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崇敬的张文大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21:5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崇敬的张文大老师
●安徽南陵    王  平
每个星期五傍晚,您都骑车带我一截。雨天,我和您共用一个红色雨披;逆风时,您的腰弯成了一张弓;上坡时,您吃力地推着车。您有时事忙,也会安排高年级同学或其他老师骑车顺道带我。

1995年,我转到南陵县石铺中学(现在的先进初中)读初三。父母把我托付给您。一进校,您就帮我安排了住处,并对我说有困难尽管找您。
来到这所新学校后,我一时难以适应,加上本来学习基础差,各门功课都挂红灯,特别是英语,100分的试卷只能得30分左右。我特别郁闷。有一天,我没有去上课,呆坐在宿舍里。您来了,笑着问我:“怎么了,不舒服?走,带你到一个学生家吃饭去。”我有些惊讶。爸爸不久前为我转学的事请您吃饭。您推辞说,不要花这个钱,省下供小孩上学吧。爸爸过意不去,买了条香烟给您送去,您硬是没收。平时家长请老师吃饭,每一次您都不去。今天您怎么了?再说,请老师吃饭,我去怎么好意思呀?但您仍执意叫我去。
路上,您对我说,这个学生考取了一所很有名气的高中,家长是您的老同学。我听了很羡慕这位学生。您说:“这个学生当时的成绩很不理想。你去和他交流交流,怎么样呀?”来到主人家,您说:“老同学破费了,也顺便给我的学生加加餐。快把你的宝贝儿子叫出来,陪陪这个小同学。”主人的儿子和我年龄相仿。我们在房间里聊了好多,发现他的情况原来和我差不多。我想,他行我也行。
回校时,您对我说:“想开了吗?”我点点头。您说:“明天上午第一节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第二天,我来到您的办公室,您给我一摞英语资料。您说:“学习英语既难也不难,多做多练,多吃一点苦就行了。”从那以后,我安下心来学习,不久英语红灯被摘下了,其他学科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我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噢,原来学习并不可怕啊!
记得到石铺中学没几天,我就想家了。学校离家比较远,交通不太方便。第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我赶到乘车的路口时,什么车都没了。就在我眼泪快流出来准备回宿舍的时候,您骑着自行车来了。您说:“上,我来做司机!”您都五十好几了,身体也不怎么好,我怎能让您骑车带我呢?您说:“我也是顺便带你一程,前面还有一班车。”我坐在您的车后架上,眼泪轻轻滑了下来。
以后,每个星期五傍晚,您都骑车带我一截。雨天,我和您共用一个红色雨披;逆风时,您的腰弯成了一张弓;上坡时,您吃力地推着车。您有时事忙,也会安排高年级同学或其他老师骑车顺道带我。
毕业后,我考取了师范学校。当教师这十几年,每当面对繁杂的工作想发牢骚时,想到您骑自行车逆风而行的情景,报怨便没有了;每当与家长发生矛盾很纠结的时候,想起您对我不求回报的言行举止,心情就平和了。这些年,我一直学着您的样子为师为人。我想,这是我对您最好的回报。■

林曙光:用大爱书写师表
●     安徽庐江张茂平 朱维胜

他躺在床上,用了超出平时四五倍的时间完成了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命题。三周后,他又架起双拐去上课。当他出现在教室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不少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

林曙光,庐江县汤池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果树学校初中历史教师。他在这所山区学校默默耕耘的二十三年间,把高尚的师爱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他把每个学生都视如己出的孩子。在成家之前的三年中,他住的那间平房也是学生的家。每当茶季来临或雨雪天气,离家路远的几位男生便来到他的家,生活用品一道用,饭菜票共同分享;晚上,又和他一起挤在那张狭窄的木床上。三年间,先后有五十多位男生挤过那张床。1991年秋天的一个雨夜,徐来勤等三位同学又留宿于他的房间。入睡前,林老师发现徐来勤不脱下身外衣就上床,便问孩子为什么?徐来勤涨红了脸不肯说。在场的一个孩子凑近林老师耳边小声说:“来勤只有一条内裤,昨天洗了没干。”林老师听后,心里十分难受,便拿出刚买的一套崭新的内衣,让徐来勤穿上。二十三年来,林老师就这样无微不至地爱孩子。有位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家境十分贫寒。林老师得知后经常抽空去看望,并给些资助。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每当春节回乡的时候,总是返校看望他。林老师常说:“孔子有三千弟子,我不敢自比先哲,但我也教过学生二千。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2005年春,林老师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右腿骨裂,左脚脚踝处撕裂一个长达五厘米的口子。他住院治疗两周后,伤势稍微好转,就不顾医生再三劝阻回到学校。他说丢不下教学,离不开学生。在伤口仍然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他躺在床上,用了超出平时四五倍的时间完成了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命题。三周后,他又架起双拐去上课。当他出现在教室时,全班同学都惊呆了,不少孩子眼里噙满了泪水。他面带微笑幽默地说:“老师刚从伊拉克战场上回来,只是不小心挂了点彩。你们不是很想知道伊拉克战事吗?”一位女生急忙送上凳子,声音哽咽着说:“老师,您坐着上课吧!”林老师吃力地上完这节课后,全身衣服都湿透了。
    2007年10月,果树学校改建、扩建工程正式动工,所有教师迁出居住,校园临近公路的围墙也被拆除。学校决定安排林老师留下担任夜间义务护校工作。当时,他的孩子正在县城读高三,爱人边陪读边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希望他也能早晚往返于城、镇辅导和照顾孩子。林老师接到护校任务后,二话没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晚都独守在空旷的校园里没离开半步。2008年冬天,百年罕见的暴雪突降。一天夜里,林老师在深睡中被一种异样的声音惊醒。他来不及穿外套,趿着鞋,抓起手电筒冲出房门,发现一个人影从建筑材料堆边消失了。那一夜,林老师几乎没合眼,生怕学校财产出现损失。第二天,他感冒发烧了,仍然坚守在护校岗位上。
二十三年来,林老师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以无私、高尚的大爱诠释着师表的含义,展示出人民教师美好的形象。■


时老师的最后一课
●     安徽利辛张帮群

您在利辛县第一中学教了30多年语文。您说,这半年在病床上,只要大脑在清醒状态时,就想着学校,想着备课,想着学生,想着讲台。当得知自己病情相当严重时,您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家看看学校,看看学生。

时德玲老师回来了。2007年,您因贲门癌在省城住院住了半年。当得知自己病情相当严重时,您决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家看看学校,看看学生。
您在利辛县第一中学教了三十多年语文。您说,这半年在病床上,只要大脑在清醒状态时,就想着学校,想着备课,想着学生,想着讲台。
您回来了。走进家门,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学生送给您的好几块大匾。您抚摸着匾框,默读着学生的题字,流泪了。我知道,您的每一届学生毕业时,都会排着队,燃上鞭炮,热热闹闹给您送匾。您对名利和荣誉一向看得很淡,尽管几十年没有获得任何级别的荣誉称号,但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您是一位和善、敬业的好老师。
您回来了。您做的第一件事是从抽屉里掏出了教案和教材,翻着翻着,您又流泪了。您多么渴望能够再走上熟悉的讲台,和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和学习啊!您在住院期间,总是念叨学生,还让子女给您买书。医生劝您晚上少看书,可您时常要看到夜里11点多钟。您还盼望着能给学生上课啊!我和您同事快二十年了。多少个晚上,您为了备好第二天的课,哪怕是深夜,为了一节课的设计,为了一篇文章的观点,为了一个实词的释义,为了一个虚词的用法,为了学生的一道作业,您总是来到我家谦和地与我切磋,尽管您比我年长好几岁,是资深教师,多年来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您总是说,在知识面前,不存在年龄大小,能者为师。我们都特别喜欢请教您,从您身上学会了谦虚,学会了好问,学会了与他人交流,渐渐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您回来了。您第一句话就问学校这几个月有何变化。住院时,您给县委写了两封信,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两封信都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您说还要写第三封信,对全县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已在医院思考了很多天。您说写好后还请我看看呢。
您回来了。您在家只呆了三天,却两次深入班级教室,与学生愉快地交流,有说有笑,其实您在强忍着病痛啊!那几天,有好多历届学生知道您回来了,纷纷返校看望您,师生总有叙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三天后,您不得不返回省城医院。三周后,我们痛悉噩耗,您才五十多岁啊!那天,我在教育日记里给您写了一封长信:
……
您又回到美丽的校园,回到学生中间,回到三代七口人同住的两间平房里,回到清贫到常人无法想像而您却有滋有味的生活中……您一定会回来的,两位患病的老人等着您照顾;衣橱里您常穿的旧衣服仍叠得整整齐齐;书架上摆着您没写完的教案……
时老师,五年了,我们时常想起您!您劳累了一生,终于安息了。但您是闲不住的人。在天堂里,您还会提着那块用了30多年的小黑板,伴着清脆的铃声走进教室吗?■


女儿作文中的方老师
●     安徽舒城霍同长

我坐在老师的怀里,觉得自己和老师就像一粒花生,老师是花生壳,我是里面的仁——我被紧紧地包在壳里,是那样安全、幸福。女儿作文中写的方老师现在已不再当老师了,但她眼中老师温和可亲的样子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女儿文静现读大一。一天,我在整理女儿的书橱时,信手翻看她的作文本,一篇《我的老师》将我的思绪拉到了8年前。
这篇作文许多人写过,我在学生时代写过,当教师后也让学生写过。我想,如果要为作文题作个统计,估计写的最多的非《我的老师》莫属了。
女儿的这篇作文是五年级上学期写的,记叙的是二三年级的事。她在开篇写教语文的方立荣老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既觉得亲和,又让人敬畏。一次方老师带她坐车去县城参加写字比赛。那天去的人多,车上没了空位,她只好站着。方老师见她站着不大安全,便说:“文静,来,坐在我怀里。”方老师说着就把女儿揽入怀中。女儿又写了上四年级时,夏天的一个中午,特热,她从老师的办公室经过,当时方老师正在吃西瓜,亲热地把她叫了进去,递给她一片很大的西瓜。
女儿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心理描写。她写老师抱着她坐车,用了一个比喻:我坐在老师的怀里,觉得自己和老师就像一粒花生,老师是花生壳,我是里面的仁——我被紧紧地包在壳里,是那样安全、幸福。方老师或许认为这个比喻有新意,便在这段文字下面划上了红红的波浪线。写吃西瓜时,女儿来了一段抒情:我啃西瓜时,甜甜的汁水从嘴里流啊,流啊,一直流到心里。这是多么香甜的西瓜啊!这是我尝过的最好吃的西瓜!
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心暖暖的、甜甜的。一个孩子,面对着五彩缤纷的生活百科全书,每天都是崭新的一一页,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一颗混沌初开的童心,要看的,要感受的,要记住的,该有多少?但在几年后,这两件事仍然留在她的记忆里,不时地回味、咀嚼,并像山泉一样自然地流向笔尖。
读着这些文字,不由想起查一路先生的一篇文章,叫《阳光手指》。查先生在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儿子一天放学回家高兴地对他说:“老师今天摸了我的头!”当时他正忙着,没搭理儿子。儿子睡觉前躺在床上,再次说起这件事。于是他便问儿子被老师抚摸的感受。儿子说讲不清,只是感受特别好。他启发儿子打个比方。儿子抓耳挠腮想了半天说:“老师的手像阳光一样,很暖。”又一天,他看到儿子写了一首诗:老师的手能说话,说了好些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心里都听懂了。
老师的手多么神奇,就这么随手一摸,竟然造就了一位小诗人。查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老师的手是可以传递慈爱的。老师偶尔放下干枯的粉笔、严肃的教鞭,摸一摸学生的头,一个无声的动作,会像阳光洒进学生的心田,往往更有教育效果。方老师用温暖的手把孩子揽进她的怀抱,用亲切的手递过清凉的西瓜,不也是这样的教育吗?女儿作文中写的方老师现在已不再当老师了,但她眼中老师温和可亲的样子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塑胶操场上有几个学生在活动
●     安徽潜山朱小闯

新华网记者近期在吉林、山东、四川、陕西等省调查发现,由于专业教师匮乏、场地和设备不足等原因,部分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专业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有的虽然开设,或流于形式,或质量不高;课外体育活动极少,不少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
记者的报道把原因归结为“条件”,似乎在重述“条件制约论”。这就有点怪了。难道音体美教育只有等条件成熟了才能实施吗?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由回忆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回忆起我所接受的这方面教育。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乡下度过的,在乡下学校读完小学和初中。那时的乡下学校,不仅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连部分主课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我上的音体美课都是由主课教师兼职,他们几乎谈不上专业素养:体育老师连基本体育常识都不知道,美术老师就是让我们自己信笔涂鸦;音乐老师稍好点,音色不错,他教唱歌比教数学好。音体美老师是不是专业的,我们并不觉得是一个问题。我们虽然没有那昂贵的钢琴、精致的画板、塑胶的跑道,但每次上这三门课都很快乐,很满足。
我最难忘的是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学校操场都是土铺的,不是很平整,一个由木板钉制的篮球架,球砸上去就摇摇晃晃;操场边上一棵大树的树枝上绑着两根竹竿,就是简易的滑竿,另一边的树枝上吊着一副秋千。尽管如此,上体育课仍然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小学时,每到课间,男生会抢着滚铁环,或打陀螺,或在水泥球台上用自制的球拍打兵乓球,女生则踢毽子或跳绳。到了初中,除了规定的体育课,学校又增加了晨跑,即使是冬天。每年清明,老师都带我们去远足。到了高中,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高一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徒步前往距学校十几公里的天柱山,大概是凌晨两三点出发,到天柱山时,天还没有亮,师生就直奔天蛙峰看日出。夏天的周末,我们会到学校门前不深的潜河里游泳、打水仗。到高三时,学业压力大了,但体育课从没有停过。
这一切似乎就在昨天,又似乎很遥远。
现在,不少中小学都有了气派的塑胶操场,但很少见到有人活动,天天打球的就是那么几个人。有的中学高三体育课由两节变成了一节,即使是一节也常常变成自习。不少学校体育器材齐全,但高一、高二上体育课,老师只在上课时整一下队,然后便不见了踪影,学生基本是自由活动,有的懒洋洋地躺在操场上晒太阳,有的坐在操场边的石凳上悠闲地嗑着瓜子,少数勤奋的学生则回教室看书。县城以上中学都有专业美术教师,但开齐开足开好的不多;有的中学看起来学生学美术的不少,不过都是准备报考大学美术系的。城里中学也有学生会各种乐器:电子琴、古筝、钢琴、小提琴等,但几乎都是在校外培训班学的或上小学时学的。他们会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中表演,平时则与这些才艺不沾边。
我有时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物质生活很充裕,不似我们当年那样清苦;但有时看看他们牢笼式的生活,我又深深地同情他们。当年我们只有寥寥的几本书,但我们的精神并不贫乏,因为我们有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绿绿的水;我们在蓝天上放飞梦想,在青草地寻找春天,在绿水里滋润童年。现在的孩子书包里、课桌上有十几本、几十本书,但除此他们还拥有什么?他们有美术鉴赏课本,但他们能鉴赏大自然的美吗?他们有音乐欣赏教材,但他们能欣赏到宫商角徵羽吗?他们有体育教材,但有多少机会去塑胶操场上疯玩一把呢?
现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城里的学校,音体美老师是专业的,音体美的设备是先进的,音体美教学的资源是丰富的,可是学生仿佛变成了木偶,他们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高、设备先进和资源丰富,证明学校“不凡”的品位。他们发展与否、快乐与否很少有人关心。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时代进步了,而教育却在明显退步?为什么在大学录取率不断提高的时代,单一的应试教育却越演越烈?
我不由想到一则奶牛的故事:在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庄,一户人家依靠的是唯一财产—— 一头奶牛艰难度日。后来,一位智者偷杀了他的奶牛,这家人被迫寻找生计,几年后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现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和老师离不开的“奶牛”了。假如有一天,我们被动或主动地杀死“奶牛”,我们就能改变观念,才会知道在我们的“村庄”之外还有更美丽的世界。
素质教育包括数理化教育,甚至应试教育中诸多合理成分也有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是人的身心智能全面发展,其中少不了音体美教育。音体美教育需要专业教师和必要的设备,但仅有一流设备和专业教师,该开的课不开齐开足开好,该开展的课外活动不去进行,则只是摆设。这样看重摆设,说轻了是懈怠,说重了是在耽误一下代,是在犯法啊!
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每当回忆我的求学历程,当时反复记忆的知识,现在基本忘光了,但那些在当时并不刻意追求的东西,今天却记忆犹新,不时给予我一丝温馨和感动。我非常怀念我那贫穷而充实的学生时代,它给予我足以享用一生的宝贵的东西,强健的身体,审美的眼光,快乐地唱歌,乐观地大笑……现在每每与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谈起时,内心还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够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心多元需求,关注学生一生的幸福,他们就不会苛求于音体美教育的条件了,更不会将那么好的条件“束之高阁”了。■

讲台上的玫瑰
●     安徽宿州杜 聪

上学期高考二模考试后,班里的尖子生小磊成绩逐渐下降。看他上课时眼神迷离,心不在焉,我感觉很心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个孩子却在滑落。开学不久,同学就多次反映他想追求班里一位女生。该女生说要立志学习备考大学,婉言拒绝了他。现在,他情绪如此低落,想必与这个有关吧。
这天晚自习,我往教室走去,很远就听到喧哗声。踏进教室,同学们都看着我嘻嘻地笑着。随着同学们的目光,我发现讲台上有一大束玫瑰花,花里有一张精致的卡片——小磊给那位女生的生日礼物。我猜想肯定是小磊送花被拒绝,那女生就把花放在讲台上了。我抬头望去,那女生一脸愠怒,小磊则耷拉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其他同学正在窃窃私语,等着看我怎么批评小磊。我想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当,肯定会在小磊心里留下阴影,进而影响他高考。我决定抓住机会对全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要让孩子们懂得真正的爱,让他们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用理性去护卫心中的那份美好情感。
“同学们,我面前的玫瑰代表什么?”我用温和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叽叽喳喳地笑着大声说:“爱情。”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爱情”和英文“LOVE”。“看到这束玫瑰花,我知道我们的同学长大了,已经情不自禁地对异性产生了爱慕和追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爱情。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爱情?”同学们慢慢地平静下来,陷入了沉思。
但当进入到讨论环节时,同学们发言并不踊跃。我想,只有同学们敞开心扉,才能成功地进行爱情观教育。我静静地等待了一会,教室气氛慢慢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了:“爱就是要相互喜欢,相互关心。”“爱情是相互关爱、互帮互助,是对对方的承诺与责任,必须尊重对方。”“爱情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爱是博爱,要爱身边的每个人。”“两颗孤独的心灵互相慰藉,就叫爱情。”“爱情神圣而纯洁,奇妙又美好。”学生用自己的视角解释着爱情。我高兴地说:“大家说得好极了!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这种是一博爱,泛指一切与爱有关的情感,比如父子之情、亲友之情、师生之情等;而狭义的爱专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今天我们谈谈狭义的爱。你认为高中生早恋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一问题多集中在“喜欢这个过程”、“证明自己的魅力”、“随大流”、“满足心理需要”等方面,而说“毕业后建立幸福家庭”的较少,说“满足生理需要”的更没有。这个结果正如我所料,说明绝大多数高中生对恋爱还是懵懵懂懂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恋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仅仅是因为好玩,寻求新鲜刺激,甚至一些同学把是否拥有“男女朋友”作为是否有面子的标准。
“刚才同学们在回答什么是爱情时,说出了不同的爱情观。这说明爱情是需要选择的。当你到了该谈恋爱的时候,你更看重对方的哪些方面,请用简单的词语解释”。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主要从容貌与魅力、品德与修养、学习与能力、经济状况与家庭背景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排在前两位的是“品德与修养”、“学习与能力”。这说明高中生在早恋对象的选择上还是有正确的价值判定的。
接着我讲述了一个宝瓶的故事:假如你是一个又饥又渴的旅人在山洞里歇息,意外发现洞里有个硕大的宝瓶。这时,你已经疲惫不堪了,你是带走,还是放弃?同学们回答说“放弃”。我因势利导说:“是的,放弃了宝瓶,得到了新的生活;拿了宝瓶,失去的会更多。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旅人。如果你放弃了所谓的‘恋爱’,你就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你将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如果你现在选择了‘恋爱’,那你失去的就太多了,不仅你失去了学业、事业等,你的家人也失去很多,老师也会失去一个培养人材的机会。如果真舍不得放弃这只“宝瓶”,就学那位旅人的办法:把它‘埋藏’起来,并作好标记,等到将来有能力时,再来把它挖出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啊?泰戈尔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如果想要得到‘宝瓶’,就要选准正确的时间。我们现在准备好了吗?有能力背负爱情这个‘宝瓶’前行吗?”同学们听了这番话,都说自己此时并没有做好谈恋爱的准备,没有强壮的臂膀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成熟的心态正确解决发生的问题。这时,我发现小磊抬起头,眼睛亮亮的。最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朗诵了舒婷的《致橡树》。
课后,学生们对这节课反响很好。他们普遍认为,没有直白的说教,更多的是自我感悟,能让他们真正冷静、理智的考虑青春期恋情的利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让小磊果断地放下“宝瓶”,我又几次找他谈心,聊学习,谈理想,逐渐使他从早恋的困扰中走出来。后来,他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努力学习,成绩逐步回升。
在我看来,爱情观教育不仅是面对“早恋”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办法,它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生观教育。它不是去教学生懂得如何学会在合适的时间谈情说爱,而是教学生如何获得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切的教都为了学生的学
●     安徽合肥芮 娇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至理名言,一针见血地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崇尚的教育格言。
记得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区级评比课。课上,老师教学面面俱到,学生举手踊跃,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几乎都能对答如流。课后,当许多年轻教师在赞叹这节课多么成功时,我却陷入了沉思:何为一节成功的课?这位教师的提问有效性和区分度在何处?老师为了完成预设任务,面对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只是用“问题问得很好,我们课后再一起交流”来应付行吗?老师的课看上去是完整地上完了,完成了教的任务。可是,学生的“学”却被打断了。这能算一节成功的课吗?这是一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吗?一堂好课,最后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不能仅仅图热闹,不能只关注教师教得精彩,而把学生的学置于脑后。我们听课,也要会看课,看教师是如何教学生学的。
不少名师在教学生学方面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为了让同学们真正领悟文中母亲的辛劳,他从文中生字“越”入手,引导学生揣摩字面的意思和文中的用法。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接着,于老师抓住“重担”这个词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全家的重担啊!于老师又指着板书“翻山越岭”提问:“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纷纷回答:“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此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于老师在这节课上不仅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把课文读懂,读透彻,读出“微言大意”,而且把“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读书就是煮书”、“不动笔墨不读书”等学习习惯和方法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想,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时刻把学生的“会学”作为目标,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品味词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规律,逐步形成“自学”“会学”的能力。
我体会到,教师只要心中装着学生,教学才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平时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动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剪、拼。学生很快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已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我再启发学生自己推导三角形计算公式,并细心观察填空。这节课学生都亲历亲为,印象颇为深刻,达到了会学学好的目的。古人有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比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会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人决心学医。他读了一些医书,记住了,就给人看病,结果看了一个没治好,又看一个还没治好。人家问他:“你怎么治不好呢?”这位先生愤愤地说:“我明明是按照医书上开的药方,可恨的是这些病人不按照医书得病!”这个庸医把病人看成了整齐划一的产品,忽视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教育亦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主观想像去做,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得一种“标准病”一样。教师不能是“野蛮”的灌输者,更不能当“优雅”的表演者,而要做一个启发学生学习的“点灯人”,去点燃藏在每一颗小脑袋里的小太阳。教师一切的教都为了学生的学。■

一堂没有实验器材的好课
●     安徽亳州纪 莉

不久前,我们国培班学员听了一节难忘的展示课。那天,我班学员陈景春老师要上“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课。课前,他进行了精心设计: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人一小组,四小组为一大组,共三大组,并安排如下探究实验:将玻璃片夹在铁架台上,在玻璃片上相隔约10厘米远的地方用滴管滴两滴水。第一大组的任务是用酒精灯对其中一滴水加热,观察两滴水蒸发的快慢;第二大组的任务是将两滴水中的一滴用牙签摊开,观察两滴水蒸发的快慢;第三大组的任务是对着其中一滴水吹气,观察两滴水蒸发的快慢。然后逐组汇总,得出结论。
中午的时候,他就到讲课的学校与物理实验员一起准备实验器材,并约好下午两点将器材送到多媒体教室。
可是,两点到了,实验员没来。两点五分了,还不见人影;两点十分时,陈老师不得不掏出手机联系——出事了!这位实验员正在医院呢!
我们三十多个国培班同学急坏了。“怎么办?”“取消吧!”“到医院拿钥匙!”……
陈老师蹙起眉头不停地来回走动。突然,他对我说:“纪老师,请你到门口文具店帮我买十二支钢笔,要最便宜的;再请哪位去校医务室弄点酒精。”
上课铃响后,陈老师笑容满面地站在讲台上,一节都按预设的方案进行着。到了实验环节,他举起一只装有液体的小药瓶说:“这是酒精”;又拿出一支刚买的钢笔演示说:“这是一支钢笔,墨水管可以当滴管使用,把酒精吸进去,再一滴一滴地滴出来。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酒精和钢笔,再借助你的手心、手背和课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方案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精彩!”我差点喊出声来。陈老师原来的设计实验方案,是用大屏幕打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按照他的方案一步一步地去做。我认为,那样的话,学生只是老师实验的帮手,是实验老师手中的机器。现在,他因变放权,由学生根据临时弄来的器材,按照自己的猜想去设计,自己去做实验。这比原来的设计还精彩呢!
陈老师说完这番话后,几位学生举起了手。他选了前排的一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位学生说:“我们设计用三步完成实验。第一步,用钢笔吸一管酒精,分别在手背和桌面上各滴一滴,再用笔尖把它们摊开,观察哪一滴先干,以判断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第二步,再在桌面上的两头各滴一滴酒精,用笔尖把它们摊开,对着其中一滴吹气,看哪一滴先干,从而判断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最后一步是在桌面的两头各滴一滴酒精,把其中的一滴用笔尖摊开,另一滴不动,观察这两滴酒精谁先干,判断出液体的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太精彩了!”陈老师带头鼓起了掌。他诚恳地评价说:“我低估了同学们,没想到你们会有这么大的潜能,比我设计得还好,真让我刮目相看。其他小组还有没有不同的设计展示给大家?”
他的话一落,另一组的一位代表说:“在探究液体的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我们的设计是:把两滴酒精都滴在手背上,其中一滴摊开,观察哪一滴先干。我们认为,这样会节省实验时间。”陈老师一听脸上乐开了花。这节课,我并没有因为陈老师没拿到实验器材而觉得遗憾,反倒觉得用临时改用的器材所作的设计十分完美。
评课时,陈老师感慨地说:这节课成功了,我得首先感谢孩子们,是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良好表现支持了我,给我上了一节不寻常的课。这节课将对我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后,我会放权给学生,注重孩子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尽量让孩子们全员、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没想到,一堂没有借到实验器材的探究课,竟然变得比预先设计的更成功,更精彩。■

修炼一双“兔之眼”
●     安徽淮南李凌云

“孩子们的善良,照亮所有人脚下的路,引领人们走向未来。这太阳般闪亮的希望,不论多么不幸的人都能够拥有。总有一天,我要写出这样的故事。”日本儿童文学大师、诗人灰谷健次郎的处女作《兔之眼》写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书中描写了小学教师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孩子不断注入满满的爱与包容的故事。初见此书,我想,明明是一个教育故事,为什么要用《兔之眼》做题呢?带着好奇和疑惑读了整本书,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兔之眼是故事的主人公小谷芙美老师发现的。当她被学校和家里的烦心事搅得不知所向的时候,便来到了寺庙。她发现,“西大寺中善财童子的眼睛依然美丽,那眼睛与其说是人眼,不如说是兔眼,那么和善,好像蕴含着祈愿,又好像怀着心事,闪烁着宁静的光辉”。顿时,小谷老师心有所悟。在“兔眼”的感化指引下,以后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她不断反思,逐渐体会到“孩子们的善良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并引领自己走向未来”。
我掩卷沉思,感情久久难以平静:真挚的情感,朴素的道理,人性的光辉……那双澄澈无邪的兔之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善财童子祈愿的眼睛、貘爷爷爱的眼神、灰谷先生温柔的目光……
我真想有双兔之眼。如果从事教育的人都有了这样的一双眼睛,那么我们的孩子该是多么幸运和快乐,我们的教育生活该是多么有趣和幸福!不过,这样的眼睛是需要潜心修炼的。

修炼善良仁爱之心性

《兔之眼》讲述的是善与爱的故事,整本书溢出的是慈祥,流淌的是关爱。小谷老师广博的爱,貘爷爷无私的爱,孩子们纯真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兔之眼里的和善与宁静折射出爱的光芒。
臼井铁三在特定的生存环境里造成了很多性格缺陷。他在班级里沉默如铁,一言不发,他把活生生的青蛙撕成两半并踩碎,把同学的手咬到能见到骨头,抓住老师的脸一把推倒在地……更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个孩子迷恋的竟然是人见人厌的苍蝇,他把各种各样的苍蝇收集起来当成宝贝。刚刚大学毕业的小谷老师美丽善良,面对铁三这样的“问题儿童”,她用善良的心和一点一滴的关怀,慢慢温暖、感化他,最终叩开了铁三闭锁的心门,成为铁三的知己。被小谷老师善良仁爱之心温暖的远不止铁三,还有阿功、芳吉、四郎、阿纯……其中有住在垃圾站,被其他家境优越的老师和同学瞧不起的“三等公民”,还有其他教师不愿意教的智障儿,命运悲惨的貘爷爷,甚至还有被人捉走的小狗阿吉。
这本感动无数大人和小孩的经典作品,带领我们寻回了那最温柔、最纯真的童心。透过《兔之眼》,我们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心灵似兔之眼一样纯洁无瑕,在许多方面,他们甚至是大人的老师。
淳一本是个“柔弱敏感的孩子,没有朋友,平时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同桌美奈子老撕他的书本,妈妈便让他找老师换座位,淳一却说:“如果不好好对待美奈子,她到处去撕人家的课本怎么办?”孩子的这句话,让妈妈都觉得惭愧。对于美奈子制造的种种麻烦,淳一这样看待:“我的本子被美奈子撕坏了,可是我不生气。课本被撕坏了我也不生气。铅笔盒还有橡皮擦被拿走了,我也不生气。我们还一起玩电车游戏。因为不生气,我喜欢上了美奈子,只要喜欢上了美奈子,即使被添了麻烦,也只会觉得她可爱。”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贵的童心!在美奈子要离开班级的时候,他专程到她家,给美奈子及妈妈道歉。小淳一用他自己的言行教育着身边的大人,也教育了我们:如果你对弱者置之不理,那么你作为一个人就堕落了。是的,就连铁三这个坏毛病一箩筐,在多数老师眼里是无可救药的孩子,都那么有爱心。为了一只小老鼠的存亡,他开口说话了;他带智障儿美奈子玩耍,想方设法让她开心,最后为了保护她,还和学校的老师发生了冲突。
孩子的行为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应该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善良和仁爱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灰谷先生在他另外一部作品中向我们诠释爱的含义: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就像你的人生/无可替代/你所不知道的人生/同样无可替代/所谓爱别人/就是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人生。

修炼平等宽容之气度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他们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形形色色。因此,老师要努力修炼自己平等宽容的气度,在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公平的砝码。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平等宽容,学生才能学会如何关爱他人。
在这方面,足立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在学校其他人眼中是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一头长发,有些邋遢的打扮,是个不讨成人喜欢的痞子教师”。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在阅读学生的文章时,却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以示尊重;他和学生亲密无间,孩子们甚至能骑在他的脖子上嬉戏;他帮铁三拾破烂赔狗笼,为了学生的利益跟学校领导据理力争,出于对孩子的同情而绝食抗议……足立老师一切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把孩子放到了与大人平等的位置。他从不歧视学生的出身,对住在垃圾站的孩子也关爱有加。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老师重视他们,重视他们的个性,也重视他们的思想。他是真正的老师、纯粹的老师。
小谷老师更值得学习。美奈子虽然存在一定的智力缺陷,但在小谷老师的班级得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温暖关怀,没有人歧视她,大家都尊重和关心她。正因为有这样的好环境,她才会像跳舞的海蜇一样自由幸福。对于她无意中制造的种种麻烦,小谷老师和孩子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宽容,就像淳一说的那样:“只要喜欢上了美奈子,即使被添了麻烦,也只会觉得她可爱。”
《兔之眼》通过一个个温馨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至真至善的情感,宽容而耐心的教育,同时以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触及到生命底层,让我们对真正有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进行诸多思考:教育者只有真正“以孩子为本”,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顺应儿童心灵的成长,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我们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小谷等老师向孩子们敞开心扉,尽可能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相比,我们更多的是将成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我们关注更多的恐怕还是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心灵的发展变化,则知之甚少,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关注更少。如果我们对待学生能像小谷老师一样“理解和包容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们”,少一些恼怒,多一份细心,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宽容,不仅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快乐,更会使我们的教育生活充满幸福。

修炼深邃智慧之眼力

一草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每个孩子身上原本都隐藏着许多的宝物。但是,若没有兔之眼的老师,这些宝物或许永远无法挖掘出来。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并且应当做的,就是修炼深邃智慧的眼光,用善良的锄头,把孩子们身上蕴藏的丰富宝藏发掘出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提醒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寡言少语、攻击性强的孩子铁三,处处给老师带来麻烦和难堪,但足立老师独具慧眼,一开始就断言:“越是这样的孩子身上,身上隐藏的宝贝越多。”在小谷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隐藏在铁三身上的丰富宝藏终于被挖掘出来了。他虽然不愿开口讲话,但小小的心里也能感受到小谷老师对他的爱。从一言不发,一字不会,到作文课上终于写出“我喜欢红色的家伙(小龙虾),也喜欢小谷老师”这样让小谷老师喜极而泣的话。
“有人用‘扭动的蚯蚓’形容难看的字,可铁三的字不止是‘扭动的蚯蚓’,应该说是好像满地打滚,纠结着就快要断气的蚯蚓”。可就是这个连字都写不好的孩子却“连苍蝇翅膀上被称之为‘脉’的线条都能准确地地分辨并描画出来”。人的才能真是不可思议。铁三的字写不好,但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特强。他对苍蝇倾注极大的热情,终于锻炼出别人难以拥有的才能。
学校后操场上的两件黏土工艺品,“真的是精彩又让人神清气爽的两件作品”,小谷老师看了都认为“毕加索爷爷要是看到了,一定会高兴得掉眼泪。”这两件作品居然是一个被看做弱智和一个背地里被说成是问题儿童的铁三和美奈子一起制作的。
垃圾站的孩子被学校很多老师和其他的孩子歧视,可是就在这群孩子当中,铁三是苍蝇博士,阿功是组装马达的高手,德治是养鸽专家,浩二也能用收集的塑料泡沫做机器人。小谷老师发出感慨:不看这些作品,怎么能够了解浩二的价值?
我们常说教师要独具慧眼,具有慧眼的老师,教育观、教学观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看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是否快乐地学习;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而是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足立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充满智慧的课堂。
手工课上,足立老师先针对课本一幅示范画让孩子们进行评论。“大家觉得这幅画怎么样?”“不——好。”大多数孩子都这么说。足立老师便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和质疑,不知不觉中培养孩子们不迷信教材,不盲目崇拜权威的意识。画画时,当三个孩子画完螃蟹后,足立老师问:“有谁可以画跟这个不一样的螃蟹?”不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螃蟹。“只要不模仿别人,谁都可以画出好螃蟹。”这节课没有明显的技法指导,没有示范,但一两句平常的话就让孩子们把握住了绘画的核心,轻松地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人说中国孩子的画大同小异,外国孩子的画精彩纷呈。两者差别不在技巧,而是思维个性有异。足立老师的话发人深省:“就算走弯路也要自己思考,要靠自己独创”。
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很头疼作文教学。而足立老师是这样教的:他把学生习作内容中“做过的”比作“坏家伙”,把“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说过的、听到的”比作“好家伙”。他通过两篇例文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作文不是记录所做事情的流水账,而应该写清做事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对学生说:“我把最重要的一点告诉你们,这个世界上有好家伙,也有坏家伙,都是好家伙的话就没味道了。放一点坏家伙在里面,才能成为有味道的文章。”整堂课幽默风趣,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轻松地破解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我甚感意外,如此精彩高效的教学竟然出现在三十七年前写的这本书上,是当时日本的教育现实,还是灰谷先生的教育理想?我想,不管怎样,这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这本书不厚,读完再拿到手上却感到沉甸甸的。书中一个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像烙印一样留在心头。怎样对待孩子?怎样陪伴孩子成长?如何发掘孩子内心的宝藏?这些都是本书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值得深思和实践的课题。让我们也努力去修炼一双兔之眼,向着这“太阳般闪亮的希望”,去领略“兔之眼”中的神奇世界吧!■

相信孩子
●     安徽五河夏玉桥

孩子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用什么办法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读完《要相信孩子》一书后,你就会发现,这些难题早就被苏霍姆林斯基一一解开了。
在帕夫雷什学校,一名叫格里沙的一年级学生,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以至于回答问题时常出错。期中考试时,这孩子阅读与算术成绩都不及格。可换了一个班级,格里沙却变成了一个勤奋而又专心的学生,门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原因在哪里呢?苏霍姆林斯基调查发现,格里沙并非智力差,而是他天天上课都很紧张,一直在担心班上同学在看他的耳朵。
格里沙为何有这种心理呢?原来,上学第一天,他就被班主任伤害了。那名女教师曾指名道姓地指责他:“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
这是一件让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痛心的事。他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这件事的前后经过。他要让人们看到,孩子产生错误的根源,竟有一部分来自教育者。教师如果有意无意地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孩子就有可能不再有平和的心态,而是带着紧张心理学习。这样的孩子,犯各种错误的机率就相对高些。
对于来自孩子自身的错误,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一名叫柯利亚的孩子把学校的一对兔子偷去家了。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后并不急于批评他,而是通过谈话,了解柯利亚的动机。苏霍姆林斯基了解到:柯利亚的动机很单纯,他特别喜欢那对兔子。之所以要这样做,他是想对这对兔子以特别的关照。苏霍姆林斯基因势利导地提出一个建议:每个同学自愿领一对兔子回家饲养,待四个月以后,连同繁殖的小兔子一并归还学校。一切顺理成章,柯利亚算是最先抱走了那对兔子。
如何看待儿童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深有感触地说:“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孩子思想品格的闪光点,进而找到改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正确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弗拉季米尔把同学们从森林里捡回的干树枝点燃了。这可是大家为五一篝火晚会所准备的。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细心调查,发现弗拉季米尔一直有为大家做好事的强烈愿望,可总是被大家当做一个坏孩子拒之门外。他不得已才用这个恶作剧来显示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简单地批评他,而是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去森林里再运一堆干树枝回来。弗拉季米尔非常高兴,先是一人运回了一批,之后又和同学们一起运回了第二批。篝火晚会上,他成为全场活动最积极的学生。自那以后,弗拉季米尔以旺盛的精力干了不少好事,并改正了各种错误。
从上述三个具体的案例中,我们不难悟出苏霍姆林斯基三个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尊重、发现、激发。
尊重,就是不说有损孩子自尊的话,不做有损孩子自尊的事。教师损害孩子的自尊,一方面会使孩子心情郁闷,做事好出错;另一方面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
发现,就是要求为师者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孩子犯了错,也要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大师。他能从柯利亚偷兔子事件中看出孩子关心小动物,想为学校多做些事的心理。他从弗拉季米尔的恶作剧中,看出他爱劳动,渴望成为集体的一员,有为大家做好事的愿望。是的,发现了孩子的优点,你就会对孩子的错误有着别样的看法,你就能为教育孩子找到契机。
激发,就是采取巧妙的方式,促成孩子的优点不断地放大,进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既没有指责柯利亚偷兔子,也没有对弗拉季米尔予以惩罚,而是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激活他们的优点,使得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根除自己的缺点。而我们总是以严辞禁令来预防错误,以苛斥惩罚来纠正错误。这样的教育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会让孩子自暴自弃。
尊重、发现、激发,三者都是在维护孩子的自尊感。尊重,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感;发现,是在寻找得以体现孩子自尊感的闪光点;激发,是在进一步地培养孩子自尊自强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要相信孩子,就是在告诉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尊感,相信孩子那强烈的自尊感是促成他们自我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安徽工业大学赋
●     王成勇赵子文

吾皖名校,江东奇葩。座落姑孰故镇①,俊彦咸集;发轫钢铁新城②,文运光华。远眺天门双阙,如见谪仙太白孤帆高悬③;回顾牛渚西江,犹闻姑溪居士思君佳话④。九山一湖⑤,钟灵毓秀;唐风宋韵,润泽万家。两万余名学子畅游学海,两百公顷沃土遍溢芳华。
遥想当年,创业维艰。戊戌兴校,难见广厦。岁在丁巳,钢院⑥肇始。及至乙丑,华冶⑦升华。至若庚辰,携手商专,展手两域,更名工大⑧。自兹以降,宏图如画。本部以佳山为屏,翠林掩映,自得静雅;东区以霍里作带,白鹭翔集,生态益佳⑨。炼湖之畔⑩,春来垂柳依依,书声阵阵;夏至蛙声如鼓,荷香歌雅;秋尽草木不凋,松青竹茂;冬临曲桥映雪,一片莹华。荟灵{11}碧水,随风潋滟,波澜不惊;秀山青岚{12},因势连绵,瑞霭祥霞。学府风雅,环望东区新貌,置身画里人家;琼楼耸峙,惊叹兴业速度,如笋雨后勃发。布阵谋局,匠心叠石理水;营风造景,妙手弹草奏花。图书馆,层台簇新,为径书山之路;教学楼,曲廊环抱,作舟学海之涯。历届学子,学于斯,憩于斯,齐芝兰玉树,读书之乐风生;几代师长,业于斯,教于斯,着春色文章,树人之志不拔。
善哉!吾校学子,成人成才,四海扬名。难忘五秩华诞{13},弦歌声远;八方校友云集,反哺情深。捐资助学,弘扬工大精神;共襄兰台{14},玉成地标工程。留恋母校,情系园林雕塑;寄语后学,树立成才信心。地因人胜,扬吾学风;夙兴夜寐,寸阴是竞。全面发展,涵养个性;德才并茂,悟道知行。听潮疏影{15},创新传统文化;西部计划,传承志愿精神。菁菁雅园,风吹青涩记忆;莘莘学子,雨润成熟心情。钢铁摇篮,锻造校园特色;人才基地,孵化社会新人。科技专利赢褒奖,挑战赛事摘金银。喜看学子考研,再行深造;笑谈学子高就,频传佳音。
贤哉!吾校师长,全心树人,皓首穷经。强根固本,万丈高楼平地起;教学科研,名师敬业率先行。千余高师,耕耘六大学科{16};满园碧桐,引来金凤齐鸣。苍苍白发,辉映三尺讲台,传道重于授术业;熠熠韶华,唱响万里桐花,雏凤清于老凤声。铭记大政方针,素质教育创新意;瞄准学校定位,教学研究上水平。产学研三位一体;品才学三美偕行。师德成就魅力,校训彰显;学识铸就风范,校风引领。
伟哉!吾校愿景,兴皖富民,树人百代。五十多年风雨,薪火相传;半余世纪积淀,名扬内外。十二五宏图,绘就百花齐争艳;中长期大纛{17},指引教育向未来。清华宏论{18},点燃使命荣光;奋斗号角,复振师生情怀。徽风皖韵,劲拂江东大地;潮涌潮落,关乎教育兴衰。心系质量,时不我待;百尺竿头,继往开来。科研更上层楼,视通广宇;教学提升水平,经德纬才;服务经济社会,学以致用;推进文化传承,境界弘开。
壮哉!吾皖我校;美哉!杏坛奇葩。教学优秀兮,敢为人先传佳话;一本生源兮,教学相长乐无涯。科研筑坛兮,成果日新势愈劲;争做示范兮,创新创业开新花。产业勃兴兮,全国百强{19}披彩霞;缔结金兰兮,国际友好十余家。社会实践兮,岁岁先进传捷报;绿化模范兮,荣登全国四百佳{20}。体系完备兮,建设博点新构架;氛围和谐兮,全员育人护新芽。创先争优兮,九秩华诞{21}齐献礼;闻鸡起舞兮,赤子报国著英华。
赞曰:天高海阔,鸟飞鱼跃;蒙学兴嗣{22},光风霁月。太白诗风,风拂翠螺;之仪词韵,韵醉江波。昭明{23}好读,沾丏后学;文明诗城,是为薰濯。颙望工大,育人树德;以人为本,求贤若渴。领舞皖江{24},凝练特色;奉献社会,彰显方略;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盛世兴教,当振健翮;激情萦怀,奋力不绝。春风骀荡,生机勃勃;大江东去,万里酣歌。■

① 姑孰为马鞍山市当涂县治所在地,是安徽历史最久的古城之一。
② 马鞍山市是1956年10月12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
③ 天门山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临长江。李白曾在此留下著名诗作《望天门山》。
④ 牛渚即今马鞍山市采石矶;长江在马鞍山段呈南北走向,故称“江东”,长江又在马鞍山的西侧,故名“西江”;姑溪居士为北宋词人李之仪自号,晚年住在马鞍山,卒后葬于马鞍山藏云山致雨峰。《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代表作。
⑤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赞马鞍山为“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九山是翠螺山、望夫山、宝积山、白壁山、马鞍山、慈姥山、葛阳山、雨山、佳山,一湖指雨山湖。
⑥⑦ 1958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成立,1960年升格为专科学校,其后几经更名、分合、降升,1977年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1985年又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⑧ 庚辰是2000年的干支纪年;工大:指安徽工业大学;两域:指校本部和东校区。
⑨ 佳山、霍里皆山名,分别位于校本部南侧、东区西南侧。
⑩{11} 均为湖名,分别位于学校本部和东区。
{12} 山名,位于学校东区北侧;秀山之南有在建千亩秀山湖,马鞍山秀山新区以此为名。学校新区位于秀山新区核心地带。
{13} 指2008年学校开展的建校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14} 兰台为汉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这里借指学校东区图书馆。该馆面积居省高校前列,被誉为学校的“新地标”。
{15} 听潮、疏影为学校两个大型文学社团,这里泛指校园里各类文化社团。
{16} 指工、经、管、文、理、法等六大学科。
{17} 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8} 指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9} 学校科技产业园实力雄厚,连续10年居于全国高校百强之列。
{20} 学校曾被评为“全国绿化造林四百佳”单位。
{21} 指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2} 《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世居马鞍山。他承梁武帝之命,在姑孰宝积山下一夜成就千字文,传为历史佳话,被誉为“蒙学之祖”。马鞍山由此被称作“千字文的故乡”。
{23}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曾在马鞍山慈湖地区苦读,昔有昭明太子读书阁,又称昭明太子读书台。
{2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研究中心设在学校。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赋
●     孙 驰

古之颍州①,今之阜阳。淮水南藉,黄河北望,中原西接,沧海东向。平畴无际,文峰②巍峨接天穹;沃野千里,西湖③浩淼烟波生。三清贯颍,萦绕青罗之带;生态乐园④,镶嵌碧玉之簪。煤电能源兴市,滨水园林新城。人口千万,曰人力资源大市;物产丰茂,称江淮百亿粮囤。铁路交叉,高速贯通,泉颍通航,银鹰起降。皖西北区域之中心,苏鲁豫交界之明星。人民劬劳风俗淳厚,商贾辐辏物流昌顺⑤。
赫赫黉宫,煌煌职院。纳天地之灵气,浴阜城之华光。尚文重教,杏坛化雨;滋兰树蕙,跃骥腾骧。五十载栉风沐雨,因时势数易其名⑥。逢华夏盛世,改革潮涌,波澜壮阔舒长卷;适天人际会,职教风劲,云水翻腾起苍黄。高瞻远思,与时俱进,开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之先河⑦;改制转型,谋求发展,谱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之华章。
至若十一五时期,踔厉奋发才俊出,潜龙腾飞众望归。弃萎靡不振之旧习,抒艰苦奋斗之豪情;祛固守一隅之积弊,扬自强不息之雄风;铸爱校如家之精魂,举同心同德之大旌。科学谋划定位准,跨越发展思路清。以农为基,依托农业大市市情;以工为干,秉承工业强市使命。多科并举,和谐发展。三大专业群⑧对接地方产业,四十余科目瞄准市场用人。校企结合,工学交替重实践;崇德尚能,学用一体育蓝领。乐学善教,知行合一树校风;敦品励行,技强业精为校训。校歌唱响,校徽丽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学历教育为主线,特色突显;社会培训为补充,实力日强。着力内涵建设,质量工程结硕果;优化双师队伍,教研科研成风尚。新辟校园用地,办学规模扩张。汽车实训,孜孜不倦勤修能;数控中心,一流基地扬美名。就业珠三角,实习赴英伦。碧桂园,退伍军人新农村骨干⑨;汽运班,订单培养运输业新兵⑩。建筑三类人员培训,行业素质大提高;全市中职技能大赛,龙飞凤翥显其能。服务企业,零件加工数万件;生产实训,生鲜啤酒誉佳品。专业竞赛促实践,上下联动,蔚成风气;校园文化强素质,琴棋书画,果硕花红。全省演讲冠军,技能竞赛状元,世博安徽馆形象大使{11},大学生创业校外辅导员{12},吾校学子兮风骚独领;全国高职高专评估获优秀,安徽首批示范性高职授牌享殊荣。
诵华章于盛世,赏美景于新园。夹道尽碧树,环绕有绿水。鸟鸣池畔,游鱼乐而水清澈;柳垂溪岸,花枝摇而烟霞飞。桥台亭榭,流水清淙;华灯初上,浮光耀金。楼宇摩天,盛大气象。万千学子,心怡神畅。揽月桥头飘歌声,行知苑里书琅琅。古沟以怡情,泉河以养德{13}。“园林式单位”,环境最宜人;“花园式学校”,举目皆美景。
创新业,十年艰辛不平凡;绘宏图,一路风雨踏歌行。抱朴守正,历困苦志玉成;开拓进取,知道远肩重任。皖北教育正腾飞,春风又度,紫气弥漫;高等职教大发展,好雨不断,满目春笋。得人和,创职教大省、高教强省之伟业,绘十二五规划蓝图;应天时,担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之大任,描吾学校发展胜景。建职教园区,展吾院雄风。科学发展,强化内涵,创新特色,质量为本。斯是吾校,锦绣前程。■

①阜阳古称颍州,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②文峰塔位于阜阳城文峰公园东侧,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建,意在振兴阜阳文风。
③颍州西湖在阜阳城西。宋代欧阳修、苏轼等先后任颍州知州,多有唱和。
④颍河三支流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贯串阜阳城区。阜阳生态园在城区西北,4A级风景区。
⑤古颍州于宋(1116年)设顺昌府。
⑥学院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阜阳高师速成班,1957年秋改名为阜阳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58年秋改建阜阳专区师范专科学校,1966年秋因“文革”停止招生;1978年10月,恢复创办安徽师大阜阳分校专科班,1979年秋更名为安徽师大阜阳专科学校;1981年10月,升格为阜阳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4月定名为阜阳教育学院;2001年改制转型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⑦1998年阜阳教育学院招收首届高职生,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筹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徽省较早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2008年学院跻身安徽省首批6所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2010年,列入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⑧学院坚持为地方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紧密结合阜阳农业大市的市情,根据市政府“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确立了“以农学为基础,以工科为主干,多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乐学善教,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数控、模具、机电、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工科类,以食品检验、微生物技术、园艺技术、园林工程为主体的农科类,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护理专业为主体的三产服务类三大专业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⑨学校是安徽省碧桂园“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基地,2008年以来对600余名农村退伍军人进行了技术培训。
⑩2009年,学校与阜阳汽运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开设了汽车维修、乘务、站务等3个专业班。
{11}2010年,学校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高晓晓同学被授予上海世博会安徽馆形象大使称号。
{12}2008年5月表彰的“安徽省大学生创业校外辅导员”中,学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2006届毕业生张海林、园艺技术专业2006届毕业生王景海同获殊荣。
{13}古沟,河名,穿校园而过,注入西清河。泉河、颍河均流经经阜城。


高职教育品牌的魅力
——安工贸校史展室观感
●     南 阳

走进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安工贸)校史展室,浏览一幅幅形象的图片,阅读一段段生动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一只只弄潮的手,一颗颗搏动的心,一股股奔涌的血,一滴滴挥洒的汗。这间布置简朴、不足100平方米的展室浓缩了安工贸24年间不平凡的创业、改革、发展的历史。
1988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安工贸前身淮南乡镇企业职业学校成立。他们靠的是4万元贷款和租借的两间教室,走的是学工贸并举、农科教结合的办学路子,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渐渐铺出了新美图景的底色。
1993年,那个温暖的春天,安徽工贸学校挂牌。此后8年间,学校在办学定位、师资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硬件建设、毕业生培养质量上创出了一系列称之为“安工贸现象”的成果、经验。
2001年,又一个火热的夏天,工贸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安工贸校园已由第二步创业阶段的2公顷扩大到34公顷,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区,在校生已突破万人;学院设有7系3部1院(动漫学院),拥有12个专业群、49个专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7大实训中心,成为安徽省著名、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之一。
目前,安工贸正进入第四步更大的跨越发展阶段——在淮南市山南新区,一所全新的校园正在规划之中,一个更大的教育梦想蓝图即将变成灿烂的现实。
置身这间展室,你还会看到高职教育与社会接轨、与企业联动的和谐场景。安工贸在24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敞开校门,不停地走出去,不断地迎进来,主动让教育教学贴近社会,适应企业。这些珍贵的图片中,有省内外教育、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的专家、学者,还有海外职教专家,其中来自学院实习、就业基地的图片就涉及到80多家知名企业。学校还与有关台资、外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心有市场天地宽。这一帧帧图片告诉人们,高职教育必须以开放的眼光看准企业,瞄准市场。市场,是高职教育最大的课堂。它有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科书、最活的信息源。它是最严的考场,是“没有围墙的大学”。高职教育能不能办出特色、办出成果,就是要看它如何在市场这只最具魔力的“神手”引领下能动地前行。
展室最抢眼的装置是一只圆柱形灯箱。揿动按钮,灯箱旋转,200多幅展示优秀毕业生风采的照片依次映现,宛如一颗颗明星在银河中闪烁。这些毕业生中,有的创办了规模较大的企业,有的担任了各类知名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据介绍,安工贸历届毕业生中,有50%左右在不同的就业领域获得成功,有30%担任企业管理人员,有5%自主创业,有100余人出国深造。这些优秀毕业生虽然就业、创业经历不同,各有各的成功,但在回首走过的道路时,都感谢母校,都说是安工贸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扎实的基础理论教学、严格的实践能力训练、丰富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为他们奠定了做人、成才的基础,给了他们择业、创业的胆识和本领。
展室右侧有一组安工贸创校以来获奖的图片。一是奖次多,24年来,共获得近300个奖项。二是层次高,有国家级的,有省级的,如六次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并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集体;跻身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标兵单位行列;三获省高职技能大赛和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金奖;姚多忠院长还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享受国务际特殊津贴的教育荣誉。三是获奖面大,层次丰富,既有集体的,又有个人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既有单项的,又有综合的。这些奖项凝聚了安工贸24年来艰苦创业的心血,反映了安工贸在改革中跨越发展的成果,展示出安工贸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实绩,显示出安工贸面向市场、贴近社会、广育德能并进人才的办学特色。
展室的媒体报道展品琳琅满目。1993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教育报、教育文汇、淮南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各主流媒体对安工贸各个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成果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笔者特别注意到三篇报道:1995年《安徽教育报》刊发的1.5万字的通讯《创业一帜》;2001年,创刊不久的《教育文汇》发表的长篇通讯《舜耕山下拓荒牛》;2006年,《安徽教育》刊出的长篇述评《安工贸:倾心打造安徽高职教育品牌》。这些报道,包括不少尚未展示的广播、电视报道,立足于总结、研究、发掘安工贸的办学特色,着眼于为高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体现出媒体的敏感、责任和眼光。
展室中一组各级党政领导在安工贸的活动图片特别引人注目。1990年以来,中央和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安工贸参观、调研多达120余批次。早在1994年,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就接见了安工贸校长姚多忠,其后又专程到校考察。1995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来到安工贸调研,认为“认真总结安徽工贸学校的经验对全国有普遍意义”。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校视察,高度评价了安工贸创业精神。据统计,在安工贸创业发展的20多年里,仅省教育厅和淮南市主要领导来学校调研就达10多次。这组图片形象地告诉人们,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优化的大环境,高职品牌之花离不开丰沃的成长土壤。
展室里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图片虽然分散在不同阶段的场景中,但却集中传递出两个主题词:乐观、敬业——无论是创业初始,筚路蓝缕,还是发展初期,困难重重;无论是跨越阶段,面临众多的挑战,还是走向新的腾飞,直面更大的难题,一幅幅图片中的院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身板是挺直的,面容是微笑的,显得特别有精气神;在初创阶段的“寒舍”中,在第二步发展的“四合院”里,在常规的教育、教学、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省内和珠三角、长三角知名企业的“工学交替”实习基地里,你总会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院长到副院长,从各系部主任到辅导员、指导教师,他们都以校为家,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同欢共乐;他们中的不少人从风华正茂到“而立”、“不惑”,到“知天命”,就像一颗颗钉子铆在这里。安工贸之所以24年来花开不败,靠的正是这一批怀揣理想、脚踏实地、奋力开拓的“职教志愿者”。
安工贸校史展室,浓缩了学院的辉煌历史,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资源。它是新入学的学生、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阅读的第一本“校本教材”。它是学校思政课、党课、团课、创业教育课、就业指导课的又一个课堂。它是学校决策者谋划科学发展的第二会场。它是向社会展示高职品牌形象的窗口和名片。它是一座富矿,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展室虽小内涵深。这里的一个个历史画面,带给安工贸人和每一个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不只是丰富的收获,更有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04 , Processed in 0.0770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