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民族的记忆辅助我的海外中文教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教学助理 邵丽霞
作为国家汉办派出的中文教学助理,我于2007年1月底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在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接受了为期4天的教育教学培训后,我们这些分别来自法国、德国、中国的教学助理分赴各中学支持课堂教学。
我支持的第一个学校是一所精英学校,相当于国内的重点高中,其学生来自于45个不同的国家。我随着一位热爱汉语的澳洲朋友Rachel Lumb走进11年级的汉语课堂。Rachel Lumb把我介绍给在座的17名学生。我惊讶于那么“熟悉”的教室:讲桌前的墙上贴着汉语拼音识字图,十二生肖的图画和一些京剧脸谱;教室两边是中国历史地理介绍、用毛笔书写的王维、李白、杜甫的名诗词;教室后面是学生们自己的汉语作品和学生自己画的天安门、万里长城;教室中间挂着一些醒目的中国结和灯笼。同时,我也惊讶于那么“熟悉”的学生: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Rachel Lumb似乎看到了我眼中的惊讶,忙解释道:“这些学生都是ABC(Australia Born Chinese,即在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 也许是得知学生们都是龙的传人,也许是春节临近的缘故,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空白的纸,请他们写出自己所记得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在所写节日旁用水彩笔配一幅简单的画,然后比一比谁写的汉字最好、谁画的画最漂亮。学生们很兴奋,立刻忙开了。接着,我请学生简单说出与各节日相关的谚语、诗词、风俗、来由和传说。学生东一句,西一句,信息混乱交叉,说得较吃力,但都睁大双眼对答案充满好奇。于是我挑选出画得好的几幅画,扫描到我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古诗文、谚语、风俗传说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学生们看到老师把他们的自创绘画作品或自配诗句融于讲课中,感到十分兴奋。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使课堂内的学习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枯燥。
因教学计划中教学的第一个单元是“民族的记忆”,第二天,我就在这群学生中(他们毕竟已学过10年汉语)作了一些调查,从史前史、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九一八事件、七七事变、五四运动……调查结果显示,近92%的学生不知道这些事发生在哪一年,不知道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的车轮一直向前,当今的学生们热衷于网络、游戏、明星,“战火纷飞”、“共赴国难”、“精忠报国”这样的词汇对他们而言只是抽象的成语。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把教学计划中教学的第一个单元的话题调整为“民族的记忆与感恩”。尽管“感恩”一词是从西方引进的,但与“感恩”同义的词早在《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等。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和阅读民族的记忆中让他感动的人物与事件,并感悟这份感动、记录这份感动,由感动而感恩。然后进行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每堂汉语课,前10分钟由学生自选感动的人物与事件分角色表演,学生把精忠报国的岳飞表演得栩栩如生,学生也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我们还组织了“让我们学会感恩”的小组讨论会和“感恩伴我成长”的演讲比赛等。我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忘记说感谢的话,不要忘记做感恩的事:替下班到家疲倦的父母倒一杯水、为家人的生日送个小小的惊喜、给老师和朋友一个节日温馨的祝福、给所有帮助过你的人一个紧紧的拥抱和甜蜜的微笑……
记得2月14日情人节那天,第一节课是汉语课,我很好奇地看到每位学生手中都拿着几枝鲜花,转而一想:也许是国外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吧!汉语课下课时,课代表首先送给我一枝玫瑰,接着其他学生也纷纷递上了鲜花――第一次,在情人节我收到这么多鲜花,我的心里非常激动:这说明我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我这个老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接受。我会带着满腔热情继续在澳洲传播中华文化。
(寄自澳大利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4-23 第0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