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珠算历时5年申遗成功 曾被清出小学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02:5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珠算历时5年申遗成功 曾被清出小学教材
2013年12月05日
  新京报讯 (记者李丹丹)昨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在2009年1月,中国珠算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当时申遗并未成功,中国珠算协会曾数次修改申报材料,直至昨晚传来捷报。

  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在珠算申遗成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逐渐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珠算成功申遗,将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珠算,了解珠算,增强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经国务院审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状

  珠算十年前清出小学教材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

  此外,珠算曾一度是会计学习的必修科目,然而这样的情形已经不再。“以前是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需要,现在政策变了。所以在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少学习珠算了,”上海珠算协会的张女士表示。

  据张女士介绍,从去年开始,一些全国性的会计比赛也取消珠算项目。“在基层的不管是大中专的老师,还是社会上对珠算的认识还是支持的。”她表示,由于行政命令和政策导向,比如会计电算化可以取代珠算了,珠算教学遇到一些阻力。

  应用

  推广珠算可提高老幼智力


  据介绍,目前有珠算推广的对象主要为四类群体:幼儿,智力缺陷儿童,老年人以及大中专院校学生。

  中国珠算协会会长丁先觉说,目前已可以将珠算技巧运用到儿童的珠心算的教学上。“科学研究证明,珠算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大量的科学数据可以证明,珠算可以开发儿童智力。珠算不是一个简单计算的工具,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丁先觉表示。

  张女士介绍,上海珠算协会已经在一家康健学校进行了16年的珠算实验教育。“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张女士介绍,由于孩子们的病情不一样,效果并不相同,但是总体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老年人比较喜欢珠算,对老年人健脑很有帮助,可以预防老年痴呆。”张女士表示,目前上海珠算协会专为老年人开了双手打算盘的课程,借助教材为老年人上课。

  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原标题:历时5年珠算“申遗”成功)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1:35:3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手如今还在继续打算盘吗

                                   作者 马得清

日前,珠算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达到30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2013年12月06日07:50    来源:京华时报

读这条新闻,笔者首先要问:在当今中国,还有多少中国人的手在打算盘?有多少成年人在打?有多少年轻人在打?又有多少少年儿童在打?

珠算如遗,这样的好消息的确令人高兴。但是高兴之后,我们却难以激动起来,也难以自豪起来。因为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如今的中国,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的手在打老祖先留下来的算盘呢?在现代化的计算机面前,即便是我们的珠算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消息中所说的这使“我国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达到30项”,又能怎么样呢?难道珠算的价值就是增加中国入遗的项目吗?

因此,面对好大喜功、追求功利价值的珠算申遗,面对入遗项目的成功增加,我们有必要冷眼看自己,有必要把珠算的入遗成功看作是一种失败。成功就是失败,不是简单的否定成功,而是为了激发我们从失败走向真正的成功。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还有珠算,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珠算在课程中的地位不算低,每个学生手里提的,书包里装的,甚至脖子上挂的,最为醒目的学具就是算盘。我们在数学课堂上以便跟着老师念珠算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六上一去五进一,一边在算盘上用手拨珠,噼里啪啦的拨珠声清脆可闻,传出教室。即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学校里还是珠算课程的,只是其课程地位明显不如以前高了,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

笔者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单位财务室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器的同时也还使用算盘,走过财务室,时常可以听到清脆可闻的拨珠声。后来,会计和出纳专业抛弃了珠算,声声入耳的拨珠声便消失了。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世纪之交,我国的珠算课程也被清除了小学课堂,从此,再难看到上学的小学生手里拿着算盘上学的情景。

文化既是物质的智慧结晶,也是非物质的智慧结晶,可以是某种制度,也可以是某种器具,还可以是某种学术的或道德的思想和理念,当然,还可以是某种信仰和风俗习惯,甚至还可以是某种行为习惯,只是不论其表现形态怎样多样化,要真正让其成为现实社会人生的物质和精神食量,让其发挥出文化的应有价值,一个最为关键的过程就是继承和发展,如果中断了这种“以文化人”的传承过程,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它们本身的“价值”就会沦落为“架子”,就会在无情的时间里尘封于某个空间的角落,积尘愈厚,光芒就会愈薄。由此,我们怎能不为那些早已沦落在黄昏里的文化忧思呢?

任何文化的最大社会作用就是“化”人的。如果某种文化变成了历史长河里的知识而失去了化人的作用,被人为地中断了实用功能或精神作用,那么这种文化也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其生命力也就走向可悲的终结。

珠算,无疑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古代社会里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它为我国古代计算术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那一颗颗算盘珠子里,凝结着我们老祖先的聪明智慧。可是如今呢?面对这一伟大而巧妙的发明创造,我们只是把它拿来申遗,以博取申遗项目的增加而已,我们的自豪和骄傲究竟在哪里呢?

实事求是地说,珠算确实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进步,我们的内心却充满纠结:欲继承心难,不继承心酸。中国人算盘上的那些精巧而充满智慧的珠子,是否也自我纠结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而迷失了自我?珠算文化,在一个国家进行文化传承的法定教科书中销声匿迹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疼痛?

中国的古代发明不算少,例如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四大发明,在我们的教科书里就是一种自豪和骄傲。但是,止步于四大发明的自豪和骄傲,最终被西方的洋枪洋炮给击沉了。当我们的封建帝国和天朝还在沾沾自喜和骄傲自满时,西方的实验科学突飞猛进;当我们的有识之士终于在被凌辱和被侵略的残酷的现实面前惊醒时,我们才突然发现自己被西方世界远远地甩在后面。落后要挨打,这是怎样沉重的叹息!那么,我们的珠算文化落后了吗?算盘落后了,因为现代计算机的诸多先进属性是珠算没法相比的;但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我们的珠算文化永远不会落后。因此,不管我们的体制如何变革,保护文化遗产,继承珠算思维智慧,仍然是我们的任务。

最后回到开头,笔者还要问: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在努力走向创新的路上,我们在努力积聚财富的路上,我们在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打算盘甚至精打细算的时候,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组织抑或个人,是不是都有责任保护和继承我们的珠算文化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0 16:11:02 | 只看该作者
计算机时代,千年算盘如何再拨响?

CFP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的第一时间,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喜不自胜:“珠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申遗的成功能带领珠算文化走向新生。”
    可兴奋之余,人们又难免对中国珠算的“前途”有所忧心——作为一种计算工具,珠算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之产生了珠算文化。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出现,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
    过去,珠算是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还可减轻学生负担。现在,就连不少高校会计专业都已不再教授珠算内容。
    没人用,没人会用,这是中国珠算面临的尴尬境地。中国珠算的未来在哪里,“千年算盘”怎么拨响?这似乎成为比申遗更重要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苏金秀有着清醒的认知:“我们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它的计算功能。首先,珠算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委实不该荒芜、消失。”苏金秀说,在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的“50个最伟大发明”中,中国的算盘入选。该刊对中国算盘的评价是:“第一批能够提高人类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中国的珠算文化受到格外重视。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善泰说,多年前,“珠算教育无用论”曾经在韩国蔓延,但在韩国珠算教育消失后,在校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始逐渐下降。为此,2003年,韩国的数学专家聚集一堂,发出“为数学教育和大脑开发发展珠算心算教育”的口号。当时成立的yes-sem公司担当大任,在2年内成立了2500多家特许经营加盟店,使在韩国消失了20多年的珠算教育得以复活。
    在日本,全国性的团体有全国珠算教育联盟、日本珠算联盟以及全国珠算学校联盟。为了培养珠算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机构会定期召开全国研究集会及各地区的各种研修会等。
    更重要的是,珠算还具有强大的心智开发和身体康复功能,这为复兴珠算文化找到了新的“出口”。
    “现代脑科学研究和珠心算教育教学实践都证实,珠心算具有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上海珠算协会会长陆萍指出,科学研究证明,珠算不是一个简单计算的工具,它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还可以用于康复训练。比如,上海珠算协会已在一家康健学校进行了16年的珠算实验教育,结果显示:珠算可以开发智力缺陷儿童的左脑,提高逻辑思维。
    2011年10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为指导单位,上海珠算心算协会和台湾省商业会珠算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海峡两岸珠心算活动展示大会”,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
    “珠算心算适合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也能发挥作用。”陆萍说。
    针对珠算重回中小学课堂的话题,苏金秀说:“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目前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开设了9个县的教学试验基地,在全国30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开展了教学试验,1—3年级开设珠算课程。各地在自愿的原则下,可以将珠算列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珠算作为中国古老而年轻的科学,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陕西省经贸学校总会计师张士奇撰文指出,发掘珠算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不仅是促进珠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不能让古老的珠算毁在当代人手里——这是共识,也是使命。(本报记者 杨 亮)
    背景资料
中国“第五大发明”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3年12月4日阿塞拜疆时间下午5时30分(北京时间晚9时30分),联合国教科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将我国申报的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伴随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次全世界申报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共31项,中国珠算在审议中排第8项,当地时间4日下午5时23分,会议“一致通过,一锤定音”。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本报记者 杨亮整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7:05:1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评析:珠算入“非遗”警醒多于庆幸
    珠算入“非遗”,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庆幸之余,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抢救、保护、传承。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说,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打什么如意算盘?”“三下五除二”……这些与算盘有关的日常俚语我们耳熟能详,但随着十多年前珠算退出小学教程,现在的不少学生已经不知算盘为何物。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机所取代,算盘离我们已渐行渐远。
    算盘是否真的被历史长河淘汰,变得一无所用、一无所值?答案是否定的。科学研究表明,推广珠算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提高手、脑、口、眼、耳的协调力,以及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反应能力等。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走近珠算这个中国人曾引以为豪的发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入到弘扬与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这恐怕是古老算盘应当在当代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目前,全球有232项代表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刚入“非遗”的珠算,我国针灸、端午节、书法、剪纸、京剧等都在该名录中。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大众却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扪心自问,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老外官员“热”外,少数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急”外,公众相对是“冷”的,似乎没有多少人会为珠算入“非遗”欢呼雀跃,会为世界肯定我国珠算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而激动自豪。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孙家政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些很生动的话语。他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尽管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专家学者、志愿者大声疾呼,但由于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天然民间性,但却缺乏社会大众的支持,始终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软肋。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巴比伦神秘消失了,克里特文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销声匿迹了,并不是因为没有繁衍生息,而是无形文化的消亡殆尽。可见,留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留住了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珠算入“非遗”,保住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庆幸之余,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抢救、去保护、去传承,决不能让传统的遗弃、遗产的流失,成为我们民族深入骨髓的伤痛。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0:10:15 | 只看该作者
珠算入选“非遗” 专家建议开发“打算盘”游戏
2013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近日,珠算成功入选“非遗”,引发了一场如何传承的讨论。珠算成功入选非遗后,“珠算重返小学数学课堂”之说曾一度引发争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认为,珠算的传承需要手脑并用,也就是一定要亲自动手打算盘。


中新网12月14日电(上官云) 近日,珠算成功入选“非遗”,引发了一场如何传承的讨论。而一则“非遗专家谈珠算回归小学:可开发打算盘游戏”的消息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争议。不少人质疑珠算如果被游戏化,其承载的文化功能或许会会有很大损失。
珠算成功入选“非遗”,为中国捧回了第30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冠,却难掩珠算地位的式微:十余年前即退出小学教学,计算功能逐步被电子设备取代。如何对这项承载中华文明的“非遗”进行有效开发,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
开发打算盘游戏助力珠算传承?
此前,珠算成功入选非遗后,“珠算重返小学数学课堂”之说曾一度引发争议。据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特别顾问迟海滨介绍,就在我国将珠算从小学的必修课中剔除时,日本却坚持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珠算。“这个1.2亿人口的国家,有100万人学习珠算。甚至工厂招工都要考珠算,他们认为会珠算的人素质更好。”他说,2005年起马来西亚也将珠算列入小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虽然目前在中国,珠算重返小学必修课短期内较难实现,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认为,珠算有必要回归校园,至少先从课外活动做起。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还有专家建议,为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把珠算和平板电脑游戏结合起来,开发一种打算盘游戏。
有人对此表示不同看法,认为游戏化了的珠算,其承载的文化功能会有很大损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认为,珠算的传承需要手脑并用,也就是一定要亲自动手打算盘。如果把珠算操作按钮化,就无法锻炼人的手脑配合,这样传承珠算的价值也就不够丰满。
其他一些专家则提出了比较折中可行的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陈飞龙建议,可以先把现有的珠算学会和珠算博物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兴趣小组以吸引更多的珠算爱好者参加,鼓励全民参与保护珠算文化。
珠算文化保护形势严峻 传承中应更注重其文化内核

“非遗”这一概念其实是翻译后的舶来品,普通人读到这一词汇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遗产”之类的含义。但民俗学家、全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回顾说,“非遗”是活态的、传承的、流动的文化传统,而非已死的“遗产”。但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我国珠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将这一宝贵的遗产以“活态”形式传承下去,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称,珠算显示了一种非常奥妙的中国人的数学计算方式,这样显示中华文明智慧的一种发明,如何延续非常必要。 “提倡性的普及是我们的一种思维,所以在珠算的保护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王文章说。
有学者撰文指出,珠算成为非遗后,应该警惕珠算算盘化,无形有形化的狭窄保护思路,在传承中更要注重珠算文化的文化内核,去研究创新珠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参与现代生活的具体切入点。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7:02:32 | 只看该作者
珠算历史:最早见于汉代 曾出现在"清明上河图" 2013年12月2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仍有人在使用古老的算盘,尤其是在国外,珠算被当成宝贝,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非常注重珠算教育 。众所周知,中国才是算盘的故乡,算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另一大贡献。那么,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算盘的呢?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汉代已有游珠算盘,晚唐产生了串珠算盘,宋元已经普及使用,晚清勃兴后直到现在。

  算盘和珠算之起源
  关于算盘和珠算的起源,众说纷纭,颇有争议。其中,清代数学家梅启照等主张的东汉、南北朝说最为普遍。“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的《数术记遗》。该书著录了十四种算法 ,第十三种即称“珠算”,并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间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与下四珠色别,其上别色之珠当五,其下四珠,珠各当一。至下四珠所领,故云‘控带四时’。其珠游于三方之中,故云‘经纬三才’也。”意思是: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颗,每珠当一。可见,当时算盘和珠算都与现在有所不同,被称为游珠算盘。一般认为,晚唐时产生了串珠算盘。
  文艺作品中的算盘
  在古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多次出现过算盘。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在卷末有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有绘有算盘图形的物件,可见北宋时人们已使用算盘当计算工具。元初画家王振鹏所绘的《乾坤一担图》中,有一个货郎担上就有一把算盘,其横梁和档子,穿珠极为清晰,同现代算盘一样。
  元代杂剧家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写的是富人庞蕴为人宽厚,常放债而不索还,最后一家人复归仙班的故事。其中有一句唱词:“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岁数”。
  元末明初的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俗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把老资格的奴婢比作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说明当时的算盘已很普及。
  算盘文化深入生活
  长久以来,算盘已深入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算盘文化。在中国,有很多民间俚语、歇后语、谜语,以及民间习俗和饰品等,都与算盘有关。
  由于算盘是用来算钱的,算盘总是被人们赋予财富方面的期许,比如“金算盘”“铁算盘”,再如“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盘一世穷”“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等。算盘还被用于形容人“算进不算出”的精明,如“老会计拨算盘——精打细算”“一只手如意,一只手算盘——只打进账”等。还有一些歇后语直接就来源于算盘的口诀和计算方法,如“二一添作五”“一退(推)六二五”“三下五除二”等。
  关于算盘的民间习俗也不少,其中就有“大年初一打算盘”,是指大年初一的清早就必须起来练算盘,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要由大人手把手地让他的小手指去拨弄几下算盘珠,寓意今年财路亨通、神机妙算。而婴儿“抓周”的物件里一般也都有把算盘。
  珠算之父程大位写出最好珠算书
  程大位(1533年~1606年),安徽人,被称为“珠算之父”。程大位出生于商人之家,自幼对数学感兴趣。20岁起,程大位就外出做生意,“周游吴楚之墟”。他把皖南地区盛产的桐油、茶叶、纸张、砚、墨用车船运出,再换回丝绸、布匹、五金等。当时算盘是商人的工具,经商期间,程大位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计算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于是,程大位便仔细观察同行的计算方法,细心琢磨,还搜集数学方面的书籍,刻苦钻研,“齐心一志,至忘寝食”。
  四十岁时,程大位回归故里,潜心研究数学。历时20年,程大位于1592年写出了《直指算法统宗》十七卷。其后六年,他又对该书删繁就简,写成《算法纂要》四卷,成为后世民间算家最基本的读本。今天看来,《直指算法统宗》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堪称中国16世纪~17世纪数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记者 高丽 实习生 刘佳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08 , Processed in 0.0762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