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匡政:钱文忠的语录就是“随地吐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06: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匡政:钱文忠的语录就是“随地吐痰”

    新星出版社对语录体的书,一直情有独衷。看过它们出版的两本书,东东枪的《俗话说》和奶猪的《我呸》,都是有眼光的选择,对当下文化氛围的把握也很到位。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微博的流行,使人们正在走向一个“后口语时代”。这个时代,与远古“口口相传”的年代有些相似,只不过电子工具,使人们的沟通不再受空间的限制,远隔千里也能实现即时互动。

   就像口语时代的主要文学样式,是谚语、寓言、诗歌等短小文体一样,今天流行的文体是段子。我觉得可以给这种文体命个名,叫“语录体文学”,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作家,可称为“语录体作家”。他们都把语录当作独立的文本在创作,表达自己对现代汉语独特的体悟和发现。这种灵光一现的创作,有点像现代诗,但它追求的是一种语言或生活层面的机智与趣味,而不是诗性。所以,它们比诗有更普遍的读者。不过,这种语录体文学也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即要常年沉迷于这种短小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要有对生活独到的发现。比如现在的微博都是语录体,但能称为语录体文学的,少之又少。可以说,微博的流行,为语录体文学提供了一个创作与呈现的平台。

    不过,最近看到新星出版的钱文忠语录两种:《颤栗的道德底线》和《风化的传统基石》,却有点不以为然。两本书看了一遍,感觉确实没有编成语录的必要,书中的观点貌似正确,却极为平庸,是典型的大路货语录。翻看这两本书,很难想象这样的知识和话语结构,竟可以四处演讲,兜售自己的观点。看来中国也确实如钱文忠自已在书中说的“中国现在最没有的,恰恰就是文化”,稍微会讲点话的人,就被摆弄得四处宣讲文化。想想也是,钱文忠早年学的是梵文和巴利文,后来学的是印度学、藏学,既没经过中国文学的训练,哲学和社会学积累可能也不多,语录呈现出这种面貌也属正常。

    读钱文忠白开水般的语录,倒感觉出创作语录体文学的难度来。能编成语录的文字,首先要有对语言的自觉,把语言的新颖呈现作为一个创作目标。鲁迅的文字为何可以编成语录,文学素养是一个重要因素,使他的很多语录呈现的不仅是字面之意,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钱文忠显然没经过太多的文学训练,语言永远不可能给人以新鲜和发现的惊奇。这种语言演讲时,别人或许能听下去,但编成语录,显然是自曝其短。

    钱文忠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他在语录中说:“对文化,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要轻易地去触及它的尊严。当文化成为一种狂欢的时候,批评就决不能成为即刻的文化晕眩。今天,批评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批评者不能辜负这个空间,要主动维护它,而不是“随地吐痰”。今天,文化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批评者抵制人情的诱惑、商业的诱惑,避免批评的工具化,慢慢抵达一个不功利的、纯粹的批评的概念。”“随地吐痰”四字说的还像有点像语录,但他在书中呈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批评,包括对余秋雨、刘翔、于丹等人的评论,处处显示了人情和商业的诱惑,功利性非常明显。一边教导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一边自己却在“随地吐痰”,这大概就是一些文化人的特色。

    最惊讶的是,钱文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极为肤浅。无论是他对和谐、中庸,还是孝道这样的儒家核心观,理解得都极为片面。比如他认为“和”的意思就是“和谐、和平、融合”之意,其实在儒家观中,“和”的前提就是承认异端,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主张人的独立性,主张在尊重个体观念独立和差别的前提下,寻找人的共通之处,这也是儒家求“道”的根本。再比如钱文忠说:“儒家君子要中庸,但也别忘了,儒家还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中庸”和“天行健”对立起来,表明他对中庸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中庸之“中”是公正之意,“庸”是不变的意思,中庸就是指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与“天行健”原本就是一个意思。至于他对孝道的理解,前些日子针对他把《弟子规》误读为儒家经典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

    总之,在钱文忠语录中,充满漏洞、彼此矛盾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实际上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现在所讲的传统,基本上是清朝雍正以后形成的,与汉代、宋代、明代的到底有多大关系,很难说。”“我们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一些价值观时,这些理论本身好坏是一个问题,而它适合不适合中国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那它就是好的,这不是自我矮化是什么?这不是跪着说话是什么?”“我这个人身上既有东方的传统,又有西方的传统,这是家族赋予的”等等,这些话语连基本用语和逻辑都有问题,又怎能谈得上什么思想?这就好比一个人边咳嗽、边吐痰,我们或许还能理解这些痰的来源。若只是让我们看到这随地吐出的痰,我们倒要怀疑起这吐痰者的智商来。
    新星出版社对语录体的书,一直情有独衷。看过它们出版的两本书,东东枪的《俗话说》和奶猪的《我呸》,都是有眼光的选择,对当下文化氛围的把握也很到位。手机短信、即时聊天、微博的流行,使人们正在走向一个“后口语时代”。这个时代,与远古“口口相传”的年代有些相似,只不过电子工具,使人们的沟通不再受空间的限制,远隔千里也能实现即时互动。

   就像口语时代的主要文学样式,是谚语、寓言、诗歌等短小文体一样,今天流行的文体是段子。我觉得可以给这种文体命个名,叫“语录体文学”,有这种创作意识的作家,可称为“语录体作家”。他们都把语录当作独立的文本在创作,表达自己对现代汉语独特的体悟和发现。这种灵光一现的创作,有点像现代诗,但它追求的是一种语言或生活层面的机智与趣味,而不是诗性。所以,它们比诗有更普遍的读者。不过,这种语录体文学也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即要常年沉迷于这种短小的语言表达形式,还要有对生活独到的发现。比如现在的微博都是语录体,但能称为语录体文学的,少之又少。可以说,微博的流行,为语录体文学提供了一个创作与呈现的平台。

    不过,最近看到新星出版的钱文忠语录两种:《颤栗的道德底线》和《风化的传统基石》,却有点不以为然。两本书看了一遍,感觉确实没有编成语录的必要,书中的观点貌似正确,却极为平庸,是典型的大路货语录。翻看这两本书,很难想象这样的知识和话语结构,竟可以四处演讲,兜售自己的观点。看来中国也确实如钱文忠自已在书中说的“中国现在最没有的,恰恰就是文化”,稍微会讲点话的人,就被摆弄得四处宣讲文化。想想也是,钱文忠早年学的是梵文和巴利文,后来学的是印度学、藏学,既没经过中国文学的训练,哲学和社会学积累可能也不多,语录呈现出这种面貌也属正常。

    读钱文忠白开水般的语录,倒感觉出创作语录体文学的难度来。能编成语录的文字,首先要有对语言的自觉,把语言的新颖呈现作为一个创作目标。鲁迅的文字为何可以编成语录,文学素养是一个重要因素,使他的很多语录呈现的不仅是字面之意,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钱文忠显然没经过太多的文学训练,语言永远不可能给人以新鲜和发现的惊奇。这种语言演讲时,别人或许能听下去,但编成语录,显然是自曝其短。

    钱文忠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他在语录中说:“对文化,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要轻易地去触及它的尊严。当文化成为一种狂欢的时候,批评就决不能成为即刻的文化晕眩。今天,批评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批评者不能辜负这个空间,要主动维护它,而不是“随地吐痰”。今天,文化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批评者抵制人情的诱惑、商业的诱惑,避免批评的工具化,慢慢抵达一个不功利的、纯粹的批评的概念。”“随地吐痰”四字说的还像有点像语录,但他在书中呈现对社会和历史的批评,包括对余秋雨、刘翔、于丹等人的评论,处处显示了人情和商业的诱惑,功利性非常明显。一边教导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一边自己却在“随地吐痰”,这大概就是一些文化人的特色。

    最惊讶的是,钱文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极为肤浅。无论是他对和谐、中庸,还是孝道这样的儒家核心观,理解得都极为片面。比如他认为“和”的意思就是“和谐、和平、融合”之意,其实在儒家观中,“和”的前提就是承认异端,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主张人的独立性,主张在尊重个体观念独立和差别的前提下,寻找人的共通之处,这也是儒家求“道”的根本。再比如钱文忠说:“儒家君子要中庸,但也别忘了,儒家还有这样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把“中庸”和“天行健”对立起来,表明他对中庸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中庸之“中”是公正之意,“庸”是不变的意思,中庸就是指一种公正又合乎天地常理的人间正道,与“天行健”原本就是一个意思。至于他对孝道的理解,前些日子针对他把《弟子规》误读为儒家经典写过一篇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

    总之,在钱文忠语录中,充满漏洞、彼此矛盾的论述比比皆是。诸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实际上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传统。现在所讲的传统,基本上是清朝雍正以后形成的,与汉代、宋代、明代的到底有多大关系,很难说。”“我们接受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一些价值观时,这些理论本身好坏是一个问题,而它适合不适合中国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那它就是好的,这不是自我矮化是什么?这不是跪着说话是什么?”“我这个人身上既有东方的传统,又有西方的传统,这是家族赋予的”等等,这些话语连基本用语和逻辑都有问题,又怎能谈得上什么思想?这就好比一个人边咳嗽、边吐痰,我们或许还能理解这些痰的来源。若只是让我们看到这随地吐出的痰,我们倒要怀疑起这吐痰者的智商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11:26 , Processed in 0.0994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