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日君再来》歌词的成与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5: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日君再来》歌词的成与败
毛 翰
 





    《何日君再来》是刘雪庵先生的传世之作。据说,1936年7月,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在送别毕业班同学的茶话会上,有人提议毕业班每人创作一首音乐作品留念,刘雪庵依依惜别,情动于中,当场写成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此曲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1〕。
    关于此歌,潘孑农先生写道,1936年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三星伴月》,“导演方沛霖请刘雪庵写一首当时盛行的‘探戈’舞曲,刘将曲写成后,方沛霖忽又心血来潮(这个心血来潮可害苦了刘雪庵),让编剧黄嘉填了唱词。事先并未征得雪庵同意,事后他看到了,对其中‘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等句觉得粗俗难闻,曾向我表示不满,但雪庵碍于情面,未提异议”〔2〕。
    此后,刘雪庵作曲、黄嘉谟填词的这首《何日君再来》,作为电影插曲,又被用于1939年上映的抗战电影《孤岛天堂》,以及李香兰(山口淑子)主演的日本电影《白蘭の歌》等。于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无论沦陷区,还是大后方,甚至敌国日本,《何日君再来》的歌声无所不在。这为作者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也带来无穷无尽的误解和厄运。
    今天回头看去,这首《何日君再来》当然不是什么“黄色歌曲”,它没有一句涉及色情。它只是在歌唱着离愁别绪,抒写着青春难驻的惆怅和人生苦短、借酒浇愁的无奈,只是历代送别诗的衍绎,只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和苏轼“人生如梦,一西樽还酹江月”的现代版。当年给《何日君再来》强加“汉奸歌曲”、“卖国歌曲”的罪名,恐是多虑了。
    诗歌主题大致可以一分为二:人生主题和社会主题。人生主题包括生命的感伤、青春的怅惘、人生的困惑、生与死的意义的追问以及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的浅吟低唱。社会主题关注的则是社会风气的清与浊、政治生态的善与恶,乃至家国安危、民族存亡,其主题往往是感时伤世,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乃至杀敌报国,救亡图存,完全否定从《诗经·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到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到刘雪庵、黄嘉谟“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一脉离愁别绪的吟唱,是极为偏颇的。诗歌的人生主题和社会主题的并存是常态的,救亡的呐喊压倒人生的感伤只能是一时的。何况战乱年代,生离可能就是死别,人们更需要心灵的抚慰。更何况,沦陷区人民唱《何日君再来》,还借以表达着“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对于光复的期盼呢!
    回到文本。《何日君再来》的填词原本有四节,当年“金嗓子”周璇首唱的就是四节歌词,今天在互联网上,还能很容易就搜索到周璇首唱版的音频。其四节歌词是: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喝完了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晓露湿中院,沉香飘户外。
    寒鸦依树栖,明月照高台。〔3〕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玉漏频相催,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价,痛饮莫徘徊。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重举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4〕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哎,最后一杯,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应该承认,作为填词,它基本上是成功的,是符合刘雪庵的乐曲《何日君再来》的题旨的,其中“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这几句是流畅的、隽永的,因而也是脍炙人口的。
    然而,这几句之外,其他歌词就乏善可陈了,除了作曲家刘雪庵早已指出的“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等句的“粗俗难闻”,还有“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等句的艰涩和凑韵,以及全篇的繁复冗长等。
    歌词语言贵在自然流畅,浅白易懂。“愁堆解笑眉”虽然也说得通,眉毛本来应该是解笑的、懂笑的、善于表达笑意的,所谓眉飞色舞、眉开眼笑,此刻却堆起了愁,“愁”“堆”在只应“解笑”的“眉”上,通则通矣,却太不口语化了,不看字幕听不懂,看了字幕可能仍然费解。这就难说是好词了。其下一句“泪洒相思带”也不大妙。“相思带”是什么带?衣带?裙带?绿化带?即便有相思带一说,也过于冷僻了,《全唐诗》、《全宋词》都不曾出现,今人仍然陌生,这就不免有凑韵之嫌。
    一首歌词分为四节,四节的场景设置未变,只是由入夜、深夜、五更到散场的时序演进着,让人感到冗长拖沓。第二、三、四节的新出之句:“晓露湿中院,沉香飘户外。寒鸦遇树栖,明月照高台。”“玉漏频相催,良辰去不回。一刻千金价,痛饮莫徘徊。”“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其语言意象全是古诗风格,一如《古诗十九首》,韵脚也ai、ei不分,缺少现代歌词应有的现代口语的鲜活和流丽。
    其冗长拖沓之弊,人们大概早已注意到了。周璇之后,歌手们翻唱此歌,有唱两节的,有唱三节的,很少有人唱完四节。李香兰当年甚至只唱其第一节,接下来的日语的叽里咕噜,大概是这一节的译文。一代歌星邓丽君重唱此歌,取其首尾两节,其他演唱者也多如此取舍。省略中间两节,歌词简洁了许多。但“愁堆解笑眉”、“殷勤频致语”等文言的句子还在,“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的“粗俗难闻”的句子还在,与粗俗之句相呼应的道白:“来来来,喝完这杯再说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也都还在。
    一首流行了大半个世纪的歌,其歌词还可以改动吗?如果改动,听众能接受吗?但如果不改,让一首经典的旋律,拖着它的仓促填写、让作曲家也为之抱憾的歌词,继续传唱,让一代又一代的听众继续体验其缺憾和别扭,这又于心何忍呢?改词当然绝非易事,要把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词改好,使之句句精当,通篇完美,绝非泛泛之辈如在下者所能为之。然近日偷闲,竟不自量力改出一稿,今斗胆抛砖,以期引玉: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天上雁南飞,水中月儿白。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
    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岁月催人老,青春能几载?
    两行相思泪,少年头已白。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
    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天上雁南飞,水中月儿白”,这两句承上启下。因为“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个秋天只剩下雁去月沉的空旷。而“今宵离别”者,正置身在这悲秋的空旷之中,这雁去月沉之境,也映衬着人生和爱情的落寞虚幻。
    这两句如果改成“长天雁字飞,秋水月儿白”,以秋水对长天,月儿对雁字,可能较为典雅,连平仄也较为工整,却不够口语化,“雁字”还会因为谐音而被误解,所以只好放弃。在雅与俗两端,诗欲雅,歌只能从俗。
    “岁月催人老,青春能几载。两行相思泪,少年头已白。”这四句,试图借着人生的短暂和爱情的执著,渲染离别的悲苦况味。“少年头已白”由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化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被作曲家指责的这个句子,处在每一节的起承转合的转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上的词句,最难安顿。笔者苦思数日,更换了十几种表达,最后拟定为“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其后面穿插的道白之句“来来来,喝完这杯再说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则拟全部删去,换成一句唱词“萍水一相逢”,以求干净利落,让这首歌词的优美灵动之风贯穿始终。
注释:
    〔1〕参见刘学达:《我的父亲刘雪庵》。
    〔2〕潘孑农:《刘雪庵与〈长城谣〉》,原载《音乐艺术》1986年第二期。
    〔3〕在当年注明“周璇唱”的歌单上,这四句是:“逍乐时常有,春宵飘吾裁。寒鸦依树尖,明月照高台。”
    〔4〕“牢牢”二字应为“劳劳”,古诗《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即忧愁伤感貌。作“牢牢”就俗了。但在当年注明“周璇唱”的歌单上,这两个字就是“牢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6 14:01 , Processed in 0.1851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