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国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选集【本站独家受权首发,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34:32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与作文教学
广西贺州学院
龙和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等一系列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可喜变化: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务实;训练手段与方式的多样化;作品展示媒体的多元化;但同时,作文教学表面上这些可喜的变化依然掩盖不了当前作文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学生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整体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主要表现为:(1)大部分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较差。从整个面上来说,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偏离题意、中心不够明确、内容空洞、结构不够完整等问题多有存在,即使勉强达标的文章也大部分是立意平俗、毫无创意;只有极少数作文能做到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优美。(3)选材的单一、模式化现象相当普遍。在话题为个性的文章中,有不少学生都举出屈原、苏轼的例子,惊人的雷同,不由让人反思,小学生的思维的模式化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也是造成文章没有新意、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4)大多数同学的作文立意平俗,没有深度,内容单调空洞,少有创新。立意平俗的和无创新的差不多占据了小学作文的五成左右,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没话找话、大话空话,不少文章是为了符合教师评审的标准,为了符合社会评判的观点而写,以致于情感虚假。
其实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种表现跟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模式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或其体系至今未曾得到大的突破,技巧理论派仍大行其
1重视作文写作模式,轻视作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

地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 在文体教学作文训练模式之下,多年沿用的开头点题”、“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紧扣中心等等一系列写法概念仍大行其道,究竟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的写作有什么作用,恐怕很少有老师去深思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思维,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2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
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
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
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可言。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
3重视表达方法指导,忽视作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思想品质。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语言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
我们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
的观点不容致疑。然而,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综观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技巧以及作文的表达方法,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是发自内心等则很少过问。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更为甚者,有的想象体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类动画片故事情节的拼凑。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
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抛之九霄云外的作文教学方法,着实让人心寒。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一定会打上创造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些触及人的灵魂的有个人独特感受的作品。或许从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经典文学作品从文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莫言作品中所描写的高密东北乡 福克纳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无不体现作家体验世界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语与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语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新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富于民族的精神气质。
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它本来的面目,从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少走弯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正确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是真情的流露, 只有使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 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活, 然后才能情发于衷, 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即在作文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 感性” 的功能, 重视“ 悟性” 的开发, 追求“ 个性” 的发展,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高尔基对俄罗斯大地的人爱;沈从文对湘西的感情;鲁迅笔下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无不体现这点。因此作文教学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多带孩子们走进、体会和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活,让孩子在写作时泉涌不断,永不枯竭。
二、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般说来,作家并不是为了创作才去感受,而是有了感受必须创作。感受是创作的前提。我们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谁都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所以你要坚信:我手写我心,定是好文章。
高尔基说过写作“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多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的结果。因此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真实性与正确性,只要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吐、自由表达
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著名作家梁晓声谈文改时说过: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标准主要的是看是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作,自由状态下的创作它会充分体现出创作的真诚,那么他感觉到你是在非自由的状态下感觉到你的真诚是打了折扣的,对这种文化他是一种不够尊重的状态
叔本华曾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所以自由状态下表达出来的就显得尤为可贵。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也有烦心事》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自由的表达,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
    总之,透过对经典文学作品文本特征的解读,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作文不是工具,也不是产品,它是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看法以及把这种看法的倾诉;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的走出误区,完成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35:12 | 只看该作者
从习作的视角指导有效积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
江招金

语文教学中注重积累,这是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没有人怀疑积累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语文教师也很重视积累,但大部分教师只管要求学生积累这,积累那,学生抄了一页又一页,抄了一本又一本,抄酸了手,抄丑了字。但很少同学能灵活运用所摘抄的内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习作的视角进行积累,积累的语料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挂上钩,拉上手。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要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的词语如果没有进入学生语言建构,不久,它们就会悄悄地从学生的“积累库”里蒸发。如何让学生的积累成为学生的语言建构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习作的视角指导学生积累。
一、积累有效词汇
什么是有效词汇?有效词汇是指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能够随时提取并准确运用的词汇。词汇是习作最基本的元素,学生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有效词汇,在习作时才能用词准确丰富。
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的大舞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有效词汇。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掌声》中的一个重点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犹豫”一词把英子当时复杂的心理描写得准确、生动。如何积累才有效呢?可以这么教学:
1、先联系上下文理解“犹豫”在文中的意思。
2、用上关联词语进行说话练习。
因为英子

,所以她犹豫了。
英子之所以犹豫,是因为
是呀,这时的英子多么希望
3、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犹豫?用几句话说一说。
有些学生说:上课,我迟到了,来到教师门口,老师正上课,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犹豫着,最终鼓起勇气敲了敲门,喊了声报告。
有些学生说:我的好朋友XX同学的作业没有完成,他对我说:“拜托,你的作业借我参考一下。”参考一下,不就是抄吗?我犹豫着。
……
这个教学片段,前两个环节是理解,第三个环节是链接生活应用,这样教学“犹豫”一词就不再是消极词汇了,他化为学生的活词,只要有类似的情景出现,学生就能用上“犹豫”这个词。
二、积累有效句子

很多教师喜欢让学生积累优美句子,像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等,学生也摘抄了不少,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如同白开水——无味。因为这些句子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抄的再多也是在做无用功。只有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积累的句子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接轨,纳入学生的语言体系,学生在习作中才能用上这些句子。
比如学生在习作中,心情描写常常不到位,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如:人教版五上《窃读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可以这么教学:
1、读一读,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急切)
2、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因为有鲜明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就看
了作者急切地一页一页翻书。后面还用了一个比喻,更加形象。)
这个教学环节让这句话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有想用这句的欲望。
3、创设情境应用。
幻灯片播放到图书馆借书,发考卷等画面,让学生用上这句话。
如:走到书架前,一本,两本,我像丢失了宝宝的妈妈,急切地找着。

发考卷了,一张,两张,始终没见到我的考卷。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真希望老师念到我的名字。

4、再次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心情急切呢?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说。生活情境与句
子拉上了勾,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境,这句话就会从学生的脑海中蹦出来。
教材中描写心情的句子有很多,如描写高兴的心情:五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应用:书终于找到了,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描写难过的心情:人教版五下《金色的鱼钩》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应用:我因好奇,敲坏了爸爸心爱的鱼缸,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
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习作的视角进行追问:课文中那些词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用在他们的习作中?找到这些词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学生的有效语库就会越来越丰富。
三、积累句式

一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人,很多时候是因为文中的句式特别,句子有鲜味,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这样句式。

如学《山中访友》这课,第四自然段表达很有特色: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是什么呢?绝大多数老师都会告诉学生用了拟人和排比,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学生还是云深不知处。作者是怎样拟人的?教师要进一步点拨:打招呼+描写+猜想(赞美),在找到规律之后,安排学生展开想象练笔。学生都写得不错,摘录一篇共享:

你好,绿油油的小草,你铺开一片地毯,是要我躺下拉休息一会儿吗?你好,葱郁的大树,你撑开巨伞,是要帮我遮阳吗?你好,飞舞的蝴蝶,你穿着美丽的衣裳跳舞,多么优雅!
学生的这段文字不亚于作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方法,并进行了练习,掌握了这种句式,在以后写景、写物的习作时就能用上。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式很多,教学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从习作的视角考虑:有没有特别的句式能用在学生的习作中,在教学时就要把这些句式拎出来,揭示规律并积累运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句式的句式多了,表达自然就丰富多彩了。
四、积累段落的结构
在小学阶段,比较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让学生积累这两种构段方式,学生的习作中的段落就会有序、条理清楚。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这是在小学课文中最常见的方式,
如《赵州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此外承接结构、因果结构也是比较常见的。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段落的结构形式,学生在习作时能言之有序。
五、积累文章的结构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从教材看课文常见的文体无外乎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等,学生的习作也无外乎叙事,写人,状物,写景。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状物、写景文章都有一定顺序结构,在整体把握课文时,让学生搞清楚文章的基本结构,对学生习作谋篇布局有重要的作用。
叙事的文章,要完整记叙一件事情,必须包括“时间、地点与人物”,要清楚讲述一件事情,必须涵括“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如《钓鱼的启示》先写钓鱼,再写得到的启示。这么一讲,学生懂得了这类习作的结构了,写《包饺子的启示》《削笔的启示》《大扫除的启示》就会安排材料了。要是写人,就必须了解清楚作者写了谁,这个人有什么特点?作者怎么写的。如《杨氏之子》围绕“杨氏子甚聪惠”写了一件事;倘若是写景文章,必须先了解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观察的(内容和写作顺序),如《颐和园》作者是怎样写颐和园的呢?是通过写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地方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是怎样构成一篇文章的呢?作者移步换景,用过渡句把这几个景点串起来……
按文体类别,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谋篇布局,日积月累,当学生遇到写事的文章时,他们自然会关注到“人物、时间、地点和起因、经过、结果”;当他们遇到写景文章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想到“写什么风景,怎么写?”当他们遇到写人物的文章时,他们自然会想到:写谁,这人有什么特点,用什么事来写的…….
总之,从习作的视角指导学生积累,才能事半功倍。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36:08 | 只看该作者
高职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方法探析


——以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李兆琳[1]
王金龙
[2]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 鹤岗154107)


摘要:高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趋向日益明朗,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作为语文课程论的一个部分,我国语文教学技能研究也仅仅二十年,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课程设计的方法的研究就是重要的一项。以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方法为例,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依据、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依据、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做尝试性探析。
关键词: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教育部师范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这样解释:“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1]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必备技能,教学技能的训练是近些年来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教学改革中关注的一个焦点。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国内对学科教学技能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直至1992年原国家教委教育司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年2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颁布,教学技能及语文学科教学技能的研究才得到重视和发展。时至今日,已走过近20年,语文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已由综合走向分析,由传统走向现代,由理论走向时间,由职前走向职后,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如何把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落到实处,让师范生具有突出的师范教育的职业特点,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这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结合国内学科教学技能的发展情况,针对自身学生语文教学技能掌握弱化的问题,分析原因,探究解决方法。主要原因有二:1.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训练重要性的问题,但缺乏明确和系统的技能训练理论和具体的方案。2.各师范院校生源实际情况不同,完全的照本宣科或刻板的迁移运用效果不佳。针对于此,学校于2005年开始,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为期一学期,每周4学时,共72学时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以下将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依据、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依据、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做尝试性探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依据
我校开设该课程设置主要依据课程设置的职业逻辑。职业逻辑,现代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重要课程逻辑,主要应用于专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能力和素养。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属于高职高专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2]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目的就是通过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的要求
1.遵循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师要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该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应该紧密结合学科课程改革。“2001年秋,我国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第八次改革实质性启动。”【3】 201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要把握课程标准改革方向,结合课程改革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时能较快地把握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教师还要掌握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先进理念。
2.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个性差异,即有基础保证,又要有弹性发展空间。特别是要再课程设计的时候注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产生美好向往。只有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得以顺利的开展,进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目标的可接受性和可测量性。小学语文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的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做到学生可接受,效果可测量。布鲁姆关于认知分类中提到教学目标的种类是:知道、理解、应用、 分析、综合 、评鉴。[4]
小学语文技能训练课程目标的设计在结合布鲁姆关于认知分类的六个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既要设计出学生低阶技能的目标,也要设计高阶技能的目标。目标层次性要鲜明,通过小学语文技能训练课程的培训,使师范生具备从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形成较好地从事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并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手段测评学生具备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的水平。

4.遵循有效、可操作性的原则。小学语文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是其重要的设计原则。没有效果的训练,即费事又费力,还会加剧学生对技能训练的厌学情绪。所以在设计课程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很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课程设计的时候还有强化可操作性原则,小学语文技能训练课程是极具实践操作性的实训课,学生遵循课程设计的要求能够切真的操作和实施,才是学生语文教学技能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径。比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的时候提出要求让学生登台当众讲课,如果只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充分准备的讲,是根本起不到训练的效果的。我们可以通过微格教学、课后小组练习等多种有效设计方法进行解决,这样在充分的准备基础上,利用集中的2周左右时间做学生试讲活动,学生的训练效果就会有所保障。
三、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的方法
1.课程内容设计
①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超越教材内容,不固于教材。技能训练是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个人水平层次不同,课程内容设置就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具有弹性化和层次性,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起点。我校在结合本校学生基础一般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坚持“基础保底,弹性延伸,超越设计”的原则。基础保底,即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最基本的能力为起点,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最低的标准,也就是从教的最低保障。弹性延伸,将课程内容设计分为A、B、C三个层次,根据学情将学生也分成三个层次,在各自达到基础技能目标后向更高层次目标弹性延伸,力求锻炼提升教学技能水平。超越设计,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设计超越目标,在下一阶段的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②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著、学术论文、相关教学案例、媒体信息等。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决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引。在实训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用理论去指引实践,特别是大量的教学案例和案例分析,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间接经验,开拓学生视野。高职师范院校强化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关注理论知识的充实。《小学语文柯昂教学技能训练》(李玉学主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李含荣主编)《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主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翔、刘成华、张悦群主编)等书籍可以供学生参考学习。大量的教学范例:小学语文教学五大板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名家课堂实录、初中(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实录、板书设计集锦、教案(教学设计)集萃、说课(评课)案例分析、教学课件汇展、名家课文配乐朗诵、手工教具展示……引导学生反思、交流与共享资源中的教师教学技能,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③观看教学视频案例。“视频案例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借助于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专家、同行、学生的评价等进行整合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5]观看教学视频案例可以第一时间让学生近距离的感知语文课堂、感知学生,使学生不仅是对过去课堂的一种回顾和对现在课堂的一种想象。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处理问题时的行为、态度和方法,为学生教学技能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模仿的范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视频的观看,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教学技能运用技巧的重要性,使之教学行为得到调整和优化,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高职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在学生尚未见习和实习前,通过课堂集体和课下分散的方法让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方法,从多届学生的反馈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水平效果明显。
2.课堂组织形式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也不能缺少传统的讲授式,但该课程更适合多样组织形式,以趣味性和吸引性为引导,拒绝单调呆板。模拟教学模式和微格教学模式是该课程的重点课堂组织形式。我校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训练环节主要采用“同座互练、小组模拟、优秀展示”的教学模式。同桌互练,同座两位同学,甲生站起拿小黑板当教师,乙生当学生,结束后两生互换角色。教师随机记录、指导。这一环节为最初的教学模拟训练,可使全班同学在同时进行有效地训练并自我发现问题,为下面深化训练做基础。小组模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情况,可将学生分为每组5-7人,进行某个专题的模拟教学,生生之间互相评课、议课、辨课。还可以小组同学共同准备一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几名同学连续性分块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时教学。
例如:一个语文技能训练小组,5名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训练,他们选定一篇1学时教学内容后,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准备这一节课。教师通过书面的形式审定了该训练小组的设计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训练。1名同学在台上当老师的时候,其余4名同学就充当学生,按照预定的顺序,5名同学按序上台讲课,最后形成完整的模拟教学。优秀展示,教师根据学生在小组模拟中的表现,选定1-2组进行全班性模拟展示。展示后全班互议、互评。特别优秀组还可以组织全校性的公演,该组同学依然按顺序做教师,该班其他同学做学生模拟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我校还在该学期开展2次见习活动(去附属小学听课、记课、评课)。
3.学生指导设计
学生指导设计环节在西方欧美国家的教学中非常普遍。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中,学生指导设计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这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训练,只有踏实的训练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这里要强调教师的引导性,教师以引为主,学生有疑有问题,教师要给予支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在“同座互练、小组模拟、优秀展示”的教学模式中设计到的问题、发现的问题、遇到的疑难,教师都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在集中的模拟训练期间,教师每周要有两-三个小时的接待学生答疑时间,保障学生的技能训练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
4、教学激励设计
师范生多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约束力和自控力,但多种教学手段和多样教学环节,不断的激发热情和动力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通过教学激励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富有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语文技能训练需要学生投入极大的热情,爱练、乐练才能更好的提高。竞争性的手段无论是在国内教学还是国外教学都是有效的,通过分组工作,让学生有压力、有动力,更好的进行训练。“同座互练、小组模拟、优秀展示”的教学模式的“优秀展示”环节就是通过前面几轮训练、展示,最终呈现的优秀学生的优秀教学技能展示。学生反馈,从最开始训练的被动到主动对着镜子练、找同学练、自己录像练,越练越有劲头,越练越想练好。可见通过恰当的教学激励设计,使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实施得以优化。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作为高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一个实训课,可以合并在语文课程论中,随着语文课程论的教学进程来安排技能训练。但随着我们对教学技能训练认识的日益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的需求,想必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方法也将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不断的进行调整,以求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向红.视频案例-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6,(2):19.
[3]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4] 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 刘红,李小薇.高职高专教学评价体系与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之比较研究[J],云南教育,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李兆琳(1980 ),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金龙(1962 ),男,黑龙江伊春人,教授,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校长。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37:2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与作文教学
广西贺州学院
龙和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把重要的尺子。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等一系列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让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可喜变化:作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务实;训练手段与方式的多样化;作品展示媒体的多元化;但同时,作文教学表面上这些可喜的变化依然掩盖不了当前作文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学生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整体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主要表现为:(1)大部分小学生作文基本功较差。从整个面上来说,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偏离题意、中心不够明确、内容空洞、结构不够完整等问题多有存在,即使勉强达标的文章也大部分是立意平俗、毫无创意;只有极少数作文能做到立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优美。(3)选材的单一、模式化现象相当普遍。在话题为个性的文章中,有不少学生都举出屈原、苏轼的例子,惊人的雷同,不由让人反思,小学生的思维的模式化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也是造成文章没有新意、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4)大多数同学的作文立意平俗,没有深度,内容单调空洞,少有创新。立意平俗的和无创新的差不多占据了小学作文的五成左右,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没话找话、大话空话,不少文章是为了符合教师评审的标准,为了符合社会评判的观点而写,以致于情感虚假。
其实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种表现跟传统作文教学训练模式有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或其体系至今未曾得到大的突破,技巧理论派仍大行其
1重视作文写作模式,轻视作文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表达方法公式一样

地讲给学生听,有的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 在文体教学作文训练模式之下,多年沿用的开头点题”、“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紧扣中心等等一系列写法概念仍大行其道,究竟这些概念对于学生的写作有什么作用,恐怕很少有老师去深思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思维,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最后写出的文章肯定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2重课堂教学,轻生活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再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
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
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
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可言。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
3重视表达方法指导,忽视作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思想品质。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外在的语言表露,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比较,
我们认为,写作是学生思想展现的最佳形式,所以叶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
的观点不容致疑。然而,分析以上的调查数据,综观现今我校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却普遍存在着人文价值削弱,人文底蕴流失的现象。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技巧以及作文的表达方法,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是发自内心等则很少过问。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情感屡见不鲜;更为甚者,有的想象体裁的作文基本上是各类动画片故事情节的拼凑。现今小学作文教学,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
泛泛而谈,失去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的灵魂。这种“重表达,轻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思想抛之九霄云外的作文教学方法,着实让人心寒。
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一定会打上创造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那些触及人的灵魂的有个人独特感受的作品。或许从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经典文学作品从文体特征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现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莫言作品中所描写的高密东北乡 福克纳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无不体现作家体验世界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士比亚之于英语与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语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新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富于民族的精神气质。
重温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它本来的面目,从而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少走弯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的文本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正确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是真情的流露, 只有使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 充分感受和体验生活, 然后才能情发于衷, 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即在作文教学中, 应当充分发挥“ 感性” 的功能, 重视“ 悟性” 的开发, 追求“ 个性” 的发展,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经典文学作品无不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高尔基对俄罗斯大地的人爱;沈从文对湘西的感情;鲁迅笔下对江南水乡的热爱无不体现这点。因此作文教学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照抄照套的问题随之而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要写好作文,首要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多带孩子们走进、体会和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活,让孩子在写作时泉涌不断,永不枯竭。
二、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般说来,作家并不是为了创作才去感受,而是有了感受必须创作。感受是创作的前提。我们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谁都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所以你要坚信:我手写我心,定是好文章。
高尔基说过写作“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多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的结果。因此在作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真实性与正确性,只要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吐、自由表达
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著名作家梁晓声谈文改时说过: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标准主要的是看是不是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作,自由状态下的创作它会充分体现出创作的真诚,那么他感觉到你是在非自由的状态下感觉到你的真诚是打了折扣的,对这种文化他是一种不够尊重的状态
叔本华曾说“唯有发自心灵深处的作品才能获得桂冠”
所以自由状态下表达出来的就显得尤为可贵。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也有烦心事》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自由的表达,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
    总之,透过对经典文学作品文本特征的解读,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作文不是工具,也不是产品,它是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真实看法以及把这种看法的倾诉;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的走出误区,完成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要求。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39:43 | 只看该作者
★全国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选集
【本站独家受权首发,http://xnjyw.5d6d.net/thread-65109-1-1.html严禁转载】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42:28 | 只看该作者
告     白

      我站已将[自由注册]改为人工审查后才放行注册会员发帖权!

      也就是说:即或您用网名注册‘成功’,也只是[待验证注册会员]状态,不能发帖!

     重申本站网管约定:请您实名注册,填全注册信息!

        否则,对不起,一律删除。本站已删除不符注册要求的注册者8000余人!!!!






                                                    公益服务教育文化网站《教师之友网》
                                                                      2012。3。5。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44:36 | 只看该作者
=‘相聚鹭岛集’QQ交流群291179970

                    欢迎您!






http://xnjyw.5d6d.net/thread-65114-1-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27 , Processed in 0.0980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