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长为什么会反对教师读书(外一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0: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长为什么会反对教师读书(外一篇)
■江苏 吴 非
在培训班和一些教师交流,几位青年教师说,有关“教师不读书”的情况很复杂,不一定是教师的问题,有些是学校的风气不正,有些则是领导的心胸狭隘,识见低下。这几位教师在业余时间读了一些教育理论书,发现学校管理工作中一些明显的误区,发了些议论,引起了教师们的共鸣,因而让校长极不愉快。校长挖空心思罗织罪名,平时从不关心教师学习生活的校长,经常在大会小会上来点小动作,挖空心思地攻击这些有思想的教师。教师们说:“小鞋子已经穿了一个多学期了。”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很多学校,都能看到这种学术修养差却专门压制教师学习热情的校长,他们的低学养不但阻滞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障碍。校长反对教师读书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观念陈旧,不懂得教师需要充电,需要接受新知识,认为教师读书是好高骛远;有些是教育思想不端正,一心只想要升学率,认为“教师读书多会影响教学”;有些是自身粗俗不堪,眼见教师博学多闻,温文尔雅,比出了他的低劣低俗,故心生妒忌;有的是因为自身学历不高,有自卑感,心胸狭隘;有的纯粹是因为品格、志趣低下之外又有专制作风,不愿意学校有独立思想的教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因此教育界也会感染“社会病”。目前最明显的,是用人机制上的弊端。教育界的各级领导中,外行真的不算少,一些校长不是教育专家,而是“官”。有位教授告诉我,他到某省去调研,去了十几所学校,没看到校长,只看到十几个“处级”——这可能正是目前教育界最严重的问题,否则不至于要在“规划”中提出“去行政化”问题。我在工作中见过一些校长,他们不在意自己的学养低,也无视学校有几百名教师需要他做榜样,更无视几千学生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他只在意自己的级别提升;升不了官,就自我膨胀,当土皇帝。南京曾有公办学校校长的办公室面积达到 150平方米,内有卫生设备和“休息室”,超过了厅长和部长的水平,而该校教师的办公面积人均不到3平方米。这种把学校变成官衙的恶劣作风,注定了校风的败坏。

但是,即使在落后的用人机制下,一些校长仍然能凭个人品格的高尚成为优秀的校长,甚至一些原本学养并不高的人也凭着勤奋学习成为教育管理的专家。只是在目前的社会风气下,他们的影响力有限,而害群之马的破坏性极强。

有这样一种校长,由于没有专业背景,缺乏教育理想,虽然冒充内行,私下里还是有点自卑感的;他们不学习,为混淆视听,他们特别会用顺口溜、主题词、赞美诗,努力把自己装点得有点文化。另有一些校长,并不具备从事教育的基本素质,也无心把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在他们眼里,学校是个人刮钱捞钱的利场,学校是升官的阶梯,所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跑官捞钱,因而这种人往往什么坏事都敢做。中国的教育之所以落后,落后的用人机制实在脱不了干系。有一群不学无术、不作为者在管理学校,在弄虚作假,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隐患。教育管理权掌控在这些人手中,除了加剧腐败,也必然导致“无能”。这些人会动用手中的一切权力,糟蹋教育政策,歪曲教育方针,破坏教学原则,这种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教师具有独立思考意识。

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队伍都不可能整齐划一,有读书群体,也会有“逐利”群体。学校任用推举什么样的教师,代表了学校的文化取向。有种校长,明确表示喜欢教师“听话”。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听话”呢?很多教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类人的一般特征:权欲熏心,业务修养差,性格懦弱,厌恶读书,没有思想。在一些学校,除了外行领导内行,业务差的领导业务强的之外,还多出一条:职业道德差的人“管理”职业道德好的人!这种导向,就是宣扬不读书不思考,就是倡导奴才文化,就是用实际行动鼓吹专制主义。当然,具体到政治层面,他们不敢那样赤裸裸而已。比如,他会做出语重心长的样子对大家说:“读了一些书不能骄傲,不要看不起读书少的教师。”“有些同志读书少,但是教学好,不是更有价值吗?”

不止一次地听到这种打击教师读书学习的例子。凡有在中学工作经历的同志都知道,辅导高考未必需要教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却有可能需要教师的全部时间和精力。由于高考成绩关乎校长的地位与声誉,因此高考成绩就成了一些校长整教师的法宝,少数学校甚至搞“末位淘汰”,迫使全体教师参与恶性竞争。当全体教师都被逼上应试的轨道,校长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他也就不用再担心自己因文化水平低而被人嘲笑,从此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可是常听说有教师发难,他们认为:校长带领教师走应试教学之路,符合校长的个人利益,符合他的文化修养,未必不能理解;问题在于作为校长,为什么他们不敢亲自带毕业班?如果学校的教师都以从事课堂教学为荣,学校的校长能和教师一同带毕业班,学校有什么难办的?有什么矛盾不能解决?

校长们不读书,有的的确是陷入事务,忙得没时间读书,有的则是根本就不想读。有位县中教师曾愤怒地说:“我没有办法让学生有高尚的学习动机,他们对社会有一种不信任感。因为他们看到校长不学无术,不务正业,却看到他因为当了校长而致富,有权力管制读书的教师,有权力提升不读书的教师。因此他们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而是相信父母私下教他的‘人不能老实’‘老实人办不成大事’。”——这样一个校长的存在,会令无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真让人不寒而栗。但我相信这位教师的思考是认真负责的。因为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存在,我们总是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不去思考他们每天究竟在想什么。如果教师的思考都能达到这位老师的深度,教育界用人机制改革的条件也许就成熟了。

最难堪的是和校长们在一起,发现他们除了不懂教育教学,却懂得很多和教育无关的东西。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校长们不读书,但是他们跳舞跳得很好,他们能喝很多酒不醉,他们能展示一大堆在世界各地游览的留影,他们熟悉本地各种游乐场所的特色,他们认识本地的许多企业家……同样的,他们不知道本地书店在哪里,不知道当地大学有哪些知名学者,说不出著名文化学术刊物的名称,他们没有办法说出面前这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校长们怕读书,怕考试,然而,他不读书,却能混到文凭;他不勤奋,却能有许多荣誉称号;他不上课,却有很高的职称;他不会写论文,却被称作“学者”;他泡在官场中,却被当做“教育家”……也有许多真正想做一些实事的校长们在这种体制下一事无成,甚至一些有志于献身教育的校长反而被排斥出局,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教师继续学习的意识也淡漠了。

但我还是愿意说说有意思的事来结尾。

有位老师说,星期天他在书店多次看到教育厅一名副厅长在选书,这名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原先是理工科出身,他选的却多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他总是拎着书袋站在那里翻阅,每次都会买几本。他的报告从来没有空话废话,很多教师都很敬重他。我也见到真正爱读书的校长,他们把送往迎来、见官喝酒视为受罪,他们在忙碌中会私下恳求:“见到什么好书,千万不要忘了我……”


你到底想要什么


去年,有位教师朋友获得了一个称号,当有人表示祝贺时,他苦笑说:“你们真的认为有多大的意义么?我只不过没有折磨学生而已。”我了解这位同行,虽然他几十年来的工作有口皆碑,但他总是认为这些所谓荣誉称号不如他的愉快重要。

不是所有教师都会这样想的。我在评审中,几次看到申报人的材料超过20斤,分类之详,装订之精,着实令我吃惊。我每次都会疑惑地问:“这个同志是不是有一两个月没有上课上班?”我的疑问在于:一名教师或是校长,要把一二十年的工作成绩详细记录并如此保存,并能把那些证明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像是名人传记或是统计档案一样,要花去多少宝贵的时间啊!

因而我也想问:这些,有意义么?

希望自己所做的事千古流芳,这样的愿望当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想让这个社会提前把百年之后的评价交给他,能做得到么?

我在最近参加的会议上,应主办单位要求,发了言。我坚持强调这样一个意思:我们有没有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可能由我们今天就可以说了算的,只能由未来社会作出判断和评价,因为我们培养出的一代人是否合格,是否能担负起建设未来社会的重任,需要时间的检验。有与会者表达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是否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就能看出来:学生考上大学,家长满意,可以代表“民意”;而教育界的成绩是摆在那里的,不一定非要由未来社会评价。

我尽可能想,这也许仅仅是彼此认识角度的不同,但我也想到,这是各自的需求和出发点有距离。如果一名校长渴望得到社会的肯定,渴望得到上级的肯定,那么对教育的评价,他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如果把升学率换算为“政绩”,对他来说,问题就简单得多。可是教育问题却不可能那么简单。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几年前,我曾提出在当今要坚定不移地把“人的教育”作为真正的教育任务。有校长在教育报上撰文批判我的观点,认为“人的教育”是“明天的空气”,我对这样的认识非常惊讶:那位校长竟然不懂,“人的教育”非但不是明天的事,也不是今天才提出,而是教育常识;即使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当今,仍然有无数的教师坚守理想,努力实践着“人的教育”,否则中国教育将面临更糟糕的环境!那名校长肆无忌惮地亵渎教育理想,展现无知,真是愚不可及;然而在当今教育环境中,这种言论非但不会被清算,在庸众那里还会拥有一定的市场。在全面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状态下,如果教育管理者仍然把“人的教育”当成“明天的空气”,那么我也要问:如果坚持这种落后的教育,一个国家还能不能有明天?

我在一次演讲中说过,我可能不聪明,但我期望在聪明人的领导下工作;我也许不够高尚,但我敬仰那个走在队伍前面的高擎着燃烧的心的向导;我们的时代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应当这样自甘堕落下去。——我说这样的话,是针对一些教育干部的庸俗和猥琐。下一代在看着我们这些教师在做什么,在怎样做,在听我们说什么,怎样说——这就是最真实的教育。孩子们不大可能听教育局长直接说自己的政绩观,也很少听到校长私下对教师们说心里话,那些话都不大可能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说的。有个教育局长私下反复对校长们说:“抓高考要抓出血来。”“以不死人为原则。”这些话悄悄地传到教师那一级,就再也不能往下传了,因为学生再也不相信会有人民公仆说这样的话,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不明白“抓高考”要抓出谁的“血”。

所以不得不问的是:我们今天究竟在做什么?

过去的年代创造了我们,我们今天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过去某个时期的教育水平以及道德观;同样的是,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今天的价值观以及各种教育行为,有可能体现在未来社会一代人的身上。40多年前的“文革”,有些语言记忆犹新,比如“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砸烂狗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气炸了肺”“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在以野蛮为美、文明为耻的教育下,一代人进入了老年。现在,我在公交车上看到这些当年的青年,虽然他们身手远不如当年敏捷,垂垂老矣,但仍然能从他们交谈的语言中感受到昔日的暴戾与粗野。

“文革”的悲剧不是恶魔在1966年这一年导演的,“文革”是十多年非人道的教育积累而成的;同样,发生在新世纪社会的严重的拜金主义和道德沦丧,也不是三五年就能形成的;道德体系的崩溃,是“文革”的后果,是政治运动摧毁全社会道德信仰的后果,不幸要我们这一代人来承担,然而当这些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教育合成为新的毒素时,民族精神将被进一步腐蚀……

1977年,当“文革”在形式上结束时,我像是无师自通地对朋友说过:“文革”的后果可能要在许多年后才会显现出来。后来我常以为自己是比较早觉悟的,可是我当年没有想到的是,那种后果会如病毒一样发生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异,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人群中,在不同的环境内,在不同的时期,继续发作,令人们疲于应付,甚至感到绝望!

我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之所以经常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小慎微,是那个年代的记忆太可怕,而我时刻能想到那个时代的教育给今天留下的麻烦。

基础教育需要有一定的强制性,也正因为有强制性,这种教育就必须是正确的。晏阳初曾说过,错误的教育,不如没有教育。回顾百年教育史,对比中外百年的教育,我们应当受到更多的启示,而不能满足自我总结与陶醉。

这个时代的教育已经没有诗的激情,没有作为人的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已经“统一思想”,当听到小学生到大学生都说着和官僚一模一样的话语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什么不感到恐惧?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1936年)难道有谁愿意当今社会朝着那个方向滑过去?

几年前读过一本《在与众不同的课堂里》,当读到美国小学数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话时,我想到,他和中国的许多教师在思想情感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他说:“我每天都在怀疑自己。失败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有很多夜晚我都无法入睡,为自己无法抵达某个孩子的内心而气恼。教育是严酷的。我力图教会我的孩子在一个时常不光彩的社会做一个体面的人,我力图说服我的孩子在一个时常险恶的社会做一个善良的人。”我对他的敬佩,还在于他说:“我还保持着真心对己,不让体制腐蚀自己。”

在更早的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告诫一代人:“当我们带着强烈义愤谴责他们(中学生)失掉人性、丧尽良知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反思:我们做了哪些培养他们人性、良知的工作?”

因为教育的常识很早就被人类发现,成为“知”了,可是一代一代人都在“行”上展示出差距。时间走得多么慢啊,中国有人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才99年;中国人见官不必下跪,至多99年,而且到现在还有下跪的;时至21世纪,还有政治家与官僚在自称“父母官”;中国人真正认识到落后,也才几十年……这就给中国教育的振兴带来极大的困难,具体到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个读书人,很难逃脱掉体制文化的印记。

那种渴望被作为政绩,渴望获得连带着物质利益的荣誉称号,渴望获得体制肯定的教育行为,有没有可能是出于一种为民族未来负责的无私目的呢?这是至今仍然令我感到沉重的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8 21:12:3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为什么很重要?
朱永新
传统应试教育不仅长期束缚着广大学生,同时也严重束缚着教师。这是直接导致我国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通过经典阅读,让教师在每天日常的课堂里找到自信和价值,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这就是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

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

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

首先,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我们很少认真地思考,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这个历程是怎样的。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的支配、遗传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相同,因为人的精神不像身体那样比较多地可以靠遗传。我们的精神发育历程就是人类整个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重复自己的祖先经历的过程,都要重新拿起图书阅读。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因此必须经过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一个一个阶段,才能达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平,而这是靠人类伟大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和孔子、孟子等人的经典对话,才能达到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人类精神的阶梯就是这样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每一个当代人都是重复着前人的历程。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甚至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不如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可能还不如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个人的智慧、思想、个人精神的成长是需要从阅读过程才能产生的。

所以我说,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就不可能有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因为人的生命长度有基因、保健等各种元素,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可以改变人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觉得他很厚重,他可以给你很多智慧。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从容气象万千。人的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也是我在很多场合不断强调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阅读看作是个体的行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阅读绝对不仅是个体的行为。前不久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应该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我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的质量,而人口的质量取决于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最终的竞争力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几乎所有快速成长的时代一样,有很多问题。首先就是面临着共同价值崩溃的危险。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牛仔裤不断进入,他们的思想、价值也来了,但是我们的鞋子、服装出口时,我们的价值并没有同时输出,因为现在我们自己还没有真正地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价值体系。当今的社会缺乏共同语言,而缺乏共同的语言,又怎么可能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共同的价值观呢?共同的语言从哪里来,这需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世界文明的经典,只有共同的阅读、共同的生活,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不等于说生活在一起就有共同的语言,很多夫妻同床异梦,很多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只是一盘散沙,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密码、没有共同的阅读。阅读恰恰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语言和共同密码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们这个时代非常迫切需要通过共同的阅读,形成这个民族的共同核心价值体系。

我很喜欢的《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最终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想它也是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阅读。

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很多人说,我们不是天天在读书吗?天天都有教科书、教辅书。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我说这些书最多相当于母亲的乳水,母亲的乳水很重要,最安全、最容易吸收,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终身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于更早。学校教育尤其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育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地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我们的孩子,作用就相当于母乳,最容易吸收、营养最丰富、最安全,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因为教科书、教辅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

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如果一个学校的教育将这个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育任务就完成了。如果我们的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实际上不仅仅像母乳一样给我们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让我们学会了自主飞翔。

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应该在中小学形成。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则面目可憎”,因为就是有精神的饥饿感。人生的很多习惯、很多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是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一个时期适当地刺激,一学习就掌握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当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则不可能,只是困难了。

现在我们的教育、我们学生的图书是很可怜的,我这里有一些数据。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 .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 .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从我的感觉,可能这些数据还有水分。美国的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是怎么上的呢?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美国大学是首先阅读,在有共同语言、共同密码的情况下进行接下来的课程,我们的老师甚至是30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我们说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我们认为,最优秀的城市就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广州也让我很感动,今天所有公众论坛的听众朋友都是自发而来的,这说明,至少大家对阅读是有一种特有的情缘。

首先要让教师读书

要让孩子读书,首先是让教师读书,因此有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项目———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因为反思是最好的攀升模式。同时,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没有教师对于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我们对很多优秀教师进行了跟踪,我们要求每一个教师反省自己的阅读史,将他所有阅读过的书写下来,进行分析。比如说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有数学本体性知识,占到50%,还有人文科学知识占到20%,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认同的知识占到30%.我们努力帮助每一个教师设计自己的路径。

新教育实验强调关注“根本书籍”,即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成为一个教师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他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根本书籍的原点。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原典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学术高度。

很多人都说我们每天教的课堂都一样,都是跟孩子们讲同样的东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化,课堂每天都在变化,这些东西你一天记下来没有意义,但是只要你用心,一天一天累积下来,最后就会成为美丽的图景,经过串联最后就会成为美丽的项链。我们对优秀教师的评价,不是评价他说写了多少著作,也不是评价他上了很多公开课,而是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孩子的生命当中去,他真正用多少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堂里让孩子得到真正意义的成长,所以我们看他的写作,更多也是看每天发生在日常教育生活情景中的写作。

新教育实验认为,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教育又是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国家战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7 03:56 , Processed in 0.17740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