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丽芳和她的“蒲公英行动”团队(组图) 2009年12月05日
对农村的学校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而言,美术教育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那些学校,几乎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和城里学校一样精美的课本是有的,但学习那些课本却是一个遥远的梦。为了孩子能够用笔去描绘他们童年的快乐与烦恼,有很多人在努力着,“蒲公英行动”就是其中的一个。近十年来,“蒲公英行动”足迹遍布全国的十多个省份,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间……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学生画在墙上的壁画 湘西凤凰腊尔山希望小学学生和他们的树皮画 ■特稿·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
■本报记者 张树伟
见过谢丽芳的人,大都会被她打动。
谢丽芳是湖南人,1949年出生,身材矮小,略有白发,语速很快,思维清晰,声音柔和而年轻。她本来是个画家,曾做过剧团舞美设计、广告宣传,还当过衡阳市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后来成了长沙铁路二中幼师美术教师,走上了美术教育的道路,再后来又调入湖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作,出版了《儿童色彩画》、《儿童陶塑》、《儿童黑白画》及《儿童创意画》等著作。看似很平常的履历,从中我们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感动人的东西。
但请你想象这样的画面:在黔东南的山路上,一位老人乘车颠簸八九个小时,或者徒步走上三个小时,只为了到偏远的小学去,去促进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忽视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或许,你就会被打动。在她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她说,我野惯了。说话时,她语气很淡,你完全无法想象像这样在山路上曾经把脚趾走肿、趾甲褪掉的艰苦日子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尹少淳说,她像传教士。谢丽芳说,我没那么崇高。在她那里,支撑她的是一个朴素的信念。
正如2009年的10月,谢丽芳在黔东南黎平岩洞镇的山路上她对记者所说,你没办法放弃那些信任你的孩子。
拒绝临摹保护孩子的绘画天性
1998年的冬天,已经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儿童绘画考察多年的画家谢丽芳进入湘西,和她同行的还有当地的教研员和关注儿童美术教育的陈卫和。谢丽芳回忆说,那时候正下大雪,他们三个只能牵着手走进湘西的山里。在一个村级小学,一位50多岁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虽然那里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但他们看到了很多孩子的画。石头上、墙上、门板上都有孩子的画。
这一切震撼了她。她说,那些原生态的儿童画是孩子生命的律动,是很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
这次考察改变了她以后的生活轨迹。回到城市,她不止一次地对陈卫和说,我们不能扔下湘西的孩子不管。作为画家、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她放下了自己的事情,她把自己的视野投向更为广大的偏远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在此之前,谢丽芳是一位成功的美术老师,她有着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先后发表了很多有影响的文章,阐述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在《为什么要鼓捣鸟蛋》中,她讲了一个故事:四岁零七个月的罗小艺画了一幅“太阳死了”的图画,我惊惑这么小的孩子如何承受得了这么严肃的命题。原来孩子喂养的两只小鸡被父亲不小心踩死了。她看到了死,感到恐惧。她可以不吱声,把害怕藏在心里,也可以躲进父母的怀抱,以求安慰。但她却通过绘画的形式,缓解了内心的不安。她迅速地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和几抹黑色,从她的画面上我也没有看出什么。但她指着圆对我说,那是太阳,黑色的是烟。接着又说,烟过去了,太阳就会活的。说完后她的情绪明显好转。
在谢丽芳的眼里,对儿童的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是保护,保护他们的天性。对儿童而言,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性的东西,而是为了实现和外界的交流,画得像不像其实并不重要。相反,在老师的指引下摹仿得很像反而是儿童画的歧路。而城市儿童的绘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摹仿教学。为了帮助城市的孩子寻找被遮蔽的童真,她带着孩子往乡下跑,去寻找没有经过美术教育的农村孩子的涂鸦,希望那些原汁原味的儿童绘画可以启发城市的临摹教学,使它的思路获得突破。
后来,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跑向更偏远的山区,越来越多孩子的涂鸦震撼了她。哪怕在最偏远的山上,只要有村落,有孩子,你就能从山石上、门板上发现类似原始岩画般的儿童涂鸦。毫无疑问,她和孩子们的收获是巨大的。孩子的绘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在美国、法国都展出过。而她也在这种调查中逐渐充实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收获,还有一个更让她震惊的事实,那就是在这些偏远的地区,美术教育似乎是一片空白。
谢丽芳编写过美术教材,正如和她当年一起调查的朋友、后来成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教授的陈卫和所说,我们呆在城市里编写美术教材,以为农村和城市一样,老师可以把教材上的一些东西教给学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偏远的农村大多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他们甚至缺乏基本的材料,比如你让孩子用宣纸画国画,对很多农村学校来说,或许没人知道哪里能买到宣纸,更何况,老师不可能会画国画。
蒲公英带着种子从湘西飘起
农村孩子要获得平等的美术教育要从培训教师开始。
谢丽芳把目光放在自己较早进入的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当时有个老师兼着美术老师,它是少有的能够开设美术课的学校。谢丽芳和学校的校长商量,她把那位兼课的美术老师带回长沙,手把手地教了一个星期,和老师交流美术教育的观念和具体的教学技巧。后来,这个学校成为谢丽芳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一个坚实的基地。后来,在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次研讨会中,腊尔山希望小学作为研讨会的观摩学校,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的13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
但这毕竟是局部的,通过这件事,谢丽芳意识到,她应该做的是一个模式,模式的建立是为了美术教育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仅仅靠她来培养一个两个教师,甚至更多,是也不够的。
2003年7月,一个名叫“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白沙希望小学正式启动。谢丽芳是项目的主持人。她开始开发新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培训校长教师。
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蒲公英行动”以湖南湘西为试点的首期项目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对民间美术有深厚感情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骨干队伍。在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的“蒲公英行动”第二期行动中,在贵州、云南、陕西、湖南、江苏五个省份进行由点到面的逐渐推广;以湖南湘西凤凰县和贵州台江县为试点,将音乐、舞蹈引进教学课堂;以云南剑川县民族高级中学为试点,进行民族地区学生的民间技艺传承和就业相结合的培训实验、广东番禺市沙湾区小学与民工子弟学校沙湾镇万翔学校互帮互助的实验……
到今天,这项行动先后在内蒙古等11个省份的13个民族的学校和校外机构建立艺术实验基地80多所,设立了皮影、面塑、泥塑、土瓦版画、傩戏、苗族服饰等各类子课题80余项。
在这近十年的努力中,“蒲公英行动”在艰难中成长,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许多孩子的梦想。一直参与“蒲公英行动”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力加认为,民间美术的核心,就是生命本体的释放。他举例说,在很多边远地区,女孩子绣花绣得好可能嫁得好。有的女孩甚至用一生的精力去探寻,只为绣出一幅最美的图案。于是,刺绣这样的美术工艺,就深深地和当地人的生活、生命融为了一体。“将这些民间美术教给孩子们,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这些民间美术的生长土壤和背后对于人们的含义,这是美术教育回到生命本身的另一种方式。”
著名画家、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何韵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谢丽芳和她的团队对孩子的巨大影响:连彩色粉笔都买不起的孩子过去要学美术是一种奢望,但现在,当他们可以用草编动物、用泥做小人、用草纸撕成图形、用树皮画出脸谱的时候,他们的眼睛看向我们时,就不仅仅是单纯,还有自信和欢愉……孩子们有这样的童年经验,未来也会更加热爱生养他的故土,珍视他们的民族和民间艺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