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实体店、网购、流动书展一个也不少飘在北美的中文书香陈 蓬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08日 06 版)
| 位于纽约法拉盛的新华书店 |
纽约附近一家电脑公司做事的邹先生,每月都要到市内华人集中的法拉盛逛一逛。邹先生通常办三件事:在大排档吃一顿地道的西安酿皮,在茶叶店买一桶新茶和到书店选几本中文图书。
另一位在俄亥俄州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王先生,来美国已经近12年了。从上学、工作到定居一路下来,逐渐习惯了一些北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过,对书店显眼处摆放的名人畅销书还是有“距离”,鲜有国内书店里看见崔永元、白岩松面孔的感觉,因此不时在网上买些中文书。
像这两位爱读书的华人在北美为数不少。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9年统计,全美5岁以上居民在家使用中文的人数为260万,足以构成规模不小的读者群。在华人比较集中的网站,都有自发组织的读书社区,所讨论的内容既有古诗词也有《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当代小说以及热门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今,华人获取中文图书的途径已越来越多,中文图书已构成北美华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机构藏书:立足研究与服务社区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中文图书最大的收藏者。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目前共有47家机构会员,其中包括美国国会图书、哈佛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等。这些机构中文图书总藏达974万册,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109万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馆藏为77万册,位居前两位。每年,这两家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采购数都达两万多册。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是美国中文图书馆馆藏的另一重镇。该馆的前身为“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与哥大中文系一起,成立于1902年,也是北美首家正式以“中文图书馆”命名的机构。该馆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博士告诉笔者,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目前馆藏有42万多册中文图书,还有几十万册的电子文本。哥大每年购进的中文图书达1万多册,平均每天就有300多本。哥大的收藏与其他重要的东亚馆一样,主要集中在人文和社科领域,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和法律等方面,其中,珍稀图书文献资料不少。哥大藏书的原则是强调研究、多元和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研究和选修与中国有关的学生也大增。最近几年,在东亚系所选修中文和中国研究课程的本科生和硕、博士的学生每学期平均有一千二百人。王博士说,国内图书品种日益丰富,与哥大联系供货的机构也多样化并出现良性竞争,这都对海外图书馆及时选购好图书提供了方便。另外,他还注意到国内优良图书越来越多,图书装帧质量普遍提高,有的特别图书也开始用适合图书馆长久保存的纸张。
王成志主任还介绍,除了特别设有东亚图书部门的大学,北美其他大学图书馆里都会散见些中文图书。当然,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主要为师生和学者教学和研究服务。普通读者可以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乃至公立大学图书馆借到中文图书。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的研究层次的读者,可通过简单手续而到私立大学哥大免费借用图书,这一开始不久的创举,很受读者欢迎。
在一些华人集中的城市,公立图书馆都有中文图书借阅。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地区,有近五千华人工作和生活。在奥尔巴尼市公共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读者会发现专门提供有馆藏的中文图书和影视目录。在该馆工作近10年的李晓非女士介绍,当初到这上班时,看到华人社区在奥尔巴尼已初具雏形,就向馆里申请专款用于中文图书的采购。那时美国经济还不错,图书馆购书的拨款比较充裕,每年都能拿到几千美元用于中文图书和影像制品。工作中,她又分析了读者群,发现经常借阅的华人很多都在州政府、大学和公司工作,阅读兴趣相对“雅”些。于是有针对性的采购图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尽管每年会处理些旧书,但积累下来的中文书也有上千册。这些中文图书也构成了该馆除英文、西班牙文外的第三大语种藏书,更重要的是,中文藏书也成了本地华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实体书店:夕阳业中的亮色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台湾地区在北美的移民增多,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兼售中文图书的小店。1980年,纽约及新泽西地区的华人已近16万人,由此形成了较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第一家成规模的中文书店。1984年,台湾联合报系在纽约曼哈顿中国城开设了“世界书局”,此后“世界书局”的匾额相继出现在费城、芝加哥等地,并形成连锁经营直到现今。
有机构做过统计,1990年左右,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多伦多五大城市有中文书店大约132家。不过,很多店经营并不景气。一则读者有限;二则流通速度缓慢,旧书积压,结果又影响新书的购进。因此,只有40多家出售的图书比较多,其余除图书外还兼做其他业务,而且主要以经营港台出版的图书为主。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从国内移民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纽约华人聚居的地区出现经营国内出版书籍的书店。“大陆文化书店”便是其中一家。书店1994年在法拉盛开业,后来改名为“中国风”。一晃近20年过去了。回想当初开书店的情况,负责人高先生说,其实和中国超市、饭店和药店一样,有了需求后,自然会有人来经营书店。只是卖的东西不同,挑选的眼光不同。高先生认为,在北美读中文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是书价,二是时间。人们在这里除了为工作家庭忙碌,闲暇时间可选择的活动很多,而阅读中文图书在短期内似乎并不能带来很直接的“效益”,所以,购书读书的人选择性很强,再加上长途运输,库房有限,都要求经营者选书要非常精心。得益于以前在国内教育和做出版的背景,多年来,书店经营者一直把握国内知识界、学术界的走向,慢慢吸引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
到了本世纪,国内出版机构也开始直接将门市设在了海外华人“家门口”。2008年,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当地华人联手,在法拉盛开设了新华书店的首家分店。之所以选择法拉盛,是因为在这个居住30万人的区域中,有一半是华人。在位于缅街的这家书店,笔者见到书店营业面积近500平方米,图书品种有上万种,此外还有杂志、音像和文化用品等。据书店人员介绍,由于国内合作伙伴的支持,书店进货很快,与国内图书市场在品种和上市时间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据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的资料,该集团先后还在圣地亚哥、新泽西、布鲁克林、曼哈顿开办了四家新华书店。
在网络和电子图书冲击下,全球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这显得北美的中文书店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例外”。维系这个“例外”的是来自对母国文化和图书的钟爱,“中国风”的高先生说:“法拉盛各种商店林立,但逛一小时商场和逛一小时书店,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乐于让书店开门迎客。”
网络书店:摸索中崛起
对于在北美中部广大“玉米地”地区的华人来说,逛中文书店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通过国内和北美的电子商务网站,爱书的朋友已经可以轻松购到各种图书。国内的当当、亚马逊都提供图书的海外邮购业务。在美国也有多家主要经营中文图书的网站,比如“时代图书网”、“红螺”和“希言”等等,但网上书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本世纪初,总部位于西安的“虎酷网”曾在北美非常成功。“虎酷”用了大约五年时间,将销售网遍布美国48个州和加拿大,积累了上百万个用户信息,其中包括个人、图书馆、中文学校、中国超市、餐馆等等。可惜,2006年,由于版权方面的官司败诉,“虎酷”域名被没收,提供的服务也随之而去。看着书架上当时一美元一本买来的图书,笔者仍想念当年“虎酷”风光时候的服务——品种全、价格低、速度快。
“虎酷”的“瞬间蒸发”说明在北美经营电子商务的残酷,但丝毫没有阻止后来者进入市场。如今已颇具规模的“时代图书网”负责人谢向东先生,曾公派在美国进出口公司工作,切身感受到华人对中文阅读的渴求。2001年回国后即与新泽西州的几位朋友做起了图书贸易。当时还主要通过书展在美东地区进行销售,每两到三个月就在华人聚居的地区,如马里兰、底特律、波士顿、费城、纽约等地举办书展。其时正值网络书店发展初期,他们意识到网络售书必将成为一个趋势,便在2004年创立了“时代图书网”。谢先生说,与实体书店相比,电子商务的经营除要求有选书的眼光外,还面临经营方式的探索和学习。“虎酷”出问题后,对当时刚刚成立的“时代”震动很大,以前我们都是将“虎酷”作为经营的参考。现在这个样板没了,只能自己开始摸索。
他说,网络书店一建立就面临与国际“接轨”。书店的顾客都已经习惯北美其他网站的优质服务,比如浏览、挑选、付款、确认以及发货后的跟踪等等。一个环节不能满足要求,顾客就可能“丢掉”。可是像海上运输、海关和邮局等环节都是书店不可控的。比如,遇到邮件寄失的情况,书店只能退款或再寄一次。再如,网上书店强调网站更新速度,有时候网站上显示有货,但实际刚刚被另一位读者选购。这些情况,实体书店是不会遇到的,“时代”也是在“应付”这种问题中积累经验。
而要对读者阅读兴趣“号脉”更困难。实体书店可以有各自的特色,吸引不同兴趣的读者。网络书店则是完全开放的,读者订购的图书可谓“千奇百怪”,我们都得想办法满足。从北美地区华人阅读兴趣来说,总的情况是养生保健和儿童教育的图书最畅销。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读者中还有许多购买中文版的英文书籍,比如有位大学工作的老师,订购了一批有关美国大学教育方面的翻译图书,后来我们了解,华人用母语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节省时间。
2009年,得益于国家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时代图书网”得到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投资,将“时代图书网”更名为“时代图书——新华书店北美网”,首次将“新华书店”这个优质品牌通过网络延伸到北美地区。在扩充图书品种的同时,也增加海运次数,以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
尽管网络书店让图书走到了更偏远的地区,包括美国本土外的夏威夷,但流动书展的形式还是被保留下来,毕竟一些不习惯上网的老人家更钟情于到现场挑选喜爱的产品,因此每次书展都是当地华人社区的一件“盛事”。谢先生说:“现在人们阅读手段越来越多元,比如网络、iPad、亚马逊电子书等等,但每次书展,总是很受欢迎,其中的原因正如一位旅美学者所说:华人在外手捧一本中文书,有如‘心灵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