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回帖写作:民间意识形态的公共论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8 12: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回帖写作:民间意识形态的公共论域

    作者:李有光 曾超   



  【摘要】网络回帖本质上是一种写作与阅读即时、交互的在场性对话方式,是最能代表民众话语和社会情绪的真实表达方式之一,是民间意识形态的当代表征和集散地。在当下多颂扬少暴露的表达语境中,回帖写作所张扬的求真意识和批判精神显然是值得肯定的。应该说,回帖写作里始终昂扬着真正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精神,这种风格和精神甚至可以成为当代纯文学创作的榜样。当然,帖子写作还是建构网络公共空间和形成网络围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既要认识到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对于缓解和释放社会无意识能量的积极意义,也要意识到合理引导网络写作中的非理性冲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回帖写作民间意识形态网络公共空间网络围观

  随着“围观改变中国”这一积极理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网络围观的直接物化形态,网络回帖、跟帖写作(最简单直观的写作方式就是一个“顶”字,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论坛“盖楼”现象)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研究者的关注。近期,有好事者将多年来各大论坛在虚拟围观中产生的精彩回帖段子集锦后上传,阅读者无不对其中的草根智慧和精妙的语言表达击节赞佩、叹为观止。实际上,在大历史的视域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回帖写作视为中国历代民间创作的口头谣谚的电子版本。就像古代谣谚往往因为真实地表达了底层大众的声音和立场而成为中国历代绵延不绝的文学潜流一样,今天的回帖写作仍然是最能代表民众话语和社会情绪的真实表达方式之一,是民间意识形态的当代表征和集散地。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化研究,对之报以浓厚的兴趣和密切的关注,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洞察当代社会复杂的意识变迁和民间旺盛的写作生命力的窗口,尤其是对于一个各种传播媒介、书面表达渠道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合流的社会,欲了解民众的真实心声、体察沉潜于民间的质疑精神,必须与这些回帖写作发生“亲密接触”。

  网络回帖本质上是一种写作与阅读即时、交互的在场性对话方式。每一个回帖者既是写作者,同时也是他人跟帖的阅读者。这种作者与读者身份的合一、创作与阅读行为的合一,注定了回帖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子文本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旺盛生命力。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由多人拼贴而成的段子:“教授摇舌鼓齿,四处搂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医生见死不救,草菅人命,越来越像杀手;杀手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越来越像医生……”像这样的不断接龙、跟帖而作,由于都是源于生活实践的精炼的总结性表述,就大大激发了写作者的创造力和阅读者的会心共鸣。而且,精辟的表述和总结往往会得到回帖者的“力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互动,共同创作和阅读,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围观影响力和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此外,网络回帖写作还具有一种即时的对话性质,像这样的问答形式很普遍:“问:我最近在味千拉面里吃出电池,在盼盼法式软面包里吃出螺丝帽,为什么?答:这是变形金刚在分期分批地侵入地球!”“哪位高人能好心说下,现在吃什么是安全的?答:吃亏最安全。”究其实质,每一场围观和回帖链,都是由众多写作者围绕共同话题而形成的对话性场域,这种对话是在多个回帖者共同构建的公共论域中即时发生的,每一位写作者都会有很强烈的在场感、即时感和对话感。无疑,这些宝贵的感觉也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表达原创力,从而写出极富睿智和幽默的段子。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网络回帖的写作特征

  中国现当代叙事文学中“左风”盛行和“伪现实主义”泛滥,新写实主义对严肃社会问题的回避,传媒对重大社会矛盾的过滤性和选择性报道,流行审美文化愈演愈烈的“娱乐至死”倾向,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造就了广大民众对认识社会问题进而表达社会真相的饥渴感。换言之,文艺言说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匮乏和社会层面上谎言的密布导致普通民众亟需寻找到一种表达真相的安全途径。于是,借助网络隐匿真实身份所获得的相对安全感,回帖写作径直地在社会现象中的“问题”面上给力,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皆文章,使得“多暴露,少颂扬”成为回帖最显性的写作特征,当然也构成其最为吸引网民的内在特质。譬如,这样一则拼贴而成的段子:“养二奶的越来越多,养奶奶的越来越少;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耍手腕的人越来越多,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未婚同居的越来越多,婚后同居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虽然这样的归结有片面之嫌,但写作者和阅读者皆陶醉于对社会问题的真实揭露和修辞叙述中,乐此不疲。毕竟,叙述问题和真相不仅仅基于对那种常见的掩饰态度的厌恶,更是一种符合人性的自然之举。而且,正是以社会现象中的阴暗面为主要题材,才成就了回帖写作的鲜明特色和巨大动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下以回避问题和真相为常态的表达语境中,回帖写作所张扬的求真意识、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显然是值得肯定的。正是这一点,沉痛地击中了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和新闻写作的致命软肋;也正是这一点,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启蒙着中国、提升着中国、改变着中国,就像这则精彩段子所彰显的批判性内涵对中国进步的推动作用:“小李要移民到美国,领导问他:是对你的工资不满意吗?小李说:满意;是对你的住房不满意吗?满意;那是对工作条件不满意?也满意;对医疗、孩子上学不满意?都满意;既然都满意,为什么还要移民?因为那里允许有不满意!”

  回帖写作是当代人的情爱观、利益观、权利观、政治观、消费观、文艺观、教育观、道德观、时局观、环保观的真实显现。我们注意到,在虚拟的公共场域中所表达的这些观念和诉求始终坚守着两个基本视角。首先是“民生”视角。众所周知,由于高污染、高房价、高物价等给当代都市人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烦恼,因此回帖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相关的调侃与讽刺。譬如“问:上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于是农场主把过剩的牛奶倒进河里。今天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现象,会有什么不同?答:中国的鱼得了肾结石。”需要说明的是,相比这些以睿智的调侃来关注民生、突显人文精神的段子,我们更推崇的是那些在捍卫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伸张“民权”的写作。像“老张上街买菜,掏钱的时候慢了点,菜贩子催促:大哥你快点儿,一会儿城管来了我这车菜就全没了。老张说:废话,我不想快点儿?我回去晚了没准房子都没了。”还有,“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又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浴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怒,派警察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了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显然,正是这些令人捧腹而后沉思的写作,在或显或隐中伸张了民众的平等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进而实现了写作的深度追求,体现了回帖的启蒙价值。其次是“民间”视角。几乎所有精彩的回帖段子,可以看出,都秉持着一种体制外的民间立场。虚拟场域中表达的相对安全性让回帖者可以自由地流露真情实感,,进而也使得这种以真实为底色的写作成为民间意识形态的凸显。当然,体制外的民众声音对公权力掌控下的历史话语和现实生态所作的揭露与批判,也需要发挥语言的曲尽其妙和诙谐的草根智慧,否则仍可能遭到“删帖”的命运。譬如“因为以前太掏心掏肺了,所以搞的现在没心没肺。”如此深入浅出之言,只有洞察历史、深谙世态的智者方能见出其耐人寻味之处。这方面的写作实例还有很多,不必尽举。要补充的是,即使对主流媒体和流行文化共同炒作以致形成定论的事物,回帖写作有时仍能以朴素的民间视角得出直逼事物本相的另类批评,譬如对红极一时的电影《山杂树之恋》,有一段不一样的评论帖子很受欢迎:“.昨晚跟老婆一块儿看《山楂树之恋》,只见男主角一会儿借着木棍牵了女孩的手,一会儿借送泳衣跟女孩戏水,一会儿借口暴露身份在骑自行车时把女孩放在怀中,最后,还把女孩带上了床……老婆愤怒了:这TM还纯情呐?分明就是泡妞老手!”

  让人过目难忘的回帖段子往往是以幽默的语言呈现的,很多还带有黑色幽默、冷笑话的色彩:“有位外国小伙子,身型壮硕,体格健康,得益于他在国外的时候多年坚持每天长跑2-3小时。后来小伙子工作原因来到北京生活,即使再繁忙好习惯也从未改变,每日仍偷闲坚持在三环上长跑。于是,两年之后,他不幸患肺癌去世了。”可以看出,好的幽默写作是源于生活,基于智慧,指向讽刺的。它需要回帖者从生活中提炼出富于意蕴的细节和特色,运用反讽的基调表达出令人忍俊不禁而又若有所思的主体性蕴涵。本质上,“反讽就是面对历史性现实时的主体性”。譬如,“问英语老师'山寨'怎么说,老师一下楞住了,过了会儿,一字一顿地说道:madeinchina.”还有,“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掐算八字后,说,你二十岁恋爱,二十五岁结婚,三十岁生子,一生富贵平安家庭幸福晚年无忧。此人先惊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岁,博士,光棍,木有恋爱。先生闻言,略有沉思后说:年轻人,知识改变命运啊!”即使一些“涉黄”的段子,也不像生活中单纯的男女题材笑话,而是语带讥讽,内蕴着意图明显的所指。可以说,这类回帖写作其实只是借性题材吸引眼球,制造笑料,但真正的立意却有表里两层,表层往往是讥讽生活作风,里层却直指尖锐的道德沦丧问题。正是这层深意,使之区分了普通的男女笑话并提升了写作的文本意蕴。毋庸讳言,回帖写作也有许多肆意恶搞和疯狂嬉戏的现象,沾染上流行审美文化的游戏心态,但要注意到,精彩的回帖段子即使表面看起来有恶搞之嫌,其实搞笑只不过是噱头,讥讽现实的用意仍是昭然若揭的:“老总上班后,坐在那里郁闷,秘书问何故。老总:“昨天我收到一个家伙的信,说如果我不离开他老婆他就杀了我!”秘书:“您离开他老婆不就行了嘛!”老总:“可那家伙没有署名!”这种扎根于社会现实的辛辣嘲讽与那种无厘头式的恶搞显然判若有别。而且,段子写得短小精悍,生动形象,不啻于一篇意蕴丰厚的小小说,读者为其鲜活的现实笑料所打动,更为其内蕴的草根智慧所折服,其感染力之强不亚于一部文学经典文本,譬如这则讽刺餐馆的霸王条款之作:“一夫妇带着吃奶的孩子去餐厅用餐,孩子哭闹,女人赶紧掀衣,服务生制止,女大怒:难道这也不行吗?服务生说:露胸可以,但不能自带饮料!”

  当然,一般的回帖写作只是对原创和转帖的简单认同或否定,最单一的表达只有一个“顶”字,并没有上述段子的生动、幽默和睿智。但为了将回帖作为一种自觉的电子书写行为研究并方便于分析,我们选择了那些精彩的可以独立构成表达文本的内容。应当承认,很多回帖写作持一种偏激的思维方式,常常将少数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件作为普遍性的生活本相来论述,因而不可避免地给人以偏概全之感。譬如,“鲁迅回乡,发现一切都变了:闰土的房子被强拆了,大儿子地震时在学校死了,老二喝三鹿结石了,老三打疫苗残了。阿Q因土地征用,多次上访被精神病了。孔乙己研究生毕业,失业在家去酒店买醉,被保安打惨了。祥林嫂的丈夫去山西挖煤丢了命,儿子在幼儿园被拐了。鲁迅写时评被警察跨省了。”即使这样的表面冷静叙述、内在饱含激愤的嘲讽之作,仍然是一种社会情绪的真实反映,其对滥用公权力和因言获罪现象的批评之意,对医药食品安全和毕业生就业艰难的忧虑之心,是值得那些一味高唱“今天是个好日子”的主流写作借鉴与反思的。绝不能简单地以“愤青”之言将其弃若敝屣,而忽略了其内蕴的民间意识形态的深义。

  二、回帖写作的文学性

  所谓文学性,按照俄国形式主义大家雅各布森的说法,“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ii]。不过对于多数回帖者来说,他的写作并没有明确的文学创作意识或文学旨归,而只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文学创作手法和语言技巧,以提高回帖段子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这里的文学性,对于回帖写作而言,主要是指一种广义上的文学技法与文学特征。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从很多精彩的段子看出明确的文学体裁,只不过这些文学形式仅仅是装“新酒”的旧瓶子,里面的“新酒”常常散发出浓烈的现实批判的气息。“《新石壕吏》:暮投虎头村,有吏夜拆楼。老夫逾窗走,老妇备汽油。吏呼一何怒,妇言一何愁。听妇前致词,几年前盖楼……夜久语声绝,犹闻瞭望守。长夜未合眸,拆迁队依旧!”官商横行,私产难保。在新旧《石壕吏》的对比中,“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共鸣不由得在读者心中激荡。还有填词之作:“《沁园春·房》:……楼价如此虚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昔秦皇汉武,见此头摇;唐宗宋祖,更是没招;一代天骄,成杰思汗,只好住在蒙古包。”虽有拙劣的模拟之嫌,但借古讽今,抒发当代人的苦闷与无奈,也有很强的感人效果。雅体之外,俗体更多,譬如打油诗:“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三万几。总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还有雅俗共赏的对联,“上联:年年月月讲改革,教改、医改、政改,左改右改,问,改在哪里。下联:时时刻刻抑涨价,房涨、菜涨、税涨,上涨下涨,猜,涨向何方。横批:非诚勿扰。”这是一副严整的工对,写作者无疑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如果说上例打油诗作用于艺术的情感性,这副对联则诉求于表达的思想性,而不论是言情还是立意,我们都能感受到写作者强烈的批评意识、质疑精神和关注现实问题的情怀。西马奠基人卢卡契所倡导的“伟大的现实主义”[iii]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充沛的彰显,应该说,回帖写作里始终昂扬着真正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精神,这种风格和精神甚至可以成为当代纯文学创作的榜样。

  比明显运用某种文学体裁更多的,是充斥在回帖写作中的大量文学修辞技巧。诸如排比、夸张、衬托、比喻、双关等常用语言修辞手法,包括巧合、误会、悬念、伏笔等一般叙事技巧,在精彩的回帖段子中随处可见。“工资就像大姨妈:一个月一次,一周左右就没了;工资就像大姨妈:一怀孕就没了;工资就像大姨妈:到了退休年龄,立马没了;工资就像大姨妈:到时间不来就心慌;工资就像大姨妈:从没准时到账过;工资就像大姨妈:存着觉得涨,流出来的时候又痛……”这则譬喻性叙述,由于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高度贴切感,同时又击中了多数人共同的生活体验,读后不禁令人为其精妙的关联喝彩。还有一些生动的对话描写,极富反讽意味,譬如“妈,你老人家去买瓶酱油,怎么才回来?”“没办法,街上学雷锋的人太多!就门口那个红绿灯路口,我被扶过了18个来回,刚过来,又被送回对面!”“那您是怎么回来的?”“我实在走不动了,不小心摔倒在地。结果排队等扶我的人一下全散了,我这才一路狂奔回来。”等等,这样的段子,对话生动,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其可供解读的现实意义和讽刺效果也不亚于一篇好看的小小说。

  还有刻意戏仿文学经典文本而成的段子,譬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了最后一根火柴。火光渐亮闪烁,墙壁上隐隐约约显出一个图案来:拆!”安徒生童话中的悲悯情怀瞬间转换成了当代人生存的恐惧感。“刚才把中秋国庆的放假情况标在日历上,突然想起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桥段:我道:中秋国庆如何放假?领导道:这一月时间,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一个整的星期在上面。我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领导听得,跳起身来,拿着日历在手,睁着眼,看着我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这种戏仿使阅读者不由想起自己的中秋国庆放假感受,生动的描述与文学经典相映成趣,令人捧腹。事实上,许多回帖在叙事时都充分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以增强段子的艺术感染力。其中的人物虽没有姓名和完整的经历,但只言片语却能使其形象呼之欲出:“一女同事忧心重重地从我身边走过,嘴里叨叨着:糟糕,我可能要红了,我U盘丢了……”需要指出的是,回帖写作的用心其实并不在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上,对其而言,那不过是提高表达效果、吸引眼球的手段而已,其真正的旨意还是在于民众真情实感的自由抒发。当然,如果能够抒发得富有文采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三、回帖写作与网络公共空间

  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常常集中呈现为由某个网络热点事件或网络焦点人物引起的发帖、转帖、跟帖、回帖、拼贴等网络行为中。换言之,是具体的网络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围观构筑了特定的网络公共空间。可以说,全部的互联网公共空间往往就是被这些网络围观分割为众多的公共论域,而利用帖子写作来发表对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的评论就成为网络公共空间建构和网络围观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具有争议性的网络围观,譬如龙年伊始的方韩之争,围绕韩寒是否被代笔的议题,争鸣的双方在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网站形成了特定的公共论域,“倒韩派”与“挺韩派”通过大量帖子写作进行了针锋相对、口水四溅的论争。除了少数攻击、辱骂和污蔑的帖子外,这种围观和写作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自由论辩气息,不断翻涌而出的疑点辨析使得这个特殊的网络空间表现出可喜的理性精神和反思意识。问题与答案就在这种捍卫与质疑的较量中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所谓“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往往就是指这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追问真相和质疑定论的自由表达。

  但是,在类似郭美美炫富事件所形成的围观中,公共论域却经常呈现为一边倒的态势,网民长久沉淀的社会无意识似乎终于找到了宣泄口,而由此激发的写作行为也充斥着火药味十足的非理性冲动。美国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构成了社会性格,它的作用就是“造就和疏导人的社会能量,以便社会能够生存下去”[iv]。然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显意识并不能完全消泯社会无意识及其积郁的心理能量。弗洛姆说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充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v]。一般来说,愈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愈是容易累积并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而那些被排斥和压抑的社会无意识更亟需寻找宣泄的突破口,民间意识形态和话语也渴望一个表达的平台。“前现代”社会口头传播的民间谣谚和笑话其实就是社会无意识的轻度释放,而网络公共空间的出现,由于写作主体的假面性、匿名性以及网络传播的“零审查”性使得对网络写作的监控和管制不可能象纸媒创作那样有效和彻底,因此,社会无意识必然会通过网络段子、网络造句等形式得以释放。尤其是遇到官员贪腐、暴力拆迁等事件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爆发的时候,由此形成的网络空间及其评论写作更是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力量和非理性的泄愤色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对于缓解和释放社会无意识能量的有效价值,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甚至异端思想的相对自由表达对于推动社会改良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意识到合理引导网络写作中传递出的不良情绪和非理性冲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四、回帖写作与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比较

  回帖段子、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本质上都是一种民间书写行为。与体制内的专业性文学写作易于通过纸质媒介发表相比,民间书写的最大难题就是它的传播途径。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在前现代社会,“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书写在历史的经验中已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已经积淀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多数民众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具备了文字书写和创作的可能,但是,有限的传播媒介和要求较高的发表条件决定了民间书写难以有机会被广泛接受。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压抑已久的对书写的渴望和对文字创作优越感的满足仍然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这样的电子媒介粉墨登场,民间久蓄的创作智慧和书写冲动顿时找到了泄洪的渠道。”[vi]无疑,电子媒介自由书写、即时传播、互动对话等重要特性大大刺激了回帖写作、非事务性短信、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民间书写热情,也使得人类潜抑了几千年的书写的冲动和发表的渴望终于在一瞬间得到释放。这就难怪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有些民间书写段子的精彩程度绝不逊色于专业文学,其实质不过是民间创作智慧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大爆发。

  与短信文本从写作到发送或从接受到转发相比,回帖写作有着更强的在场感、互动感和对话性,特别是精彩段子受到在场跟帖者的“力顶”后所获得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更是短信文本传播所没有的,尽管作者的真实身份在虚拟的公共论域中是隐匿的。更重要的是,短信文本在礼节上的交往性和过分追求语言表达技巧而形成的写作表演性决定了它的平面化与娱乐化取向,往往能指过剩而所指空洞,这一点是不能跟回帖写作针砭时弊的深刻性和表达民意的真实性相提并论的。同时,受流行审美文化的影响,二者尽管都有恶搞的倾向和游戏的心态,但回帖写作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品格却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层次,从而使得短信文本的祝福性和赞美性写作相形见绌。

  在相对专业地精心构思而成的网络文学面前,回帖写作的文学质量和艺术内涵当然是不高的,但回帖写作的自由抒写、即兴而为也不是网络文学的商业目的可比的。它不受文学体裁、形式的束缚,只求胸臆的真实表达,真正做到了“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或“我口说我心”。特别是,对有思想的精英读者而言,他们常常受不了网络文学浓厚的魔幻、科幻、虚幻色彩,往往宁可读犀利而睿智的回帖一段,而不愿看人神大战的网文一篇。换言之,他们更愿意在泥泞的现实土地上艰难行走与反思,也不愿在仙界的空中徜徉而忘了今夕是何夕。广义上讲,形式整齐、语言和韵的回帖也是民谣的一部分。它们都是民间意识形态的集中表征,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从口头创作到网络传播,统治者历来都以之观风俗、察民情、知得失。除了形式上略有差异,二者在民意和舆论上的广泛性与真实性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就像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可小觑一样,二者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样重大。有趣的是,聪明的读者倒不希望产生过多的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的民谣和段子,因为它们总是与一个社会的矛盾、痛苦、不幸、阴暗、腐朽等成正比的。

  不可否认,很多回帖写作内含的社会情绪是非理性的、消极负面的,甚至充满辱骂和诋毁的语言也到处都是,平浅无奇的简单表述更为常见。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将这种民间书写行为中的优秀文本作为范例加以分析,只是因为上述它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点,恰是当代专业写作和主流书写所匮乏的,我们寄望于这样的声音能够引起所有人包括体制本身的严肃思考,进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ii]方珊:《形式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iii]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23页。

  [iv][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76-77页。

  [v][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vi]见拙作:《后现代视域中短信文本的文化批判》,《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28-29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9:20 , Processed in 0.0822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