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妨“说一套做一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4 21: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妨“说一套做一套”
——兼谈我读的书和我写的书
文/茅卫东
暑假快结束时,本人的第二本教育随笔集《心平气和当老师》出版。有朋友读后说,这一本没有去年那本《重寻教师尊严》犀利。我说,是的,去年那本是我对教育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属于“说”,这一本是我记录自己如何当老师,属于“做”,我是说说一套,做做又一套,说的时候肆无忌惮,做的时候小心谨慎,感觉自然会不同了。

说起来,我是非常反感说和做“两张皮”的。当年,正是师长们的说一套做一套,让我陷入了长时间的困惑迷茫。还在读小学的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尊敬的人会做出让我无法尊敬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能够一边做着某些事一边又对我们说这些是不能做的坏事,为什么我听了师长的教诲却又被同情为容易吃亏的“老实人”。为了解开自己的困惑,我开始了阅读。

中小学阶段,我读的多是修身治德方面的书,我很认同书上的倡导,觉得做人应该胸怀大志应该光明磊落应该积极进取,但同时我又更加困惑:为什么书上写的与实际生活会有那么大的反差?
上了大学,班上学习特别用功而成绩却总是可怜的人就是我,因为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解决自己当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上。我渴望了解人,开始杂乱无章毫无系统地阅读心理学、伦理学方面的书籍,从《大学生心理学》、《女性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及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到《自我论》、《情爱论》、《生命伦理学》《动机与人格》、《攻击与人性》、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弗洛姆《爱的艺术》等等直至后来看到《原始思维》、《原始人的心智》、《野性的思维》、《性崇拜》《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我的书架上甚至还有一本《古人类学》,多年前已“啃”过一遍。

在阅读心理学书籍的同时,我感觉到仅仅依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解决我的问题,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哲学、历史。当时大学校园里的西方哲学热已经开始降温,但我还是读了不少尼采、叔本华、萨特、海德格尔、波普等人的书。为了买下一套打折的《诸子集成》(共8册)我挪用了自己的生活费,然后就是整整一个学期的省吃俭用。再往下,文化学、人类学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并一度让我为之着迷。《文化哲学丛书》、《比较文化丛书》、《文化新视野丛书》、《世界文化丛书》《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等书籍陆续进驻我的床头。

在我的阅读史上,文学作品少得可怜,原因是我感觉读完厚厚一本小说,最后的感爱往往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不如看别的书更过瘾。由于缺少文学作品的滋润,后来有人说我写的东西都是大白话。也不错,大白话容易懂,说明我的文章可读性强。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念完大学,虽然还没多少社会阅历,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这几条不敢说都是原创,但的确有自己的感悟:
1、  人总是戴着面具,与其说这是为了欺骗别人,不如说是为了保护自己;
2、  人们表示赞同与反对,一般是与自身利益有关,与社会公平无关;
3、  人们不断地进取,可以说是利益在前面诱惑着,也可以说是恐惧在后面催逼着。后者常常有意无意地被人们忽视;
4、  许多人一辈子都不曾说过自己的话,当然也就一辈子没有走过自己的路;对多数人来说,寻求从众带来的安全感与拒绝独立造成的孤独感是同等渴望的。
5、  我们所反对的人可能绝大多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手,他们只是与我们不同。承认差异、尊重多样、适时妥协,比学会如何战胜对手更难。
6、  有人贪财,有人贪权;贪财的往往被嘲笑,贪权的往往被敬畏;贪财的津津乐道的金钱,贪权的喋喋不休的是正义;
7、  古今中外,总是会有人说:“国王什么也没有穿!”这些人是社会这艘船的真正的舵手,但他们的命运并不相同。
8、  如果人生是一盘棋,我们既是下棋人,也是棋盘中的一粒子,甚至有时我们还可能是下棋规则的修订者,那么,是谁创造了这种游戏,又是谁规定了游戏规则呢?

这是我在大学里思考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不敢把这种思考用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我开始理解西方一句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大学四年的阅读,使我充分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我不再困惑于现实的丑陋和虚伪,也不再迷信任何冠冕堂皇的说教。阅读也让我获得了一张坚盾,使我能够抵挡来自周围的各种无聊的批判和基于权势的否定。

工作以后,我开始了自己的说一套做一套。我不甘心当一个教书匠整天围着教材转,满脑子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我还是把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理想教育的思考和对现实教育的批判上,并且通过网络,结识了一批真正热心教育的朋友。我们把各自的思考形成文字放在论坛和博客上,然后毫不吝啬地褒,同样也毫不留情地贬。很多网友看过我发的帖子,以为当时正值而立之年我应该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可能更老一点,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曾用“深沉老辣”四个字评价我。后来参加几次教育论坛的网友聚会,再后来当了教育媒体的记者,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把他们眼中的我与网络上那个叫“我思故我在”(我曾用过的ID,已经放弃多年)的人联系起来。他们无法理解,看起来这么平和的一个人怎么会写出那么辛辣的文字。《重寻教师尊严》就是那些辛辣文字的一小部分,而且最多只能算是中辣,更辣的文字都被出版社编辑过滤掉了,原因自不待言。

现实中的我的确是平和的。当班主任多年,我很少对学生发火,以至于有一次我在班上发了火,有个学生专门写了个纸条说老师你原来是会发火的我安心了。同事相处,我就抱着“有事我帮忙,有利我不争”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我在肆意批评教育的同时,也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着一个人的课改。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不论是课堂的组织形式还是教学内容,无论是对教育的理解还是与学生的交流,都体现了我的个性,体现了我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工作的重视。这些,相信读过《心平气和当老师》的同行们不会有异议。

当年,师长的说一套做一套让我很困惑。如今,许多同行们的言行一致也让我很遗憾。以前太多的人是说得崇高行得市侩,现在很多人则是说得低调做得离谱。诚然,教育现实很糟糕,不久前,钱理群“告别教育”了,表示今后要要教育以外的领域关注教育,教育学者、旅美华人柯领甚至撰文说“中国教育已死”。骨子里,我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很多年前,在与学生的一次交流中,我就曾经说过,或许我们都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但即使这样,身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像那几位演奏者那样,抑制恐惧保持镇定坚持演奏到最后。军人,必须有亮剑精神。身为教师,我们可能免不了抱怨几声,免不了长叹一下,但我们不能向日益沉沦的世俗社会低头,抱怨叹息之后,我们还得深吸一口气,继续我们的工作,这事关我们教师的尊严。

在《心平气和当老师》一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一线教师,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但如果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历史变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我们可以对教育现实有一份同情之理解,从而少些郁闷和抱怨,然后我们可能对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可以主动选择自己的道路,实现美丽的转身。当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能够抬头走路,不再唯领导旨意行事,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按照认知规律、按照人性需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并能对一切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做出必要的抵制,能够温和而坚定地恪守职业道德,当这样的新一代教师整体成长起来,教育的体制性转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

我相信,这样的转型已经开始,它就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当你,我,他,慢慢发生了改变,我们就为理想的教育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应试教学已经是中小学教育的主流,就业指导成了大学教育的特色,但凡事只看眼下的效果,只在乎当前利益,终不足取。身为教师,或许我们可以看看《迈向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苏菲的世界》、《美国中学生报告》、《零距离美国课堂》、《零距离英国课堂》等书。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体会顾准、陈寅恪、吴宓等人的内心世界;或许,我们应该随曹锦清走过《黄河边的中国》,与何清涟一起仰望过星空,也学着钱理群告诉学生《拒绝遗忘》;或许,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自己与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的距离,和茅于轼老先生一直想象《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或许,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下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了解美国人的政治思维,再看看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了解一下我们自身的文化演变。如果你还有着强烈的济世安人情结,最好先认真拜读一下朱学勤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我认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而且是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人的人,因此,教师应该对人、人性、人生有较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会有底气,我们才可能在尽情抨击现实教育的各种弊端的同时心平气和面对学生,在呼唤理想教育的同时脚踏实地经营好自己的课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1:28 , Processed in 0.10223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