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0 08:3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域文化教育进入语文课程的尝试                                 

                                   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杨邦俊



    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恒久的地方传统,不但表现为一般的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还表现为特定的社会风俗、习惯,人文、地理风貌,文化遗存、遗产和传人等实体形态,因而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全面、长久,甚至终身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教育作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理应走进语文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把地域文化引进语文教学中,开展教学实验,初步找到一条地域文化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途径。
    1.观访文化景观。每个地区,一般都有地标性景观,这些景观往往蕴含着该地重要的文化内容,教师如果能够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景观前观看、体验,通过给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追忆古今重大的历史事件,感受现场的场景氛围,必然会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我们宜都(古称夷道)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东吴大将陆逊曾在这里驻防,指挥了著名的彝陵之战,故此又称陆城。八百里清江(古称夷水),从巴人的故土,鄂西南崇山峻岭中奔涌而出,在宜都注入万里长江。两条大河携着清朗灵秀的巴土文化和雄阔奔放的大中华精神钟会宜都,赋予这座小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每接一届新生,我都要把学生带到两江交汇处,给他们讲清江两岸一代又一代淳朴的山民生衍繁息,相亲相俗的故事。讲巴人古老的习俗: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唱起哀啭的俚曲;邑中婚嫁,四邻往庆,通宵达旦,跳起轻婉的热舞。讲万里长江广纳百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讲两江文化孕育了宜都一代又一代的名儒巨擘……站在滔滔奔流的两江之前,沐浴厚重的巴土文化和大中华精神,感受两千多年的沧桑历史,每个人心头不由涌起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引发学生强烈的使命感,产生一种神奇的教育功效。
    2.参访名人故居。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名人,保存下来的名人故居、遗物和其他文化遗存更是不少。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参访这些名胜遗迹,目睹先辈的遗物,缅怀先贤的伟绩,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向往意识,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这将对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
    我们宜都有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杨守敬。他开创了我国晚清四大绝学之一的舆地学,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艺术家、大藏书家,有《水经注疏》、《水经注图》、《古逸丛书》等83种著作传世,驰名中外,《清史稿》曾为其立传。杨守敬故居、墓葬目前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逢重大节日,我都要把学生带到杨守敬故居,攀爬先生走过的台阶,在先生行吟过的石栏前驻足沉思,作文赋诗,接受地域文化教育。2009年春节,我和学生约定大年初一上午八点,到杨守敬故居拜祭先生,我们一起吟诗祭拜先生,场面令人感奋。特殊的时间,特殊的活动,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或许就是这么一次小小的活动,就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了一颗奋斗的种子。
    3.参拜文化建筑。很多地区都有代表自己地域特征的文化建筑,这种建筑往往蕴含着当地文化的内涵,融入人们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抓住时机,带领学生参拜这些建筑,重温前人的寄托,感受文化内蕴,必然激起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宜都有一座著名的建筑——文笔塔。据《宜都县志》记载,清乾隆十六年,知县赵廷揆为激励宜都士子的科进,在城南文峰桥边修建了一座文笔塔。110年以后,咸丰年间知县恒琛又在官桥垴、纱帽山,仿旧制复建二塔。第二年杨守敬就高中举人。于是宜都就有了“岁有佳俊,十载伟杰,百年鸿儒”的说法。
目前三座笔塔,尚有一存。每年春秋两季,我都要把学生带到文笔塔下,给他们讲笔塔的来历。殷殷告诫他们:“杨守敬离开我们快一百年了,按照宜都的说法,又要出鸿儒了,你们中间谁是那百年之后的鸿儒?”每每说到这里就两眼发光,两腿发颤,言语中间充满了一种属望。一次,一个学生见状问我:“老师,你为何两眼发光,两腿发颤?”我默然不语,过了很久才说:“为师两鬓已斑,故而颤之,然两目一日不瞑,则一日如炬矣!”引发一阵大笑。参拜过程极富情趣,充满对学生的激励。
    4.寻访文化遗址。每个地区,都有某些历史人物活动留下的遗址,它们或记载了一段艰苦的岁月,或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寻访这些遗址,追溯历史,还原生活,感受这段岁月,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地域文化教育。
    我校陈列室里有几张学校创办时的老照片,一天,我把学生带到这些照片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校抗战时期的旧址,你们想不想到那里去看看。”学生齐声高呼:“想!”周末,我们一行按着照片下的批注,驱车来到宜都西南的聂河镇望佛桥村,寻访抗战时期的学校遗址。
    来到望佛桥,听人讲那对面两峰之下的旷地上,原有一庵,名叫净心庵。1941年学校为躲避日寇的侵犯曾迁入古庵,在那里坚持办学,长达六年,直到抗战胜利,才迁回县城。
    我们舍车而行,攀上小坡,向古庵的旧址走去。远近是一片散乱的民房。我和学生极力想在这里找到一处净心庵的残垣断壁!很遗憾,四围除了青绿的麦畦,就是深暗的黄土,找不到一丝故旧的痕迹。
    同行的向导告诉我们,早年他曾在古庵里住过,我们请他描述当时的情境,他只说,古庵有两重大殿,中间有台阶……他还记得当年每日早晨都能听到一种“吱——呀——,吱呀——”浊重的木门声。听到这里大家激动不已,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当年前辈学子艰苦求学的情景。
    临末,我们每人掬了一捧古庵旧址上湿漉漉的泥土,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里,看着眼前鬓霜尘面的老者,心头不由涌起一种深沉的故园之思。回到学校学生纷纷撰文,感叹学校艰苦办学的光辉历程。
    5.参与地域文化构建。很多地区,正在进行文化建设,这些建设工程离不开本地居民的参与,需要当地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发展自己的文化。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引导学生参与这种文化构建,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地域文化教育,而且能引发语用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我国古代有三座合江亭,分别在郫河和检河交接的成都、湘水和蒸水交汇的衡阳、长江和清江交融的宜都。其中宜都合江亭因唐代大中年间进士、中书令路岩贪权坐罪,移任荆南节度使时,在此祖帐作《感恩多》词,而名满天下。目前我市正在重建合江亭,并且增其旧制,改亭为楼,市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同志找到我,希望能够为他们写一篇《合江楼记》,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撰写了以下这篇《合江楼记》。
                                       合江楼记
    皇皇中国,万邦流川,巍巍巴土,千古行河。天工造化,人文毓秀,开夷水而引长江,起巴风而怀楚韵。两江奔流,出千岫,纳万窠,会于故郡宜都陆城。前人欣于佳遇,举江皋会所,筑台为亭,是谓“合江亭”。夫亭雄踞合江,睥睨今古,望尽沧桑,历唐宋元及明清,几于千年,终至于圮。
    比及当代,躬逢盛世,邑治民阜,富甲三楚,乃复唐宋一条街,修合江楼于先亭故址。于是焉明楼映天,绿水鉴日,古刹渐出,访者云集,其为盛也!
    遥想当年,亭占合江,扃巴国之边,侍中祖帐,制荆南之远。声歌不绝,曲传教坊,文播四海,天下称羡。今亭易楼,其制益至,其气益慷,其象益观。清流任士,往来其间。酒煮酉时,观高坝平湖;箫吹肃秋,估巴山夜雨;管窥规田,比清江人家。得一楼而占天下,投一己而契万古,幸甚也哉!
    余案古今,亭名合江者,凡国有三。上则成都,下乃衡阳,形容体制,以宜都为最,各因地利,风格殊异。衡阳一亭,有朱子为记,湘水挹左,蒸流环右,因石鼓名,号绝天下。又诗人词家,多为题咏,自恃无双。天府成都,古有郫、检二江,引以灌国,因亭于市井,歌舞乐宴,祭行奠远,亦负盛名。然则,余以观之,二者皆犹不及。吾者亭据一镇,神契两江,筋连十省,地方百万,人口千亿,久经万古,包容百家,沉古淀今。气壮江河湖海,骚领巴楚蜀汉,术兼儒道佛法,采大江之精,集夷水之美,成千古之范。端秀光明,中正气雄,清朗俊逸。文士画阁,岂可并议,伎者倡楼,孰能比附。余常思之,凡天下美者,谋之可人,成之必天,今者犹是,不可妄及,此乃千古之谛也。
    余观夫楼有浩然之气,顺时致天,钟天地之秀,坤乾爱人,乃欣然为记。
    写完,我把它印发给学生,当然这又引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8:37 , Processed in 0.0602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