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上)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www.blogbus.com/today2100-logs/115572941.html
[摘要]微博客开启了人即媒体、人人参与的“微新闻”时代,使传统媒体面临又一次来自互联网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媒体和微博媒体之间是竞争与融合的关系,前者必须革新新闻运作理念,积极、全面、深度地融合微博应用,使其成为辅助新闻生产、推广媒体产品、构建媒体与受众的新型网络关系,以及扩大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工具。
[关键词]微博客 “微新闻” 传统媒体 融合 微博之道
一、微博开启“微新闻”时代
2006年,埃文•威廉斯和比兹•斯通在美国旧金山推出了Twitter服务,标志着互联网开始进入微博客(Microblog)时代,Twitter自然而然也成为微博客的代名词。作为一种继博客(blog)、SNS之后最新的网络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Email、IM和手机等方式,自由编辑发布长度一般不超过140字的微博贴子,而他人作为跟随者(follower)可以及时查看、转发、收藏这些信息并发表评论。凭借其独有的交流方式与机制,微博基本具备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终端)发布、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所钟爱。
二、传统媒体面临“微新闻”的挑战与机遇
从目前看,微新闻的技术优势在于:一是信源广泛,所有微博用户都是消息源;二是时效性强,所有用户都可能是第一或前端信源,随时随地、全天候同步直播新闻,成为不折不扣的“草根记者”。例如2010年7月28 日“南京爆炸案”事发时,恰巧在现场附近的某市民即用手机拍下了大火场面并上传到新浪微博,距事发时间仅3分钟,随后的一刻钟里,该市民又连续发布5张图片,很快便引起了众多用户的关注和转发。半个多小时以后,央视才以采用这些微博图文的方式作了首次报道。三是扩散快而广,通过粉丝机制和用户转发可以达成几何级、病毒式的高速传播。此外,还具有个性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可以说,微博在信息源、快速反应、传播扩散等方面的种种优秀表现,使人们开始脱离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进一步打破了后者的“渠道霸权”,也使微博自身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力量。
相反,在互联网社会化以后传统媒体再次受到冲击和挑战,不得不挥别“拥有渠道,就拥有经济回报”的黄金时代。尤其是“80后”以后的新一代受众都成长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互联网和手机是其首要信源和新生活空间,微博深度吻合他们简明快捷的阅读习惯和社交需求,这将日益加剧传统媒体已有受众和潜在受众的减少,广告市场也将因此流失。据报道,2010年美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58亿美元,并首次超过印刷版报纸广告市场(228亿美元)。 如今,各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组织开通微博进行便捷而免费的营销宣传。如此,传统媒体面对微博这一媒介新庞不光是其“面子”问题,更是威胁生存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深入探讨如何与微博竞争与合作。
2007年5月,饭否网率先将微博引入国内大陆地区,培育了早期微博用户。2009年8月以来,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纷纷开通微博,使微博成为如今各大传统门户网站的标配产品,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微博热潮。新浪微博上线一年后,注册用户即达到5000万之巨,其中包括经过新浪官方认证的2万实名用户(“V用户”),而“围脖”也成为微博中国化的雅称。
微博承接传统BBS、博客等产品设计思想,开启了主导互联网个人传播的“微新闻时代”。微博似乎天然是民间新闻传播的最佳工具,从2008年第一时间报道汶川地震到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再到迈克尔•杰克逊之死的率先爆料,微博都走在传统媒体之前。但是,与Twitter在国外从政治、商业到个人的百花齐放式的应用所不同的是,国内微博尤其以社会公共议题、问责问政为鲜明特色,各类突发事件、新闻资讯成为用户广泛传播的主要内容。例如“两会”、“李开复退出谷歌”、“犀利哥”、“菲律宾劫持人质”、“唐骏造假案”、“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李刚门”和“上海胶州路火灾”等一系列事件,都在微博上被广泛传播、评议,并对事件进程及其问题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正如胡泳所言,微博的中国化发展及其日益壮大的社会影响力表明,微博不仅具有媒体属性,而且其新闻媒体属性被明显放大了。
尽管如此,微博鲜活地演绎着“人人皆媒体”的意涵,带来了公民新闻时代出现的曙光。微博凭借其草根性、自主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等诸多特点,既构建了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也引入了一种可称之为“微新闻”的开放式新闻理念和传播模式。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的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
三、“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主要应对
纵观上述传统媒体所遭遇的尴尬与困局,最直接的原因是其传播方式的落后,在新媒介优势面前其弊端更加明显。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媒介融合是新与旧的竞争和合作,微博的媒体化势必催促传统媒体从运作理念到方式方法的新变革。
1、开放新闻运作理念
博客是全球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和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运动在媒体领域的产物,被誉为“新闻媒体3.0”的代表。 微博继博客之后,在互联网上以更加草根化、傻瓜式方式进一步引导更加广阔的内容开放(open content)运动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不能固步自封,首先要变革传统的新闻运作理念。对此,美联社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今天媒体应该建立新闻传播的新模型,要从原先封装新闻的容器转变为允许多点接入的新闻空间。这包括,媒体报道在事实、更新、追溯和展望等四个新闻空间,都应提供合适的开放机会让受众可以从各自的观点切入提供他们的信息,而编辑则成为所有这些信息的掌控者和深度梳理者,他们把各路信息串联在一起,并生产出有足够深广度和质量的作品。 而从受众角度说,开放新闻运作是一种民主参与的新闻理念,传统媒体要正视、研究微博的传播理念与价值,要懂得让受众广泛参与传播正是让他们接受传播,唯有从根本上尊重并满足受众的话语需求,才能真正获得受众。 新闻社会化生产
2、运用微博辅助新闻生产
传统媒体恐惧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方面源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者一度强调新媒体总是“反噬母体”,即新媒体更容易窃取、改造传统媒体的内容成果以达到争夺其受众的目的。今天传统媒体要加强学习如何从新媒体那里获得更多实际的借鉴和收益。
作为电脑辅助新闻报道(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产品及其广大用户优化自己的新闻组织、生产流程及其产品。这至少包括:一是通过微博上大量的、实时的信息获取新闻线索、报道素材,甚至直接获得新闻,省时省力。也可以对复杂的微博信息作“去碎片化”的整合处理,使之成为独家产品。事实上,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消息源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某用户报道迈克尔•杰克逊之死、大学生王凯用手机直播舟曲泥石流灾害、网民联手营救自杀女、宜黄拆迁“女厕攻防战”等事件,无一不是通过微博率先报道,主流媒体跟进后成为社会热点的;二是利用微博寻找和发现采访报道对象(特别是知名人士及有关专家),拓展传统采访的时空。例如在新浪微博,记者可以利用跟贴、私信等交互功能在线采访包括各界名人、明星和各类组织机构在内的2万多名“V用户”,这比邮件采访更加便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提高采编工作效率;三是改变写作和发布的流程与方式。特别是在遇有突发事件或是特定场合的采访时,记者只需要手机或其他终端,即可实时滚动140字以内的短消息,现场直播新闻图片甚至视频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新闻时效性。例如在玉树地震报道中,由于现场电话中断,凤凰卫视记者创造性地以“手机+微博”的方式实时发布了大量的图文信息和实拍视频,受到广大用户的高度关注;四是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在直播节目时与微博用户实时互动,收集反馈、交流情感。这一点,江苏卫视娱乐栏目《非诚勿扰》等在新浪微博上已有较为成功的尝试。
要提醒的是,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主要是辅助作用,过分依赖其弊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普通微博用户信源可信度低,媒体采用时若缺乏必要的信度考量与验证,其新闻的真实性将受到严重威胁。即使是那些具有意见领袖性质的实名“V用户”,大多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媒体训练,在考证信息真实性上仍有很大的不足。例如2010年9月“鲁迅大撤退”事件,源于某网民看到一个有关“各地教材大换血”的网贴后未作求证便转发到微博,众多用户和传统媒体不假思索地跟进,最终以讹传讹成为时评专家和全民热议的话题,教育部为此不得不出来辟谣。又如同年12月,金庸病逝的假消息被新浪微博某用户发布后,不少“V用户”和个别传统媒体纷纷转载发布,造成严重影响。(待续)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报业》2011年3月号,另一作者张安然,2010年硕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