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程红兵:以勇气智慧直面教育现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1 08: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程红兵:以勇气智慧直面教育现场作者:张广录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7日




编者按:
  教育现场是教育存在的载体,对教育现场的关注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事情。日前,由上海市双名工程程红兵语文名师培养基地、浦东新区程红兵教师培训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中心主办的“让我们一起直面教育现场”恳谈会在上海洋泾中学东校举行。来自浦东新区程红兵教师培训基地的学员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建设,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校长的领导力,从教师读书到课堂的打开,与《直面教育现场》一书的作者程红兵展开探讨。著名语文教师于漪也亲临现场,和老师们一起激荡思想,品味书里的观点和书外的教育。
  本期我们约请程红兵语文名师培养基地的两位教师分享自己从这本书中读出的教育思考。

  直面者,首先要“在场”—— 一个不在场者,其研究对象往往只能是一堆自我臆造的“幻象”,就像有些“专家”热衷于研究皇帝的新装上究竟绣的是牡丹还是玫瑰。
  教育从业者需要直面现场,这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我们许多人并不缺乏这种直面的勇气。不过,“在场”者却未必一定就是“直面”者,他必须以一种智慧的眼光来透视这纷纷扰扰变幻莫测的教育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首先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存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解释这一切都是怎样发生的,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并且进一步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最后才谈得上是否要对它进行改变及怎样改变——这就是程红兵《直面教育现场》对“教育现场”的“直面”。
  “双重意识”
  “直面教育现场”的智慧思维方式
  直面教育现场,除了勇气之外,还需要理解力,需要“直面者”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对这个世界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是自己对世界的发现,而非外在理解的灌输。只有用智慧的眼光来观照,用思想的解剖刀来辨析,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教育现场背后的奥秘,才能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明了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将要向何处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知道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不对的。
  这些年,程红兵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从江西老区的一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到上海市建平中学的教师、校长,再到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和今天的浦东教育局副局长,在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现场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场内,他是在场者、体验者、参与者(实践者)、建设者(发展者);在场外,他是思考者、研究者、批判者、求证者、作证者与管理者——当然,这场内与场外角色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相应的,“教育现场”在他的笔下,不是线性的、程式化的、确定性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的复杂性和混沌性,读者可以从书中窥视教育现场的丰富性。
  面对混沌的教育现场,程红兵摒弃了那种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模式,用一种包容的(亦A亦B)、超越的(非A非B)、引导的(A统ab)的动态思维方式理解教育现场,提出了“用核心发展力代替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认为师生主体关系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一种“相互渐变”的状态,主张教育批评应该是“直面现场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批评,始于论事终于说理的批评,不去恶意攻击他人的人格尊严以炒作自己,不去夸大事实、无中生有以哗众取宠,而是建设性地求真、求善、求美”。
  程红兵对教育现象加以判断,我们能感到一种“双重意识”:一重是严苛审视自己的自我意识,一重是基于对他人(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等等不同的主体)的发展认识而产生的教育价值判断意识。这两种意识交织和冲撞,形成了他直面教育现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
  这种“双重意识”首先是对内的,是一种作为语文教育“局”内人的自我拷问和自我觉醒。程红兵多次对学员说:一个能够“自说自话”的人,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在一个人们已经习惯于“失语”的时代,其培训基地的许多学员被这个要求“折磨”得脱胎换骨,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
  可贵的是,他同时又能深深地认识到,任何一个“局”,其实都不是世界的全部,“局”内固然有自己独特的运作规律,但这种运作其实常常由它之外的另一个大“局”的发展和变化所掌控。教育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育如果固守一隅,不随外界的变化而调整,只会渐渐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他在书中对课堂教学改革开出的药方是“把课打开”,和社会生活、学生的真实成长需求对接起来,语文课堂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说教育界是一个圈子的话,那当然首先要呆在圈子里才有切实的体验和认识,但也要常常跳出去,站在圈外看自己,有时候才能看得更清楚。程红兵诸多让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观点,正是基于这种“跳出来”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读他的书,常常会发现,当我们陷入某种教育思维的“井”中而惬意甚至自我得意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悄悄从圈内溜开,站在圈外的“井”沿上,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打量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把这件事情的价值放到一个更大的体系中作出判断,并大喝一声,让“井中人”警醒过来。这个“跳出来”的过程,使他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坐标系中前瞻性地认识事物的价值和作用。
  《质疑公开课》一文,认为对新教师来说,示范课是有必要的,视角一转,又认为对已经工作好几年的教师,“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式,因为在掌握规范多年之后,再来表演规范,很明显会让人感到像在演戏,而不是教学实验。在掌握规范之后,应该超越规范。”规范和创新都是需要的,没有规范要创制规范,有了规范要突破规范。这种思维方式,不但关注自身,更能够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程红兵诸多独特的观点,均产生于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格和自由
  “直面教育现场”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育的价值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程红兵在书中这样大声呐喊。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思想字库,存在里面的一些关键词是你认识、理解、判断世界和作出决定的基本依据。从这本书中,大致可以提炼出一个程红兵理解教育的思想字库,其中的一些关键字,比如“批评”、“反思”、“价值”、“思想”、“前瞻”、“批判”、“文化”、“课程”、“人格”、“智慧”、“民主”等等是出现频率极高的概念,其中,“价值”和“思想”是最关键的两个词。
  教育价值观是一种认识和理解教育现象的基本观念,其中包括对一些教育核心问题的思考,比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功用是什么?
  从这本《直面教育现场》,能够鲜明地感觉到,贯穿全部内容的一条主线就是对人的价值实现的高度关注。
  在《反思科学有序》一文中,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价值取向必须与人格培养的价值取向一致,必须服从于人的培养。”这种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判断自始至终存在于大多数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非常强烈的教育使命感:教育最根本的逻辑、使命与依据都在于“成人”。人与教育的关系是:人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同时人也提升于教育。
  程红兵虽然是一个教育官员,但其身上的理想主义书生本色一直保持着,他认为,“自由是理想教师身上的本质属性”。
  这种自由,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更多地给予了教师。他的办公室挂有一个很大的横幅,上书“自由教育”。在《自由教师》一文中,他充满深情地谈道:“自由是这些教师身上的本质属性……我所说的自由就是在教育的田野里,他们超越了许多羁绊,许多诱惑,许多束缚,许多误导,尽享教育本身的乐趣……它对世界的兴趣是‘超越功利的’,它凝聚为有教养的个人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心是安静的,目光是向内的,目标是单纯的……”这其实也是他内心向往的理想教师的自我画像。
  思想自由是我们认识教育现场“本相”的前提条件,只有“自由”了,我们才可能超越于各种各样的功利束缚。在这本书里面,我们既听到实现教育的社会功用的声音,也听到了对实现个人价值的呐喊,而且后一种声音更加洪亮。(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第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21:08 , Processed in 0.1023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