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自愿辍学者是如何解读“辍学”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 16:2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自愿辍学者是如何解读“辍学”的?
——关于初中自愿辍学者辍学动机的质性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

  摘   要: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一位初中自愿辍学者辍学前后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探究其对辍学行为的自我解读过程,揭示自愿辍学者辍学动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关键词:自愿辍学者;动机;情绪体验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5-0033-04
  作者简介:安超,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辍学者的喜与痛
  国内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原因的研究很多,研究者的表述虽有不同,但结论较为一致。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同辈、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五大因素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几大因素可以互相结合形成合力,也可能以其中一种或几种为主。[1]但任何一个因素具体到个体时,都存在着个体对于这些因素的感知,而且个人对外界因素的感知远比宏观的外界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对于辍学者个人的研究是必要的,外部因素如何经过个人的“消化”而促成辍学行为值得探讨。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一位初中生自愿辍学前后的生活和心路历程,探究其对辍学行为的自我解读过程,以期发现和揭示自愿辍学者辍学动机的复杂性及动态性。
  案例1:“自愿辍学者”小新,男,在师长和同学眼中都是非常聪明的孩子,父母对其抱以相当大的期望,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家长语),14岁时由于各种原因小新义无反顾地选择从学校离开。他在辍学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经历了从最初脱离学校摆脱束缚和桎梏的狂喜,到终日无所事事与朋友游荡的“快乐”,再到踏入社会之后所经历的种种挫败以及长大之后对未来的惶恐和茫然。从最初的“辍学之喜”到辍学成为心之伤心之痛,从最初认为辍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到称其为一种“错误”。不管当初是如何地“自愿”,这种自愿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而辍学之后,这故事还没有结束……
  小新对于当初的辍学行为经历了从喜到痛的心路历程,与辍学初的“喜悦”相比,小新在成长后对其自愿辍学行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是何种原因促成了这种解读呢?这个解读过程又伴随着怎样的成长过程?辍学者的自我解读有如一面棱镜,透过他们的内心折射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这类辍学者的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辍学者动机和行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综合以上考虑,本研究将问题确定为:自愿辍学者辍学前后是如何看待(思考/解读)自己的辍学行为的?此问题包含以下三个子问题:
  1.“我”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了?辍学之初有怎样的情绪体验?
  2.辍学对人生经历有哪些影响?
  3. 辍学之后,“我”是怎么看待辍学行为的?
  这三个子问题之间的关系为,辍学动机体现了自愿辍学者最初对辍学的思考,长大之后可能会有其他思考,而中间的人生经历与这种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简单表示如下:
     
  图1  子问题关系图
  二、概念界定
  1.辍学。本文所指辍学依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效益研究》中对于辍学的定义,即将“所有未完成学制规定年限的教育而中断学习、离开学校的现象统称为‘辍学’”。[2]
  2.自愿辍学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传统因素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已由过去的以外部强迫被动性为主的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3]
  本文所称自愿辍学者即指非外在强迫而自己主动中断学业的辍学者。虽然辍学者辍学可能有很多外部因素,但这里的“自愿”,是一种主观自愿,即不管是由于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辍学者已经主观同意不再上学了。内心愿意上学但迫于外部因素无法上学的辍学者不在此研究之列。另外,本文研究的是初中自愿辍学者,即初中时主动中断学业的学生。
  3.动机。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因素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趋向于”(to move)。[4]本文使用动机,而非大多数对于辍学研究采用的“原因”一词,主要是“原因”更为概括和广义,也更为客观一些,而动机更为个人化一些,不仅包括“每个物种包括人类一般性的运动模式,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个体的喜好和行为”。动机更有助于解释行为的多样性,为什么处于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同样的老师,家境也可能相当,而有的孩子辍学有的孩子不辍学呢?原因提供了辍学的可能性,但动机却决定了个体辍学的必然性。
  另外,动机包含两个方面,驱力(需要)和诱因。驱力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是一种内在的需要,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5]比如说,学生可能有内在的要停止学业去早点工作养家的需要(内驱力),但是有这种需要未必会辍学,如果恰好有一个诱因,譬如老师刚好对其打骂一顿,很可能便成为他辍学的导火索。对于自愿辍学者来说,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在其心中形成一种内驱力,但还需要一定的诱因,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称其为促使他做出辍学最终决定的导火索。
  4.情绪体验。情绪也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心理学家将其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复杂的变化模式,是个人知觉到的对独特处境的反应,包括生理唤醒(比如是否心跳等)、感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等)、认知过程(对场景界定为快乐的解释、记忆和预期等)、外显行为(表情或动作)。但不管如何复杂,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一些基本的情绪,比如高兴、悲伤、恐惧、厌恶、惊奇、轻蔑、生气等。[6]
  三、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
  本研究选取初中时便自愿辍学的对象进行研究,采用的抽样方式是滚雪球抽样和机遇式抽样。一方面通过其他人介绍符合标准的样本,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在可能符合此类标准的人群中寻找合适的研究对象。在寻找样本的过程中,首先经过预访谈确定是否符合标准,若符合标准则进行后续访谈。抽样的标准主要包括:1.初中辍学的学生;2.最初的辍学动机为自愿,也就是自己不想上学了,至于具体的不想上学的原因不限,关键是主观自愿。最终,本研究选取了张路(化名)作为典型样本进行研究。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是开放式访谈。本研究在访谈之前已经大致确定议题,并根据访谈的深入修改和充实访谈提纲,但不完全局限于下述内容:
  1.还记得当初不上学的时候是多大年龄,是初中什么时候?
  2.能聊聊当初为什么不愿意上学么?(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3.当初不想上学时,家里人、朋友和学校老师是什么看法和反应呢?(你怎么对待他们的反应?)
  4. 刚离开学校的时候,当时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特别高兴,还是不开心,还是没什么想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5.离开学校后,对未来有什么打算?都干了些什么呢?(是怎么谋生的呢?)
  6.到社会上后,“辍学”这个事对你有影响么?(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影响,为什么?)
  7.你现在是怎么看待当初主动辍学这件事的?(换作现在的你,还会主动辍学么?)
  本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多次编码,逐渐形成类属结构。
  四、个案分析
  案例2:张路(化名),男,现年21岁,于17岁初三中考后主动辍学。张路家为东部沿海省区农村,家境一般,但并不贫困,上有一兄,已在当地成家立业。张路辍学后在当地小镇无业待了一年左右,后在家跟随父亲务农,既而又跟大哥出外打工未果,一年半前来到北京,并辗转来到北大当了保安。
  张路说:“我挺笨的,脑子一直都没开过窍,也没指望着考上好高中。家里人也没什么指望,就等着我再大点,在学校先待两年,老实点懂事了给我找个活干。中考考得特别差,上一般的高中也要交点钱,也不多,家里交得起,但我真的不想读了。我想不到读书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根本考不上大学,就我这脑袋瓜子,在学校里上课也听不懂,等于白瞎了时间,早下来晚下来都是一样的。”
  在被问及学校老师当时是否挽留过他时,张路说:“挽留?为什么要挽留?老师巴不得我走呢。像我们学校,老早的时候,就有同学不上了,有的就出去打工了,有的也不知道干什么去了,老师也不大管。像我们这种学生,在班里也是扯班里后腿,老师不待见的,巴不得我们走,(留下来)对他们没好处。”
  张路坦言,刚辍学时,他对未来的发展完全不怕。“怕什么!我们村里很多出去打工的。有的过了几年媳妇都领回来了。不上学也会有出路的。在我们那个村,能考上大学的很少,很多人高中毕业后还不是也回来了,出去打工了。”觉得“没有老师管,非常自由,玩了整整一年,经常到城里打游戏机,找兄弟们玩,打架。”辍学仿佛对他没有什么影响。
  以上节选的访谈资料是张路辍学后一年之间的情况。本研究对张路的访谈资料进行了编码和类属分析,发现张路对“辍学”的解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辍学动机,辍学初的情绪体验,辍学初的生活状态,辍学初期的影响(见表1)

                                         表1  自愿辍学者访谈资料类属分析图
1.自愿辍学者辍学动机
内部动机
外部刺激(诱因)
外部大环境(张路认为)
觉得自己笨,没有希望考上高中和大学:没有自信。
(自我实现、归属的需要未得到满足。)

中考考得差,要交钱上一所一般高中;

早回来晚回来都是一样的。
家人:习惯打骂孩子,对孩子失去希望,无奈。
老师:巴不得差生早走。
对学习没兴趣,听不懂。

(认知需要未得到满足。)
学校:对辍学者不太关注。
村里环境:辍学者打工也可以赚钱;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也得打工。
2.辍学初的情绪体验:没感觉,有点解脱,正常,自由。
3.辍学初的生活状态:疯玩打游戏,打架,父母管不了。
4.辍学对最初的影响:没什么影响,小的时候在村里都一样。

  
  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本研究认为,张路的自我实现和归属需要未能得到满足,认知需要和未来生存需要均未得到满足。
  1.自我实现和归属需要未满足。张路对于自己学业能力的认知是比较低的。既往的学习经历让他觉得“自己笨”,自信的缺失说明学校生活并没有很好地满足他在学业上的自我实现和归属的需要。
  2.认知需要未满足。学校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场所,但张路对学习没兴趣,上课总是听不懂,学校未能满足他的认知需要。
  3.未来生存需要未满足。以张路的成绩,“我肯定考不上大学”,通过考大学出人头地的出路断了,他只好另谋出路。
  对张路来说,未来生存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和归属的需要在学校都未能得到满足,学校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吸引力,张路的内心需要无法在学校中达到平衡,这是构成张路辍学动机的内部原因。
  学校无法满足张路的需要,学校外可以满足么?张路虽然是个初中生,但他并未忘记对外面世界的审时度势。家人的默认,老师和学校的“纵容”或者说把差生“推出去”的行为,割断了张路与学校最后的一点联系,而村里辍学行为的盛行和辍学之后外出打工赚钱、“可以领回媳妇”的诱惑又形成一种吸引力。于是,张路对内的不满、对外的向往形成了一股合力,而家长、学校、老师对这股合力的默认,让张路对辍学的影响没有太远太深的估计,辍学因此成为必然。
  另外中考的失利,上一所一般的高中也要交钱,构成张路辍学的一个外部诱因,给了他一个辍学的理由或者说借口。如果把张路的心比作水,本身已是波澜四起,蠢蠢欲动,中考失利无疑是一粒强有力的石子,打破了张路心中最后的一点平静。
  再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几个原因看似是对等的,实质上张路一直强调“反正考不上高中和大学”(至少说了3次),而父母也基本上默认这一点,对他没有指望,学校对差生也是推出去的态度,对张路来说,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考大学,要么辍学(辍学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反正早回来晚回来都是一样的”)。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上大学对于生在农村的他来说,是出人头地、谋得饭碗的光明大道,但自认“不开窍”、“笨”的张路因为过不了“独木桥”,所以只能另谋出路。村里人外出打工的先例让他看到了其他出路的希望,也可以满足他未来生存的需要。
  张路在辍学初对于“辍学”一事心里“波澜不惊”,情绪体验也是平淡无奇的,觉得对以后不会有太大影响。这种情绪和态度似不合常理,但结合他的生存背景看,村里其他学生亦然,命运就只给了他们两条路,此路不通选另一条路就是很自然的事,因此辍学对他就显得稀松平常。对于他们来说,教育仍然只是实现他们未来生存需要的重要途径,甚至超越了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失去了教育这条往上层阶级流动的路,辍学就是唯一的道路。因此对于张路来说,“自愿”辍学背后的难言之隐不是一言可以道尽的。
  五、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自愿辍学者不同成长时期对于“辍学”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会有波动,有可能从“喜”到悲,也有可能从悲到“喜”,也有可能一直是“喜”(如图2)。

   图2  自愿辍学者的情绪体验图
  
  其次,一个辍学者在其不同成长时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不同的解读背后体现了其动机的变化。笔者依据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发现张路对于辍学的解读包含复杂的过程:伴随情绪体验的变化,自愿辍学者有辍学的内部动机(需要);但形成辍学事实需要诱因(外部刺激),这些外部刺激包含家庭、学校、社区以及辍学者所认知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如图3)。
  
  
  图3  自愿辍学者辍学行为框架图
  
  图左边的梯形图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总结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图,[7]上图右边的图表示来自外部系统的刺激或者说诱因,包含家庭、社区、学校等。在通常情况下,个体需求能够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当某种需要破坏了平衡或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紧张,内驱力就会被唤醒,有些行为不仅仅是由内部驱力所激发的,行为还由诱因所驱使,即外部的刺激。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是,就辍学者的行为本身而言,在通常情况下,他上学有一系列的需要,并寻求一种平衡,而来自于外界的刺激就像一粒石子,打破了学习者生活“平静的涟漪”。辍学者辍学时以及之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家庭情况、社区与社会文化环境、自身经历等等,均会影响到辍学者重新思考和反省当初的辍学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使辍学者对辍学有不同的解读。外部刺激对应着学习者不同的内部需要,“石子”重重地击打在相应的“点”(需要的领域)上,情绪体验和解读就会不同。对于辍学者个体来讲,不同时期对于辍学的体验很可能是复杂的,解读是多面的,动机也是多面的,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的概念框架图揭示了自愿辍学者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性,有助于研究者充分理解辍学者的态度和行为。
    (感谢陈向明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实践性知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司马义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义务教育效益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
  [3]欧贤才,刘刚.试析我国农村初中“自愿性辍学”现象[J].中国农业教育,2007,(1).
  [4][5][6][7]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程方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21:51 , Processed in 0.1193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