知识、经验和感悟带给学生;谈话内容要记录并上传网络,便于对学生跟踪指导促进持续发展。政府教育标准局的视察评估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际起步水平(成绩或目标)与预期发展水平(成绩或目标)进步的幅度大小来评价学校发展的优劣与否,政府对学校的评价集中在学生成就、教学质量、学生行为及安全、领导(包括教职员工及中层)管理水平等四个方面。
瑞德克利夫学校还针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相比之下,国内一些中小学的管理目标则失之宽泛,如在各学段管理上没有对学生测定或提出明确具体的预期发展目标,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到初一年级以及初三年级到高一年级这两个特殊学段,没有相关部门对学生个体发展提出具体的预期发展目标,也没有相关部门为学校提供有关学生发展的年段衔接资料,可以说在这方面国内学校是空缺的或是脱节的,少有整体性前瞻性尤其是对学生个体性预期发展目标的测定或规划。如果说国家课程标准有这方面规定的话,那只是课程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学生在各个学段上的预期发展目标。再如,关于师生对话沟通,我们更多的是师生在课堂上对知识与方法(主要是应试方面)的对话沟通,而少有学科知识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意志、品德、价值观方面的沟通;更多的是班主任与本班学生的对话沟通,而少有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沟通,如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水平测试科目的地位较低,许多学校因功利性强而挤占这些课目的课时,不允许这些科目的老师多占用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使得这些课目的师生对话沟通成为不可能或少有发生;更多的是教师与学业成绩优秀生或问题生的沟通,而少有教师在一定时期尤其是在较短的周期内完成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对话沟通;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即兴谈话,就事论事(也有不少是有准备的谈话),但少有教师对学生的跟踪谈话与持续指导,更少有将记录存档以给后继者提供可持续指导的档案资料。
瑞德克利夫学校尽管是两校合并的学校,且时间并不很长,也尽管我们在该校观摩的时间很短,但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该校立足校本、面向社会、勇立潮头的办学理念。该校奉行“每个孩子都重要”的办学宗旨,根据能力、性格、兴趣等有差异的不同学生的现状,设置个性化课程,实施导师制,努力提供适合激发学生潜能和健全人格的教育等,充分体现了该校坚持厚重的生本思想。让本校学生参与设计、决策“储藏宫式”校园的整体布局,组织学生代表听课评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想、目标由学生自主选择或变更(如低年级学生的理想是争当足球运动员或足球明星,高年级学生的理想是做教师),校管会决定学校的经营管理等,均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该校浓郁的民主理念。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坚守学科学术研究与动手能力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动手操作,奉行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在行动中提升各种能力,更是呈现了实践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瑞德克利夫学校,在短短不到半天的考察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基于中英两国国情及体制等差异,曼彻斯特城市的中学基础教育和瑞德克利夫学校的现状与我们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和学校存在差别,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当然异中有同,这些异同将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要真正实现符合校本的教育,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简约,开展务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提高师生交流沟通的成效及跟踪指导,诸此等等,都是我们要深究的话题,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和追求。
在我们就要离开瑞德克利夫学校的时候,穆利·伊恩助理校长还告诉我们,这是学校最后一个星期的开放,因为圣诞节的临近,他正在策划组织师生与家长们的联欢与度假事宜,虽然距离圣诞节还有两个星期,但是师生们的心,早已飞了。
(本文发表于《新教育》2012年第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