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小妮:尺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21 07: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小妮:尺度
    作者:王小妮     2013-04-07   
持续不断的利己主义和人格分裂,暗中潜行着的校园政治,在“你争我夺”、“暗地里人踩人”中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强大到你无可理解无可抗争的现实所覆盖,学会了在一步不敢放松的跟随群体中去小心自保。很多人的心正是在上学长大的过程中变硬变冷。
王小妮:尺度

  他们给我讲了一次有趣的课上场景:
  一老师:这次作业要求不少于2000字。
  众学生求饶:老师,老师,就800吧800吧。
  老师:那1500,不能再少。
  众学生欢腾:成交。
  这里有欢乐的成分,在沉闷无聊里穿插一点欢乐。但是,只抽出这么一段来听,实在很像菜市场和交易所。类似的场面我的课上也有过,一阵讨价还价,他们想获得多一点的自由空间,或者说他们盼老师把一切作业考试统统都免了最好。
  我们擅长灵活,不过于坚持,灵活太多了以后,执意的坚持就被众多人侧目,被认为反常。
  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因转发微博被劳教。关押期间,第一次见到老父亲,他哭着说的是:“爸爸,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不偷不抢,最多二十年就会平反。”这个年轻人连续接受了16年的教育,他的生命已经几乎被“学习”占去了四分之一,在无辜和恐惧下他能信守的最后底线是“不偷不抢”。据说15个月的劳教,已经让这个正常青年“既充满希望,又惊魂未定,将信将疑(南方周末2012年10月18日《重庆“不正常”青年》)。
  有学生看了这期报纸,调侃另一个学生说:看见没,别手贱,乱转微博,你转得爽了,爽进去了吧,最后。
  最后,大家都挺正常,自我感觉正享受着自由,正常的活着最后难免不都活出了精明剔透,所谓的“难得糊涂”。可能正是我们大家一起,不断把身边偶然冒出来的正常青年看成不正常青年。大家都在自我暗示:适应现实吧,反正你扛不过它。大家都不轻易去坚持什么,谁一直坚持,必然滑向“不正常”。
  不吃嗟来之食,不可不劳而获,留存在中国民间久远朴素口口相传的道理,现今都弱似烟缕,最后可能仅存下了“不偷不抢”,这或者成了我们还可以持守的最后尺度?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底线了,70后这样说80后,80后这样说90后,类推下去。如果真按学生的说法,隔两年就是又一代,我们尽可以把问题推给后来人,击鼓传花一样,骂他们在颠覆道德辱没文化。这种责任转移,可以让很多人解脱和获救。我的同代人就常自得地说:现在谁还会像我们那时候坚守理想?好像尺度的放弃都是后来人干的。
  曾经有学生私下议论,某个老师开了好几门不同的课(理科),学生怀疑真有人有那么广泛的研究,“真有人那么有才”。有学生说,这算什么,有个老师开过十几门课,最后被学生给举报了。
  一位理科学生说,他们的辅导员给全班学生讲自己的做人经验,有这样的现身说法:他在食堂吃饭(在本校读本科时候)遇到饭菜里有沙有虫,不声张,拿着物证,直接进去找食堂师傅,不嚷嚷,私下暗示:你看吃出这个了,怎么办吧?私了的结果总会比吵吵嚷嚷讨说法要好,一般都会免去这餐饭钱……辅导员侃侃而谈讲做人之道,下面的学生们在想什么?给我转述这事的学生说:哦,原来你是这样做人的,以后不会再信这个老师了。
  凭20岁的直觉,他们最初都会拿自己理解的最朴素道理去衡量周围世界,20岁可以明了基本的对与错,但是,他和他的家庭实在深怕打击,任何的坏事上门都承受不了,长大的过程正是唯唯诺诺胆子变小,学会乖巧警觉和违背本心的过程。
  有人告诉我:自己过去总是愤愤不平,现在明白了,不要去争取那些争取不到的东西。我说,你可以选择不做,但是有人去努力了,也许后面就会有改变。
  他问:想改变什么呢?
  我说了孙志刚。
  他没再说话。
  我猜他在想:人都没了,还努力什么。
  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天生的犬儒,是从小到大,一次次受挫之后的自保和害怕,才开始学会了放弃。这个流程的速度日益加快,正是我们共同推进的结果。
  得说说电影《闻香识女人》,连续七年都推荐这部片子给学生们,往往打动女生的多是那段探戈,有男生欣赏片尾的大段演讲,很少人关注整部片子中那个身处弱势的年轻人的选择,面对诱惑和风险,他痛苦但是没去告密,是这个年轻人的选择改变和决定那个已经厌世了的老兵的选择。好莱坞的娱乐性很对中国大学生的口味,它的价值观却好像不适合很多大学生,所以有过同学在课上发言说《闻香识女人》的人物太假,不真实。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已经被鼓励举报揭发。
  一个学生信息员刚毕业,向老师咨询自己的就业去向,非常自然地说到他在校期间搜集一位老师的课上言论,说到这个他完全不避讳,没内心障碍,似乎这很正常,这四年里太过平淡无趣的吃饭睡觉上课,举报老师,也许是他做的稍显与众不同的事了。从他的角度想,他这么做,个人秋毫无损,谁谴责他,他都会自辩说我没做错什么,只是完成了老师交给的工作,没什么丢人的。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对整个社会肌体是可怕的。它在暗中鼓励人:其实没什么标准,自己没受损就是标准。
  持续不断的利己主义和人格分裂,暗中潜行着的校园政治,在“你争我夺”、“暗地里人踩人”中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强大到你无可理解无可抗争的现实所覆盖,学会了在一步不敢放松的跟随群体中去小心自保。你是颗螺丝钉,还得是颗暗揣心机涂满润滑油的浑身弹性又冷酷的金属钉。很多人的心正是在上学长大的过程中变硬变冷。
  有位老师讲古典文学,有几次自己感动了,流了眼泪。学生们给我转述这事,他们说,老师讲着讲着自己就哭了,自己感动了,呵呵。
  我问:你们呢。
  我们当然没哭,心里有点好笑,不过这老师还算是认真的吧。
  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也跟着哭了。
  旁边学生望着被老师带哭了的这位,有点夸张地声音变大:真的呀……
  连被感动都很难了。有个学生告诉我,她曾经努力想和同学之间培养好感情,最后“发现我错了,社会这个地方容不下真心,容不下高傲,容不下保持自我,容得下的只是共同的利益,我错了!”
  曾经对我说“别以为他们很单纯”的老师,时隔几年又提醒我一次,说的完全相同的话:别以为他们很单纯。暑假期间听朋友说她工作的医院里新来的80后稍好点,90后不行,太单纯了。她80后的儿子接话说:单纯都是装的,单纯啥?朋友说:已经工作了,还没有应对这世界的价值观,倒是很会处理关系,都懂得不得罪人。
  我宁愿把他们想单纯了,和几年前相比,现在了解他们更多,他们不是不单纯,而是很复杂。但是我还是相信,单纯是还停留在每一个年轻人心里最后留存的美妙幻想,所以他们才总迷茫,迷茫比坚信要有救,连迷茫都没有,就只剩下乌七八糟的荒诞世界了。
  一位学生课外受聘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自己设计课程,发现认真做下来很耗神也很锻炼人,这时候他再回到学校听课,已经开始会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这老师的课是不是炒冷饭,是不是用心准备过,是不是真想告诉学生一点东西。有一天,转发别人微博时候,他写了四个字的评论:“上良心课”。字数真少,意思可一点不轻,是加进了他自己体会的。他正在发现着他认为的做个好老师的标准。
  我在说“尺度”,而不是“底线”,因为现实要求人太多的微调和改变,底线是一条不变的界限,而能被我们容忍的刻度实在是很多,但是有一条最确定的刻度,就是0刻度,尺子最尽头那条黑色长线。现在,这条线代表的就是“自己”,在这个刻度以外的任何一个刻度都可能不安全,无法自保。
  不久前和其他老师聊天,出现这样的差异,他们说今年教到某个班简直太沉闷了。我说不会吧,去年我也教过这个班,印象里他们很活跃,大家爱表达看法,而且很有自己的判断。往往,从大二到大三,每个人都有改变。也有这样的学生,他心里不缺看法,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担心被同学说三说四,顾忌自己是不是太显示出想讨好老师等等,顾忌多了,干脆选择就坐在那儿傻听不说最安全。各种各样的原因会使同一个学生做出不同的选择。
  现在,我最不相信我们这个族群的特征是集体性,是的,鼓掌时候人人都在拍手,掌声雷鸣,拍手不等于认同被鼓掌的内容,每一个拍手者都可能是没安全感的胆怯的个体。
  在中国受教育的过程,是表面的集体主义,实质的个人主义,是把一个孩子向这两个方向去挤压推远的过程,所以,喜欢写诗的学生叶长文说:这么学下去,不就学成两个人了(被分裂了)?
  2012年底,接近112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表面看来像是体制的拥趸,他们用心拼力的加入,不见得使其得以加固,运行顺畅政通人和,可能恰恰相反,因为很明显,每一个想挤进去的都是图得个人获得保障,寻求安全感,这对庞大的公务员体系怕不是什么好消息。
  如果所有的尺度,都以个人利害为标准,维持亲善、信守、道义的目的都是在表面的集体下面那个掩护得很好的自己,最后的终结就是我们自己松手放弃希望。他们还年轻,涉世不深,东方的小动物们更多时候是在洞察窥视鉴别区分着,时刻调整着自己,深一脚浅一脚,万一某一步“趟大了”,赶紧补救。从小到大,背下来的概念很多,能被他自觉信守的却没有。他们就这样长大,压抑和分裂得久了,无名的憋闷在蓄势。所以他们说老师你不要总说理性了,你上QQ群上看看,骂人的不理性的多了,匿了名的群里就是绞肉机。
  这样下去,会不会只剩下最后一个尺度的“好死不如赖活着”。
来源:4月7日 王小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5:49 , Processed in 0.1111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