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作文”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8 07: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发现作文”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
——邓湘子答《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孙卫卫问
问:我已经是成人了,但还是很喜欢读《发现作文·风靡版》,读后很有收获,觉得这本书应该向广大中小学生推荐。您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
答:谢谢你喜欢《发现作文·风靡版》这本书。之所以写这本书,与我的经历和关注有关。我做过中学教师,现在是少儿刊物编辑,一直在与中小学生和他们的作文打交道,从教育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灵世界。我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通过文学的方式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从成长的角度来看中小学作文教学,感到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注重写法的传授,而缺乏科学思维训练,缺少人文精神教育。
前几年我写作《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一书,在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过程中,袁先生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发现”。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在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发现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从而获得成功的。为了写好袁隆平先生的传记,我阅读了几十位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的传记,感受到这些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都是建立在他们的发现之上的。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著作,无不都是表达出了作者的科学发现和心灵发现。我感悟到,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在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真诚而又智慧地表达出了自己伟大发现的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伟大的发现造就了他们!
这些各种各样的发现,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发挥神奇的作用。联系中小学生作文常见的面目雷同、缺乏个性的通病,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独自的发现,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我因此想到,借鉴科学家的发现思维,引入作文训练领域,把作文训练与人的心灵成长和思维训练联系起来研究,也许可以给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一种科学思维。“发现作文”这个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我认识到,小作者的发现,当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发现,但不同层面上的发现,其思维特征有着共同的规律。我写作《发现作文》这本书,就是想在作文训练方面探索和应用这一规律。

曾经和一位作家聊天,他对市面上出版的所谓指导学生写作的书很不满意,他说这样的书可以出,但最好由作家来写,而不是教作文而不写作文的老师写。您觉得您这本和它们有什么不同?老师写的好像偏重于应试,怎么开头,如何结尾,等等。

答:作家的写作与学生的作文,在表达作者自己的生活发现和心灵发现方面,应该是一致的。但我不赞成把两者等同看待。作家为了把一个故事写得艺术化,是需要技巧探索的。中小学生写作文,主要是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用文字表达的兴趣与自信。我认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一定能写好指导中小学生写作文的书,但懂教育的作家会做得更好。

作文指导书比较多,好的确实少见。教作文而不写作文的老师写的书,就像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一样,比较注重“怎么写”,侧重写作技术方面的指导,而不太重视“写什么”,即忽视表达内容方面的启发。实际上,学生写作文主要还不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而应该是心灵的问题、思维的问题、观念的问题。过多强调“怎么写”,往往有误导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技巧方面。我的《发现作文》与别的作文指导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是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待作文训练的,是从一个孩子人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思考作文行为的。因此,我主张要重点启发学生明白“写什么”,激活发现意识,养成科学思维方式,形成发现的眼光,将生活与作文、心灵与作文、思维与作文联系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

问:那些指导学生作文的书,目的很明确,比如如何使中高考作文得高分,如果您的孩子现在正上学,您会教他们怎么写好作文?是给他们看您的这本书,还是看如何使中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书?

答:我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好像没有读过如何得高分的作文书,我们家的书柜上没有这种书,她的作文写得还不错。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主要在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她阅读,而没有直接指导怎么写作文。我们从来没有布置过家庭作文,但有时会翻一翻她的作文本,和她讨论一下,对她写得好的作文进行肯定。我的《发现作文》里选用了她的作文作为例文,书刚出版就让她阅读了,她认为“能开阔思路”。如果她的老师要求她去读得高分的作文指导书,而她自己又愿意读,我不会去阻止。让她明白高分作文的要求,考试时能得更高的分数,当然是好事。
我相信优秀的作文是可以获得高分的。提倡发现思维训练,目的就是要写出优秀作文来。因此,写作“发现作文”与追求高分倒是并不矛盾的。一位博士朋友曾经问我,他说你的“发现作文”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说,从产品的形式来说,“发现作文”的最高境界就是世界一流的文学作品、一流的科学论文、一流的艺术作品,因为那里面表达的是最伟大的发现。从人的成长来看,“发现作文”的最高境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是培养优秀的人,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中小学作文训练中,“发现作文”训练当然是让学生写出最优秀的作文来。袁隆平院士给我的“发现作文”课题题写了“学会发现,启迪智慧”的题词。我觉得这个题词很精彩,“发现”是与“智慧”密切相关的,富有智慧的作文当然可以获得高分。

问:假如请您主编一本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的作文选,您会怎么编?

答:实际上我已经编过一套小学生作文选了。我的“发现作文”基本想法比较成熟后,曾在二十多所小学里开展了作文实验。我在这些实验学校给老师讲座,请老师们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动的语言,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真实和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发现亲情,发现情趣,发现细节,发现学习的快乐,发现人生的榜样,发现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发现带来新奇与惊喜,激发思考和探索。一个学期之后,出现了一批具有发现思维品质的作文,我看了非常惊喜。
这些参与实验的小学生写的作文,不仅内容生动鲜活,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变得更加敏锐,更加富有探索精神。我主编的《小学生发现作文快乐总动员》这套作文选,一共五本,分年级选编,就是按照“发现作文”理念来编辑的。编辑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小学生生活和心灵的丰富多彩,感受到了他们发现的快乐,这是很愉快的。这套书出版后得到小读者的喜欢。我把这套书看作“发现作文”观念孕育出来的第一个成果。实践证明,“发现作文”观念应用起来并不难,小学生比较快地接受和尝试起来,中学生当然更容易操作。

(本文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2月8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19:23 | 只看该作者
邓湘子主编
湖南师大出版社2008年暑假隆重推出
《小发现者丛书》总序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小发现者
邓湘子
1
近几年来,我对中小学教育的状况和少年儿童的成长进行了一些观察和研究,提出了“发现教育”观念。
1993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生导刊》的编辑工作,对于“人是如何成长的” “童年的成长需要哪些精神元素”之类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写作《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和《不再饥饿——世界的袁隆平》两本书,我的教育观察和教育思考获得全新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
我在采访袁隆平先生的过程中领悟到,杰出人物都是伟大的发现者。他们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们的伟大发现之上的。他们的著作和成果,都是表达出了他们的心灵发现和科学发现。我从而联想到,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每一个人。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发现,对外在世界的发现,是多么神奇和重要。然而,一些教育者眼里看到和心中看重的往往只是结果,常常忽略生命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宝贵的发现和体验。
从新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我对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与学习行为有了全新的感悟和认识。我提出“用发现的眼光写作文”“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用发现的眼光去学习”,希望中小学生唤醒发现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发现思维,成为勇于探索和善于发现的人,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的人。

2

我努力把“发现教育”观念,体现在自己主持的《小学生导刊》上,还在一些学校开展作文和阅读方面的教学实验。刊物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被评为“中国优秀少儿报刊奖金奖”和“湖南省第三届十佳社科期刊”。
在思考、实践和交流的基础上,我逐渐构建和丰富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现作文”、“发现阅读”和“发现家教”的观念,构成了我所倡导的“发现教育”的基本内容。
2004年,我写作《发现作文·风靡版》,主编《小学生发现作文快乐总动员》系列丛书,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2005年,我策划编辑《心灵的声音——让作文成为与父母沟通的桥梁》一书,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
2007年初,我创办个人网站——发现教育网(www.faxei.com)。
“小发现者丛书”是我和我的同事近几年实践和研究的美好成果,把“发现教育”观念变成了可操作的快乐创意活动。我们主张用创意激发创意,具体地说,就是用美好的教育创意活动,引导孩子有创意地生活、学习和实践,培养孩子们从小做小发现者,长大成为大发现者。
希望这套书能够进入到孩子的成长生活中去,他们通过开展书中的创意活动,丰富童年的生活内容和生命体验,获得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3

    “小发现者从书”6册——
    《小发现者作文地图》,用全新的创意活动,拓宽孩子的生活空间和心灵视野,指导孩子的实践行动,丰富心灵体验,获得惊喜发现。
    《小发现者阅读地图》,提供丰富的阅读线索,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儿童文学经典和儿童科普经典,把用心阅读与创意活动结合起来。
    《小发现者电影地图》,提供欣赏经典儿童电影的线索,把世界各国的优秀儿童电影作为美好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的心灵生活。
    《小发现者成长地图》,描绘出100位杰出人物的成长图景,让孩子看到生命不断地走向优秀和卓越的动人景象,看到生命成长与人生成功的多样性,找到自己的人生榜样,激发开创美好未来的幻想、梦想与理想。
    《小发现者在行动》,这是我在“发现作文”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部长篇教育小说,具有浓郁的当代儿童的生活气息。本书曾在《小学生导刊》杂志连载,受到小读者广泛欢迎,有些教师把它带进课堂,带进孩子的学习生活中。
    《小发现者家长读本》,是写给家长朋友阅读的一本书,希望有益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家长应当积极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智慧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指导孩子将上面五本书读起来用起来,做到读用结合。

4

    阅读这套丛书时,我建议家长在孩子的卧室里挂上一幅世界地图,一幅中国地图。
家长有必要做引导和示范的工作,指导孩子把课内外阅读了解到的各类杰出人物的名字,及时地写到这个人所在国(省)的版图上去。
尝试根据人物的身份进行适当的分类,采用不同的颜色来写那些名字。如科学家的名字,用红色笔写;文学家的名字,用蓝色笔写;艺术家的名字,用绿色笔写;体育明星的名字,用黑色笔;电影明星的名字,用橙色笔来写……
结合地图开展这一活动,有益于孩子成长的精神营养来自广阔的世界,来自各个领域里卓越人物的启迪。这将是一个快乐的活动,一个美好的学习过程。这样坚持记录下来,将孩子的学习和认知,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让孩子的地理空间意识变得清晰,心灵视野变得日益开阔。
坚持一段时间,家长逐渐就会发现,普通的一幅地图,慢慢地会变得色彩绚丽,形象地展示出孩子的精神世界在逐步拓展,变得丰富多彩。这样的地图,已经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心灵版图。
这样两幅色彩绚丽的地图,会成为卧室的亮点,成为孩子成长的美好记录。它让孩子的成长与开阔的世界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与孩子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联。孩子在观看地图时会浮想联翩。那应该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体验。

5

“发现教育”观念在实验推广过程中,得到我的同事和朋友的鼓励或参与,得到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
袁隆平院士在百忙中曾经两次题词勉励,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一位参与推广的朋友,热情地写下一篇题为《寻找那个奇妙的境界》的短文,正好作为本文的结语——

平凡的生活里,还藏着一个奇妙的、美好的境界
需要透过闪亮亮的童心,才能发现它
每一个孩子,用他们的好奇心
用他们无所畏惧的勇气
用他们的爱和创造力
在寻找它

我们所做的
就是,让沉重作业下的孩子,被标准化的孩子,
让那些孤独的孩子,渴望爱的孩子……
重新找回那颗晶莹的、好奇的童心
让那一颗颗小脑袋瓜子里丰富的想像力
美妙地展现
让那些被习惯生活所习惯的孩子
再次学会质疑和思考
希望借着他们轻盈的、童心的翅膀
带上我们,带上这个世界
一起飞翔
飞向美好
飞向创造
飞向未来……


作者简历
邓湘子,本名邓集湘,湖南绥宁县人,1964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综合性少儿期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著有儿童小说集《雪魂》《一双鞋能走多远》,长篇少年小说《山里的阳光》《大枫树飞上天》,散文集《书里的精灵》、《牛背上的月亮》,长篇传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与谢长江合著),作文专著《发现作文》等近20种。近年来推广“发现教育”理念,在学校、企业演讲、讲课近100场次。文学创作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第四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首届张天翼奖宝葫芦大奖、第16届湖南青年文学奖,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类提名奖,以及《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小溪流》等杂志年度优秀作品奖。现供职于湖南教育报刊社《小学生导刊》编辑部,被评为“第二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工作者”称号。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20:4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生零食消费的调查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学校六年级 谢媛媛
一、研究目的

许多同学喜欢吃零食,一天不吃都觉得难过,但零食吃多了会导致肥胖,或引起食欲不振,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浪费钱。因此,我决定对小学生吃零食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二、调查行动

1.调查个人一天所需的食物:
摄入的能量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班的洪灵同学一天中食物的种类及数量记录:
早餐:面条
200克)
中餐:米饭(2碗)、猪肉(100克)、蔬菜(400克)

晚餐:米饭(2碗)、鱼肉(150克)、蔬菜(200克)

零食:泡泡糖、上好佳(薯条)

洪灵同学告诉我,其实,如果不吃零食,他的肚子也不会饿,只是嘴馋才吃零食的。

2.对我们班同学50位同学最喜欢的零物进行调查:
零食种类
饮料
油炸物
膨化物
其他
喜欢的人数
20
11
12
7

3.我们对某校秋游过程三个班级所带的零食抽样调查如下:
学校
总人数
不带零食的同学
稍微带零食的同学
有一定零食的同学
带较多数量零食的同学
A
32
4
10
13
5
B
36
3
7
16
10
C
30
5
15
7
3

三、吃零食过多的危害:

我们查了相关资料,并请教营养专家,总结出吃过多零食的危害。
1.刺激舌的味蕾,使味蕾的敏感度下降,导致吃什么东西都不香,影响吃主食。
2.食品零食中的添加剂(膨化剂、色素、防腐剂)影响健康。
3.零食影响消化道的正常
“休息”,进而影响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4.吃零食对牙齿的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10岁以前,我们牙齿正处在发育阶段,如果营养不良,牙齿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常吃含糖量较高的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和牙齿保健,就会导致蛀牙。
5.零食多是边看电视、看书,边玩闹跑跳边进食,形成进食不专心,影响营养吸收。

四、建议

1.要控制零食的摄入量。每天只吃一种零食,而且份量不能过多,以不影响吃主食为准。

2.
要选择健康食品。我们要到有信誉的商店购买,并仔细查看商标中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形成节约的好习惯,拒绝零食。按时吃三餐主食,在肚子不饿的情况下,尽量不吃零食,把买零食的钱省下来,买课外书,或帮助在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
指导老师 余上坊)
点评:谢媛媛同学从大多数同学吃零食的现象入手,调查小学生一天所需的正常食物,以及同学们喜欢吃的零食的品种和数量,分析出吃零食的危害,提出少吃或不吃零食的建议。这种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获得结论的探究行动,值得提倡。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21:4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引导孩子做“小发现者”?
——邓湘子答读者问


问:你的文章和讲座中,经常出现“小发现者”这个概念。你所倡导的“发现教育”理念,有一个明确的口号,就是“培养我们的孩子——从小做小发现者,长大成为大发现者”。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小发现者”这个概念应该怎样理解,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答:“小发现者”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大发现者”而提出来的。我在写作长篇传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的过程中,多次采访袁先生,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科研故事,他常常说到“发现”这个词。袁先生的科研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有许许多多的新发现。比如,发现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数十年科研过程中,让袁先生感到惊喜或者感到沮丧的发现真是太多了,一个又一个的发现促使他最后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大发现。袁先生的杂交水稻事业,正是在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从而获得成功的。采访过程中,我对袁先生谈到的各种各样“发现”留下深刻印象,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和高度重视,对“发现”这个词有了特别的感觉。我找到袁先生发表的论文来仔细研究,理解到他的文章都是表达他在科研过程中的新发现的。这样的研读使我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在艰难的科学探索中获得独特的科学新发现。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只有独特的发现才是有价值的。由于得到这一重要启发,我有意识地去了解100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发明家、企业家,这些人之所以卓越超群,就在于他们善于发现,并且把自己的新发现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因此,在我的眼里,这些杰出的人物就是“大发现者”。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就应当让孩子从小学会发现,学习做“小发现者”。

问:孩子们那么小,会有自己的发现吗?他们可以成为“小发现者”吗?什么样的孩子是“小发现者”?
答: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小发现者”。每个人从小都好奇好动,“发现”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美好体验。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好奇心,思维变得僵化了,感觉变得迟钝了,对于新鲜的事物缺乏敏锐性,对于特殊的现象缺少进一步探索的动力。我们今天的教育,是过于强调孩子接受现成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就淡化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小发现者”的精神特征,就是好奇心强,敢于尝试,敏于行动,喜欢提出问题,自己主动寻找答案,具有探索的热情,从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不断求索的精神。我有意识地了解了那些杰出人物的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探究他们的成长秘密。我看到许多杰出人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小好奇好动,喜欢探索思考,喜欢动手动脑。他们从小就不是书呆子,不是小书虫,而是行动者、探索者、发现者。他们卓越的思维能力、行动力和创造力,是从小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训练,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被淡化,而是得到良好的保持和激化。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在不断探索与发现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强化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可能得到独特的伟大发现,才能成为“大发现者”。参照和借鉴这些杰出人物成长的经验,作为今天的教育资源并升华为教育智慧,让今天的孩子从小做“小发现者”,我认为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

问:提倡让孩子从小学会发现,做“小发现者”,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我倡导的发现教育理念,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许多家长希望培养“听话”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希望孩子都是考试成绩优秀的孩子。面对孩子沉重的学习负担,我们不禁要质疑: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尽管符合社会功利,但对于孩子来说,是符合成长规律的吗?着眼于孩子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拷问教育的终极目的,“听话”和“成绩优秀”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吗?发现教育提倡孩子从小学会发现,做“小发现者”,是总结了众多优秀人物和杰出人物的成长规律得来的教育理念,希望给孩子的成长带去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带去更加美好的心灵体验和生命空间,提供更加有益于人生发展的思维方式,希望孩子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问:如何让孩子学会发现,做一个真正的“小发现者”?你有具体操作方面的建议吗?
答:近几年来,我对如何引导孩子们做“小发现者”这个问题,有过较多的思考和尝试,得到的一个美好成果,就是即将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发现者丛书》。这一丛书共有六本,我写了其中的四本,另外两本是我指导两位对儿童教育有着探索热情和思想活力的年轻人写作的。这套书寄托了我们探索儿童教育的热情,有着开阔的人生视野,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强调儿童开展创意活动。希望这一套书能够进入到家庭中,提供比较行之有效的智慧援助,提供美好生动的教育活动设计,从而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同时希望教师关注这套书,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有一些积极的影响。我们希望借这套书的出版结识更多的朋友,一起来思考和探索儿童教育。我在一些学校给家长或教师做过讲座,介绍书中的一些理念和活动设计,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认同。我们有信心把发现教育的理念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小发现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27:51 | 只看该作者
发现作文的十大观念

邓湘子

1.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


2.“发现”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真正感知,是对自己内心体验的自觉和自省。


3.“发现”从观察中来,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从感悟中来,从思索中来,是行动的结果,探索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感悟的结果。发现的过程,总是从现象的发现到本质的发现。


4.张开好奇的眼,打开心灵的门,生活中到处都会有发现。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普通的人和平常的事物,有着令人惊喜的闪光点。用发现的观念去观照,习以为常的事物会变得新鲜。


5.发现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或是惊喜的体验,或是豁然开朗的醒悟,或是沮丧的感受。酸甜苦辣都是滋味,我们的作文就是要有滋有味。


6.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吸取鲜活的生活语言,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得更生动。


7.发现作文打破语文课垄断作文训练的传统模式,倡导各门功课全方位地进行写作训练。


8.发现是一座桥梁,沟通生活、心灵、作文三者之间的联系。


9.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拓宽知识视野和心灵视野的过程。


10.发现是探索性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和结晶。发现作文是对自我探索、感悟和创造的表达。


——摘自《发现作文·风靡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29:2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发现作文”
——邓湘子答小读者问


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作文是“发现作文”呢?
邓: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地获得各种感悟、体验、启发,从而学会认识生活、丰富心灵、了解自我和世界。我把那些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发现和心灵发现的作文,那些表达了对大自然有所发现的作文,或者具有发现思维的作文,都称为“发现作文”。

问:“发现作文”是不是要求一定要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内容呢?
邓:能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你发现了新鲜的题材,当然好了!其实,“发现作文”没有题材和内容的限制,如果你能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有自己的新发现,也能写出新鲜生动的作文来。比如,有个小朋友写了一篇《马耳朵表达心情》。大家都看到过马的耳朵,可是这位小作者经过反复观察,看到马在高兴的时候,耳朵有力地竖起。它不高兴或疲倦时,耳朵无力地耷拉着。这样的发现真是有趣而又新鲜。

问:你为什么要提倡小朋友都来写“发现作文”呢?
答:很多小朋友写的作文,都是写表面现象,写得大同小异。提倡小朋友写“发现作文”,就是让小朋友学会独立思考,写出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作文来,唤醒发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问:我们应当写一些什么样的“发现”呢?
邓:可以写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发现生动准确的语言,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现象背后的真实和本质,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心灵的感动,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发现亲情,发现情趣,发现细节,发现学习的快乐,发现人生的榜样,发现人生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发现将带来新奇与惊喜,激发思考和探索,使你们的作文变得生动鲜活。

问:“发现”从哪里来呢?
邓:“发现”从观察中来。平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之前要多观察,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观察的目的就是要有新的发现。有所发现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
“发现”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我们提倡“学会发现”,就是提倡热爱生活,敢于实践,敏于行动,大胆尝试。
“发现”从感悟中来,从思索中来。爱提问题、喜欢思考的人,会从阅读中,从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现。

问:你能教我们一些获得发现的方法吗?
邓: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敏于行动,多观察、多思考。要多一点好奇,大胆尝试,动手动脑。这样就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和感悟,获得属于自己的更多的新发现。在这个基础上,把作文写得新鲜生动,就不难了。

问:我们都能写好“发现作文”吗?
邓:我认为,把“做”与“写”结合起来,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把思考和表达结合起来,所有的孩子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发现中成长起来的,对生活的发现,对大自然的发现,对心灵的发现,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真诚而又智慧地表达出了自己伟大发现的人,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是伟大的发现造就了他们!
同学们应当从小就要努力做小探索者和小发现者,积极地激发自己的发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这样不仅作文会越写越好,你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长大就能成为大探索者和大发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5:11 , Processed in 0.1365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