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等一系列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可喜变化: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务实;训练手段与方式的多样化;作品展示媒体的多元化;但同时,作文教学表面上这些可喜的变化依然掩盖不了当前作文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学生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整体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主要表现为:(1)大部分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较差。从整个面上来说,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偏离题意、中心不够明确、内容空洞、结构不够完整等问题多有存在,即使勉强达标的文章也大部分是立意平俗、毫无创意;只有极少数作文能做到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优美。(3)选材的单一、模式化现象相当普遍。在话题为个性的文章中,有不少学生都举出屈原、苏轼的例子,惊人的雷同,不由让人反思,小学生的思维的模式化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也是造成文章没有新意、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4)大多数同学的作文立意平俗,没有深度,内容单调空洞,少有创新。立意平俗的和无创新的差不多占据了小学作文的五成左右,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没话找话、大话空话,不少文章是为了符合教师评审的标准,为了符合社会评判的观点而写,以致于情感虚假。
其实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种表现跟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模式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或其体系至今未曾得到大的突破,技巧理论派仍大行其 (1)重视作文写作模式,轻视作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
地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 在文体教学作文训练模式之下,多年沿用的“开头点题”、“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紧扣中心”等等一系列写法概念仍大行其道,究竟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的写作有什么作用,恐怕很少有老师去深思。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思维,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2)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
“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
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
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可言。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
(3)重视表达方法指导,忽视作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思想品质。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语言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
我们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
的观点不容致疑。然而,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综观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技巧以及作文的表达方法,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是发自内心等则很少过问。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更为甚者,有的想象体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类动画片故事情节的拼凑。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
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抛之九霄云外的作文教学方法,着实让人心寒。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一定会打上创造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些触及人的灵魂的有个人独特感受的作品。或许从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经典文学作品从文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莫言作品中所描写的高密东北乡 福克纳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无不体现作家体验世界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语与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语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新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富于民族的精神气质。
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它本来的面目,从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少走弯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是真情的流露, 只有使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 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活, 然后才能情发于衷, 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即在作文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 感性” 的功能, 重视“ 悟性” 的开发, 追求“ 个性” 的发展,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高尔基对俄罗斯大地的人爱;沈从文对湘西的感情;鲁迅笔下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无不体现这点。因此作文教学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多带孩子们走进、体会和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活,让孩子在写作时泉涌不断,永不枯竭。 一般说来,作家并不是为了创作才去感受,而是有了感受必须创作。感受是创作的前提。我们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谁都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所以你要坚信:我手写我心,定是好文章。
高尔基说过写作“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多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的结果。因此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真实性与正确性,只要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著名作家梁晓声谈文改时说过: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标准主要的是看是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作,自由状态下的创作它会充分体现出创作的真诚,那么他感觉到你是在非自由的状态下感觉到你的真诚是打了折扣的,对这种文化他是一种不够尊重的状态。 叔本华曾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也有烦心事》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自由的表达,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 总之,透过对经典文学作品文本特征的解读,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作文不是工具,也不是产品,它是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看法以及把这种看法的倾诉;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的走出误区,完成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