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汪丁丁:关于跨学科教育致艾洪德校长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1-25 02:05:01 | 只看该作者
创造力不能禁锢在专业框架之内   作者:陆一 
  据媒体报道,近日,从上万件作品中冲杀出来的783件进入了第十四届挑战杯终审决赛,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的优秀作品,竞争堪称火爆。但是,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大赛火爆的背后,是创新的不易,大学生的创新仍面临着诸多瓶颈。如何搬走大学生创新的绊脚石,让优秀创意和作品多些更多些,值得深入探讨。
  笔者这次也指导了学生参赛,从指导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要搬走大学生创新的绊脚石,学校和教师应当做的,就是“耕耘培土”,把整体的育人环境调适到最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冒”出来的状态。
  什么才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冒”出来的大学教育环境?笔者认为,不搞选拔性的实验班,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兴趣、抱负自由进出“拔尖计划”相关培养项目,有利于营造自由宽容的研究氛围,这种非集中培养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的自主性代替了教育者设计的考试选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更高强度专业培养的学生未必成绩最好,但一定对科研抱有最大的热忱和投入。同时,学生对研究发自内心的向往也能极大地激起教师的育人热情。以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为例,在拔尖计划教育资源配置时,以一对一的师徒相授为重心,导师和学生面对面、手把手的互动能较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创造力不能被禁锢在人为设置的专业框架之内。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往往只是在前人的道路上向前走出一个新的脚印,然而还有大量的创造发生在专业的交叉、碰撞、交融之中,更重大的创造往往是对既有专业的挑战、颠覆。如果教育被禁锢在专业内部,就等于关闭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闭塞了创新的源泉。
  这就对大学的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而不提倡专业主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当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尽可能完整不偏狭的教育,坚持不圈定少数人给予特殊培养;当我们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才性禀赋胜过对专业堡垒一厢情愿的固守,我们欣然发现,高度自主学习的学生“冒”了出来,他们不受专业阻隔,敲响了热心育人的教师办公室的门。当学生获得了拓展自我的机会,真正找到自己的学术志趣之后,在专业上的造诣毫不逊色。
  这也是广义的本科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创造”凝聚着高度智慧,这是“人”独有的特性。所有“创造力教育”“创新思维”之类技巧性的训练,本质上只是一件很朴素的事——培养丰富而美好的人性。把一个心智尚未完全舒展开的青年早早地挤压进一个专业管道是令人遗憾的,可能会导致专业上欲速则不达,人格的培养上也会有所缺失。
  不刻意圈定最强的学生和最强的教授,导师和学生之间反而更加志同道合,不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专业化培养,专业教育反而更加健康茁壮。笔者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这几点有价值的做法,但这些都离不开大学长期积淀的精神传统和尊重个人禀赋的文化氛围。不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一流大学建设,中国大学可以更从容,更从本质上下功夫。(陆一 作者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4日第2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41 , Processed in 0.0951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