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9 20: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组简介
和谐严谨求实创新的集体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
http://61.187.64.126/ywjyzjj.htm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和谐严谨求实创新的集体,现有在职(含行政兼职)教师40人,全组人均年龄38岁;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3人;已获硕士学位(学历)15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4人,在读攻读博士生1人。近五年来,语文教研组两度评为学校“优秀教研组”,一次评为长沙市“优秀教研组”,并在长沙市中学教研组长会议作经验介绍发言。
语文教研组承受邓日、吴良俅等上辈名师风范影响,传递周望城、郑定子、吴雁驰等专家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坚持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坚持提升课堂常规教学艺术,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组将教学科研中心定位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四者和谐的语文教学生态环境。
语文教研组多年来所形成的研讨治学、协作备课、轻松教学的氛围得到省市同仁的承认与称赞,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居于全省前茅,教改、著述在省内趋于核心地位,所形成的“开放的语文”“人本的语文”“个性的语文”特色引起行内关注。近五年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形成良好的引领辐射作用。
对此,《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第一期有万字长篇报道《惠及天下苍生是语文——来自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报道》,发表在《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九期的长篇通讯《奠基与飞渡——感悟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广益精神》也对语文组的教育教学作了重点推介。


   语文教研组一批骨干教师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特级教师 周望城 郑定子 易红芝
国家级骨干教师 张迪平  省级骨干教师 李新霞 吴艳蓉 刘进球
   
学科带头人 高三备课组长 汤正良
兼职教研员  欧阳昱北

语文教研组一批骨干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
原党委书记 博才中学校长 周望城
校长 谢永红
原校长助理 教科室主任 郑定子
广益实验中学副校长 晏荣贵
工会主席 康辛勇
年级组长 张迪平 黄志清 张海蛟 莫晖
22位老师担任班主任

语文教研组在学术团体任职的教师
周望城 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教学艺术中心理事、省教育学会中语会副理事长
郑定子 省教育学会中语会理事、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汤正良 省教育学会中语会理事、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市中语会副理事长
   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美育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秘书长

语文教研组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历年高考中考学生的人平成绩名列省市前茅,2005年高考学生人平成绩110分,最高班级人平分119分,均为全省第一,并刷新省纪录。

语文教研组注重以教育科学研究引路,积极开发选修兴趣课程,教师在探索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近十年来,语文组老师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共有五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市二等奖1项。
正在实施研究并获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省基础教育重点课题1项,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近十年来,语文教研组老师在省级报刊发表的论文130余篇,撰写(含参与撰写)的著作?册(本),据不完全统计,指导学生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习作在600篇(首)以上。由语文老师指导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两度获省一等奖。
新世纪以来,语文教研组老师开出“古代诗歌鉴赏”、“《论语》今读”等20余门选修课。

语文教研组多年来坚持开展社团活动,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做了有益工作;同时也为提升学校声誉作出了积极贡献。
白帆文学社是国内最早的中学生文学社团之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百家”(1998年),“湖南省十佳文学社”(2004年),社刊《白帆》为“全国文学社示范性报刊”(1998年)。2002年创办的白帆网www.baifan.net在文学社网站中具有较高的声誉,注册作者接近20000名,发表文章50000篇。
蓝天作文网www.ltzw.com开站两年多,已成为了中学作文类网站的一块响亮的品牌,受到校内外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注册人数近3万,首页IP访问量两百多万次,发表主题文章近5万篇,评论(回复)文章23万多篇。
红叶剧社、绿地朗诵艺术团多年来积极开展活动,凡参加省市中学生文艺汇演话剧调演朗诵比赛,历次都是获一等奖。

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也得到主管部门和学术团体的检验和肯定。
新世纪以来,语文教研组老师个人有13人次获得的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中有易红芝、汤正良各获国家级荣誉称号一次,各省级荣誉称号一次,黄志清、莫晖(三次)、易红芝、欧阳昱北、田  芳、厉行威、李香斌共10人次市级荣誉称号;有吴艳容、谢朝春、黄赛(两次)、吴音莹计5人次获湖南省赛课一等奖;有吴艳容获湖南省教育直属工委演讲一等奖;有吴彩霞、陈琳、李显亮、田芳、谢兰萍、黄丽(两次)、吴音莹计8人次获长沙市赛课一等奖;有汤正良、付晓源等10人次获省市论文评选一等奖。

新世纪以来对外交流
李新霞  国家侨联 赴文莱汉语言文化交流讲学
汤正良  省教科院、中语会 高三教学研讨会专题讲座两次,示范课一次
        市教科院、中语会 高三教学研讨会专题讲座三次
郭在时
2004
全国部分师大附中协作体交流课一次

欧阳昱北 市教科院、中语会 高三教学研讨会示范课一次
厉行威 市教科院、中语会 高三教学研讨会专题讲座一次
  
李显亮    省教科院 扶贫示范课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0:28:01 | 只看该作者
惠及天下苍生是语文
                       记者  刘秋泉 黄耀红 许云莉
    前不久,我带领我校师生一行24人赴加拿大温哥华南伯特中学回访,特意对他们学校的课程标准体系进行了考察,很受启发。我注意到,在他们开设的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是校本课程,供学生依个性和兴趣自行选择,只有两门是有国家统一标准的,那就是英语和数学。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学段,母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与人交往、沟通,还是从事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我说,语文应该是百科之本,因为她是一个人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品行修养的起点,对此,我有着深切的体会。现在,不少学生认为语文难学,不少教师认为语文难教,我看关键是要解决好课程标准的问题,要让语文教学重新回归生活,讲求实效。如果为应试而学、为应试而教,那肯定会困难重重,也一定是学不好也教不好的。
  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学,历来有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优良传统,良师辈出,实绩斐然。在师大附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凸显了不少亮点。通过大批优秀毕业生的反馈,我们注意到,在他们对母校充满深情怀念的同时,往往流露出对他们的语文任课老师的衷心感激。
  我真心希望,我们各个学科的教师,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语文学好。
             湖南师大附中校长 常力源

   “湘水映春晖,麓山钟灵秀。附中广益,广益附中——”
  当湖南师大附中这所百年名校伴着这青春的旋律迈入2007年,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射到她的身上。
  也许大家还记得,正好是十年前,《人民教育》和《湖南教育》同时以“四大发展目标,一条高速航线”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湖南师大附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附中人用自己长期的艰苦探索,诠释了高标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对全国中学素质教育的风起云涌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今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她的一个点:语文教育。
  为什么要关注语文教育?曾几何时,封建科举以文取士,把语文的功用推至登峰造极;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又被放逐到沉寂的边缘;曾几何时,应试教育把语文的人文和诗性消磨殆尽……起起伏伏之中,语文甚至成了道理上“重要”,而事实上受到轻视的学科。
  如果语文为之轻,孰能为之重?
  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南师大附中,走进他们的语文教育。


“开放”的语文:蓝天,白帆,绿地,红叶……

  提到湖南师大附中的语文教育,首先会想到他们的蓝天作文网。
  师大附中一直坚持着大语文的方向,而“蓝天”开放、高远的意象恰恰吻合了他们所秉承的语文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这样展开的: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是文章惟一的最终的读者,孩子作文的目的是看如何应付这次作业;反过来,教师即使认真批改了文章,批语的读者也是惟一的、最终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师大附中的语文教师们决定从网络寻找突破口。他们感觉,网络作文有虚拟时空、立体架构、多向交流和写作的自由度、保存的无限性,还有图文音乐的辅助表现,都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正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互动”的学习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蓝天”作文网应运而生。
  但附中人创办蓝天网的目的,还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他们更看重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做人,体味尊重,积累思想,培养情商,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蓝天网站建成一年时,主帖便达两万多篇,五星级佳作过半。粗略统计,全国各类报刊从网上采稿不少于200篇;评论12万多篇,平均每个主帖有回帖6篇,其中有几次很有意义的讨论,每个主帖的回帖数以百计。首页IP访问总量582144,主题文章浏览总量7905657。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蓝天”平台的“火爆”程度,附中人由此开辟出语文教育的一片魅力空间。
  在“蓝天”网上,实现了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多维度关注。广大家长同他们的孩子一样,被“蓝天”深深“网”住了,海外的游子把“蓝天”当作了向祖国母亲倾诉的“圣地”,老师们则把“蓝天”上的作品当做了难得的教育教学资源。
  “蓝天”的主人——孩子们的感受最为真切动人:
  “ 我总在想,这里就是一片真正的蓝天,白云朵朵,我们就像一群自由自在的鸟儿,扑哧着翅膀,尽情地翱翔。这里有领队的鸟儿,有追逐的鸟儿,还有刚刚起飞的雏儿。我们都在歌唱,我们从文学的晴空飞向美好前程。”
  “我一直认为人是需要两个家的: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一个是精神的家园。在那里我们可以纵情恣性地放飞心灵的牧歌,展示真实的自我,把久违的冲动拿出来晾晒,快乐抑或忧伤。我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心灵的蜗居。”
  “也许,对于蓝天来说,我只是沧海一粟,一瞬间便淹没在连天碧色中,但千千万万朵小小的云彩,才点缀出了蓝天的阔大与多彩。喜欢蓝天,喜欢它的包容;也许,对于蓝天来说,我只是馋嘴的丫头,觊觎着春色满园。”
  网站的主要创办人、学校语文组组长汤正良老师介绍说,作文恐怕是学生和老师都感头疼的事,学生写作、老师批改普遍缺乏兴趣,而“蓝天作文网”的开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的的例子太多了。许多学生一个学期就写了几十篇文章,真正实现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苦差”为“乐事”。当写作成为了表达需要,成为了“不吐不快”,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必然”。在网上,我们看到了许多极鲜活极具灵性的文字,也许这即是巴金老人讲的“只有写作才能学会写作”罢。高中2002级学生是随“蓝天作文网”一起成长的一届学生,2005年高考学生语文人均成绩110多分,为全省第一。几位毕业班任课教师说,这届学生考得这样好,与“蓝天”作文网有着必然的联系。
  湖南师大附中的“蓝天”作文网着实声名赫赫。湖南省纪委书记许云昭(时任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视察学校网络教学时的题词就是援引“蓝天网”的题标——“同在蓝天下,共享阳光和雨露”。“蓝天中学生作文网”曾在互联网综合排名15000名,被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报道,省作协副主席叶梦女士曾向国外的教育考察团极力推介“蓝天网”。
  不惟“蓝天”,师大附中的语文社团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意境悠远的诗意系列:红叶剧社、绿地朗诵艺术团、白帆文学社……白帆文学社是国内最早的中学生文学社团之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百家”“湖南省十佳文学社”,社刊《白帆》为“全国文学社示范性社刊”。红叶剧社、绿地朗诵艺术团凡参加省市中学生文艺汇演话剧调演朗诵比赛,均获一等奖。
  这样,每个语文社团都是学生可以尽情展示才情和飞扬个性的广阔天空。
  附中人都还记得,多年前一个冬日的下午,天空飘着鹅毛雪花,附中艺术节闭幕式上学生社团在为师生们作汇报演出。寒冷没有影响观众热情,高三毕业班何炅、龙丹妮等同学的朗诵,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大家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去。
  红叶剧社也留有许多佳话。在观看一次演出时,常力源校长被感动得落泪了,他对一起观看演出的老师和来宾啧啧称赞说,别看这些孩子年纪小,却个个“身怀绝技”,蛮厉害啊。校长的感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附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中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的姚远曾是白帆文学社社长,学业之余,创作了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遗忘的时光》出版。她说,没想到中学阶段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至今,文学丰富了我的生活,也提升了我的人生质量。
  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袁先欣也曾是白帆文学社社长,她说:“白帆文学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锻炼,不仅仅是文笔,更多的是活动组织能力;我保送进清华,文学社社长的经历也帮上了大忙。”
  经常听附中的学生说,在附中学语文就是“有味”。“有味”一词的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呢?乃是附中语文教育开阔、高远的襟怀。


“人本”的语文:走内驱型发展之路

  走进附中的办公楼,映入眼帘的是“以人为本”四个大字。百年附中,治学理念上始终突出一个“人”字。
  如果说“蓝天”作文网是师大附中开放型语文教育的一种形式,那么他们长期所坚持的内驱型语文教育,其核心便是着眼“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语文素养不全是通过课堂“教”或者由教师“指导”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自己“写”出来的。倡导自主学习,也就是授学生以“渔”,就是把开启语文的钥匙交给学生自己。
  凡是年长一点的语文老师,对特级教师、湖南师大附中副校长邓日这个名字不会陌生。他于1991年参加了全国高考命题,当时全国只有两位中学教师获此资格。他主持的“中学自能作文分项训练”,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科研一项收效显著的成果,成为当时国内中学作文训练体系重要流派之一,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自能作文”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它以心理能力训练(主要为思维能力训练)为前提,以写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文体运用训练为主体,来划分训练项目,安排训练序列,以求培养和生成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达到写作中“人”的成长。
  现在,邓日等老一辈教师的“自能作文”传统不仅得到传承,而且扩展到阅读等诸多领域。对“人”的关怀,始终是附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
  为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附中较早进行了“初中语文系列课型训练”的实验,系列性地把课型分为示范课、典型课、自学课三类,分别由“自读——示范——质疑——讨论——小结”“自读——质疑——讨论——启发——小结——练习”“自读——设疑——自答——互议——自析——小结”等环节组成。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读——自疑——自析——自结”的独立阅读能力。
  基于“自能”学习的落脚点还在课堂,他们特别瞄准课堂学生提问这一关键环节,由学校党委书记、省中语会副理事长、语文特级教师周望城牵头,在全校范围进行了“课堂学生提问学习法”的课题实验。
  “学生提问学习法”是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目的是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提问学习法刚开始只是用于阅读教学,经过摸索,也同样应用于写作教学。如课堂作文,先由学生针对作文题目提问,大家讨论怎样构思、怎样选材、文章的重心应放在那里等等;作文讲评时,也由学生提问、学生点评,大家发表意见,学生经过讨论,印象深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
  附中的作文教学,在新世纪初高扬民主、创新精神,续写它的“人本”关怀。作文教学的民主、创新精神,是指学习的主体,为适应社会人生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参与作文学习全过程,其核心是“人”本位。
  高三的作文教学,几乎与生俱来地被烙上了“应试”的色彩。近几年,附中的高三作文教学也在寻求突破,向“人本”回归。他们先是做一个调查,让高三的学生提出作文的难点,甚至师生一起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作文专题。于是,传统的高三作文练习模式被改变,不再是一味猜题、押题、做题,而是能动地以作文的专题知识为指导,自主地探寻适合自己的作文表达方式。比如思维倾向于理性的同学,作文可以写得思想厚重一些;思维倾向于感性的同学,作文可以写得情感饱满一些。不同风格的文章都能找到发展点,学生当然乐于写作。同时,因这些专题来自学生的诉求,相关的作文教学,很容易被学生认同。
  这样一来,作文教学由传统的“练习生成”型,走向“人本发展”型。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积累、顿悟、构想、研究、表达、评点、提升等,在作文的全过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人。
  语文能力一般体现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而中考高考都考不到“听”和“说”的能力。在附中,却经常看到“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硬笔书法赛”等活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附中视察时,看到学生的钢笔字书法展览赞不绝口。
  高中2004级学生研究性学习“两宋婉约词研究课题”的小组在5个月的研究学习中,广泛阅读,博采众长,有的组员在寒假就阅读了近10本理论著作,做了几万字的笔记。在研究中,遇到难点,经常在网上向方家请教。他们钻研越深,兴趣弥笃,组员已不满足于读他人之词作,开始学着填词作对,传上网络,多受赞誉,他们的结题报告达16万余字。
  从2003年起,学校开设“语文实验室”,由语文老师挑选、购置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化文学方面的书籍,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自由研讨的空间,所形成的良好阅读研讨习惯,辐射到与生活同等的空间。
  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充分发展,并受益终身。
  1996年高考湖南省理科第一名得主冯泓,高三时读完《鲁迅全集》,还读了粱实秋、沈从文的集子。坚实的语文基础,对他后来在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学习期间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后的罗迟雁,在附中读高中时,有一次年三十晚上,家人在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他却溜进自己的房间读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去了。一个晚上,差不多读完两部。后来高二即凭物理竞赛保送北大物理系,仅大一一年,就在北大学报发表一篇文章,在北大校刊发表两篇文章。
  总之,附中语文教育者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语文教学的优质场,以期实现叶圣陶先生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期盼。同时,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自能作文到自能阅读,从课外到课内,从开放到内驱,都展示着“人本语文”的魅力。这在揭示语文教育真谛的同时,也体现了附中人的自信和大气。


“个性”的语文:打造一流的教师团队

  自信与大气来自语文教师自身的底蕴。
  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铸就附中语文教师“放眼天下、关注苍生”的情怀。
  湖南师大附中的前身是1905年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创建的惟一学堂(后改名广益中学),其宗旨就是“保种存国”。禹之谟在狱中留有遗言:“宁可牛马其身而死,甚毋奴隶其心而生。”荡漾着的浩然正气,至今被视为附中人的精神依归。
  然而,光有情怀是不够的,必须有“实力”作后盾。在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历来被大家称作是一支“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战斗力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常说的“内外兼修”。
  所谓“内”修,就是抓基本功、抓教学规范,“外”修便是拓展视野、开阔心胸。早在邓日那个时代,语文组便提倡老师读孟子的书,因为孟子的雄辩对教课很有启示;要学《修辞学发凡》,以便说话、写文章能够做到“头头是道”;还要练好一笔字,上好一堂课,写好一篇教学总结。与此同时,附中的语文老师频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观摩各种全国有影响的教改实验,结识在语文界有影响的名师大家,参编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材和参考书,承办多种全省性的语文赛事……
  现在,他们的认识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定。他们制定了《湖南师大附中语文学科教学常规》,指出:“无论教与学,都应该去除繁复无效的过程,既注重解放学生,也注意解放自我。教师应该有不断研究学习、充实自我、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的意识,要给自己留有读书和写作的时间。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他们特别强调团结协作,重视备课组建设。基本上是“一人一堂课”,全组观课,一课一研讨。他们采用的是“分工主备,资源共享”备课制度,即同年级统一将备课任务明确分工到人,主备人提前将教案、课件发到课件中心,备课组长有审查修改责任,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情作适当调整修改,分歧大的地方提出来集体研究讨论。这样的交流讨论相互借鉴,比较有实效,大家提高较快,教案课件的制作水平也较高。各备课组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不少研究性、创造性的工作。如七年级的读报阅读辅导活动,八年级的名著读后感交流评比活动,九年级的自编作文集评选展览,高一年级开设硬笔字书法指导课,高二年级的“意象与诗歌”研究性论文比赛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仅本学期签定了师徒合同的就有12对。他们还注重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修养,人手一册《语文教师修养》(马智君著),人手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原理》、一本《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倡导教师保证阅读时间,增加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本;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熟悉学生所熟悉的文化现象,增加与学生交流的资本。
  附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是湖南师大这个后盾。师大最优秀的毕业生往往被附中相中,使得附中的师资让别的学校有些“眼红”。但更为宝贵的是,附中可以及时得到学者们理论上的指导,因而在理念上,附中总有着很强的前瞻性。这就使他们的眼光不仅仅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始终注视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附中的语文老师从不“闭门造车”,总是走得出,进得来。李新霞受国务院侨办委派赴文莱汉语言文化交流讲学,吴雁驰等10位老师带课参加全国部分师大附中协作体交流,汤正良等老师常常参与省教科院、中语会、高三教学研讨会专题活动。他们还联合学校历史组与香港有关方面共同组织大型的“国学”研讨会。而省教科院扶贫示范课,与张家界民族中学交流教学,附中更是“当仁不让”。同时,他们定期开展向兄弟学校开放的展示活动,热情接待前来取经和交流的“各路诸侯”。学校还常常成为省市语文开放活动等的场地。
  可喜的是,附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坚持规范、苦练“硬功”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附中语文教师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老一辈如邓日、吴良俅、陶步农、王曼筠等闻名遐迩。后来从附中走出去的马智君老师成为湖南省中语会理事长,特级教师吴雁驰老师成为省教科院中语室主任、省中语会秘书长。现在,他们的语文“军团”名师济济,有教师68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2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已获硕士学位(学历)15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人。谢永红、晏荣贵、康辛勇等语文教学精英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学校语文组2004年被评为长沙市近十年首次开评的“优秀教研组”。
  附中的老师常说,每个教师即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如同跳舞,有的喜欢跳伦巴,有的喜欢扭秧歌、有的喜欢跳迪斯科,呈现于同一个舞台,虽性格各异,教学风格各有特色,却能和谐共振。在这里,有通透睿智的郑定子、有慈爱和蔼的易红芝、有沉稳厚重的汤正良、有儒雅飘逸的欧阳昱北、有爱书如痴的周红、有聪慧雍容的李新霞、有气血内敛的张迪平、有谦和忠事的莫晖、有笑意如春的黄志清,还有开朗洒脱的童建庭、灵动若飞的欧阳荐枫、才气逼人的厉行威、文辞迸发的李香斌,也还有专注于追问语文诗意的张海蛟、浸润于教学艺术中的谢朝春、致力于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陈建英、易娟……
  对此,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朱璐同学深有感触:“附中六年,四位任课老师,每个人都才德兼备,令人景仰。课上,他们收放自如,将课本中的文字铺成满世界的豪迈婉转、睿智潇洒;课下,他们关爱学生,悉心帮助大家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困惑。他们带领我们穿梭于文字的虚幻与生活的现实,光影交错间看人世流转,让我们摒弃了浮躁,收获了豁达与宁静。语文,以及附中的老师们带来的这份可贵的心境,一直陪伴着我行走于并不轻松的大学生活中——在忙碌中保留着一份诗意,在辛苦中找寻着一丝安慰,于是阴霾消散,阳光满地。”
  近年来,语文组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共有五项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2项,市二等奖1项。还有正在实施研究并获得阶段性成果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省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各1项。在省级报刊发表的论文近200篇,指导学生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习作有600多篇。由语文老师指导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两度获省一等奖。仅在新的世纪,就开出“古代诗歌鉴赏”、“《论语》今读”等20余门选修课。

  在《湖南师大附中百年校志》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使得我们的先辈们在艰难困苦中一直执著坚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指引着我们附中人乘风破浪,不断前进?我们发现,在这曲折前行而流光溢彩的一百年里,学校所集中体现的,是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执著追求,是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是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是砺志笃学、荣校报国的理想志向,是团结凝聚、和谐奋进的人文力量。附中人的脉搏始终与湖湘大地同频共振,附中人的呼吸也始终和祖国昌盛息息相连。”
  或许,这正是师大附中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语文能够惠及天下苍生的最好注脚。

报道登载于《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第一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8 21:02 , Processed in 0.11907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