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青春书写到精神成人
作者: 刘波
从青春书写到精神成人
——论新世纪80后诗人与诗歌
一
80后,多好听的命名,即使没有文学,没有诗歌,80后作家和诗人一说,这一代际群体也仍然显出一种青春,一种朝气,如同毛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生命的昂扬,无尽的希望,似乎全都在80后身上得以彰显。而对于80后而言,他们都在追赶那趟青春的末班车,有的已经无可挽回地跨入中年心境,有的则还在竭力抓住那条青春期的尾巴,因为有着岁月消逝的恐惧,所以竭力占有那份年轻的心态,更是显得迫在眉睫。
当80后作家们在感叹岁月如流水,如白驹过隙,而自己还一事无成时,我只觉察到了一种喟然长叹的无奈,看到一代人由生存的压力所导致的伤怀,而看不到一种人生的自信,和一种迷人的自负。面对现实,面对文学,没有多少80后作家敢说:我已经精神成人了。他们要么回避这个问题,而沉于对风花雪月的低吟浅唱;要么抱怨琐碎的日子对人之精神的消磨与摧残,因为家还没成,子还没生,文字不过安慰,吃饭才是根本。当我们看80后诗人池沫树的"而立感怀"时,那种为基本的生存所困的失意感,正迎面袭来。即便如此,80后群体里的一部分人还是想上进,但这个社会将年轻人往上走的那条路基本给堵死了(当"富二代"出场,平民子女很难翻身);想颓废,但通向精神之真的那条慵懒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陷阱重重,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时代的"炮灰"。即便如此,对于年轻的作家和诗人来说,世俗生活还将继续,而精神之旅也正待启程。
在我看来,而立之年,并非是事业和物质的而立,而是心魂与精神的真正确立,即心已经成熟了,精神上已经真正走向成人了。80后作家们的感怀,更多的是对外部生存环境的审视。正当这样的社会环境在不知不觉地延长一代人的青春期时,个人的成熟并没有如期而至,纠结由此产生,伤害随即到来。于此,我们不需要社会来迫使我们走向精神成人,而是要以自己的思考抵制那源于社会暗处的延期诱惑。它用虚荣的名誉,功利的物质,去瓦解你的批判精神,去阻止你对真相的挖掘,去消磨你的叛逆气质。为此,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立,就变得越发艰难。
诗人唐不遇说:"三十岁后不坚持,就真的意味着前功尽弃。"诚哉斯言!当很多80后诗人都已经放弃诗歌或写得很少了时,外部环境和生活压力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心的坚守没有了信仰的保障。都说诗歌是诗人的信仰,但在这个时代,信仰一词,显得多么奢侈,多么不合时宜。但唯有信仰能拯救年轻的诗人们,同样,也唯有对诗歌精神的一份承担,能让这种持续性写作成为拯救灵魂的良方。"既然已选择缪斯/为什么又要扮作罗蕾莱,招惹/阿佛洛蒂特,引诱年轻的小女生?/她们迟早会长大,要寻一户好人家:/生一窝孩子,养几头猪狗牛羊。"(夏春花《始作俑者》)选择,是一种决绝的体现。一个年轻人选择诗歌并坚守一种诗歌精神,不仅需要动力,更需要勇气。虽然那可能是出于精神上的需要,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崇尚,但现实的生存压力,很容易让人轻易地放弃,诗歌在现实利益面前,是很脆弱的。因此,在这个时代,能继续坚持下来的写作者,都有自己的诗歌信仰。80后诗人们的坚守,不仅对接了而立之年那份拥有自我的权利,而且连接的是一种传承与开创的责任。
一味地追求没有思想含量的新奇与时尚,这样会导致浅薄、虚无主义,没有对抗的精神,没有悲悯的道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认为,我们来到了盛世,哪有什么对抗的基础和环境呢?小日子过得多惬意啊,不会为吃了上顿没下顿犯愁,他只会为追求不到更多的物质享乐而懊丧。稍有满足之感,一颗庄重的心就松懈下来了,幽默、调侃之风席卷青年世界,此时,你谈灵魂、说精神、唱理想,会显得多么可笑!严肃、沉重、悲悯自动离席,因为它们已普遍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年轻群体。当犬儒主义盛行,一切的生命格调都会黯然失色;当对词语的敬畏变成一种自我把玩的游戏时,80后作家的欲望和野心已昭然若揭。当一代人普遍陷入那种没有悬念的人生经历中时,文学何以来得精彩?按部就班的程序性写作,为了版税与荣耀的名利场写作,无论如何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它最后通向的只有平庸。年轻作家们虽有追求,但面对困惑时却手足无措;虽知有困境,但不知道怎样去挖掘困境的内核,以求解决之道。更多时候,大家都采取逃避的态度,这也就是80后作家无法往更深处进发的原因,这一内心的障碍如果没有清除,他们的深度写作也将成为空谈。
我们须知,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问题意识,但这问题意识的格局显得狭小、局促,一方面与他们平顺的人生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社会环境对人塑造的极度单一化的价值取向有关。物质的理想主义疯狂盛行,而精神的理想主义追求大多早已丧失。幸亏还有诗歌,还有一批80后诗人,虽然他们多热衷于青春书写,但他们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那种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功利意识不至于滑得太远,能保留一部分清醒的意识,为这不好也不坏的世界存有一份让人可仰望星空、可俯视大地的权利。
关于80后诗人,新世纪以来,相当一批诗人、评论家、文学研究者都写过文章,他们希望从中找到一代人共同的特点:叛逆、自私、新新人类,说遍了,这些词现在又用到了90后身上,同样的怜惜和不屑,同样的万金油腔调。论及当下,回溯以往,有不少民刊和官刊,都曾辟专版或以专辑形式,推出80后诗人的诗歌作品大展,但是,一代人的集体亮相,总是不能做到全面,不是没有顾及到这个,就是遗漏了那个,既体现不出公平,也让人看不到独异的惊喜,一直以来,这都是遗憾之处。然而,事情总还得有人做,尤其是当80后诗人都已将不再年轻时,更需要有人来为他们的写作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或许能确立80后诗人在写作上的一个标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