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5 19:4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语文教学的文化自信
2008年09月04日作者:王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语文教育工作者 王林
  作为一位语文教材编写者,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选择最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思考练习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回应文本?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阅读厚厚两大本的《美国语文》时,我常常迫使自己停下来思考:这样一个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如果我读到这篇文章,我会选择它做课文吗?我会像他们这样来设计课后练习吗?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这套书时收获颇丰,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编写体例的宏大与精细编
  写体例是教材的骨架,有的教材按文学体裁编排,也有的按文章形式,还有的按主题或专题来组织课文。《美国语文》则采取了一种我从来没想到过的编写体例:它以美国历史做经线,以美国文学做纬线,中间穿插语文听说读写和活动能力的培养,兼有基础性的词语累积和延展性的创意思考,真是一个让人拍手叫好的编写思路。
  全书共分为6个部分,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和“繁荣与保护”。每一个部分下再分成5-7课,选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做课文。每篇课文后面,是围绕这篇课文进行的听说读写练习和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美国的历史短,而以这样短的历史编辑成厚厚的教材供中学生学习,我们应该敬佩编者的视野和文化胸襟。我们可以设想,学完这本教材的美国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会有比较深厚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不是建立在枯燥的大事记和干巴巴的结论上,而是建立在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上,记忆当会更加深刻。
  回想我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浩浩荡荡,经典名著更是灿若星辰,可惜我们没有像这样系统地介绍文学和历史的教材,并以此更好地培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想,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一套教材,大概就不需要用《大学人文读本》之类的书来补课了吧。
  课文选择的广博与精当
  课文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写作规律、印证语文知识、进行文学熏陶。《美国语文》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是如何来进行选择的?编者没有说明。只有仔细阅读后,才会品出其中的味道。
  课文的选择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篇课文是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应该说有一定难度,但节选的部分是哥伦布初登美洲大陆的遭遇以及和印第安人打交道的情景。另外,一些闪烁着文采之光的政论文和演讲词也被选入课文中,例如《独立宣言》的节选和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等。
  课文的选择还注意到了体裁的多样。小说、神话、散文,戏剧、诗歌都有,不过翻译本限于篇幅,诗歌和戏剧并没有译出来。不同的文体代表不同的语言形式,丰富的文体有利于培养文学欣赏能力。很多课文都采用节选的方式,这一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很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是长篇作品,但教材由于篇幅限制,不可能无限制选入,有时只好放弃,而学生在教室外最可能阅读的是长篇作品,尤其又以小说为多。课本采用节选的方式,可以减小课内和课外阅读运用之间的落差,而且,如果学生对这个片段很感兴趣,就很可能找整本书来读。
  课文要体现主流价值观,任何国家的教材都不例外。阿普尔曾说,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和政治问题”,因为它往往决定了“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美国语文》反映了美国民主、自由、平等、奋斗的精神和信仰,可是这个主流价值观并不是依靠灌输结论得来的,而是通过批判性思考获得的,例如在描述美国内战的部分既有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和《第二次就职演说》,也有南方军队首领罗伯特·E·李的《给儿子的信》,还有普通人的日记和士兵的回忆,描述对战争的感受等,让学生在阅读后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这恰好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思考练习的丰富与多元
  国际上一般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4个层面: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第二层,直接推论;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解词释句---朗读默读---归纳文章大意---提炼文章中心。这种模式关注第一、二层次比较多,老师也多扣住教材内容来提问,但这并不是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的重要目的是让读者把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最好能跳出文本进行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问的目的更多是激发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讨论甚至争论,而不是作为结论记下来。在《美国语文》每篇课文后的思考题中,编者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强迫学生认同某个观点,它甚至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
  课后的思考练习分为“问题指南”和“作品累积”两个部分,其下又各分为一些小项目,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开放度常常让人拍案叫绝。
  书中有一篇课文是梭罗《瓦尔登湖》的节选,这篇将自然观察、社会批评和哲学思想融为一体的作品,对学生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课后的思考题则更是具有挑战性。指导阅读的“问题指南”中,有几道题目是:
  梭罗可能对今天快节奏的社会有什么看法?你生活中的什么具体事情可能会特别让他担忧?
  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梭罗对于个人主义和遵守常规的态度。
  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穷人要比富人好?
  你认为梭罗有可能在今天的社会里进行他的“试验”吗?解释原因。
  指导写作的“作品累积”部分有几道题是:
  写给编辑的信 梭罗的哲学观点在今天能怎样应用?给一份报纸的编辑写一封信,宣传人们应该简化自己的生活的观点。
  说服性文章 梭罗在他感情强烈的观点的写作中表现得很有说服力。选择一个对于你来说很重要的事件,然后写一篇文章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并采取行动。使用一个因果关系的组织结构,来对你的读者表明采取行动的结果或者不采取行动的后果。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原因很复杂。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题目太玄虚,“写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之类的题目看似容易,其实不好写;对象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写来是给谁看的;缺乏对写作过程和写作方法的具体指导,可操作性不强。《美国语文》中的写作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难,但因为有具体的写作对象(哪怕是虚拟的),而且对方法的指导非常详细,实用性很强,我想学生应该有比较大的写作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7:22 , Processed in 0.15421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