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峡两岸:后现代诗考察与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16:4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海峡两岸:后现代诗考察与比较                     《文艺评论》2004年第3期,作者:陈仲义

                              一、缘起时间与过程

  1979年,不到20岁的夏宇写出《连连看》,用选择题式的8个词组,引逗读者参与文本游戏,应该说是《连连看》发出台湾后现代诗第一颗信号弹。在大陆,笔者把韩东1983年写就的《你见过大海》视为同类项。表面上看,该诗形式并不古怪,骨子里却不动声色运用“就是这样”、“人人都这样”、“顶多是这样”,拆解了“大海”--这个隐含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原型意象。同一时期的《大雁塔》,通过登高远眺来“消失”人的主体性,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应该说,这两首诗埋下了大陆后现代诗导火线。
  极具超前意识的夏宇于1984年结集《备忘录》及《腹语术》(1988年),“随兴式”语法教须眉们目瞪口呆。1985年罗青自《草根》诗社发难,出版《录影诗学》(1988年),标志性作品为《天净沙》、《与妻诀别书》,形式上做了醒目突破。紧接着林耀德拿出《都市终端机》(1988年)、《城市之瓮》(1989年),展开对都市模式的消解。其间“四度空间”也升起十分先锋的《金色日出》(柯顺隆5人),以上几部诗集,汇同黄智溶、陈克华、杜十三、鸿鸿、林群盛等的活跃创作,昭示着80年代“后”风景线。
  90年代继续加盟的有,陈黎《岛屿边缘》(1995年)、《猫对镜》(2000年),杜十三《太阳笔记》(1993年)、《石头悲伤而成为玉》(1999年),陈克华《欠砍头诗》(1995年),《因死亡而经营的繁复诗篇》(1997年),田运良《单人都市》(2000年),江文瑜《男人的乳头》(1998年)、《阿妈的料理》(2002年),林群盛《星舞弦独角兽神忆》(1995年)、《超时空设计资料节录集》,许悔之《我佛莫要,为我流泪》,罗智成《光之书》(2000年),颜艾琳《点万物之名》(2001年),唐捐《暗中》(1997年)等等。他们共同成就台湾后现代诗气候。当然,多数现代诗与后现代诗,实际上一直处于胶着混合状,多数诗人,还是游走于现代与后现代的“通婚”之间。
  反观大陆,若从个人诗集考察,1994年大陆才出现第一部《饿死诗人》,与最早的《备忘录》相差10年,与稍后罗青、林耀德的诗集也相差6年,给人一种“落伍”错觉。其实,早在1986年大陆两报“现代诗大展”①(参与社团六十多个,人数超过200),三分之一作品已带有“后”现代倾向,它从潜流中全面浮出水面,且一路呼啸而去,倒很好证实80年代中期,大陆后现代诗迅速崛起的规模,大大超过彼岸。早期出现的极端实验作品有《自由方块》、《头像》(周伦佑),《打击乐》(万夏),《冷风景》(杨黎),《世的界》(兰马),《生日》(马松)等。
  若从社团、流派上看,数量也不少。前有“非非”(1986年)、“莽汉”(1984年)、“他们”(1985年),中有“新死亡”(1992年)、“空房子”(1994年),后有“下半身”(2000年)、“荒诞主义诗歌”(2001年)和“垃圾派”(2002年)等,都以群集的方式在不同时段发出另类声音,集合了各自“派别”在后现代写作维度上的特点。②
  若从整体诗龄上看,台湾后现代诗的开门人当数1948年出生的罗青,甚至还可以推溯至前行代的碧果、管管身上。他们从70年代起就有所染指,使得其整体诗龄大大“趋前”。而大陆的老前辈如艾青,不用说对前现代--朦胧诗颇多指责,就是宽容有加的牛汉蔡其矫们,对后现代亦兴趣不大,在“归来派”及稍后一些诗人身上几乎找不到踪迹,一直到1953年出生的周伦佑,才首次打开缺口。这里表明了两岸在体制、全球文化视野、开放接收态度等同化顺应关系中的差别。
  由此综合衡量,有关缘起时间与过程,我们得出的看法是:台湾后现代诗整体上比大陆早起步四五年左右,台湾后现代诗的面貌,主要体现于报刊上个人作品发表和个人诗集出版,行政干预少,压力较小。而大陆因意识形态牵制,尤其是早期处于民间状态,只好以运动社团为依托,一旦出现契机,便容易形成短期内奔涌而至、泥沙俱下的浩大声势。
  在此,有一个鲜明的“时间差”问题必须提出来。按一般规律,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自1953年出发,经由“横的移植”,到6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接下去,理应有后现代“续弦”。殊不知被乡土文学狠狠扫转,来了个总体“刹车”,苦心经营近20年的现代诗,竟未遭后现代的反拨与接连,反倒被相当程度回归传统的“乡土”掩盖了锋芒,直到十年之后,后现代才“挣扎”着崭露头角,留下“隔代遗传”的鲜明胎记。
  然而在大陆,情况却不是这样。作为前现代的朦胧诗,自1978年发端,前后不过8年,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就被1986年“大展”浪潮所淹没,根本没有经过“台式”乡土洗礼,反而呈现跨越式态势。大陆后现代风如此“提速”,实在始料未及,它的提前,为90年代的后意象、后口语、后叙事、后语言打下铺垫。
  正是台岛“乡土”势力强大,才于70年代初有效阻止“现代”的步伐,致其行进速度放慢,顺势亦拖延了后现代的来临,并最终折中成三鼎“割据”。而大陆在全球一体化影响下,借助外部环境渐趋宽松,内部积蓄的能量涨至临界(包括影响焦虑、躁动心态、反抗冲动、艺术追求等),导致“人为”提速,在现代尚未成型的情势下,出现超前抢先的“后”注册景观,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也因此,大大缩短了两岸的“时间差”,形成相对平行的路况。
  
                           二、题材类型与维度取向
  
  依据孟樊先生分类,台湾后现代诗可分为12个品种:语言诗、图像诗、网路诗、科幻诗、都市诗、生态诗、政治诗、方言诗、情色诗、女性诗、原住民诗、后殖民诗。③
  由于“方言”、“原住民”、“后殖民”在大陆不复存在,故从名单上首先给予排除。也由于政治诗、女性诗,两岸均有平行展开,所以我们的视线主要放在其余4种:图像诗、网路诗、情色诗、都市诗上进行讨论。
  【图像诗】
  从形式论角度上说,台湾图像诗是发展得最为完备成熟的,它不仅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943年詹冰《afair》)、场面活跃(几家大刊物都办过专辑)、参与者普遍(从元老林亨泰到现在中学生),蔚然成风,而且出现总结性成果。⑤图像诗的表现真叫人眼花缭乱,如《随便乱读》(甘子建),出现该“诗”--正、倒、斜、右、上等六种排列形式。《失踪的鸟》(颜艾琳)在中文字间嵌入十余种“动物”。《坛中的母亲》(杜十三)将诗题演变为亲人的头颅。《不定期出版的心情》(田运良)用“。、;……?--(〓)!”等符号影射现代文明的空白,让人联想浮翩,同一作者的《聋音乐会》把五线谱和高音符也整个搬进诗体。颜艾琳《方位之陨》,全诗只有一句“夜在错综的星座屏里遗失了一颗北极星”,也将它无情拆散,变成十多行的“天女散花”状。
  诸如此类的表演,多是利用跨行、叠加、排列、字体、符号、几何形状,以及空白制造各种视觉效果。值得玩味的是,面对台岛这一品种的争奇斗艳,长盛不衰,大陆方面反而退避三舍,偶尔有人耍弄几下,旋即消逝。究其原因,一是大陆缺乏前行代的图像诗传统,无以赓续(记忆中还没有什么刊物办过专展)。二是大陆普遍认为图像的形式主义味道太重,有一种不屑为之的心态。诚然台湾的图像诗玩到今日,已臻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其前提条件必须像张汉良先生所言“具备文义格局”方属正常,否则徒然在形式上翻筋斗,终归要溺于游戏。细究起来,台湾有些图像诗确实仅仅在形式上做“拟形”表演,没有太多意涵,应该引起警惕。
  【情色诗】
  台湾情色诗似乎更青睐于女性作者,它先是扒在颜艾琳身上的《骨皮肉》(1997年),有点教人发怵,发展到江文瑜《男人的乳头》(1998年),简直让人心惊肉跳。许多禁忌的词语,公然在图文并茂的诗集里如入无人之境。****、乳沟、肛门、阴囊、精液、子宫、****、白带……到处是赤裸裸的性场景。看《立可白修正液》“我打开立可白/把横躺/坚挺的乳头渗出丰沛的乳汁/或是,尖硬的****/泌流粘状的润滑液--/正准备涂抹在摊开的男体/修正那一身阳性的弧线”,甚至于为抵抗阳具主义权势,不惜让“铜像”满口秽语:“屎你老母”、“干你老母”。显然台湾情色诗发展到江文瑜阶段,已大大越过“三点式”。
  然而得特别指出:近年焦桐的《完全壮阳食谱》(1999年),则是情色诗的一次革命。其一在内容上,他用别出心裁的食谱,颠覆了台湾意识形态“威而刚”的神话,同时也改写传统情爱语汇的罗曼史,⑥构思精巧,隐喻贴切。其二在形式上,用“材料”、“做法”、“注意”、“说明”、“诗体”相互关连的五部分,进入食谱诗写的搭配,用料讲究,刀工细腻。在难度很高的互文、转喻中,完成“美而不淫”的提升,这是情色诗在后现代中思想艺术的一次突破。
  大陆情色诗在80年代“黑夜”旋风席卷下,一度屡遭非议,她们敞开自己,带着强烈的自虐自戕倾向,但毕竟还维护着一条完好的“三八线”,基本上还属于身体写作。到了世纪之交,随着“下半身”宣告成立,一股肉体诗写狂潮便迅速蔓延:已出版的诗集有《一把好乳》(沈浩波)、《什么把我弄醒》(巫昂)《再舒服一些》(伊丽川)等。随便举一例《失败得很》:“这一辈子,你只操过两种女人/在席梦思上一声不吭的,是你老婆/你掰开老婆的大腿,就像掰开一根树枝/树枝不吱声,你小心翼翼,生怕掰断了她……”赤裸着“下半身”的肉欲、在场和日常化取向。
  比较两岸情色诗,当可清晰双方的异同:(1)两岸情色诗都越过“身体写作”最后一道防线,进入肉体内部,全方位洞开生理心理感官,不管双方打开方式、用词、语调还存在些许不同,事实上,情色与****之间的“度”(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了。(2)台湾的情色诗一向以个人“单打一”面目出现,显得底气十足,且“全裸”程度超过大陆。大陆以抱团的相互支援的方式亮相,情色级别稍逊一筹,但双方的主要宗旨已不再停留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范畴的定位,而主要是借此展开一种全方位洞开的肉体写作方式,或曰肉体写作学。(3)虽然台湾情色诗有一部分关涉到政治、女权等课题,却始终没有放逐美,基本上还是在浓丽的语言氛围中,维护美学的诗歌和美感的诗歌。而大陆多数在摒弃政治、思想负载的同时,热中于非美的粗鄙,在流畅浅白的口语中,铺陈黄段子、准黄段子的叙事风格。
  网路诗严格意义上的网路诗是指运用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手段,借助声光、动画等它种艺术元素形成互动的新型诗体,它和平媒诗完全是两码事。须文蔚曾把它分为具体诗、多向诗、多媒体诗、互动诗等类型。⑦短短几年,网路诗在台湾如火如荼。著名的《妙缪庙》有涩柿子和响葫芦掌门,《歧路花园》有李顺兴精到批评,白灵的《文学船》乘风破浪,须文蔚的《触电》时时碰射火花。苏绍连就其创作数量,堪称网路多媒体诗第一人,自1998年以来,他就在《现代诗的岛屿》,经营百种奇花异卉,如《人想兽》:文字随鼠标上下左右移动,呈现不同组合,同时由操作者随机决定直、横、左、右四种读法。《二十岁》:阅读者先要完成21块拼图的完整合成,取得“通关”后,方可读出诗句。《沉思的胴体》:屏幕上出现10个词组,让你选择,然后填充空格,与作者共同完成“答题”。《战争》:点击文字时,产生一连串爆炸效果,最后造成一片“残局”。⑧
  像苏绍连等人这种“动态诗”演出,目前在大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这与软件技术较弱,以及图像诗不被看好等因素有关,但是宽泛意义上的网络体诗歌,在大陆则有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拥有数以百计的诗歌网站、诗歌论坛、电子诗刊和层出不穷的网络诗选。
  大陆网络体诗歌虽然没有出现像台岛那样,以技术为依托,率先领衔“诗歌短片”、“诗歌动画”“诗歌MTV”,大部分还属于临屏的文字书写,但近五年确立的“网络体”,已经可以与纸质诗歌平起平坐,尤其是“口语狂欢”带出70年代80年代作者,更无顾忌,比如爱若的《回家》,把地铁广播报站的“录音”,不厌其烦、原封不动搬进诗里,让你在机械中体会“回家”的感觉。《大宅门》,同样把“灯个哩格儿棱”--这一胡琴花腔的过门,塞满全诗20个句子,让你站在“门口”哪怕拉长耳朵,也只能听到“能指”的声音。更有甚者,蓝蝴蝶紫丁香采用复制粘贴《让口水将海子淹没》,只7个字的内容复制百次,故意制造淹没性的解构效果。
  成千上万的网络诗,它所体现的游戏精神、快感写作、粗鄙形态,正在强有力地改变诗歌生态与质地,在未来诗歌天平上,其份量难以估测。
    【都市诗】
  台湾都市诗在罗门笔下,早年曾涂上不少现代批判色彩。而后,林耀德三本诗集百余首诗作,则不失锐度建立起后都市操作模式。
  除林外,最值得推举的是陈克华,从《我拣升一颗头颅》(1988年)到《欠砍头诗》(1995年)再到《美丽深邃的亚细亚》(1997年)。他一直挥舞冷凝的手术刀,肢解“人体器官”,直指都市人零散化、虚无感;遍地错置的性意象,反射出上班族的沉溺与颓败;炫奇的都市物像与物语,透析出生存的种种“内伤”,还有“程序”里的数字化动作,科幻与梦境,充满了技术对人性取代的忧思,而“空中花园”则前瞻性预警现代文明的悲剧,陈克华无疑是继林耀德之后,最具挑战性的都市诗人。
  70年代出身的丁威仁,和他的同族们,继续都市主题变奏--关于都市欲望、颓废、新乌托邦梦呓……他们写都市《畸形的鼠》,写《统一标签的空罐头》,写《舔我的屁股,拜托》,写《在高潮中,死也没什么》,写《夜猫群DT》,十分活跃。
  大陆都市诗发展相对迟缓(这主要应归结于迟到的现代化进程),直到1987年才出现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合集(宋琳四人),而后有叶匡政、孙文波、罗殊、马永波,余怒等人的努力。叶匡政出版《经济时代札记》全面介入工商时代人文变迁,罗殊出版《机器兽雅歌》切中机械文明弊端,孙文波、马永波的城市叙事,余怒的城市意象,何拜伦的城市虚无感……都对都市现代化初始阶段,保持一种症候式警戒与针砭。⑨
  两岸都市诗在共同角度与方位上,有着不证自明的一致性。台湾早在田园模式向都市模式转向中,没有放弃“噬心”的主题。也许大陆整个文化氛围,还沉浸在享受高科技成果的“感恩”期,只有少数人意识到工业文明负面的严重性,所以专司此道的诗人尚少。但不管怎样,两岸都市诗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重压、难度与突破。诸如:潜藏在文明深部的隐患、“合法”中的非人性、空心危机、单面人困境等等,这一切都本质地指向人类生存的维度。在这个意义上,都市诗在整个后现代版图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是两岸后现代诗有关题材分类的描述,平心而论,大陆对题材类型的归类,近20年一直“退避三舍”。1949年以来,因意识形态掌控所带来的题材决定论(重与轻之分、大与小之分,甚至细化到军旅、乡村、石油、地质、畜牧、森林……),酿造许多苦果。新时期以来,故打破题材界线已成拨乱反正之道。近十年,题材类型的划分逐渐淡出,转换为更宽阔的维度取向:诸如生命维度、神性维度、解构维度、身体维度、新古典维度。在诸如此类的维度取向下,可能再具体细分为各式命名,如被称为“后意象”的余怒,惯用意象做断裂的歧义与衍射处理;后语言的陈道辉,铺天盖地播撒语言沙尘暴,恍入迷宫;后意识流的安琪,把众多场景、心理碎片闪回式镶入诗里;后口语的沈浩波,制造“口水”的叙事学;后政治的杨春光,高举武器的批判,推行无禁区写作;后审丑的稚夫,把“以毒攻毒”、“以恶抗恶”的策略结合到极端的地步。
  打破题材划分,改用维度、向度,以及更为合理的命名来重新释放后现代写作能量,这是大陆新出现变化的苗头,也是台湾通用的题材划分难以完全涵盖的,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关注。笔者在考量对象时,的确也更乐意突显诗歌内部元素,淡化外部特征,以避开某些题材先在的局限。
  
                        三、语言与思维方式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的呈现,就是语言的呈现。诗的立足,泰半取决于语言的刷新。故任何时期的诗人都致力于语言的魔方。台湾魔方的玩法主要一是纯语言诗,二是异质混成。
  纯语言诗在本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游戏。都是对所指尽可能屏蔽,进而突出、放大能指功能,造成拉康所说的“符号链条的断裂”。相应于手法上多采用拆散、粘性、内爆、剪切、个人方言等手段。
  林群盛曾经用13种符号插入表现公元2769年的新文字,在《英文课》中安排大量同音异字,干扰阅读;刘季陵在《日课表·同语》中,全部采用注音代替汉字;田运良的“孤独杂志”则以8种标点符号,指示文明的不确定。夏宇《降灵会Ⅲ》拆散各种偏旁部首,做随意组合,颜艾琳《史前》将所有标点符号,置于每一诗行前头,从而托出“前”意味。
  大陆对纯语言可不那么“追星”,虽然有美国语言诗派影响(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做了不少引介),但大约只在1990年左右出现周亚平、车前子为首的《原样》、1993年周俊的《对话》,以及后来集中编选的《中国语言诗选》,⑩此后几年就销声匿迹。其语言立场与方法,大致是从字词基本结构出发,中止语言文字固有的因果链,争取文字重新获得独立,在进入话语活动中预示各种向度。不过,它太夸大语言文字的结构形式,过分依赖纯语言嬉戏,而止于自己设计的陷阱。这期间的实验性作品有《编排方式(底+面)16k2》、《汉诗一种》等,然而始终未能形成声息,充其量是昙花一现。这从另一侧面,再次证实大陆一般对内容的重视,远甚于对形式的追求。
  台湾对语言的另一操作,是全面羼入异质混成,几乎动用所有应用文体:告示、章程、通知、申请、合同、企划、商标、字典、歌词、电话簿、通讯录、花名册、启事、留言、招贴、说明书、气象预报、实验报告、法律文书、交通规则……形成变换多端的“杂语”诗歌。罗青《在星期三早晨》,操起分镜头脚本语言。《美丽的市声》,联袂13位诗人广告语。《档案二》,采用二进位的编码语言。林耀德选择《二月二十八日》,张贴海报语言。黄溶智专为《品鸽协会--招生章程》做文案语言。《画家的记忆》,是口头报告体语言(鸿鸿)。《塑身广告》(侯吉谅)属于新、旧诗体语言组接:上阕用楷体印出古代经典《上邪》,下阕用宋体自创《下半身的苗条是吸引男人的第一步》,新旧体形式与内容的强烈对照,衬出古今爱情反差。不管是纯语言嬉戏,还是应用文体流布,台湾诗人似乎更愿意在工具载体层面上运作,即在主体意识统摄下,精当地加以利用,这样生命意识与语言意识的结合就不那么紧密了,冷静的技术处理倒成了热门货。
  而大陆,生命意识大幅度觉醒,仿佛一下子触发语言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巨大能量。普遍认为语言与存在是一体的,语言本身就是存在,“人是语言的一部分”,“语言在劳作”已作为一种写作原则,深入人心。11语言的自足性前所未有获得重视,“语感”的冒尖就是强有力的证明。1985年,“语感”一经发见,便迅速引入诗歌,而且很快成为诗歌本体构成。语感是生命意识和语言意识汇合一体的通道,是生命意识与语言同步言说的流露。因而语感是感性、灵感、脱口、也原态的。语感自然引发出口语诗潮: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手写我口”。同时也怂恿了生活流水账。早期韩东(《我听见杯子》、《下棋的男人》),杨黎(《红灯亮了》、《大雨》、《声音》),以及何小竹“元语言”(原初写作)等在这方面有不少探索。质而言之,语言的本体性型构和自足性强调,体现在意符化追求过程,诗人为本真事物找寻安身之地;语义的传达,不再成为本文终极目的:而言说的自动或半自动,可能呈现为生命的清新状态。
  都说艺术就是用不同眼光打量世界,由于后现代把“眼光”做了近乎360度大改变,故后现代的诗歌思维方式,与此前的一切方式大相径庭。在台湾主要有:寓言、移心、延异、复数、魔幻、雌雄通体、后设、博议、拼贴、意符游戏、意指失踪、即兴演出、征引、黑色幽默等二十多种。12比如很少见到的误推方式:有黄溶智《寻找》采用逻辑上误推原理,通过四度层层推进,犹如一篇微缩论文,最终赢得“翻供”的胜利;博议方式:陈克华在《车站留言》里,将10个乘客的“交代”片段,组合共同版,寥寥数语就呈现散沙状的人生世态;延异方式:夏宇的《其他》,把11种零碎的生活表象连缀起来,消隐所指,突出能指,然后在结尾用一个“爱”字,把前面所有“废料”给提升起来;“替补”方式:颜艾琳《倒背如流的诗》,将两岸二十多位老中青诗人的诗句,辑录镶嵌,显然有意消灭自己的原本踪迹,提供另一组踪迹,这就是德里达所推崇的“替补”效应。焦桐最新出炉的《青春标本》,13更是在《试题》上任性涂鸦,不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竟连别一语种--英文试题(包括听力、改错、是非、选择),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数学试题(选择、填充、计算),都统统“选入”诗里,再次把非诗的互文性、非诗的构成方式推向悬崖。
  而在大陆,80年代的诗歌方式庶几为意象化所主宰,后来则被事象化所分流,90年代开始向"综合"方式靠拢。综合是各种文体文类的大拼盘,它既是视角的又是手段的:复调、多声部、不谐和音程、对位、离间、陈述、戏剧性、散点透视、亚叙事、互文……纷纷组成各种综合杂语体。
  大陆的“综合”方式,一般不像台湾在单一品类上长驱直入,而是经常做成超级大杂烩。典型者像安琪《轮回碑》,总共塞进童话、旧诗词、任命书、邀请函、访谈录等12种文体,属于大混沌交响。而所谓的民间派却不屑这种作风,他们喜欢采用“下里巴人”的方式,常用的也是最普泛的有:戏拟、反讽、拼贴、谐趣。李亚伟的反讽方式、阿坚的戏谑方式、胡冬的幽默方式、马松的荒诞方式,一直以来获得很好反响。沈浩波的《我们拉》,借日常生理排泄,戏弄花朵般生活。安石榴的《26区》,通过机械枯燥的街区排列,反讽牢笼般生存。杨春光再次用《大雁塔》戏拟与拆散杨炼、韩东的“大雁塔”。张小云收集现成的“通知”、“短信息”、“邮件”冷静地嘲弄非典时期社会百态。口语化配备后常规武器,如果运用得当,显然比综合的繁缛方式更易于流通。
  
                          四、结语:生成与问题
  
  一、正如现代性隐含着后现代性一样,两岸现代诗,其实早也孕育着后现代胚芽--它储备着既承传又反叛,且以反叛为主导力量的变造势能,这就使得后现代诗出场,不是偶然的历史机缘、人为的催生,而是众多后现代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后现代诗,在世界后现代文化--无可阻挡的潮流浸淫下,经由本土实践孵化,最终呈现出“草鞋无样,边打边像”的复杂样态,故裁定它是殖民化产物未免过于简单,确证它是“历史进化的优胜”同样显得幼稚。只有在存在合理的前提下,才可能在多元价值的框架里看到,台湾业已取得渐进式生长态势,并于“现代”、“乡土”两大格局中,跻身于“第三者”。大陆后现代诗,则在相对严峻环境,克服时间差,顶着各种高压,依靠群结力量,于短期内做压缩性反弹,呈现加速度的、跨越式生长特点,在范围与强度方面,远甚于台湾。
  二、两岸后现代诗的发轫与形成,从整个中国新诗整体流程上考量,它担当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且这个环节是以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题”(反叛)面目出现的;从新诗本体内部考量,当各种现代审美元素渐趋饱和时,它的生长性必然谋求其它多种可能。后现代的出现,提供了与此前完全不同的通道与空间。西化的指责,非诗的指责,都难以摘除此一环节的存在,也无法去掉“反题”的存在。它的合法性和自然生成性,固然体现在大量平面模式,如历史感丧失、主体性消解、零散、类型、复制。但不可否认,它也提供一些与此前不同的深度模式,我们肯定这些深度模式,就是肯定后现代的生长性,它的正值效应是促进新诗拥有不断变化的活力,也使新诗更加丰富复杂起来。并最终在“合题”中,走向成熟。
  三、两岸后现代书写宗旨,大抵都以消解为辐射源--去中心、离散化,对传统文化秩序、价值体系、主流话语,实施颠覆、诘难和指控。除少数极端者热中于能指(指符)层面肆意滑行,不顾一切后果极尽破坏,多数作者还是游走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远非一味地“后”下去。不同的是,大陆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打出反文化、非文化旗号,大有"退出人退出文化退出价值退出形容"的惊人之举,显得一厢情愿架构庞大,台湾方面则以个人零敲碎打且深思熟虑的实力,出入边缘岛屿,带着浓厚的技术理性色泽,相对“务实”而堂庑较小。当然,两岸诗人在传统文化上赢得解构的彩头,同时也留下艺术上难以弥补的亏损。
  四、台湾后现代诗人一般都恪守文化的主体性,通常以略为平视的视角,俯看对象,于“认知”层面化解对象,相对具体细密,写作主体(与文本主体)比较统一,带有一股学院的精英书写味道和“钻牛角尖”作风。大陆一开始就被主体的客体化所驱策,同时有意轻慢写作伦理学,热中“零度”风气,掏空或淡化文化的主体性,常常“降格”为物的视线,冲动于感性运作,也不太顾及美学底线,特别在非崇高、非和谐、非修辞、非美(审丑)原则导引下,演绎粗鄙,带有一种自立寨门、我行我素的流俗气息,也沾染不少功利色彩。
五、台湾后现代诗注意高科技资讯,善于利用图像、色彩、声光、卡通等手段,发展动态的多媒体诗歌;在形式上完全放开,即使像“博议”、“误推”、“延异”、“后设”等比较生僻的思维方式和手段,都进行“穿过针眼”的开发。看重形式,在形式实验上特别叫劲卖力,在方式上广为拓展。大陆则基本停留于平媒动作,更愿意采用普遍的常规思路和手段:比如戏拟、反讽、谐趣,是最广泛流行的消解方式,这或许是多年来大陆“内容永远大于形式”的教化结果。
  六、台湾后现代诗,无论侧重意符拆解或指符游戏,皆有一番拼尽语言的努力,但诗歌语言立场似乎还徘徊于工具论、载体论层面上,对语言层层进行知性“施暴”,不时露出“语言狂欢”的人为性,故语言显得较为生僻。大陆后现代诗早就把语言提升为与生命同等高度,形成语言与生命同步互动的“语感”,“语感”迅速与口语“汇通”:既带来原生本真的一面,也充塞着生命分泌物,借口语外壳批量生产赝品的劣迹。大陆口语化犹处于纠缠不清、争执不已的两难,一时还难以取得共识。
  七、不可否认,在解构这一核心动力的全力驱使下,两岸诗歌标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失衡,诗与生活的界限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诗的美感遭到巨大伤害,诗的接受频度大大缩小了。晚近两岸对异质材料大开绿灯,鼓捣综合、互文写作,导致诗继续朝芜蔓、混沌滑下去,再次使悬而未决的晦涩问题悬而未决(仿佛宿命般再度重蹈前现代诗的覆辙)。网络的兴起,也使相当文本走向另一方面的流俗和简单,写诗变得没有什么难度了。意义的亏空和价值的荒废,确实教诗的重构工作步履维艰。两岸这些痼疾,是多年的共同的,有的还相当严重,它是极端后现代带来的负面。面对大量非诗、非艺术的不满和指摘,两岸"后"诗人该如何应对呢?是继续义无返顾极端到底,抑或有所反省、收敛和做出调整?
  
  ①徐敬亚等四人编辑:《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收入68个"社团"234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②如《后朦胧诗全集》(上下),万夏萧萧主编,收入73位诗人1500首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亵渎中的第三朵花--后现代主义诗歌》,周伦佑主编,收入39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打开肉体之门--非非诗选》,周伦佑主编,收入18人93首诗,诗论5篇,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溪萍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版。《新死亡诗选》帝根主编,收入26人,及相关文章9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餐桌上的冷风景--中国后现代诗歌诗论选》陈旭光主编,北京大学1994年版。《他们10年诗选》小海、杨克编,收入48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诗江湖--先锋诗歌档案》符马活主编,收入82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③孟樊《台湾后现代诗的理论与实际》,第一章第五节,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④孟樊先生把“原住民”诗列入后现代队列,似有欠妥。就其总体情形,应归入写实主义范围,较为合理。
  ⑤丁旭辉《台湾现代诗图像技巧研究》,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年。
  ⑥张小虹《欲望厨房》,《完全壮阳食谱》序言,台北,时代出版社,1999年。
  ⑦须文蔚《数位文学论》,38页,台北,二鱼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⑧向阳的网络诗也有上佳演出。如《一首被撕裂的诗》分别提供动画版、拼贴版、文本版、和cjif版;《小满》产生回文与镜像呼应的效果;《四联句》在声音与跳跃中做循环往复。
  ⑨何拜伦《何拜伦诗集》,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0年,大陆个人首次于封面上标明“后现代主义作品”。
  ⑩周俊主编《中国语言诗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章燕《关于后新诗潮诗歌的语言问题》,《诗探索》1999年2期,139页。
  12林耀德、孟樊编《世纪末偏航》,209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13焦桐《青春标本》,台北二鱼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
  14陈仲义《大陆先锋诗歌四种写作向度》,《诗探索》2002年1期,121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22:25 , Processed in 0.0977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