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相聚鹭岛集美=直播第二帖(2013年7月19日上午//集美大学尚美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20 21:4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473821-page-5.html






管季超与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潘新和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现场

=见第80楼。




由左至右: 管季超、潘新和教授、江平教授






江平教授与潘新和教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0 22:43:29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手绘




“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析


               潘新和 《语文建设》2002年第2
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在书面语表达的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 是“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课标的制订者的初衷自然是好的,是想作教学梯度的区分。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但由于这些概念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淀了种种分歧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也曾产生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区分的利弊作进一步的探讨。使之真正有利于教学与学生的书面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先说“写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写的是什么“话”?二是“写话”与“写作”是一回事吗?
第一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写话”自然写的是普通话。但问题随之而来,“写话”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普通话还远未普及的国家中,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相当部分说的还是方言,还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当他们被告知“写话”时,首先在他们脑子中反应出的必定是最常使用的话——“方言”,而不是对他们来说还较为生疏的普通话。“写话”这一概念对不论操何种方言的孩子都可能造成误导,他们会以为只要根据自己所讲的“话”“写”出来就成,就是“写作”了。
假设小学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话”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写话”与“写作’是不是就是一 回事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对这一问题有过争论,而且多数学者都十分关注“写话”与“写作”的差异。例如朱自清先生说:“写的白话不等于说话,写的白话文更不等于说话。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说的白话和写的白话绝不是一致的;它们该各有各的标准。”…朱光潜先生也指出了“作文如说话”这种见解的“语病”,从普遍意义上断言“说”与“写”在各国都是不一致的。引吕叔湘先生也谈到过“语言”与“文字”的差异。6 3
固然,“说”与“写”也有相似点,但是毫无疑问,在“写”的教学中,尤须注重的不是二者的相似点,而是相异点,应注重“写”的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念。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都需要培养语感。然而两种语感是不一样的。“说”的语感。是建立在口头交际简明性、交互性和现场性之上的,“写”的语感,是建立在书面表达的可晤性、严谨性和问离性之上的。“说’的语言一般来说应通俗易懂,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写”的语言则可俗可雅,有点艰深隐晦也无不可;“说”的语言较为粗疏简陋、可以随意应对,听得懂就好,可以较多地使用“口语”语汇,“写”的语言得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注重修辞,可以较多地使用“书面语”语汇。“说”的语言由于具有“现场性”,所以不妨煽情逗趣、机智幽默,注重听众的即时的反应,“写”的语言是让人读的, 可以一目了然,也可以通过反复揣摩品味,慢慢读懂, 一首诗甚至可以读上一辈子。“写”的语感对于一个“写作”新手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更为重要的是,“说”的语言一般没有严格的“体裁”上的区分,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地“随便说”;而“写”, 不论写什么,首先考虑的就是用什么体裁写。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思维。就是—种“文体”思维。在写作中,没有什么抽象的语感,所谓的语感,都是在特定文体中的语感,是在“文体感”制约下的语感。一个没有文体感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感的。离开了文体感讲语感。就跟只说买一把“椅子”,却不说用来干什么一样,可能买回来的椅子是全无用处的,因为,现实中只有具体的“办公椅”“沙发椅”“躺椅”等,并不存在抽象的“椅子”。当今语文界开始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这很好,遗憾的是,当人们把语感的重要性提高到几乎是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的地位时,只是基于意识到需要的是“椅子”,忽略了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放在哪里都适用盼“椅子”这个常识。
“说”与“写”既然有这么大的不同,当小学生刚开始学写的时候,是使他们以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好呢,还是让他们了解“文章”跟“话”是不一样的,使他们获得一种新的表达观念、从而开始一种新的言语实践与探索好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不但是从“写话”开始,而且是在“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的确粗糙简陋得就跟“话”一样,真成了淡而无味的“白话”文了。由于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很清楚究竟“说”与“写”有什么不同, 所以,学生纵然经过了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读了不少书,也将就着能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但是始终难以形成真正的书面语的语感。
也许有人会说“写话”无非是从“说”到“写”的过渡,使小学生较易入门罢了。殊不知,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观念。也是为了培养某一正确的观念的。要是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写作时就形成了“写作就是写话”的错误观念,这对他们的写作的影响很可能是将来哪怕花上十倍的时间也难以扭转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观念应先于技能,观念比技能更重要,就是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比让他们学会某些写作技能更重要,只有在正确的写作观念指引下的写作行为和形成的写作技能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即使是从“教法”上考虑,也不应采用可能导致形成错误写作观念的“写话”法。
再说“习作”。虽然在新课标中这个词只限于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则换成了“写作”。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形成的写作观念却不会因改换了一个名称而改变。究竟“习作’这一名称隐含着什么样的写作观念呢?
我们不妨对此做一番语用学的分析。“习作”,从语义层面看,是“练习写作”或“学习作文”;从语用层面看,意思就比较复杂,可以是“这是练习写作,不必当真”(教师),“这是练习写作,不必认真”(学生),也可以是“这是练习写的或随便写的,写得不很完美或自己也不很满意”(带有自谦或自贬意味,如把得意之作故意称为“习作”,称将优秀的文章发表出来的刊物为“习作园地”等);从语效层面看,事实表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习作”一词带给他们的影响主要都是消极的。 它导致了写作训练中的虚假性,形成了“学不致用”的“伪写作”教学。
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就出现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不伦不类的“教学基本型文体”,这三种“文体”在实际写作中是不存在的。比如,学生在“习作”时学写的记叙文,一般是指写一些他们熟知的、得到老师认可盼“有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文章既不是散文、小说、传记,也不是专访、通讯、报告文学。所写的说明文、议论文也是这样,实际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体叫做说明文或议论文,只有具体的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或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就是说,他们在整个“习作”过程中学到的是—种在他们将来的写作实践中根本不存在的文体。学习这三种“教学文体”睢一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习作”、应付考试, 就跟科举时代教写八股文、试帖诗一样。因此,如果着眼于实际写作的需要,在教学中实在没必要让学生训练写“教学文体”,应该直接培养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或有实际效用的某一具体文体,培养真实的“文体感”。
由于“习作”是虚拟性的写作,是一种训练,为了训练的便利和考核的需要,就得由老师来命题,学生只能根据老师给定的题目作文。于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习作”行为与“写作”行为的相背离。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在教学情境下,“习作”往往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这一“假能力”被视为最重要的写作能力。 从小学到高中,教师从应试的需要出发,费尽心机地“命题”,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应如何“审题”,训练他们要如何“审题”。的确,这是“应试”写作的最重要的一环,“审题”失误意味着满盘皆输。然而,在实际写作中,绝大多数的写作都是由作者自己来命题的。有的写作可以不必事先命题,到写完后再确定一个题目,甚至还可以标为“无题”,根本就无须“审题”。在写作实践中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审题”,而是发现、感悟、猜测、质疑等。这些该有的能力在“习作”这一概念的屏蔽下统统都被消解了,剩下的是一系列在“审题”框架内产生的相关的写作教学行为:立意、选材、谋篇、表达等。在这里,学生逐渐丧失了写作的主体性,成为教师的“命题”意图的揣摩者和体现者。学生经过几年的“习作”,到头来居然不会“写”。因为他们只“习”过“审题”,从来没“习”过“选题”。在大学生中,写作教学中自行命题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始终是一个难题,这不能不归咎于中小学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的缺失。
从学生来看,“习作”除了造成根深蒂固的心理惰性外,还导致了“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的淡薄。“习作”是给老师看的,老师只代表教材与应试的要求只要立意高远、文从字顺就好,在教学中,师生都不考虑文章的读者对象及其要求;而真正的“写作”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看的,是要给报刊发表的。读者有各种阅读需求,报刊有各种编辑意图,那些在教师看来可以拿高分的四平八稳的模式化的“好”文章。在读者和编辑那儿,大多只有被揉成一团扔到字纸篓里的份儿。对大学中文专业的新生调查表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以往写作时从不考虑读者对象的状况。不考虑文章写给谁看,压根儿就没有发表文字的意识。因此,当他们上了大学,开始意识到写作要进入“流通”领域,要参与“市场”的竞争。要接受“消费者”的检验时,他们在应试写作上的自信顿时化为乌有,他们的写作显得十分困惑、笨拙与艰难。
还有一个与“习作”类似的常用的概念——“作文”,也应一并加以反省。由于它长期用于“写”的教学实践,一说“作文”,所指便是“练习”写文章,写的基本上就是那些四不像的“教练文体”,在语义上与“习作” 相似,在语效上也与“习作”相似。可喜的是在新课标中已不再用“作文”,这一概念来作为课程的名称,这表明制订者已经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宜再继续使用“习作”“作文”或“写作文”这类可能引起观念性误解的概念。
窃以为语文新课标中还是统一用“写作”这个概念比较好。因为它约定俗成地指向书面语的创制与表现,有利于改变“写”的教学的虚假性使教学与实践归于同一。这也是与新课标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完全一致的。
(1)朱自清《论诵读》,见《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页。
(2)朱光潜《谈文学》,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山版社1982年版,第328- 329页。
(3)吕叔湘“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胡适的作文观——以作文演说为首要的教授法

源自: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p241-243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困困扰着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写作处于阅读的附庸地位,这似乎已成“定势”,将写作从阅读中独立出来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传统的“以阅读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是由封建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封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明道征圣,所以学生必得以读圣至之书为首务。尽管时代已发生根本的变易,但是,在语文教育界,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以阅读为本位”的观念却还是根深蒂固的。
而胡适却把“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1]列为中学语文教学三条理想标准中的第一条,也是国语教学唯一的一条标准(其它两条均是针对古文教学而言),这种提法,从反传统这一点上看,确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在胡适的有关语文教学的论述中,他一般不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多次将作文能力作为衡量语文水平的标准,在这点上,与叶圣陶注重学生阅读程度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他在谈到小学语文教学时说:“国语代替文言以后,若不能于七年之内,使高小毕业生能做通顺的国语文,那便是国语教育的大失败。”[2]可见, 胡适的读写观已经超越传统的“重读轻写”、“以读带写”的范围,由“重读”转向“重写”。这种把作文能力的提高,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的看法,我们称之为“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育观。
胡适对读写关系的看法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的:1.他把“读”看作是“吸收”,把“写”看作是“发表”,“发表”不仅是了交流思想,而且,“发表是吸收的利器”;2.“写作”是一种实用性的技能,但写作训练,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是使学生思想系统化、严密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胡适认为古人所说的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才有所得。”他说:“发表是吸收智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 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智识思想方面算是你自己的了。”[3]
这看来只是增加了两个字,但实际上将整个读写观颠倒过来了以往人们大多只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4]即强调“读”对“写”的决定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到“写”对“读”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大约可以说是胡适的发明(胡适所说的发表,不完全是古人的“不动笔墨不看书”那种意义上的“手动”,也包括写出可供交流的文章来)。
胡适的“写”能促“读”的见解,除了含有须“边读边写”的意思外,也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发展。这种认识也反映在他的教学构想中。他认为学生在“国语文到了明白通顺的程度,然后再去学习古文,所谓‘事半功倍’,自然是容易得多”。
胡适对“写”的重视,还出于对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考虑。他说:“我们相信,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成条理,可以使智识循序渐进。例如我们几个人在江滨闲谈《商书• 盘庚》的文法,我们都读过‘盘庚’,都可以加入讨论。但说过就算了,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假使有一位朋友把我们的讨论记载出来,加上编次,再翻开原文,细细参证,作成一篇《‘盘庚’的文法的研究》,——这么一来,这位朋友不但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结果变成有条理的思想,并且使我们曾参加讨论的人都可以拿他的文字做底本,再继续讨论下去。”[5]他认为,由于一切感想,一切书籍的泛览,一切聪敏的心得,都像天上浮云江中流水,瞬息之间便成为陈迹。所以,“勤笔”可以“助我思想”。
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胡适为什么把“能作国语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首要标准了。我们认为,胡适的读写观与作文教学观都体现了较强的现代意识,他把写作不仅看作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且把它看作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是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基本素养。他的这种认识,显然已经超出传统的对写作的狭隘理解, 更为接近今天西方教育界所倡导的“学习通过写作”的大写作观。


[1]、胡适:《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见《胡适文存二集》卷四,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246页。

[2]、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见《胡适文存》卷一,亚东图书馆1921年版,第316页。

[3]、胡适:《读书》,见《胡适文存三集》卷二,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229页。

[4] 、《朱子语类•论文上》。

[5]、胡适:《吴淞月刊发刊词》,见《胡适文存三集》,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第975- 976页。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7:23:4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什么?——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写作本位”语文学视角解读》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潘新和


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各位讨教。题目:语文教什么?好像和江平主任定的题目有距离,但大家听后会发现我说的就是写作。
       看过我书的,看题目会不觉得难,但没读过的可能在理解上有难度。
       这个是一个系列,第一是语文为什么教(本体论),在哲学层面指导下给语文定位,语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很多老师关注不到这个层面,大多关注的是后面两个问题,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这三个系列是由高到低的层次。大多数关注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教什么。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但实际上为什么教是最根本的。
      我今天还是上接下启。

背景一: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巡礼
1942年8月1日,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李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
1978年,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张志公先生: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或10年之间,语文课所用的教学实践占全部教学实践的2/3左右,居各门课程的首位。然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学毕业生,语文没有学通。
1995年,张志公致国家教委信:一个中学生,在接受了基础教育以后,还不能达到听说读写的要求,中国人学自己的语文甚至比学外语还要难,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我们这些搞语文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张志公:学生说语文学科是第二痛恨的学科。
   1997年《北京文学》一族文章批判语文教育,引发了语文教育大讨论。
1998年,《羊城晚报》发表《误尽苍生是语文》。
1998年《语文教育忧-思录》,数十位各界著名学者口-诛笔-伐语文教育之弊。
2007年《羊城晚报》采访著名作家王蒙,他说语文课“把孩子教-傻了”
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调研组组长北师大任翔教授,在全国10多个省市几万学生的调查表明,对语文学科的喜爱排名倒数第一。
最权威的宣判来自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已死!
众叛亲离,人神共愤,与其“赖活着”,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早死早超生,早-死早投-胎。
——期待着脱胎换骨的“新语文”呱呱坠地。
需要反思,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语文本体论,语文教学方式一定出了问题。我们身在其中,可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们可能在教学上精打细磨,教学法上努力研究,但结果是南辕北辙,于事无补。
一是应试教育没有改;二,从理论上,大家认同语文是为生活的,应付生活的。叶圣陶先生:掌握这门工具。工具论的思想是贯穿一百年。应付生活观是基本的指导思想;三,基本教学范式是阅读教学构建的,没写作,没听说什么事。阅读本位。结果告诉我们这条路不通。那么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呢?

背景二: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的创构
王崧舟老师2012,3,16日短信:
先生:最近《校长》杂志请我荐书,我首推《语文:表现与存在》,我誉此书为诗意语文的“圣经”。这次课标修订稿首次将语文课程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您的“写作本位”观的巨大贡献,向您致敬。
张全民:《在言语活动中安身立命——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导读》(《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如果你对语文教学的现状依然有着很大的困惑和苦恼,那么,当你看到潘新和先生的这本书时,一定会感到相见恨晚。
那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改再改,语文教学研讨会一开再开,语文考试题型一变再变,但我们却发现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诗意理想依然是一片云烟……
在诗意语文的寻找之路上,尽管我们左冲右突,苦苦寻求,但却始终没有透彻的完成课程本体的追问。在厚厚上下两卷书中,潘新和先生以他博大的教育情怀、深远的学术抱负以及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追问和呈现,让我们不断抵近真实而美丽的语文家园。
在这本书中,我们重又听到了思想史上最深情的呼唤: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回归到人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之路上的迷失就是人的迷失,我们看不到生命存在的一一和价值,看不到言语对于生命的滋养,以致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丧失了自身的意义,美丽的语言异化为压迫的工具。
同时,潘新和先生凭借他宏阔的视野和睿智的哲思帮我们在内心中重建了失去已久的诗意语文。

范-美-忠:《<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未来的语文理论建构》(《教育家》2012年第5期)
这是一本系统而深入地总结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
这本书足以指导未来五十年的语文教育,五十年以后,则不吾知也!

背景三:写作本位课改的登场
《小学语文教师》从2013年第3期开始,分三期刊载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三组10几篇讨论文章,在小语界激起了很大反响。
我的《弄潮儿再向潮头立》,从理论上阐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转向的必要性,并对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作了评论。
意味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对“阅读本位”的颠覆,“写作本位”课改拉开了序幕。
在此之前,其实已经蔚为风气。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鹏、宋鹏君等,八岁能读会写课改;山东淄博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课题的协作为中心课改;山东邹平县教研员成浩、黑龙江黑河市教研员吴守垣等:随笔化作文;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诗意语文课改;江苏海门实验学校吴勇,童化作文课改;江苏淮安人民路小学黄艳梅:言语主题课改《读出好作文》;深圳莲花小学钟传祎:学科作文课。

问题一:语文课程教什么?
一般回答,听说读写。现在研究性学习就这些东西。
答:不是的,教言语表现(说、写),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教写作。
表层:教语文,就是教写作。是为了教写作而教语文、教阅读。
深层:语文,指向表现与存在:我写故我存。
——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性、人生、人文关怀。

问题二:为什么语文课就是教写作?
    答:写得好,就是语文好;写得不好,就是语文不好。
在听、读与说、写中,说、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读、写中,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读是非产出性的,写是产出性的。
读是对他人的吸收,写作是自我的表现。
读顶多是二度创造,写是一度创造。

写作高于阅读,写能涵盖读,读不能涵盖写。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其他语文能力的升华,集中代表了其语文能力。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高呈现、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实力的体现。
阅读(听说)是手段、过程、准备,写作是目的、归宿、完成。(学了别人了读了别人的有什么用??)
阅读,指向写作。阅读可视为“前写作”、即写作的前理解,是写作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无论教什么,都应是教写作(不教什么,也不能不教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与龙头。
鉴于此,阅读教学为读而读,为了读懂、理解而读,没有消化、转化、迁移、几点到学生的写作素养上,是没有完成的阅读教学。——不论读得多细、多深,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听说教学,止于听说,也是没有完成的。必须与写作相联系,促成写作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才是高效教学。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都要落在写作素养的建构上。相互间有错位、矛盾的,要服从于写作。
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助益程度,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得失——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对写作而言的:对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益处不大的,就是低效教学;无益的,就是无效教学;负面影响的,就是反效教学。

深层次回答:写作:最能彰显人的存在——人生的价值。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毂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问题三:阅读本位的“读写结合”,与写作本位的“指向写作”有什么差异?
答:不同主要在于以谁为主。
读写结合阅读居于主导地位,故也称为以读代写,或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写只是读的附庸,以解读、理解文本为主要教学目标、内容,以讲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通常读写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结合,而实质上往往是错位的。
它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的文本理解的问题,一般不考虑学生的写作状况,涉及到的写作常常是随意的、附加的、次要的、局部的,是可有可无的。
写作本位,意味着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写作始终是主旋律。听、读、说等围绕着写,服务于写,一切指向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以理解文本为主要目标、终极目的,纯粹理解上的问题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甚至可以置之不顾。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写作。
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写作素养几点,写作观念认知与写作实践中问题状况。
写作教学是刻意的、基本的、主要的、全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问题四:具体教写作的什么?即培育什么写作素养?
教育观念:
以唤醒、激发写作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为首务。
一切为了写作,通过写作彰显人的存在。
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新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不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是未完成的阅读,是低效、无效、反效阅读。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的阅读,都是浪费生命。

教育目标:以系统培育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言语表现(说、写)欲,写作素养,写作想象力、创造力,作为语文教育的原点思维。
教材体例:以写为本:以学生写作素养、实践能力的构建、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此选择、安排相应的读(听、说)的教学内容。
教育方法(原则)
以写为本,为写择读(听、说)、以写促读(听说)、由读(听说)悟写、读(听说)悟写

包含两大部分:
一、言语生命动力、价值观层面
当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朱自清感到教授国文有三大困难,其一便是“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不敢到实际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朱自清《文心序》)
语文教育总目标——强化写作动力,为写作寻找理由、寻求能量,这是语文教学常规。
即变“我要写”为“我要写”。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意义与价值,这是语文教育之“本”、之“道”。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1.人的生命是“言语生命”“写作生命”。因而,写作是人的确证、人生价值的自证。
2.写作使人之为人,使人更像人:言语人、精神人、创造人。
3.唤醒、顺应、激发学生言说欲、表现欲、言语上的自我实现欲。
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1.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基本精神
语文教育立足于唤醒学生的原始生命意识中的言语生命意识。使言语表现活动成为生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融为一体。使学生觉悟到知识的、创造的人生必是言语人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诗意(超功利、超现世;对世界万物的悲悯之心与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言语人生!
言语人生、诗意人生教育君临一切!
2.言语生命动力结构系统
由两对矛盾构成:
(1)存在性动机与生存性动机的矛盾
以“应性”(顺应人之言语天性、个性)“存在性”动机为主导性力量,辅之以“应世”“应试”的“生存性”动机。
(2)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矛盾
以学生写作潜能、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信仰为基本动机,辅之以社会性、家庭性、教学性动因。
存在性言语动机的培育,应是学生个体的言语生命意识,言语生命欲求,言语健全人格,精神生命力,言语才情与个性,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言语表现的潜能、兴趣与言语技能、审美追求等的全面发展。
莫言:有肥肉的饺子;恋爱;文学的国王,言语的美;青史留名(写作的动机,生命永存的方式)


二、写作观念、知识、智慧、技能层面
1.写作智能教学目标
“共能”与“异能”兼顾
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议论”写作体式是必学的“共能”,最终指向的是“论文”写作这一“共能”。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论文写作这一共能之外,还喜欢其他议论体式写作,这就是异能,如喜欢写随笔、杂文、时评、书评、文艺评论、影视评论等。
还有一部分,喜欢新闻、传记等。
2.写作智慧、智能性内容
写作才情:灵性、智性、悟性
写作学养:“诗”内学问与“诗”外学问的统一。
写作意识:主题意识、客体意识、读者意识、载体意识
基本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基本是文言文
张爱玲:呆在自己家里看月亮,也能写出名篇。
真文体写作要素与技法:小说、诗歌、散文、新闻、随笔、杂文、评论、论文……(形成真文体感)
写作基本能力:获取基本学养、集材、选题、感知、立意、构思(选材、结构)、表达、修改、反思……;(文体感,而不是语感。任何的语感都是文体感之下的语感,诗歌是诗歌的语感,散文是散文的语感。)
我们要教的某篇的文体感,而不是某篇的精彩。


潘新和学术简历: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师大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工作组成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等。多次受聘为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专家组、审题组、评价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写作学、语文学。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数十种报刊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另有4000字以下文章100多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语文:回望与沉思》《语文:审视与前瞻》《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大量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主持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二期)等10多项课题研究。参与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修订。担任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副主编。科研成果被《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中华读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十余种报刊撰文评介。对本学科的理论进展作出权威性总结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王志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其学术成果作了专门评介。近年,在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河海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师大、云南师大、杭州师大、重庆师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等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与教研部门,给师生作学术讲座100多场。

一、专著和教材(主要个人专著与主编的教材)
    1.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ISBN7-211-02883 42.7万字。
    2. 《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ISBN7-107-12259-2 27.5万字。
    3. 《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ISBN7-03-007611-7/G.918,22.1万字,主编。
    4.《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ISBN7-107-15721-3,44万字,主编。2002年再版,46.5万字,主编。
    5.《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ISBN978-7-211-04936-3, 124.2万字。
    6.《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ISBN7-107-19259-0, 37万字,主编。
    7.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1-6册及配套教辅读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副主编。
    8.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ISBN978-7-211-05525-8 30万字。
    9.《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ISBN978-7-211-05839-6 30万字。
    10.《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进名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ISBN978-7-211-05949-2 30万字。
    11. 《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ISBN978-7-5328-7131-5 31万字。

二、论文(以下为1997年之后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4000字以上的论文。4000字以下还有100多篇不计在内)
1. 《写作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载《写作》,1997.8,0.5万字。
2. 《读、写的错位与回归》,载《写作》,1997.9,0.5万字。
3. 《说、写的联络和离异》,载《写作》,1997.10,0.4万字。
4. 《姗姗来迟的训练类教材》,载《写作》,1997.11,0.5万字。
5. 《穿过揣摩依仿的暗胡同》,载《写作》,1997.12,0.5万字。
6. 《还〈文心雕龙〉写作学专著之真面目》,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7全文转载,1.9万字。
7. 《试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和素质性》,载《课程·教材·教法》(国家级)1998.11(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0.9万字。
8. 《鲁迅写作教育思想初探》,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1,0.8万字。
9. 《新语文教育规范下的写作素质教育》,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1,1万字。
10.《写作人格论》,载《海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1.3万字。
11.《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规范的转型》,载《中外教育》,1998年增刊,1万字。
12.《〈老子〉〈庄子〉的言语观初探》,《艺文述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版,0.7万字。
13.《放飞想象,给文思插上翅膀》,《海峡语文世界》,1999.1-2,0.7万字。
14.《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2,0.7万字。
15.《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3,0.7万字。
16.《说写观念:从说写不分到说写并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4,0.7万字。
17.《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5,0.7万字。
18.《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6,0.7万字。
19.《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7,0.7万字。
20.《胡适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8~9合刊,0.9万字。
21.《语文教育呼唤言语创新意识的回归》,载《语文世界》,2000,4,0.5万字。
22.《引领学生跨越独创的门槛》,载《语文世界》,2000,5,0.5万字。
23.《讲论文章  修身利行——颜之推语文教育思想初探》,载《山西青干院学报》,2000年第2期,0.7万字。
24.《今年作文命题五不当》,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0.5万字。
25.《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连载,2万字。
26.《“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载《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0.7万字。
27.《语文:指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载《福建教育》,2002年第7、8期连载,1万字。
28.《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载《福建教学研究》,2002年第7、8连载,0.8万字。
29.《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其导向浅论》,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9期,0.4万字。
30.《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探要》,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0.7万字。
31.《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0.6万字。
32.《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0.7万字。
33.《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0.8万字。
34.《“言语人生”论》,载《新作文》2003年第2期。0.5万字。
35.《语文课改的出路:本体论转向》,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7期,0.7万字。
36.《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范式》,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8期,0.5万字。
37.《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9期,0.7万字。
38.《语文之化境:诗意地安居》,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10期,0.7万字。
39.《语文之使命:培育言语生命意识》,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11期,0.7万字。
40. 《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ISSN10000-0186,CN11-1278/G4,1万字。
41.《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素养浅议》,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0.7万字。
42.《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初中读本), 2006年第1期。
(以上为校定B类论文)
43.《2000年高考作文题刍议》,载《写作》(写作学科核心刊物),2000年第11期,0.2万字。
44.《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上),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ISSN1000-5285,CN35-1016/C,2001年第4期,1万字。
45.《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下),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
46.《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0.9万字。
47.《人是写作的动物》,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0.7万字。
48.《写作教育:现实·哲学·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下的写作教学大趋势》,载《明日教育论坛》第23辑,2004年12月出版,0.6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49.《“闽派语文”的三大关系和三大策略》,载《明日教育论坛》第25辑,2005年4月出版,0.4万字。
50.《掌握研究规范  叩启学术之门》(上)(下),载《应用写作》(全国应用写作核心期刊),2004年第3、4期连载,0.8万字。
51.《叶圣陶论文学鉴赏》,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0.6万字。
52.《语文教学非工具性思考》,载《粤海风》,2003年第6期,0.6万字。
53.《质疑“平等者中的首席”》,载《粤海风》,2004年第2期,0.6万字。
54.《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0.6万字。
55.《由中外作文考题比较想到的》,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0.5万字。《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到何方?》,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 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56.《顺应以成全,牧养以引领》,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6年第1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初中读本),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57.《“言语人生”论》,载《新作文》,2003年第2期,0.5万字。
58.《先秦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9期,0.5万字。
59.《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10期,0.5万字。
60.《隋唐宋元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11期,0.5万字。
61.《明清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1期,0.5万字。
62.《清末民初时期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2期,0.8万字。
63.《五四及20年代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3期,0.8万字。
64.《30年代写作教育》(上),载《新作文》,2004年第4期,0.8万字。
65.《30年代写作教育》(下),载《新作文》,2004年第5期,0.4万字。
66.《40年代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6期,1万字。
67.《50年代到“文革”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7、8期合刊,1万字。
68.《80年代至今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9期,1万字。
69.《谁应该率先观念革命》,载《新作文》,2003年第12期,1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70.《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见《语文》(初中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0.2万字。
71.《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上)(下),见《语文》(初中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0.4万字。
72. 《思索和立意》,见《欣赏生命》(初中自读课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0.2万字。(与林可夫合作)
73.    《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0.7万字。
74.《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0.7万字。
75.《说写观念:从说写不分到说写并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0.7万字。
76.《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期转载。
77.《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0.7万字。
78.《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7期,0.7万字。
79.《胡适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9期连载,0.9万字。
80.《讲论文章  修身利行——颜之推语文教育思想初探》,载《山西青干院学报》,2000年第2期,0.7万字。
81.《今年作文命题五不当》,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0.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5期转载。
82.《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其导向浅论》,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9期,0.4万字。
83.《迈出一小步之后的忧思——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7、8期合刊,0.6万字。
84.《没有什么比失去言说欲更糟糕的了》,载《语文学习》,2004年第10期,0.4万字。
85.《语文:指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载《福建教育》B版,2002年第7、8期连载,1万字。
86.《语文课改的出路:本体论转向》,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7期,0.7万字。
87.《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范式》,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8期,0.5万字。
88.《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9期,0.7万字。
89.《语文之使命:培育言语生命意识》,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10 期,0.7万字。
90.《语文之化境:诗意地安居》,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11期,0.7万字。
91.《“主导”说,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呓语》,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4 期,0.4万字。
92.《“知识”、“能力”有了,“人”没有了》,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5 期,0.5万字。
93.《传统教师的“导读”:“导”向言语生命的窒息》,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6期,0.5万字。
94.《从“学生互改作文”看魏书生老师的超越和局限》,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8期,0.4万字。
95. 《为生命美丽而作》,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11期,0.6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96.《没有什么比失去言说欲更糟糕的了》,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12期,0.5万字。
97.《辞章之文,还是学问之文、道之文》,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1期,0.5万字。
98.《率性、个性之文的“精神分析”》,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2期,0.5万字。
99.《所有孩子都是言语天才》,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3期,0.5万字。
100.《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探要》,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0.9万字。
101.《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0.7万字。
102.《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0.8万字。
103.《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0.8万字。
104.《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载《海峡教育报》,2004,12,14,0.4万字。
105.《“口语交际”要避免浅俗化、狭隘化》,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类),2005年第2期,0.5万字。
106.《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嬗变》,见《信息时代中国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思出版社2005年版。
107.《你敢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吗?——和中学生朋友聊作文》,载《中学生时代》,2005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108.《观察:学生作文的“优”与“忧”》,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7期,0.6万字。
109.《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载《福建教育》A版,2005年第10期,0.6万字。
110.《想象力:人和世界的对话与融通》,载《福建教育》A版,2005年第12期,0.5万字。
111.《改革成绩可喜  命题素养堪忧》,载《语文学习》,2005年第7~8期,0.3万字。
112.《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面面观》,载《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05年第10期,1万字。
113.《2006年高考特辑·作文点评》,载《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6年第4期(上半月)。0.5万字。
114.《从国外作文命题看写作教学大势》,载《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与郑秉成合作)0.8万字。
115.《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6年第3期,0.5万字。
116.《“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见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7.《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载《湖南教育》,2006年第7期,0.5万字。
118.《沿着人本化、素质化方向继续前进》,载《福建教育》B版,2006年第7期,0.5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119.《语文教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6年第10期,0.8万字。
120.《2006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评析》,载《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6年第10期,0.4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121.《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嬗变》,见何文胜主编:《信息时代的中国语文教育》(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承办的第四届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文思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312页。1.3万字。
122.《坚持人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见福建省语文学会主编:《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2万字。
123.《发现与质疑 批判与创新——探究性学习浅论》,载《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0.45万字。
124.《“主体间性”:摆脱师生“主、客”思维》,载《语文世界》,2005年第2期。0.6万字。
125.《言语生命的启蒙,诗意人生的引领》,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7年第1期,0.4万字。
126.《教育,失去了想象力还有价值吗?》(上)(下),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2、3期连载,1.8万字。
127.《朱光潜论文学教育》,载《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1万字。
128.《也谈语感之“语”》,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万字。
129.《读写之诀窍:养明去蔽》,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0.4万字。
130.《说、写“两栖”应用体式浅论》,见李诚总主编:《新世纪新形势下应用文使用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第八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0.5万字。
131.《自救和自娱:战胜并享受孤独——写作发生学猜想》,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0.8万字。
132.《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分析》,载《福建教育》(B),2007年第9期。0.4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33.《诗歌与童话:儿童最佳的精神食粮》,载《小学语文》,2007年第10期。0.5万字。
134.《语文教师命题素养浅论》,载《福建教育》(B),2007年第10期。0.6万字。
135.《朱光潜论写作教育》,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0.8万字。
136.《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载《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0.6万字。
137.《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合刊,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均全文转载,2008年第6期。《云南教育》,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8.《20世纪我国写作教学的演变》,见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万字。
139.《重在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二》,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0.6万字。
140.《让言语天才成为真天才——“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三》,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5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全文转载,2008年第10期。
141.《言语生命天性、潜质、个性的辨析——“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四》,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0.6万字。
142.《“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访谈录》(访谈者:王崧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6期,0.6万字。
143.《文章三境界:辞章、学问、道——“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五》,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0.6万字。
144.《为文三境界:快乐、痛苦、幸福——“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六》,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8期,0.6万字。
145.《写作:生活的生命化、心灵化——“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七》,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0.6万字。
146.《语文高考“考什么”》,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8年12期,全文转载。
147.《语文高考“怎么考”—— 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48.《留一帧“心影”》(代序),见唐鸣主编:《作文精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0.7万字。
149.《语文高考命题的“三利”原则》,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9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年1期,全文转载。
150.《语文高考命题的“四化”理念》,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0期,0.7万字。
151.《最不怕死的时候》,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0.4万字。
152.《试论高考写作命题的理念》,载《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1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年1期,全文转载。
153.《语文高考“怎么考”——三类“时文评说”题型解析 》,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54.《“套话作文”根子也在阅读教学 》,载《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0.4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2009年3期,全文转载。
155.《高考研究与应试研究——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一》,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1期,0.4万字。
156.《水平评价与选拔评价——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二》,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2期,0.4万字。
157.《想象力:言语生命力的最佳呈现——“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八》,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2009年2期,全文转载。
158.《写作,阅读重于生活——“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九》,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0.6万字。
159.《语文高考“怎么考”—— 整合、要求、命题构想》,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2008年已报工作量)
160.《高校视界与中学视界——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三》,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期,0.4万字。
161.《甄别选拔与生命关怀——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四》,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2期,0.4万字。
162.《立人以立言——钱理群语文教育观摭议》,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0.8万字。
163.《曹文轩散论》,载《中学语文》,2009年第6期,0.7万字。
164.《王富仁语文教育观浅论》,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65.《开放度、简明性与考试公平》,载《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合刊。0.6万字。
166.《孙绍振漫论》,载《中学语文》,2009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167.《对高考命题思想反思的反思》,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9期,0.7万字。
168.《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语文课改——访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载《现代语文》(B),2009年八月中旬刊,1万字。
169.《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上),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1期,0.9万字。
170.《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下),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2期,0.9万字。
171.《王富仁散论》,载《新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1万字。
172.《孙绍振语文教育观管窥》,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73.《走进语文教育的历史时空》,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期,0.9万字。
174.《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2期,0.9万字。
175.《从失真回归到仿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0未计工作量)
176.《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二)》,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3期,0.7万字。
177.《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三)》,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4期,0.7万字。
178.《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法的思考》,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79.《走出象牙塔:为少年写作指明切实可行的路径——曹文轩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5期,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180.《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一)——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0期,0.7万字。
181.《2010年高考作文题评点》,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0年第10期,1.5万字(与潘苇杭合作,排名第二)。
182.《追求“三无”:无定题、无命意、无障碍——201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得失谈》,载《开放潮·书香校园》,2010年第9期,0.6万字。(与潘苇杭合作,排名第二)。
183.《鲁迅文学写作教育思想初探》,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6万字。
184.《在苦难中与阅读、写作结缘》,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1期,0.7万字。《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期转载。
185.《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0.7万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011年第2期。
186.《写作教育更应“贴近”的是学生的“心灵”——走出片面强调“贴近生活”“写生活”的迷津》,载《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5期,0.8万字。
187.《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2期,0.8万字。(去年未报)
188.《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二)》,载《福建教育》(B),2011年第1、2期合刊,0.8万字。
189.《语文课改的出路:表现与存在——试为写作教学难题把脉》,载《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年第2期,0.5万字。
190.《耕耘在语文课改的前沿》,载《福建教育》(B),2011年第5期,0.5万字。
191.《为儿童立心,为儿童写作立命》,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1年第6期,1万字。
192.《“异能”与“共能”命题目标的偏离》,载《语文学习》,2011年第9期,0.4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3.《“议论文三要素”批判》,载《现代语文》,2011年第19期,1.1万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012年第5期。
194.《语文高考命题问题举隅及思考》,载《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0.7万字。
195.《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为轻重?》,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1年第10期,1万字。
196.《写作“共能”“异能”论》,载《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0.5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7.《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上),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1年第10期,1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8.《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下),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1年第11期,1万字。
199.《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与时文评说题之我见》,载《读写》,2011年第7期,0.5万字。
200.《试论“议论文三要素”的弊害》,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0.6万字。
201.《叶圣陶语文教育智能观初探》,载《新语文学习》,2012年第2期,0.8万字。
202.《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载《福建教育》B,2012年第4期,0.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203.《“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6期,0.6万字。
204.《“被立意”:精神思想、言语生命之殇》,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205.《黎锦熙“自动主义”“表现本位”观窥探》,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2年第6期,0.8万字。
206.《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载《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0.8万字。
20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划时代巨献——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摭议》,载《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1期,0.8万字。
208.《“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由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开去》,载《语文学习》,2012年第9期,0.8万字。
209.《从失真回归到仿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标题改为《写作教学内容几个核心问题辨正》。
210.《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见蔡元培(鉴定)、陈定玉(校注)、潘新和(导读):《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4万字。
211.《存在的悦读——心灵的遇合与角逐》,见白杏珏:《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万字。

三、主要科研项目(2000年以来)
    1、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具有师范性、素质性特色的高师写作课程改革》(JS130B)(1998-2001),项目主持人。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教改研究》(DHA010275)(2002-2005),项目主持人。
    3、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第一副主编。
    4、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1世纪课程教材)》立项研究项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论》(2003~2004),项目主持人。
    5、福建省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一期):《当代视野下的语文素质教育》(2001B131)(2001~2003),项目主持人。
    6、福建省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二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价值观研究》(2003B0115)(2003~2004),项目主持人。
    7、200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二期)项目:《新世纪文学读写与青少年人格的和谐发展》(2006B2037)(2006~2007),项目主持人。
    8、省教委人文社科A类项目:《我国语文—写作教育的转型》(ZF01)(1998-2000),经费0.4万元,独立承担。
    9、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语文教育“表现发展”理论研究》(JA01136S)(2001-2003),项目主持人。
    10、  福建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作为元素质的高师写作素质教育研究》,(OJF004)(2001-2004),独立承担。
    11、  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学生、素养本位“写作”课程改革》,(2005-2007),0.3万,项目主持人。
    12、  福建师范大学重点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高师写作配套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7-2008),项目主持人。
    13、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改项目:《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高师写作”教学研究》(2008—2011),项目主持人。
    14、  200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素养教育背景下文学读写教育新探》,(2009B183)(2009-2011)项目主持人。

四、主要获奖情况
    1、  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07)
    2、  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
    3、  福建省第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88)(合作)
    4、  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合作)
    5、  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
    6、  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7、  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8、  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9、  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论著一等奖。(1999)
    10、中国版协首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0)
    11、中国高教学会第五次优秀论文成果奖。(2001)
    12、中国高师写作研究优秀论著一等奖。(2001)
    13、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14、福建师范大学“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2001)
    15、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
    16、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
    17、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
    18、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19、 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20、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合作)
    21、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合作)
    22、华东地区2004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05)
    23、华东地区2009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09)
    24、华东地区2009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2009)
    25、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合作)
    26、第六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2)


原文地址: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38304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07 , Processed in 0.0739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