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访70后作家刘晓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15: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应该是迷茫的一代”——访70后作家刘晓刚《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15日   07 版)

    刘晓刚的《七天》(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给所有阅读者出了个颇富挑战性的难题。
    他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奢华却是漆黑的迷宫,让人隐约感觉到围棋之魂,却远远不能触及。他是故作高深设置这样的棋局,还是题材本身的特性?抑或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另外的深意?当我们在迷宫中东突西奔也不见得绕出来时,也许回到对作家本人创作轨迹的探究能觅得一点线索。
    在70后作家中,刘晓刚有些独特。这个会下围棋的小说家,也算得是颇有成就的商界才俊。当一些人不断重复自我,困惑于生活经验匮乏,他不慌不忙地完成了几部题材迥异的长篇:《活成你自己》、《天雷》、《夜奴》、《七天》。
    “我的第一部长篇,1999年7月11日动笔,开头写了四个字:七月流火,写完就觉得头晕眼花,放了三天,才接着写第二句。”这个带有戏剧性的开头,似乎预示了他的写作节奏。13年,他写了4部小说,每天500字的进展。“我喜欢把激情压在心里,让它酝酿出更好的篇章。我压抑着慢慢写,回味无穷。”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500字一字一句精雕细琢出来,写完基本不改。哪一天不写,他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有时候出差在路上,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把思路和章节的要点记下来。在这种状态下,《七天》写了3年。
    作品中,刘晓刚采取了多线头并进的叙述方式:一对师徒下了一盘棋,这盘棋下了七天,在七天的一百六十八个小时里,世界各地与围棋有关的人和事在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一展现。刘晓刚把每个时辰发生的事情都整合起来,因为只有七天,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局,但它们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和思考。他写得也比较费力,每个段落,每个小时,写完要停两三天,酝酿一下再写。他想到读者不见得喜欢,但是这个念头只是偶尔冒了一下,他仍然按部就班地写下去;他也想过用通俗的大众化的方式写围棋,否则这种深奥的棋艺和如此繁复的表达会将很多读者拒之门外,毕竟围棋受众3000万,只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三。他努力地尝试,最终遗憾地发现,以自己目前的能力,没有办法把围棋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围棋本身就是小众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倾我所能,把小众的东西锻造得夺目一些呢?”刘晓刚说,《七天》中的棋局,意义不在胜负,而是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是企盼体悟棋道最高境界的追求。在他看来,围棋对弈中,人能够接近“神性”,重归上帝造人时的质朴心性,完成救赎。这本书,就是为那些在围棋中孜孜以求的人们写的。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围棋的现状,是他多年的心愿。很多围棋国手都认可他的人物塑造,曹大元、古力、常昊……他们认真地对刘晓刚说:“你现在写成这样,以后还想怎么写啊?”言外之意,这部作品写得太完美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刘晓刚写得太用力了,便有了斧凿的痕迹。他太追求完美,太迫不急待地想告诉读者一切,反而伤害到表达,令人觉得不够自然。
    “水晶灯的灯光照下来,整个深黄色的棋墩仿佛蕴含着一团轻雾。棋墩两边摆着两只紫色的岛桑木棋笥,里面装着日向县小仓海滨特产贝壳打磨而成的双面凸棋子。”刘晓刚用精致的品味与华丽的文字格调来呈现“有质感的历史”,使《七天》里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别致奢华。在叙述风格上,他显然受到了日本作家的影响,这与他写作中遍览日本著名作家的作品不无关系。
    他的每一部作品题材不同,自然融入不同阶段对人生的感悟:“我总是认为小说要表达的本质,一部书的本质决定了你的形式,我特别反对艺术上‘一以贯之’。我希望小说的形式上有所突破。”刘晓刚说,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有“一以贯之”的追求:《活成你自己》中,父亲一代“革命者”和自己这一代人的人生之路的思考,表现出他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困惑;《天雷》中,从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复杂性,触及了由表面的秩序所掩盖的邪恶;《夜奴》中,洞悉了崇尚德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崇尚自由的美国文化、崇尚武士道的日本文化及崇尚理性的日耳曼文化的异同;这种对比延续在《七天》,他用围棋的形式告诉大家,当今社会太缺乏对于“道”的认识。接下来的第五本,他将会写一个小村子是如何变成大都市。因为做生意,他眼看着一个小村庄变成了内蒙的能源基地。这种生活和体验,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他高兴得无与伦比。
    此前,刘晓刚的作品大都致力于都市题材。和70后大多数作家一样,他缺乏农村的生活经验。“我们是在短短30年里走了美国和欧洲一百年城市化的历程。有没有作家抓住30年的脉博?如果想把握脉博,一是必须掌握西方的经济制度、思想,必须吃透罗素、叔本华、爱默生……二是要投身到商业大潮,见证金融产业、房地产产业的风起云涌。没有切身体会,怎么写城市?三是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都市化欲望搞得晕头转向,用怎样一颗心去写中国的都市?用什么思维去写?反思在哪里?”在刘晓刚看来,不立足于自己的社会环境而对生存有深刻的认知和思索,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文学拯救了我。”刘晓刚说,如果不是文学,也许自己天天和生意人一起喝大酒、做生意。“我不需要有奢华的生活,不是我没有,是文学不让我有。我能活着,能给自己赚来一个安稳的环境,有一活泼泼的心去写作,就行了。要不然,我是什么人?”他常常反问自己,如果没有文学对自己的指引,他会走向何处呢?
    他也常常反思70后为什么没有大作家,他认为,是因为作家们把握不住潮流,把握不住中国城市化的脉博,大多是无病呻吟的东西。70后作家普遍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是得不到关注,而是没有真正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作品。70后到目前为止,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反映这三四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作品,思想的沉淀、反思的痛苦以及失落和迷茫——中国现在走的道路是以前没有走过的。刘晓刚说,我们应该是迷茫的一代,
    他热爱写作。“给我多大名多少钱,都不及我对它的热爱。”他说,一天下棋两三个小时,读书两三个小时,做其他工作三四个小时。他希望自己能够安静地写作。“人的生命就像火柴只有一次,一个被评论关注的作家,就好像在说,大家都来看,它要有大作为了,结果扑哧一下,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风给吹灭了。现在,我点了四个柴火垛了,还有能力再点四个,不管我的火柴是点个油灯、房子或柴火垛,我不说,等我写完了你再评论。”刘晓刚的“柴火垛”,就是他的作品,他说,等他点完了,这火柴是星星之火还是昙花一现,才见分晓。他有这个自信。
    刘震云曾评价刘晓刚的《夜奴》“广度有余,深度不够”。对此,刘晓刚说,如果读者看过他的前两部小说《活成你自己》和《天雷》,就比较容易理解他的一个特点:用广度体现深度。“有人喜欢去马里亚纳海沟潜水,有人喜欢乘游轮周游海洋。福克纳一生都在描写他熟悉的小镇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于古巴,《乞利马扎罗的雪》以及《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而幸福的生活》叙述的是发生在非洲的故事。我个人感觉,深度和宽度应该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兼顾起来很困难,没有大笔力不行。这也是以后我在创作中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以后提升的空间所在。”
    “我想告诉大家,中国30年发生了什么。四部小说中的人物主角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的纪录。”刘晓刚创作上的野心又不止于此,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向国际。
    小说的国际化无非三种途径。福克纳专写美国的一个镇子,当全世界渴望了解美国的时候,他的小说满足了全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海明威像一个游吟诗人一样游荡。这个被克林顿总统誉为“影响了美国三代人”的伟大作家是当代的荷马。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回到美国,写了一本《大地》,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在中国几十年的经历为她完成《大地》这部杰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我不敢奢望美国人和欧洲人关注中国的农村,他们甚至连中国的国际大都市都不在意。我不打算像海明威那样去旅游,中国的文化还没有弄明白,跑到别的地方装大瓣蒜,实在抖不起那个架子。当然,我也不会学习赛珍珠,去异国他乡住几十年,因为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我还是钟情用母语写作,我没有离开这片热土的勇气。小说国际化的三种途径看来似乎与我无缘。”于是,他试投一子惊波澜,孤石光闪闪。
    围棋的特殊性使他另出机杼,独辟蹊径。“你如果想让国际文学奖青睐你,你就要让人家重视你。我希望以围棋为题材写出的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中国文学走到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小铺路石。中国文学必将国际化,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这是我们以后要走的道路。”本报记者 舒晋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1:59 , Processed in 0.1273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